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接受你自己》经典读后感有感
《学会接受你自己》是一本由史蒂夫.海耶斯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48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0-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会接受你自己》精选点评:
●书名本身给予我很多。
●读完序言,我都感动的快哭了。我被这种模式苦苦折磨了近10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曙光
●看不下去
●ACT理论的大众版入门书,后半部写得有点啰嗦。“动机在杭州”主要就是ACT取向。
●内容有点晦涩,没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好看 可能是翻译的问题 弃了
●书名虽俗,但对认识自己的思维,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买的第二版,翻译读起来总很别扭。接受与现实疗法为负性情绪的疏导提供了新的思路。
●经典的ACT,中文名影响了这本书的第一印象,但却是一本改变人生的书。
●13年读到这本书的,让我从当时的接近抑郁状态下走出来,拥抱生活。后来这么多年读了很多遍,发现很多方法和理念简直受用无穷,成为我的人生指南都不为过。
●喜欢主题,接受焦虑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要刻意去逃避。太多表格填写,不太喜欢这点
《学会接受你自己》读后感(一):我都醉了
《学会接受你自己》读后感(二):知而后行
这本书读起来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一扫而过是可以很快的,但若像我这样希望去做练习的,就需要耗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去集中精神反思自己。“看”自己并不是个愉悦的过程,所幸,我收获的还是个让自己心安平静的结果。书中的练习繁多,本想单独整理出来成练习册,却碍于每个练习都依赖于周围上下文的解释,单独截取倒会有断章取义的反面效果。
不过至少还是可以整理出有哪些练习,这些练习针对的是什么吧。试试看……
《学会接受你自己》读后感(三):世间真理,皆同源
很多人说,这是事实、现实,我不得不接受。但内心深处,他们没有做好接受的准备。因此,会痛苦、焦虑、迷茫。
这本书所教的道理和方法,就是让人学会接受现实,不管是好是坏,后悔还是懊恼,都要学会接受它。
世界上的真理,大抵都同源的。海耶斯的这本书里,很多道理与佛法居然异曲同工。
佛教精髓,在于和合万物皆无常,无常既是苦。人若要寻求痛苦根源、寻求解脱,就要学会全然接受和合万物,不论好、坏。事物总是两面,既然我们接受了好的一面,自然要接受不好的一面。学会活在当下,就是摆脱痛苦的方法论~
与君共勉~!!!!
《学会接受你自己》读后感(四):接纳,去融合
《学会接受你自己》 不在场痛苦:痛苦无法实现渴望。 在场痛苦:社交恐惧,焦虑,抑郁。 所以当你想要消除这些眼下的痛苦,你就会感觉到越来越多的痛苦,特别是不在场的痛苦。一旦你过多地关注如何消除眼前的痛苦,你就会更多得体会到不在场的痛苦。 人的思维:关联性。 哈佛心理学家Dan Wegner:你经常试图不去想的想法可能会暂时消失,但很快就会再次出现,而且频率更高。结果这个想法就在你的思维中变得更重要,而且甚至还引起连锁反应。 当我们要压制自己的想法时,我们不仅应该去想点别的什么东西,而且还必须控制自己不去想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否奏效的话,我们应该谨记这一点,刻意地忘记就是提醒,焦虑的想法会顺势增加。 行为倾向是指某些行为程序化到一定的程度时,即便只是想到这样的行为,都会引发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的反应,使得我们容易按照刻板的方式而进行某些行为。 比如控制铅垂线前后运动,反而刺激肌肉向左右方向运动,这种状况在压力之下尤其明显,特别是当你不希望出现某种情形。 又或者是恐高,你的恐惧刺激了某些肌肉,使得你走向边缘,也使得你退缩回来。 语言会提醒你可能出现坏的结果,坏的结果和眼下的事件被武断地联系在一起。见到绿色你会感到有厄运产生,而产生焦虑,焦虑更担心会产生厄运。 如果你不想焦虑,就会更焦虑,并且生活会越来越窄,越来越受限。 逃避意味着我们确实把害怕的感觉放在心上,感觉更真实,更让人难以摆脱。结果“眼前的痛苦”加剧,生活被忽略,“不在场的痛苦”也加剧了。 如果你有什么隐秘的感觉而又要故意掩盖的话,那么不管你做什么来消除这种糟糕的感觉,可能实际上是开始在提醒自己“在内心深处我有些什么不对劲”。 逃避痛苦的原因: “如果你不喜欢什么,就要避免什么”,这条准则在外部世界非常有效;逃避感受的短期效应。 但是逃避不能是逃避的事情消失,只会强化它的重要性,使得问题更严重 。 休息下来的办法: 1.我愿意接受这种可能性:逃避的策略从来都不管用。 2.对自己一直尽力地艰难应对痛苦,我深表同情。 3.当逃避的方法不管用时,我再也不会责备自己。 如果你的意愿依然是减少焦虑而更愿意去感受焦虑的话,那么你并不是真的愿意去焦虑,于是你就变得更焦虑了! 积极的态度和接受的心态意味着你应该对自己、自己的过去,以及你的人生规划采取温和而关爱的方式,这样你才会更有可能体验到自己的感受。 采取积极态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而是为了让自己对当下的生命力持有更开放的态度,更好地朝自己重视的方向前进。换个说法,采取积极态度的目的就是要更加完整地感受涌向自己的所有感觉,甚至是糟糕的感觉。 通过采取积极的态度,你就打开了自己房间里的所有黑暗角落和窗户,亮光和新鲜的空气就进入了之前是黑暗和封闭的地方。你发现自己可以博大到容纳自己所有的体验。 接受的心态是可以感知的,但是无法通过思维来学会。 那些在情绪上更愿意体验负面情绪感受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精神上会更健康,工作表现也会更好。 试图避免负面的个体体验,最典型的结果就是引起药物的滥用。 不给自己忧虑留有空间的人,会很难自控。如果不愿意感受自己忧虑的情绪,那么你可能无法对自己的健康进行恰当地关注。 陷入思维造成痛苦的两种情况: 我们俩过去的事情带入脑海中,并且可以推测将来发生的事情,这是一个能用语言来解决的内部过程,也是一个评估的过程;自我概念化。 “我感觉到我自己很焦虑”代替“我焦虑死了”,当你学着去缓和自己的语言,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容易积极起来,更容易参与,更愿意保持自觉,还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算听见了常见的思维絮语也没什么影响。 当直接功效(比如,词汇的发音)更明显时,派生功效就降低了。这个词汇仅仅为一个词汇而已。 我们的神经系统是以添加,而不是以缩减的方式来运作的。 留意自己来来去去的想法:叶子漂流想象:认知融合时河流无法流动,认知融合消除时河流流动。 客观看待自己的想法和感觉:描述想法和感觉:颜色,尺寸,形状,力量,速度,触感。 不同的声音: 非常缓慢地说困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用不同的声音说说出想法; 创作一首歌唱出自己难过的想法; 播报坏消息; 描述与评估:描述的特征是不被人为所能改变的,评估相反。 最令人无法自拔的念头是那些在错误语境下所做出的评估和自我概念化的想法。评估和自我概念化是思维融合最主要的两种形式。评估是你对内部和外部事物所做出的主观判断,特别令人讨厌,因为这个会使你很容易地采取无用的逃避办法。认知融合是从自己的想法来看问题,而不是审视自己的看法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自我概念化会加强心理上的僵化程度。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好,生活很多事情好像印证他这样的想法。 无法辨明自己情绪感受的和逃避感受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无法观察和描述自己当下感受的人,是在对眼下发生的事情装聋作哑。 削弱融合(评判他人与自己)和逃避(否认回避自己的感受),就更有可能与当下的体验产生联系。长期的情感逃避者不知道自己的感觉,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本身就是逃避最强烈的表现。 对自我概念的执着占据主导地位时,将自我看成是不断发展的进程的自我意识就会减弱;比如,假设一个人“总是乐于助人又讨人喜欢”,那么要让其承认当下有愤怒,嫉妒,仇恨等这样的感觉或者是想法出现,就很困难。而去除融合(实事求是)和开放的心态(感受自己完整的感觉)会自然地支持自我的不断发展的意识进程。 给心理分类:情绪,想法,感觉,评价,冲动,记忆。 长期逃避自己的感受,到最后就会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感受了。可能导致在生活中你会更容易犯错误。比如,你可能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信号而开始了一段糟糕的关系,而这些信号已经告诉你新伴侣的兴趣爱好和上一位接近,根本就不适合你。你没有发觉到自己心神不宁的感觉在发出警告信号,警告自己选择不利于健康或是对自己压力过大的工作。 逃避感受的人实际上对事物的反应更激烈,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在他们致力于和痛苦保持距离的同时,也可能反而比其他人更感觉更敏锐,逃避感受的人也会避开欢乐,但也可能反而比其他人有更强烈的感受。  逃避的力量更多地来源于我们自身不积极的心态,而不是来源于事物本身。 自己和自己的情绪拔河,我们需要分解情绪,丢开每一条绳子。 当出现负面情绪,首先去体会情绪背后的此刻的期待和长久渴望,而不是直接让情绪主导行为,而且理解渴望后,以价值观为导向引导行为。情绪可能是愤怒,初级情绪可能是感到被指责,期待没有争吵的关系,渴望良好的友情,那为了良好的友谊,你会怎么做?你的行为代表他人对你价值观的看法。 我们认为没有过去糟糕的经历,我们会过得更好,其实这是语言的幻想,过去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你,过去已经无法改变,但是现在你的想法和感觉却可以影响现在的你,让过去成为你现在的痛苦的来源。 控制接触感受的时间和程度。 看看自己的思维告诉自己不能做什么,然后考虑偏要多做一下这样的事情。以此来打破思维的控制。 如何给自己留出空间: 注意你周围都有什么,欣赏你眼下的环境。 不要逃避。 关注自己的想法,但只是任由他们来来去去,不要追随这些想法。 不要抗争。 关注想要行动或者逃避的推力,但不要对这个推力采取任何行动。 来点新的举动。 做思维控制相反的事。 留意自己正在关注的所有事情。 实事求是。 无法实现渴望的事情,会让人产生痛苦和脆弱感,为了逃避痛苦,而否认自己的渴望。 思维是评估的,预测的,比较的,焦虑的“器官”,让你始终担心成功下一次是失败而焦虑,而选择价值观,比如你认为学习到知识就是成功的,那你遵循这个道路你就一直在赢。 当你在意什么东西时,你就可能感觉但痛苦。如果你真的冒险去爱上某人的话,你就可能要让自己面对拒绝,背叛和失去。 “如果我不在意,我就不会受伤”,在意带来的伤害是刺痛的、活生生的、不时出现的、而无法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带来的却是沮丧的、致命的、持久的伤害。 做出承诺_打破承诺_放弃承诺_为打破承诺而难过_害怕再次做出承诺_放弃做出承诺 做出承诺_打破承诺_遵守承诺 做出承诺_遵守承诺_做出承诺_遵守承诺 “看起来不错”是不想让他人看出,或是害怕自己看起来渺小,而由此引发的行为模式:认为自己确实很渺小。你可以做一些打破这种模式的行为。要打破无益而普遍的行为模式,一个好办法就是定期地真正去做新事情。如果这些事情是为了避免失败的更普遍行为模式的一部分“我不会去做的”,那么效果就特别明显了。 亲密就是和他人分享你的价值观和脆弱。 我们拥有正负两种想法:(负)你一直在试图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就是要让虐待你的人对你负责,(正)事实上,你是有朝着自己重视的生活前进的技巧的,哪怕有被虐待的过去也没关系。 被虐待或者受伤后,过得一团糟“不放过”的首先是你自己,然后你的思维才不放过虐待你的人,所以谅解是送给自己的礼物,而不是送给在你生命中造成伤害的人。谅解是要尽力消除一团乱麻,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如果你跳过这一步,而只朝着自己现在重视的方向前进,那么只是空谈而已。 逃避和控制的路(语言的猜测,评价,思考-纠结,陷入自己的想法,迷失自己-暂时的放松,产生了控制和逃避有效的假象,很快会产生“这根本不管用”的挣扎-生活缩小,丧失活力和价值观)是一条逻辑的,合理的,理智的,语言的道路。你的思维会喋喋不休地告诉你选择另外一条路的威胁,风险,已经弱点,还会告诉你逃避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果却是不管用,也没必要,不能给予你任何力量。 接受和承诺的道路(接受和活在当下-集中注意力,去除融合,不评价-朝着价值观方向成长,接触阻碍-接纳和灵活得思考)可能出现新的问题,可能更为强烈,你的思维会恐吓你,告诉你犯了严重的错误,而让你退却到旧的道路上。
《学会接受你自己》读后感(五):学会找到你自己
仿佛,一个人有许许多多的自己,就像真实的自己,理想的自己,未来的自己,或者戴着面具的自己,又或者别的什么自己。这些无非是说,人有一个现在的自己,有一个想要成为的样子;或,有一个内心的自己,还有一个在别人面前展示出来的样子。
那么,问题是,“我”现在的样子,和“我”想要成为的样子有什么不同?“我”内心的样子,和在别人面前展示出来的样子又有什么不同?或许,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但是她现在还没有;或者,一个人想在别人面前显得出色,自己内心却并不喜欢这种表演。
不难看出,这些都是原生智能的设定,让一个人努力奋斗和积极表演,以获得对应的进化利益上的好处。我之前引用过一个实验,说当有别的蟑螂在旁边旁观时,跑道上的蟑螂会跑得更快。所以我说,所有的生命其本质都是一样,虽然我们瞧不起弱智一样的低等生命,但是我们的本质或说我们智能的本质跟它们是一样的。
原生智能并不关心生命个体的福利。换句话说,我们的智能,服务的对象是成功地生存和繁衍,并不是我们自身的幸福与否或其他目标。所以Stanovich在《机器人叛乱》中说,当我们的利益和基因的利益冲突的时候,基因会毫不犹豫牺牲我们的利益。这种拟人虽然带有误导,但也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如道金斯所说,我们也是工具,是基因(算法)打造出来的生存繁衍机器。
你活着的目的是什么呢?和其他生命一样,你并不具有一个目的。一个婴儿生出来,你问她,你的生命的目的是什么?她肯定回答不出来。因为她是被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不是自己选择来的。正如老罗所说,谁是自己要来到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界上的呢?都是被父母带来的。
甚至,当你长大成人,甚至到耄耋之年,你也不一定有或曾有过活着的目的。或许,你曾经很长时间想出人头地,或打动某个你心仪的姑娘。但是,为什么你想出人头地呢?为什么你持有这个目标?你有出人头地的冲动或激情,你内心有一种想得到姑娘芳心的欲望。但是,为什么出人头地这么值得追求呢?为什么要去爱呢?
正如Bentham在《道德和立法原则》中所说,显然,人被两个自然主人支配,即痛苦和快乐。显然,就是这两个驱动力,或者说incentives,在操纵我们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日常并非是要趋利避害,而是趋乐避苦。痛苦和快乐就像巧克力豆,撒在地上,我们就是E.T.,捡着巧克力豆吃,一路就走进了某个别人想让我们去的地方。
似乎从未有人生来就是把成功繁衍看作自己生存的目标。尽管说,人们拼命追求社会和自然资源,并且采用灵活的交配策略,但是繁殖后代从来不是一个明确的、清晰的目标。Dennett说,这是因为,进化竞争压力很大,所以我们只知道最少的能够实现繁衍的知识。或许,我们更像多伊奇所说的,只是一套“应对环境”的知识,出现什么情况就做出什么反应,但是为何这样,进化并未写在我们的智能里。
我曾说过,不能把进化的目标写在我们的智能里。就像是说,如果进化告诉我说,我的目标是繁殖后代,我可能就会想,我干嘛要听进化的?我干嘛要繁殖后代?苏格拉底曾说,就像神过来跟我说什么对错什么好坏,如果神也是按道理来的,那么我们不需要神告诉我们,我们自己也能按道理来;如果神不按道理,就是命令我们的,我们就不该听神的。
苏格拉底在这里展示了一种不同的思路。和谁不同?和包括奥古斯丁、乔达摩·悉达多和帕斯卡在内的大部分人都不同。悉达多是为了免除痛苦,奥古斯丁是为了永恒的幸福,而帕斯卡则是为了上帝温暖怀抱带来的安全感。问题在于,为什么要免除痛苦,为什么要追求幸福,为什么要神的安慰?Martha Nussbaum难免会觉得苏格拉底冷漠得像一块石头;就像是说,不要幸福、温暖,那么枯燥、冰冷的“道理”是什么?
虽然说,就像其他生命一样,我们生来没有目的,但是我们的行为却表现出一种“目的性”,就是进化竞争意义上的生存和繁衍。我们总是追求更多的财富,更好的社会地位,更好的配偶,并且希望自己的后代过得更好;巧了,所有这些有助于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成功,并且成功生存和繁殖更有竞争力的后代。诺齐克称之为the invisible-hand explanation,也就是说,背后有一个看不见的手。我们不约而同都喜欢漂亮女人,或如Helen Fisher在The Atanomy of Love中所说,女人不约而同喜欢富人超过诗人,显然不是因为我们多有见识或品味,而是进化使然。
现在,你要知道,你的一切,包括你,你的感受,你的自我,你的全部想法,都是进化出来的工具,用于服务进化对应的“目的”。严格来说,进化并不存在目的,仅仅是一种效果。并不是我们要实现生存繁衍,但是我们的全部行为却是在实现生存和繁衍。因为这个原因,我们这套原始的结构有些时候在现代社会里出了岔子,比如说我们现在能够生养许多许多的孩子,但是却没有人尽可能多地生孩子,甚至刚好相反,越是受教育程度高、阶层高的人,越可能生的孩子少甚至不生孩子。底层的妇女还被当作,或自己把自己当作生育工具;但是受过教育的现代女性却不这么做了。或者,我们因为追求刺激和快感,发明了很多手段,绕过了自然过程,直接给自己刺激,就像虚拟社区、毒品和色情制品,显然甚至有害于进化利益。
“自己”,或说“自我”,不难理解,也是进化用来实现生存繁衍的工具。正如A. Damasio说,“自己”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东西,大多时候我们根本意识不到“它”,因为用不到它。大脑里时时刻刻弹出“自己”来,恐怕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困扰。常常,我们不会注意到,也不会反思到自身。笛卡尔也只是在寻找知识大厦的根基的时候,才找到一个a thinking thing。
你能看到自己吗?你觉得自己是谁?我们只能看到关于“自己”的一堆东西。所以W. James说,一个人的定义,包括他的精神和肉体,财产和地位,妻子和儿女。显然他的这个定义政治不正确。不谈这个,从他的定义上,很容易看出,通常来说,一个自我就像海德格尔所定义的“场”,不仅在空间上包括一堆东西,甚至在时间上还有过去和未来。当然过去和未来都是虚构的,因为过去和未来从不存在,唯一存在的只有此刻的世界。
所以,细细检验的话,会发现“自己”是一个有点复杂的概念,不是一个简单的属性。财产和身体这些外在不说,甚至在心灵之内,也一团纷乱。比如说,某个时候你想吃甜点,但是你又怕胖——注意,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两个你。一个人可能想要这样,又想要那样,或一个人可能想要这样,但是理智让她不要这样,于是,在一个人内在,就产生了多个自我。那么,哪一个自我是真正的自我呢?
在我看来,实际上只有一个自我,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只有一个自我。A. Damasio在Self Comes to Mind中提到,我们发展出了一个有意识会说话的主角或讲述者,M. Gazzaniga在《谁说了算》称之为在左脑里的the interpreter,它也被J. Haidt在《象与骑象人》称之为rider(后来他反悔了),被Mercier and Sperber在《理性之谜》中称之为lawyer,被Sam Harris在《自由意志》中称之为the witness,Dennett在《意识的解释》中称之为集团秘书,Hamilton称之为被派往海外的大使,也是笛卡尔的the thinking thing。
各种各样的感觉、冲动和欲望,这些都是自然的设计,不是个人自己的选择。这些设计,或说盲力,由于是用于实现生存和繁衍,所以自身并不追求价值,也不追求道德。所以说,这些欲望可能用来做有价值的事,也可能被用来做恶。我以前读过一则寓言,印象里是说一个国王,要嫁自己的女儿,于是宣称能做出让人最惊异的事的人可以来应征。有一个人,造了一个神奇的钟表,每一个钟点,都有不同的著名人物走出来,敲响钟声,其精致和卓越令人咋舌。国王于是决定把女人嫁给他,这时候有一个人走出来,把钟表给砸了。这种行为显得更让人吃惊,于是国王不得不把女人嫁给这个破坏者。我是想用这个故事中的破坏者来说明,如果只考虑“利益”,那么就会不择手段,不讲价值,不分善恶。
现在,我们进化出了更高级的智能,所以我们在利益之上,还考虑价值,还考虑善恶。正是通过这种考虑,我们能实现对我们本能的超越。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依靠我们的本能、感受、激情来活着,我们必须引入一种新的、讲求价值和善恶的原则。否则,我们就和动物没有区别,我们的生命也没有价值和意义。原生智能引发了我们自我的分裂,因为原生智能是一种利益计算,而且“自己们”也都是用来做利益计算的工具,服务于生存和繁衍。
现在,我们有机会发展出一种新的认知,新的知识,新的智慧,或说新的意识形态,新的价值观,新的活着的目标,新的做事的标准和原则。我们从被进化来的本能的盲目推动,让我们追求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地位,让我们胜过他人,出人头地,让我们在别人面前表演,给人好印象,从所有这些本能推动的为进化利益服务的行为,转向我们自身值得追求的、有意义和价值的目标,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或其他类似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存在自身以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