语文课:为何不敢放开
常听同事调侃教学改革的农村学校:是真的没有出路了,成绩差的一塌糊涂,干脆来个死马当做活马医,把课堂还给孩子们去折腾闹腾吧!后来这么一改,果真改出成绩来了。
乍听有些损人之意,但是再仔细琢磨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在很多看似高屋建瓴的课堂上,老师极尽自己的素质之优秀,吹拉弹唱几乎全表演一遍,刀枪剑戟斧钺勾叉几乎全杂耍一遍,学生眼花缭乱,听课老师倒是开眼,新鲜刺激之外,最后来个人为的拔高,这样的课似乎非常一流。
可是,仔细思考,却发现学生根本没有自外而内的渗透内化之后再自内而外的个性化的生发过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是需要非同一般的勇气和能力的。
第一,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是需要时间的。“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式的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课堂几乎没有,大多数学生对于文学的感受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犹如参禅多年通过真正的身体力行才能真正悟道一般,出家人需要终其一生才能悟道,文学也有很深的禅意,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完全参悟的。这个道理,在《红楼梦》的香菱学诗中就有形象的阐明。
在这里,即使是一个有着聪颖的学习资质的“文学青年”,对文学的感受深度也是“读”“悟”“生活”三者结合,通过读书和生活体验反复修正自己的感受,才达到对作者的意蕴主旨无限接近的境界的。而今天的我们,力图通过简单的一两节课,让学生达到跟作者相同的高度或深度,实在是很不客观。
估计每位前沿的老师都会懂得这点,但是之所以没有谁遵从上述科学程序操作,说到底,标准化考试的泛滥束缚了老师的手脚。你悟得再深也没用,再有个性也是白费,因为我教参上的说法才是唯一得分的权威。
自然,老师们只需讲讲,让孩子背背,记住了,得分!这样,多简单。如果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悟,没有生活的孩子们能悟出什么来呢?只能是糟蹋时间罢了。
第二,把课堂还给学生,是需要勇气的。现在的很多课堂,是需要有“看点”的。尤其是公开课。前些日子全市创新课在我校比赛,上课之余,我全程跟踪听课,听完下来,非常感慨。有很多老师的课的确有看点,但是,整堂课下来,几乎没有几分钟让学生自己读书。我曾做过统计,一位大家都赞好的比赛老师,她让学生三遍感受课文,最长的一次不过二分钟。即使是鉴赏品读阶段,学生的说也几乎是在她捏住脖子按住在固定地点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人有勇气让自然的原生态的引领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他们的课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按照自己的流程和目标设计的,心里有无学生,难说。不深不透不消说,假感悟更是不在少数。这也是一线老师们讨厌了听公开课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老师对此类课不屑,更主要的原因是,这类课学过之后,如果用来考试,学生仍然茫然无知。
多次听过程祥老师、李卫东老师的课,乍听,似乎寻常,但是仔细品味,觉得语文课就该这样上才对。读读,品品;再读,再品;生读生品,师读领导品;如此反复感知螺旋上升,师生“咬合”的特别紧密,学生紧跟老师的引领,能力自然就上来了。我常常听完他们的课后呆呆的想:名家就是名家。有了铲除虚假的勇气,才能成就大家。
在现实中,我们的语文老师,有几个有这样的勇气呢?
我在乡下时,曾经真的这样教过,领导支持,家长认可,但是来到这里,我也缩手缩脚满堂灌,因为“高效课堂”思想在控制你,管你能力不能力呢,能力在哪里?谁看见了?可分数低大家可都看见了,这学期成绩不好,下学期级部不要你!
我今年就曾被告知,是别的级部不要我才来到这个级部的。听完,悲壮感。
第三,把课堂还给学生,是需要能力的。在岱岳区工作时,有一次出去听课,当时是学习洋思模式的热潮期。讲课老师根据杨思的思想领学生学习课文,听课老师乱乱哄哄似赶集,我虽然一堂课未说一句话,非常同情的看着上课老师,但是,也在反思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老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不足以让与会者佩服。让学生读,不是乱哄哄平均用力的乱读一气,而是有目标有科学的层次性逻辑性的引领。
今天再学那节课《斑羚飞渡》了,我总结了那位老师上这节课时的教训,改为主问题少而精的指令下引导学生自读:初读,说故事,以“这是一个( 情节 )的故事”说话。再读直指中心的部分,仍然用“这是一个(性质或主题)的故事”说话。三读令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说说感动的原因(可以从内容、表达方式、修辞方式、炼句炼字的角度谈谈)。
这样读读品品,品品读读,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学生们不由得说:这节课真快啊!
课后我想,这样让学生真正能受益的课,学生们自己做主的课,看起来未必有看点,甚至还有许多幼稚,因为学生的见解毕竟稚嫩,比如有个学生在第二阶段说话时,说出“这是个表现动物顽强毅力的故事”,就跟主题相去甚远,我没有阻止他说完,继续让他说出为何这么定位,他说,面对人类的灭绝行为,他们不屈不挠毅然用牺牲一半的方法挽救种族,难道不是一种毅力?虽然偏颇,但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把学生从看客的位置上拉下来试水,老师就得不但会纠正游得不好的孩子,还得会给呛了水的孩子治疗;当孩子们游累了的时候,老师还得会鼓劲打气,让他们坚持到结束;由此看来,没有高于孩子十倍八倍的文学和教育素养,是决然不敢这样放给学生的。
我常常对前来找我指导课的年轻同事说:其实教语文就是敲架子鼓,手忙脚忙但是忙而不乱。谁如果认为指导出学生考了高分就是合格的语文老师,那离着语文教育的宗旨就相去甚远了。不仅如此,离着教育的宗旨也太远。
一己之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