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智慧读后感100字
《西方的智慧》是一本由伯特兰·罗素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的智慧》精选点评:
●没经过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对于人来说,未经审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慢慢来还挺有意思,读快点就跟不上了,罗老师!
●中央编译出版社这版看不太懂,原以为翻译的不好,看了看评论原来大部分人都看不太懂。众多的思想和思想家很快就把人绕晕了,罗素又评论得过于简短。就像窝在地下三层去听十七楼的演讲一样。最感兴趣的是斯宾诺莎的《伦理学》。
●<罗教授邀您漫游西方哲学史>~ 浅易且评论性
●大三在毕业跳蚤市场淘的~
●有么有翻译好一点的版本啊!!!
●西方哲学史
●错别字不少 人名翻译的不统一 但是非常好看
●西方哲学史的简写,扫过
《西方的智慧》读后感(一):正統的哲學史
曾經學過羅素的文章,在大學的時候,那時的感覺是很晦澀,很多句子用中文也看不懂,學過了就忘掉了。
封面上的噱頭說這本書是獻給毛主席的,還好,內容沒有因此做過任何的更改,依舊是原汁原味的西方哲學史。
說是比作者的另一本“西方哲學史”要通俗一些,但很多部分仍是很難的,尤其是開篇,蘇格拉底之前,看得我暈頭轉向,還好,後面逐漸的進入了我熟知並有興趣的部分。
在諸如蘇菲的世界這樣的小冊子出世之前,我就是這樣閱讀一門學術的歷史的,除了知曉那個時代的智慧,也不免感嘆作者的博學多聞,這不單單是無數理論的簡單堆砌,也包含了作者對智慧的理解,多數部分都有淺顯的評論。
《西方的智慧》读后感(二):探索有沒有止境
這本質上是本史書。
寫得如此生動、通俗,羅素不愧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哲學家、歷史學家、數學家。
除了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本體論,西方的大多哲學思想都有精緻、公正的解釋與評價。
在開頭羅素想當然的覺得真與假是個邏輯學問題,這算是書寫時的粗心吧。畢竟羅素自己研究邏輯學太多了。
維特根斯坦恐怕不會認同開篇裡“哲學不打算解除煩惱”的觀點吧。
數學是什麽?數學真理是什麽?自然真理與數學真理之間有什麽關係?雖然沒有單獨列出來這些問題,但是羅素字裏行間還是表達出數學是工具、數學真理與自然真理不一樣的觀點。“數字的是用來計算的”。
羅素還是沒有體會到存在主義與東方心靈哲學的妙處啊,也沒有深刻理解無產階級的需求,這不是他的態度的問題,是他經歷的問題。
探索有沒有止境,這是個好問題。這應該是羅素與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存在主義者、宗教人士等等最大分歧了。
優秀的哲學翻譯應該把原文中的某些詞彙寫出來。
《西方的智慧》读后感(三):《西方的智慧》摘要
《西方的智慧》摘要
序
康德说过,他不担心被证明有错误,却担心被误解。
开篇
对于未知的事物,实际上有两种态度:一是接受人们基于书本、神话或神灵启示所做的声明;二是自己亲自走出去看一看,而这种方法正是哲学和科学的方法。
苏格拉底之前
1.俄耳浦斯教义主张抑制欲望,重视精神的喜悦,他希望进入一种“神秘感应”或“天人合一”的状态。
2.泰勒斯:
米利都产生了第一个科学的哲学学派。
米利都的泰勒斯认为“万物皆由水构成”,哲学和科学由此产生了。
3.阿纳克西曼德:
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不可能以事物本身的某种形式出现,他应该是一种与所有这些形式都不同的东西。称之为“无际”。
归谬法,即通过一个给定的假设推断出某些明显的错误。
4.阿那克西美尼:
“气”的“聚散论”构成万物。
米利都学派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5.米利都学派
6.毕达哥拉斯:
“音程”的发现者
“万物皆数”
直角三角形弦的平方等于两外两边的平方之和。
可知事物与可感事物的区别的产生 主神为阿波罗
7.赫拉克利特:
真实世界在平衡中包含对立的倾向。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在你面前流动的总是新的河水。
“我们存在又不存在”
坚持共同性的绝对特征,反对当时基于对不同民族的不同习俗进行对比而建立起来的相对主义概念。
“人是万物的度量”
万物皆包含某种变动
8.巴门尼德:
创建“爱利亚”学派
不存在的东西是不会被想到的,因为人不可能思考无。
对变化的否定为后世的所有唯物主义理论提供了源泉。
9.恩培多克勒:
“水气火土”四元素理论
爱与冲突的两个动力原则,他们的唯一作用就是统一和分裂物质。
健康就是对立因素的适当平衡,视觉是所视物体中流出来的东西与眼里发出的光交汇的结果。
10.阿那克萨哥拉:
认为对立事物按一定比例存在于一切微小物质之中。
无限可分概念的提出
知觉取决于对比反差的生物原则。
11.毕达哥拉斯学派:
理念论
世界的中心是一团火,地球围绕这团火转。
12.芝诺:
爱利亚学派,巴门尼德弟子。
第一次系统运用辩证法的人。
任何存在的事物必然具有某种量值,如果没有量值,它就不可能存在。即不能同时接受单元理论有接受无限可分性。
值得令人怀疑的是,当他谈到一个有限的球体时,如果球体之外什么也没有,那他的话是否还有意义?
阿格硫斯与乌龟的故事
跑道论
飞矢的悖论,否定了毕达哥拉斯的离散数量理论,并为连续量理论打下基础。
13.梅利苏斯:
爱利亚学派
原子论是爱丽亚学说的偶然发现,梅利苏斯把巴门尼德的球体分解成许多小球体。
14.原子论:
刘基伯——“原子论之父”
德谟克利特:我们所出的世界由运动的原子构成,而我们正以各种方式体验。从而产生了本初性和从属性的区别。
新的灵魂理论:灵魂又原子构成。从而导致伊壁鸠鲁认为:死亡意味着瓦解,个人的不朽不存在。幸福作为生命的终极目标,就存在于灵魂的平衡状态之中。
15.诡辩家:
宣传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价值的意见。苏格拉底却认为这不够,他认为没有经过审验的生活不值得过。
辩论者的目的是取胜,而辩证者却是要努力发现真理。
怀疑主义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他是实用主义的创始人。
《西方的智慧》读后感(四):《西方的智慧》的智慧
1
罗素在《西方的智慧》的前言中引了亚历山大的一位诗人的话说,一本书是一大灾难。还说对于上一本书《西方哲学史》来说这本书的灾难是小小的。其实,一本书之所以说是灾难更证明了此书的影响是大大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罗素这本小小的书是在写完上一本《西方哲学史》之后仍感觉意味未尽,觉得有许多的问题没有说清楚于是又写了这本《西方的智慧》。这两本书相比较而言,我还是喜欢这本小小的书,我私下里觉得,《西方哲学史》史一本专业方面的著作,而《西方的智慧》更像一本关于哲学方面的随笔。对一般人而言,与其板着脸满心虔诚的投入的读一本专业书,不如换一种轻松的心情读读随笔,对于《西方的智慧》正是这样让人轻松的书。
读这本书之前,我看一直都在读王小波的书,我喜欢王小波的杂文,写出那样的杂文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需要的是智慧。王小波在他的一本小说的序言中提出了三个假设,他说的第一个假设是凡人都热爱智慧,即是一种进行理性思维的快乐。第二个假设是凡人都热爱异性。第三个假设就是,凡人都喜欢有趣。我不但喜欢这三个假设,而且我毫不犹豫的确信我同样有这种热爱。当然,你也许知道我之所以提到王小波一定和罗素的这本书有关,你猜的很对,因为王小波的这种思想大部分的都来自于罗素。我可以肯定的是上面的三个假设中,除了第二个假设我不能确定是罗素的思想外,其他的两个确确实实来自于罗素,来自于这本《西方的智慧》。但说句题外话,我觉得第二个假设即凡人都热爱异性,这也是人之常情,罗素——据我的了解——好像不是尼采那样的疯子,所以断断不会说出到你的女人身边去吧别忘了随身携带着你的鞭子这类的疯话,换句话说,罗素也一定同意凡人都热爱异性这样的假设。
2
罗素说,写哲学史可以是纯叙述式,也可以是夹叙夹议,而本书是采用了后一种的写作方式。这也就是说,对于书中大部分的观点,你可以认为有作者自己的观点。纯叙述的哲学史是客观的描述,而夹叙夹议则意味着有作者的好恶情感在里面。读书就像欣赏一副人体艺术画,你不喜欢仅仅看见是一个呆板的骨架,而渴望看到一位骨肉均匀的活生生的美人。如果一本书没有作者自己的价值判断在里面,我可以断言它一定很无趣。而无趣的书我从来是不喜欢看的。从此中你一定可以反证得知,这本《西方的智慧》是一本很有趣的书。这样我就可以说你又猜对了。
王小波在他的另外一本书的序言里表达了他对一本书的看法,他说对于一本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外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该达到的标准。而拿这个标准来衡量《西方的智慧》,你会发现有趣不但是它达到的标准还是它存在的理由。直言不讳的说吧,我喜欢读有趣的书,恰巧《西方的智慧》正是这样的书,于是我就喜欢上了它。说这本书有趣,一定有人怀疑,因为,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混沌初开以来,那些没有哲学头脑的人对哲学老是抱着好奇又矛盾的态度”,平常人把哲学家看作是“无害的呆子,看作是怪人,他们边走边胡思乱想,问些可笑的问题,不去接触实际,漠不关心明白事理的公民所注意的事务”。他们认为哲学是某种叫做“哲学家”的人才去思考的问题,那些人纯粹是吃饱了没事可干,苦思冥想。因此,一般人认为哲学是一种很枯燥的东西,但是,哲学在罗素手里恰恰的变得很有趣。比如,在读到古希腊的时候,有许多人对诡辩家有看法,于是,罗素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人们怎样看待诡辩家。说一个诡辩家普罗塔哥拉很自信他的教课即使很愚笨的人也能学会,于是,他告诉一个很贫困的学生,可以等到自己承办第一桩诉案有了收入之后再偿付学费。但那个青年毕业之后并不去开业。于是普罗塔哥拉向法庭起诉,要求偿还学费。他提出学生必须付款的辩词是:学生如果胜诉,就得按照原约付款;如果败诉,就按判决付款。不料这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被告声称,如果胜诉,按照判决就不用付款;如果败诉,按照原约也不用付款。付款一事就不了了之了。
说实话,我很喜欢这个哲学传说,尽管我不赞成那种狡猾的诡辩风格,但因为他让我从中得到了很大乐趣。当初我读到这儿的时候就禁不住的哈哈大笑,很为这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的智慧所折服。对于我而言,从中得到的乐趣不仅仅是精神愉悦乐趣,那是一种思辩的乐趣,也就是智慧。从此我们也可以得知,王小波所说的两个假设即凡人都热爱智慧和凡人都热爱有趣其实是同一样事情。思维的乐趣是无限的更是自由的,但说句多余的话,好像在我们这个国度,收获思维的乐趣是很难的,我们一向的观点就是,学海无涯苦作舟,也就是说,我们一向认为思辩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在这本书中,罗素说,单靠阅读本身是不能提高对任何事务的理解力的,在获得见闻之外,还得对其中的若干问题作相当深刻的反思。这句话是作为这本书的结尾来出现的。这就是说,如果你仅仅是读一本书,仅仅在阅读中感到乐趣还不够,应该把这种乐趣引申到思考中去,在思辩中得到更大乐趣,这就是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有的意义,也是他存在的真正的价值。同样的,《西方的智慧》的最大的智慧也就是能把人引向真正的思考。
康德说过,他的思想不怕证明有错误,却把被误解。这就是说,真正哲学家的哲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这些缺点我们应该坦然面对;而误解被看作哲学家的大敌是因为那些误解不代表哲学家的看法,仅仅是读者的一己只见,但可怕的是有时候,读者总想当然的以为原作者也同样这样想,这就是中国传统儒家最大的特点“推己予人”,王小波曾有专门的对此有所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但又多说几句,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推己予人,比如说上面的王小波的三个假设就是一种情况的例子。只不过不同的是有时候推己予人的情况是对的有时候是错的而已。又比如说王小波的三个假设之所以是对的是因为他根植于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会存在这样的人之常情。但他的推给予人有时候就曲解了罗素的思想。比如说,罗素在本书的结尾处有一句王小波常常引用名言,真正的伦理原则对人一律看待,但不等于说人人平等。而这句话在王小波说来就成了真正的伦理原则对人一律平等。这也就从反面论证了即使是最了解最崇拜原作者的思想这个人也可能误解作者的思想。所以我们应该尽量的避免误解书中各位哲学家的思想,这一点是罗素在前言中一再告诫我们的,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当然,罗素在本书中叙述和评价各个哲学家的时候是一种自己的观点,但在我看来这种极具个人魅力的评价并不是故意的曲解或者误解,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扩展,没有这些挖掘和扩展本书的魅力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