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看人物(第二版)读后感精选
《从历史看人物(第二版)》是一本由许倬云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历史看人物(第二版)》精选点评:
●中学生看看还行
●从历史看人物这部分篇幅不长内容精悍;从历史看人生价值这部分就见仁见智无从论断题目太大难得圆满了。
●以今思古,耳目一新
●讲座和记录稿的合集,篇幅过小,角度新颖但深度不够。很多流于表面化!
●……强人果然是说什么话都嫌多,但说出来的就是一箭
●中学生可以读读
●不知道古人还能否感应到后世人民对他们的这种爱戴?
●历史上的改革和现在的改革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历史上都是自上而下的,民众是被动接受的;而现在民众至少有自己的要求
●真心喜欢许老爷子这种讲故事顺便讲道理的小文,还有自己的心得体会。重点其实在第二篇,带点鸡汤的回答,很有传统儒家的“仁”心。
●小册子
《从历史看人物(第二版)》读后感(一):作者的姿态我欣赏
许倬云在书中伊始《历史上的改革者》一文开始就说,“我自己对历史的评断,有两个态度是很重要的,一个是时时心存宽恕,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把自己摆在那个历史人物的位置上,又会如何,能不能做得比他更好一点....”
我平时也是做人物报道写人物评论的,所以看了这句话心有共鸣。整本书读下来,收获不小,带来的思考也很有意义。
《从历史看人物(第二版)》读后感(二):点到则止
这本小册子,看上去像是某种讲座的记录稿。许倬云固然是名家,选取历史人物的角度也有新意,不过可惜篇幅太小,只能点到为止,读来不能尽欢,搔不到痒处。
我喜欢关于李广李陵的分析,作者认为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足以击败匈奴,汉武帝选取皇亲国戚为将帅以博其名。想到李广利,有道理。
作者指出清朝其实有两个帝国,一个是接收明朝的汉帝国,一个是满蒙藏的帝国,后者的都城在承德。
《从历史看人物(第二版)》读后感(三):无题
如果不是惊蛰跟我说许倬云的《万古江河》很好看,我可能到今天还不知道许倬云是何许人也。但也因为惊蛰的这么一个提醒,便提起了我对许倬云的兴趣。不过《万古江河》还没有看,先看的是他的一本小册子——《从历史看人物》。
例子当然举得出很多。
比如开篇序言谈的是很多历史人物没有很好的结局,却往往为人所敬仰,盖因他们有着一种为人所追慕的性格在。但是在正文中谈这些人物的时候,许倬云先生却又没有通过讲述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的历史故事,来揭示他们的性格,以及由这种性格所导致的成败的原因。也没有进一步去阐明为什么这些人在事业上失败了,却在人格上彪炳史册,他们凭的是什么在华夏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许倬云先生在某些地方的倒果为因的陈述让我十分怀疑这位“史学家”的逻辑能力,比如序言中的“例如司马迁,宁可自己受宫刑,也要帮他仗义执言”(p.2)——司马迁在为李陵辩护的时候哪里想到过刘彻会对他下此毒手?
还有一些地方,许先生体现出的历史相对主义也让我对他的学术品格产生了一些怀疑。比如他在谈岳飞和李陵的时候都认为早死留英名,晚亡遭恶谥——这些事情都是说不清的。(p.37&p.67)。
诸如这些历史学家所应当回答的问题,许先生都避而不答,转而在文章的最后去谈他的人生哲学。这并不是说历史学家不能谈历史、谈人生,只是明明是《从历史人物谈人生》被篡改成了《从历史看人物》,这只能说是这本书的编者有些不负责任吧?
《从历史看人物(第二版)》读后感(四):好书!
在行政方面,张居正定了办法:一个命令,分成三份,一份是下命令的人,一份是收到的人,一份是监察的人,如果没有按照时间回报,就表示失败,监察人员会去查验执行的时间对不对,执行的条款对不对,执行的情况对不对,加以考核。这就是执行力度+考核制度。
在人生价值方面,许倬云谈到现代人可以发展的观念:
套叠的多种网络系统:找到天人、人我之间层叠依存的观念,人也就不再感到孤独了。
重新检视“科学主义”,以及科学的客观性,正视主观,正视“心灵”
动静之间:找到时间定下心
现代人可以构建的行为趋向:
发展潜力,成己达人
重建互动使个人不再是寂寞人群中的孤独者
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发,重建诚心相待的道德基础
我一直有很狭隘的观念,嫉妒心很强,虽说会帮助别人,但当别人向我求助时,常常在脑中涌现的第一想法是他以前有没有帮助过我,我帮他对我以后的利益有没有影响,常常想到了才会去帮助,而第一反应其实已经回绝,可能过了一会才再说我来帮你吧。这种利己主义的自私也是我应该即使摒弃的。“福”是“施”、“舍”,但“施”并非只是钱财或权力的“施”,注意到其中还有“舍”,是舍弃自己,不要只把自己摆在中心的位置,把自己放矮一点,便会发现天地很大,宇宙很大。······这种人生的意义便是:人能够活着的一生成全自己也成全别人,过着丰丰满满的日子,而不是追逐空虚、无意义的东西。我与四周和谐互动,才能造就真实快乐的人生。
愿意舍弃自己一点有时候确实会有很大的效果。应该常常是有能力就去帮助别人,而不是总是去思考,到底有没有用。“用”是什么?你帮了别人真的以为别人就会记你一辈子么,不可能的,所以帮助别人只求自己一个心安就足够。
《从历史看人物(第二版)》读后感(五):读许倬云《从历史看人物》
全书分两部分,有一半讲的是历史故事,但内容没什么新意与深度,另一半讲的是儒家人生观。因为儒家的哲学本来只是初级阶段,所以我也未能在本书发现什么哲学上独到的观点。
关于人生价值,作者引用了一些儒家文书及郭店出土竹简记载,认为每个人都有天命,即上天给的使命,人通过接受教育,逐步明白自己的使命与本性,通过践行使命,完成从“人情”到“义”的升华。(原话包括“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绕来绕去,有点繁琐)。许倬云认为儒学有一部分宗教的特性,证据是所谓天命,是上天给的,这个上天,就是超越生命智慧的力量。认为儒学中所说的“道”,就是对某种对世界的思考与信念。
许倬云对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的《西铭》备加推崇,认为其反映了儒家对宇宙人生的解释。不过,在我看来,《西铭》讲的大部分是伦理观,与哲学有关的顶多是伦理的出处为“顺天行事”,这个“天”概念很模糊,也没有经过论证,勉强算作哲学,也只能算是很初级的哲学。
总之,这本书有一半讲的是历史故事,一半讲的是儒家人生观。因为儒家的哲学本来只是初级阶段,所以我也未能在本书发现什么哲学上独到的观点。
附:北宋张载《西铭》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唯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赐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