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审判》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审判》经典影评1000字

2020-07-14 22: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审判》经典影评1000字

  《审判》是一部由拉斯·克劳梅执导,马蒂娜·格德克 / 弗洛里安·大卫·菲茨 / 拉斯·艾丁格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审判》影评(一):道德困境有益探讨

  德国电影《审批》,拍摄的是关于道德困境的问题,你是否会为了多数人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拍的怎么样是其次,引发的思考讨论是最主要。电影放到片尾会暂停放映,让观众投票结尾,最后然两种结果都会放。提出一个问题,引发一种讨论,带来一层思考,这是电影的价值所在。导演说,在剧院表演时候一半观众选择无罪。在电影院上映的时候,85%的观众选择无罪。在绝大多数国家,都选择的是无罪这个选项。我选择的是有罪。

  《审判》影评(二):优秀陈词与对辩

  不讨论有罪无罪的难题经典电车难题

  电影本身很值得一剧中双方律师的辩词均由真正的律师所写,有理有据完成引导观众思考,提供不同角度任务,私以为检察官最后的总结非常精彩,另外飞行员与检察官的对辩双方都很出色

  导演交流会时说本剧在欧洲其实是在剧院上映的,因此有了观众参与投票决定结局开放互动感觉也很合理,最后交流的时候,交流会主持人邀请了观众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确实是各有千秋,很有意思

  不过看了两个结局之后,总感觉判官的总结过于短小模糊,总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审判》影评(三):应该看看这个真实世界

  现场观众投票,无罪过半。结束后我与一位支持有罪判决先生讨论这个问题,他认同人尊严不应被剥夺,法律应该被维护。我问他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是一部德国电影?因为在美国根本不会有类似问题,一定是会下令击落的。对于道德和法律的抉择,有时我们应该睁开眼看看这个世界。生命是不可以量化的,但在一百六十四个极大几率肯定要死的乘客万个无辜者的天平面前,法律如果裁决应该让七万人就这样去死,违背这个结论的人有罪,那这个法律就不再适用。作为法官陪审团,必须开眼看看这个真实的世界,作出无罪的判决。

  《审判》影评(四):法治复杂问题只能简单化了

  很简单,有罪。“电车困境”是个难题,道德上、情感上,我也不知道应该选什么。但是电影从开头就说了,特别修正案已经废除,也就是德国的现行法律说,这种情形有罪。如果法律是错的,那要去修改法律,而作为一个法庭可能超越现行法律去判案。导演最后说就这个案情咨询过一些法律界人士,法律人士也认为会判有罪,但是会得到特赦,就是这个道理,先于理,再于情。可是现场还是选无罪的人多。其实我觉得女律师的结案陈词比男律师强悍得多。总之这个故事本身还是挺能引人思考的,但是构建在已有法律的前提下,有些薄弱,谁让德国的法律连这个都写到了呢。而且这种拍法对一部电影来说,有些单调。

  《审判》影评(五):?

  #德国电影节#仍是伦理问题,舞台剧形式改编。观众评审环节一妹子归述为绝对主义/功利主义考量,觉得倒不十分精准:检察官的立论基点更像帕斯卡尔的“赌博论”,是对小概率事件的信仰问题,现实生活一旦介入即刻薄弱。反观功利主义的考量才更像绝对的。如此的伦理处境太艰难了,必须承担“罪责”,但无人可以判罪。最近看刘小枫很模糊,理论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能安慰人(可能这点也是微薄的)。影片的问题就是太窄(某种意义上的宣传片),形式限制不能走向更开阔了。另外人的尊严问题倒有趣,人被物化从劫机的一刻便开始了,问题是上校的举动是否加深物化的程度或者能否构成物化的另一维度?

  《审判》影评(六):胜利者一无所有

  我在挣扎了很久之后,选择了无罪判决。其实检察官和被告律师的话我都赞同,检察官的坚持对维护普通人的利益更有帮助,人总是会高估自己,所以法律的帮助才如此有效,如果抛开法律,生活中的大部分矛盾将会激化。但是,被告所处的情境,没有人能比他做得更好,动嘴皮子永远比实际情况容易,无论做什么抉择,他已经将自己置于败者的局面(实际上,没有任何人是胜者,我也一直提醒自己,虽然存在对立,但不要被对立和自己的喜恶带偏)。未来充满不确定,人总是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应对各种意外,但是到这种意外处于一个极度危险的级别时,我是希望有一个人能站出来,做出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抉择。现实永远不会如人所愿。我选择无罪的原因,也只是我自己也是一个愿意跳出规则的束缚,尝试更多可能的人。带给人思考,让人反思,这部电影已经做得很好。观看完后,我也对德国法律产生了兴趣,也让我回忆起读库做的那本关于德国刑事案件的《破案后》。我会重读。

  《审判》影评(七):《審判》:有意思的實驗電影

  一個老生常談,又總是讓人左右為難的困境。我支持男主人公無罪。在當今虛偽白左當道和恐怖主義氾濫的歐洲,大家因為政治正確害怕被指責為種族歧視和歐洲人高度發展的民主思想、道德觀而畏手畏腳,常常做出一些讓我又敬佩又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毫無原則地法律上縱容穆斯林和移民、為他們提供非常的住所。這位士兵的所作所為以及他陳述自己行為的理由我都不能更同意。

  這明顯就是一部實驗電影,就像社會調查,如果百老匯影城可以給大家一個按鍵來做出真正的選擇就好了,最好就只允許看一個結局。我覺得這片子在當今真的很有社會意義,意義重大,更可能把真實的民意托出。可惜深圳百老匯影城選擇讓大家兩個結局都看了,我是希望就看投票來說話,只放一個,不得反悔。其實情節很簡單,這種道德審判從現實角度來說,我相信大家都會站在德國空軍士兵那邊,德國士兵那邊的觀點我也清楚,看控方的觀點才有意思。

如果影展能讓觀眾參與得更好,那我會更加推薦,實施執行上可能還是比較困難,略失望,那這個實驗電影的意義也被削減了很多

  《审判》影评(八):这种电影为什么要拍出来?

  击落客机有什么错?

  这不是乘客性命和观众性命的取舍,

  而是乘客性命和乘客+观众性命间的取舍,

  因为无论是撞上还是击落,乘客都是要死的。

  提出这种博弈,然后拍了个电影来“拷问人性”,本身就是脑子有病。

  如果有错的话,那危害性较大的传染病人、精神病人,都不应该强制收容医疗了。

  拜托,人家只是病人,又不是他们自己想得病的,又不是他们自己想危害社会的,已经很可怜了,你们还要剥夺他们的人身自由,有没有人性啊?

  飞行员错在违背上级命令,而上级却贻误战机,致使差点酿成大祸,要我说,应该审判上级才对,不过很难实现。上级往往瞻前顾后,怯于担当,把包袱甩给下级。

  我记得15年看《天空之眼》,那些高官就多是这样的人,海伦·米伦演的那个上校有一处尤为恶心,在询问负责评估爆炸风险的黑人士官时就运用语言技巧,诱使他突破规则进行评估,但很明显一旦出问题了会是他背锅,上校不会有问题。

  曹刿早有先见之明:肉食者鄙。

  不过时至现在,这个鄙我觉得更应该理解为卑鄙。

  《审判》影评(九):一场夹生的思想实验

  【第五届德国电影节·审判·2016】汉莎航空一架装载了164人的客机被恐怖分子劫持,直接撞向正在开摇滚演唱会的7万人体育场,整个国家的安保体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千钧一发,战斗机飞行员击落了客机,乘客全部罹难,飞行员面临审判。有罪还是无罪,你的判决是什么?这是一部交互电影,观众充任陪审团,影院根据判果放映不同结局的电影。

  一场夹生的思想实验,一次学生腔的大专辩论。编导主题先行,虚拟了一场庭审直播的“永恒困境”辩论,但并不精彩。电影既然有了场景设置,就该依从其合理性。可电影中的双方辩友都存在让剧情让位于辩论的故意,都在自觉为辩论的激烈当量加码,各种违反庭审常识和律师职守,陷当事人于不利,得过且过放虎归山的bug比比皆是。

  电影不过为这一古老的道德困境包装出一段新的案例,并未真正面对,法庭辩论老生常谈,辩论语料生拉硬拽,力有不逮时又只能生涩煽情。

  我的判决是:有罪。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飞行员都杀死了164人。法律是维护世界正常运转的公序,它的至高无上必得捍卫。但当世界失序时,采取违法的应急手段来制止危机也是情非得已。对于这些行为,法内依法判刑,但在具体量刑时可因不同情况予以轻判。我想飞行员敢于违令开火,也做好了接受法律制裁的准备。法律是画在球场上的白色线框,它界定和规范比赛,同时也会评判那些偶然冲出底线的人的动机缘由,给他们重新回到球场的机会,而不是将其赶下断崖。

  有趣的是,这出戏在剧院演出时,50%的观众会判飞行员有罪;而在影院放映时,通常有80%人判他无罪。

  《审判》影评(十):导演,如果你是飞行员你怎么办?

  拉斯·克劳梅其实一开始是学摄影的,后来上大学要选专业了,发现导演专业特别难考,他就想:到底有多难呢?就去考了,结果没想到居然被他考上了。“考上了就觉得这是个很大的荣耀啊!那就做导演吧。”

  他自己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是一部短片,非常差,差到老师威胁说,如果再这样就只能把他除名。“在这之后,我觉得应该认真做导演了,一拍也就无法收拾了。”

  大家一定很好奇,拍了《审判》的他自己会如何选择呢?

  他说他问过剧本的作者,作者的选择是:有罪。但是“希望之后国家可以赦免他”。那些因他而死去的人需要他付出代价,而他救了人也需要得到肯定。

  我则问了拉斯·克劳梅如果他是那个飞行员会怎么办?

  “这是一个好问题!如果我自己处在那个位子上的话……从道德上我是认同飞行员的选择的。只不过尽管如此,法庭还是要维护法律。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把他造就成了一个悲剧英雄式的人物。”

  拉斯·克劳梅在电影学院上学时曾经看了很多中国电影,印象最深刻的中国导演是王家卫和李安。

  在他心中王家卫是一个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电影美学的导演,“他风格强烈到你随便看一部电影,如果它是王家卫的,只用三十秒,你就能看出来是他的。”

  而李安呢,“是最棒的!”

  他这次来中国,其实有两个想法,一是看能不能拍摄历史上德国人在中国的故事。二是,感觉到中国很魔幻,“我以前拍过一部科幻电影,但并不是很成功,希望可以尝试拍一下中国题材的,就像《迷失东京》一样。”

  拉斯·克劳梅表示,《审判》在全世界放映大多数观众的选择都是“无罪”,他印象中很少的几次观众选择飞行员有罪,“一次是在德国柏林的一个剧场(那时候它还是一部舞台剧),一次是在日本。”

  这个结果也很魔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