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不是个玩意儿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你不是个玩意儿读后感锦集

2022-05-13 16:55: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不是个玩意儿读后感锦集

  《你不是个玩意儿》是一本由杰伦·拉尼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不是个玩意儿》精选点评:

  ●现在读有点旧了。技术真是不等人啊。

  ●观点确实有点乱

  ●事实证明,什么都是浮云,只有广告这个老不死的妖怪可以存活下来,比如google或则facebook,你确实不是个玩意,因为你本身不是个toy,读此书不会脑袋便秘,不需要服用牛黄,答辩(da bian)通畅

  ●对人类未来何种程度上被网络异化,何种程度上因网络丧失自己的自主性,这本书给出了自己的思考。相比KK的乐观主义,更喜欢这盆拉尼尔的浇下来的冷水。

  ●中文书名真是哗众取宠骗点击

  ●搞音乐的,逻辑性欠佳,一个观点反反复复讲,前半段看着还可以,到3/4处有点泄气的感觉,于是没有继续往下读了

  ●还不错,数字时代的声音

  ●放在现在依旧适用

  ●深刻的洞察信息技术对于未来的影响,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批判,智域、蜂群思维、共鸣圈与社交网络等等,信息量太大、很抽象,慢慢理解

  ●拖了很久才读完 后面草草不看了

  《你不是个玩意儿》读后感(一):第三章 智域代表了人们心中的恶

  社交网站上经过数据库过滤之后的“朋友”是打了折扣的朋友。

  社交网站上的用户和人们社交圈里的朋友并非等价关系。

  社交网站真正的用户是它的广告主,所以它们会出现在任何一个醒目的地方。

  群体的智慧之所倚能奏效,是因为许多人的错误放在一起会相互抵消掉;它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启发,就是在许多人的逻辑和猜测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正确性,所以大家的猜测总是会围绕在正确的答案左右。

  《你不是个玩意儿》读后感(二):谈谈数字媒体吧

  谈谈数字媒体吧,谈谈这个日益火爆的新技术领域。作为一个志在新媒体领域的未来从业者,其实我一直关注的还是新媒体背后的技术力量。而这一切的发展都来自“云”的力量,在未来越显光芒的必然是与新媒体技术密切相关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想到这些是因为有幸能读到Jaron Lanier的《You are not a gadget》。

  似乎在计算主义横行的今天,人们已经很难摆脱对诸如谷歌、百度一类的虚拟引擎的依赖;又如facebook和twitter(在中国对应的是人人和微博)等社交产品,有多少人能完全脱离;新媒体的发展似乎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传统媒体,正如电子书籍的发展,似乎让OLED和E-ink取代纸张已是必然。

  很多人欣喜于web 2.0概念下网络的新模式,似乎web 2.0已然代表了网络的快捷与便利。可很少人却去思考web 2.0对我们的思维束缚,随便打开一个互联网站点,都会看到繁杂的交互式菜单。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降低自己的智商去称赞网络的美妙,但我想,作为一个从业者(志在),我们该比别人更清醒点自己该做些什么。

  互联网和新媒体领域无处不在的蜂群思维似乎一直在掣肘我们的思路,当遇到难题,需要寻找答案的似乎我们第一思维是维基百科(或百度知道),我们会相信大多数的选择,可群体性思维永远不能创造新产品。就像苹果这个在业界绝对封闭的公司为什么往往能制造出另打造耳目一新的产品一样。

  常有人向我标榜他在某社交产品中的好友数目达到了多少,而我都会选择默不作声。我不喜欢人人(中国的facebook),而QQ也仅是一个通讯手段。在“云”的世界里,“被多少人关注”与“和多少人保持联系”永远是两个概念,除非你把网络中的好友等同于现实的好友。因为用户基数与好友规模对任何一个社交产品来说都是一个推销广告的手段而已。

  网络是节点的集合,而技术的发展让每个人都成了其中一个活跃的节点(这也是web 2.0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每天都在不停的使用手机、电脑往节点上传送与下载数据。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似乎使我们每个人在网络上的隐私都岌岌可危,这也是人肉搜索会大行其道的原因。互联网基于“包交换”的设计原理使用户上传的任何信息几乎不可能被完全消除掉,因为你不知道你的信息分散存储在“云”中的哪台服务器中。

  其实很多时候都会想自己所学的专业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关联,而所得到的便是更清醒的认知与对自身存在大量技术劣势的喟叹。新媒体的发展势必成为未来网络发展最重要的一环,而我们需要做的便是不断的积累自己的知识去解决网络中无止境的难题。

  《你不是个玩意儿》读后感(三):《科学家,一种玩意儿》

  我春节期间,看了这本书!

  似乎在美国,科学家这个词,只是代表某种职业倾向,或者思想方向,甚至纯个人爱好了!

  您看看这位

  他哪点像科学家?

  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是个有趣的作者。他身上的标签挺多:“数字毛泽东主义”、“虚拟现实之父”、“作曲家”、“视觉艺术家”

  ——但大多数的人对他的评价是:他是另一个世界的偶像和神人。

  他的发型,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像被他自己热衷于研究的头足类动物(章鱼、真蛸等)了!

  您对于此类物种了解吗?杰伦·拉尼尔下的定义是:如果章鱼也有童年,它们一定会成为地球的统治者!用等式来表现为:

  章鱼+童年=人类+虚拟现实

  为何?这和下面这人有关!

  中间那位就是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实验室研究员Roger Hanlon(罗杰-汉伦),他向科学家先生展示的一段海底真蛸变形视频,将其也带入海底世界!

  并且深深感叹,章鱼是目前所知地球上最奇特的智慧生物,它们极好地证明了智慧外星生物(若真有地话)到底能和人类有多大不同,而且它用自己的智慧嘲笑了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绝顶的人类!

  深深打击了所谓人类后,科学家必定为我们展示那些人类目前倍感自豪的东西是多么迷茫或者简直是幼态持续"(Neoteny )!

  后一种反应,主要体现在诸如网络中的社交网站类型。

  他形象地抨击(我就不照抄了,我自己来加工语言):

  一群麻省理工的高材生,聚集一屋,为的就是研究如何让一个人将他一张玩具狗的照片可以顺利、更快捷(很多时候是为了将发送时间提高0.1秒)发送给大洋彼岸的另一个毫无关联,却等着观看的网友。目的是得到对方一句回复:“顶!”

  而为这种行为进行资金筹措、保障的居然是更大一群的哈佛MBA!他们为何不去实实在在解决下粮食分配方案或者沙漠电力可行性呢?那些对于人类不是更具现实意义?

  这是Roger Hanlon海底拍的视频,您可以欣赏下

  若您可以翻越长城,可以直接观看原片!

  更多此类视频,请看

  再说,蜂群,对了!蜂群思维和蜂群创造,维基百科式的讯息搭建,您认为是完美的网络拓扑吗?

  《野蜂飞舞》是马克西姆的成名作,整首曲子急促而欢快,情感饱满而酣畅淋漓,据说这个曲子是证明钢琴能力的一个标杆之作——演奏此曲需要演奏者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快速而准确地敲打琴键,通过此种疯狂地弹奏方式,让人从整首曲子中感受到一大群蜜蜂围绕在你头顶,时而绕圈,时而跳8 字舞——但是没有一只蜜蜂会脱离群体,而是始终跟着其他蜜蜂的节奏,忽而向左,忽而向右——这个场景让人震撼,但在互联网科技预言家KK(《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 的眼里,这一幕却是互联网未来的一个象征。

  他认为,蜂群是有生命的,而非简单地个体组合。当成千上万只蜜蜂一起振翅时,一个“超级有机体”从大量聚集的普通昆虫的有机体中“涌现”出来,没有一只蜜蜂在控制它,但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只从大量愚钝的成员中涌现出来的手,控制着整个群体。

  这个寓言般的故事已经成为我国网络业内一度关注的话题,而曾经和KK 混在一起的Jaron Lanier科学家先生这次从一个新的角度批判这个问题。

  ----这也是本书《你不是个玩意儿》的中心话题。

  全书开篇就用MIDI 做例子,Jaron Lanier 谈到MID 这个技术带给了音乐一种灾难。在技术和人的复杂关系中,追求“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更符合Lanier 的想法。

  在这里,我第一次了解MIDI 的起因与发展,以及那些音乐的来龙去脉。难怪小舟说,现在内地不少流行音乐的构造都是那么雷同,无非是电子曲谱序列的重排而已!

  创新、创造,人总是愿意被固化到某种陈旧东西中去。以为那是习俗或者既定。伦敦窄轨和文件夹体系,就是如此。

  是啊,现在硬盘容量大了,很有效地管理信息(文件与文件夹)难道不需要一个突破模式吗?

  通过MIDI,科学家试图告诉我们,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软件上的设计缺陷,人开始在这个网络世界中陷入一种迷茫,人的个性被弱化甚至消除,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并试图用群体智慧去满足自身的需求。

  此外,就web2.0、网络智能,甚至“云”都给予了直接批评,质疑那些简单认为网络资讯必然会遵循“量变到质变”的单向思维。

  即,建在沙滩上的儿童城堡,再高也不具备实际建筑的结构。

  您可以批判这位科学家的观点,但是,人家作为80年代初就在硅谷某处玩实际虚拟现实体验的科技先锋,想来是真的见多识广,才有感而发!

  至于网络极权主义的伤害、云端究竟谁是获益者,大家可以先想想,然后仔细看书,我觉得观众们真的没有必要再跟着那几家微博运营商转圈子了。

  将生命的一半、甚至更多时间放在浏览垃圾讯息上,最后只能是蹉跎了您的岁月,当然,还有电费!哈哈!

  更可悲的是,沾沾自喜于出名欲望或者荣登“公蜘”帮手的时候,只是把自己个性抹去,跳入了碎片大海中!

  目前,群体智慧在许多情况下不能被证明比个人智慧更加有效,同时在网络匿名的状态下,人们更可能因为一个观点进行站队,积极维护群体的利益,从而失去自我,甚至影响了个体的发展。

  一个值得真的有生命的个体思考与关注的信号是:

  如果人们继续把有价值的劳动成果免费投入到蜂群之中,继续享用分享主义的残羹,这一美好的数字时代将远远不会到来

  ——毕竟在群体智慧的口号下,被蛊惑的人们只是“云”端大佬们的一个字节!

  上面说的是网络世界,回到您的真实生活中想想,很多人每天不断观赏着那些相亲节目或者智力问答,唏嘘哀叹,然后睡觉吃饭,难道不是充当了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碎片吗?

  在五彩世界中,确实太多毁掉生存意义的“节目”!

  最后,科学家也说到了资本世界的云!

  尤其是正在资本市场游弋的投资者,要注意所选标的物,是否为此类创新或者是否在我们持有阶段,涉足此类创新。若是,切实需要仔细考虑持有风险的增加程度。

  另外,创新最近还被裹上耀眼的时代高科技外衣,那就是高频交易等!

  上世纪90年代末诞生的高频交易在金融市场原来只是小弟弟,但进入21世纪后,它的发展惊人。底部金融协会Finance Watch的一幅图表告诉我们推动最近这四五年来高频交易飞速发展的背景、什么是高频交易、高频交易的强大本领及它的“三宗罪”(请看附录)。

  而杰伦·拉尼尔在《你不是个玩意儿》第六章《放弃自由意志的“云”中大佬们》也说到“没有计算机的时候就有腐败,但计算机让腐败更容易了~~~”懒得打字,直接拍照,请看图。

  因此,这些现实都说明,风险也是时常穿上鲜亮的外衣,我们要贴近市场,不能远离的另一个原因是:不要被新玩意迷惑,最后真的变成“不是个玩意儿”了!

  《你不是个玩意儿》读后感(四):路过蜂群 ——读《你不是个玩意儿》

  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是个有趣的作者。他身上的标签挺多:“数字毛泽东主义”、“虚拟现实之父”、“作曲家”、“视觉艺术家”——但大多数的人对他的评价是:他是另一个世界的偶像和神人。

  用MIDI打造“野蜂飞舞”

  《野蜂飞舞》 是马克西姆的成名作,整首曲子急促而欢快,情感饱满而酣畅淋漓,据说这个曲子是证明钢琴能力的一个标杆之作——演奏此曲需要演奏者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快速而准确地敲打琴键,通过此种疯狂地弹奏方式,让人从整首曲子中感受到一大群蜜蜂围绕在你头顶,时而绕圈,时而跳8字舞——但是没有一只蜜蜂会脱离群体,而是始终跟着其他蜜蜂的节奏,忽而向左,忽而向右——这个场景让人震撼,但在互联网科技预言家KK的眼里,这一幕却是互联网未来的一个象征。

  他认为,蜂群是有生命的,而非简单地个体组合。当成千上万只蜜蜂一起振翅时,一个“超级有机体”从大量聚集的普通昆虫的有机体中“涌现”出来,没有一只蜜蜂在控制它,但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只从大量愚钝的成员中涌现出来的手,控制着整个群体。

  KK的《失控》在国内出版之后,大量的中国媒体和技术人员都开始关注这个寓言般的故事,而曾经和KK混在一起的Jaron Lanier却从一个新的角度批判这个问题。这也是《你不是个玩意儿》的中心话题。

  全书开篇用MIDI做例子,Jaron Lanier谈到MID这个技术带给了音乐一种灾难。在技术和人的复杂关系中,追求“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更符合Lanier的想法。

  MIDI是一种用标准化方式展示音符的技术,通过与键盘的结合,每一个不懂音乐的人都可以准确地弹奏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所有的音乐在MIDI玩家眼里都是一种动作的排列组合:按键盘、弹起键盘——通过这种简单的动作,在特定不连续的时间里被MIDI程序解读成一首新的曲子。“创作”似乎在这里变得“美好”起来。

  但这位实验作曲家却认为:“在MIDI出现之后,数字化时代的音符不再只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严苛的结构,它强行进入了你的生活,让你别无选择”。正如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名言所示:科学的进程,就是思想被抛弃的进程。

  那么,MIDI这种把音符固化的产物是否真如Jaron Lanier所说的那么严重呢?

  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伦敦的窄轨铁路,因为窄轨的缘故,车厢空间变小,至今无法安装空调;另一个是文件夹的概念,在早期电脑系统中并无文件夹的概念,通过对人对于树枝的抽象理解,把碎片通过“树形图”进行了整合,这种固有的模式影响了数代人的思维方式。

  或许有人会反对,认为这样的管理模型十分方便且清晰——恭喜你,你的一部分大脑已经被固化了。

  纵观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几十载,我也时常在问自己,究竟是产品本身的设计影响了用户,还是为了迎合用户创造出了“优雅”的产品设计?例如最近比较火热的Evenote,号称是另一颗大脑,通过简单地保存资料和图片,加上日程管理的功能让你的大脑得到了1GB的拓展。虽然你疲惫的大脑可以获得了解放,但是你依然无法很有效地管理信息。

  另一款热门产品Path则在移动终端上获得了“优雅的社交app”称号,它的UI设计及小圆圈弹出式菜单深入人心,这也引发了众多产品争相抄袭之。这种复制无疑也为固化人的思维提供了动力。

  通过MIDI,作者试图告诉读者,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软件上的设计缺陷,人开始在这个网络世界中陷入一种迷茫,人的个性被弱化甚至消除,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并试图用群体智慧去满足自身的需求——可以假想一下,本书的书评如果是一种web 2.0的方式,类似Wikipedia的方式进行在线的编辑和审核,会是一篇什么样的书评?

  可以想象有关本书的一些细节一定会不断地被挖掘出来,但是如何判定本书的思想和利用本书去解释未来,或许就不存在一个标准的答案。最后书评会变成书摘,每一个读者各执一词,通过蜂群的思维,投票选出“最佳评论”,并将此视为一个标准答案,那么后来的读者还需要读书吗?很显然,不需要,只需要上Wikipedia看看这篇书评,了解最佳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即可。在这样的书评中,人的意见和想法完全被割裂,个人的智慧被固化成为一种标准,每一个后来者有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越来越失去对于自身价值的认可和对于自我个性的探索。

  因此,Wikipedia成为Jaron Lanier极力批判的一个对象,在这种思考过程中,他提出“网络极权主义”开始深刻影响个人的发展,固化或许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而因此造成个体的迷失、推崇群体智慧和云端计算的现象值得关注,作者在书中阐述和分析了网络极权主义如何从根本上损伤人的精神道德和商业。

  网络极权主义的伤害

  作者认为,网络极权主义者包括以下一些人:开源文化界/创意共享界人士、人工智能界人士、Web2.0圈内人士、反文件共享人士等。他们最喜欢的博客是BoingBoing、TechCrunch和Slashdot,《连线》则是他们的红宝书。

  他对于这些人并非充满了绝对的批判,而是担心群体思考问题会出现在用户身上,彻底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使得整个网络变成了一盘散沙。

  正如KK所言,未来个体会被群体淹没,而群体拥有一只看不见的大手,指挥这整个群体的活动。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则变成了碎片——也正是这样的推论,成为许多技术人员最喜欢探讨的一个话题:未来的某一天,机器人是否有可能不断地自我进化,最终掌控人类世界?

  在许多科幻电影中,导演都试图打造一个未来人与机器进行搏斗的场面,甚至把机器人最终毁灭人类的结局作为一个噱头。

  那么机器是否有可能统治地球?类似的观点被称作“技术奇点”(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理论,如著名的《黑客帝国》就基于此理论。

  作者不断在文中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性,强调反省和道德共鸣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而在科技发展过程中,人们追求完美,不断去提高机器的“智慧”,甚至甘愿在机器的智慧面前弱化自己的能力;而所谓机器的智慧更多地来源于群体力量对人个体的无视和毁灭,正因如此,Jaron Lanier宣扬人文主义,反对技术主义;宣扬完整的世界观和审美观,拒绝以Web2.0的名义生产大量垃圾衍生品和技术复制。

  我个人对Jaron Lanier这一番话心有戚戚焉,目前,群体智慧在许多情况下不能被证明比个人智慧更加有效,同时在网络匿名的状态下,人们更可能因为一个观点进行站队,积极维护群体的利益,从而失去自我,甚至影响了个体的发展。

  年初爆出的“韩方之战”就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许多微博民众积极参与到这场旷日已久的大战中,并且给自己冠之以“韩寒粉丝”或者“方舟子粉丝”的群体立场。在这场群体智慧的较量中,没有哪个群体真正地胜出。也没有哪个个人独立于群体之外,提供了一个“靠谱”的答案,更多的情况是一群人在不断对骂,积极维护群体的利益,把群体的爱憎融入在个体之中——足以了解群体智慧的脆弱和非理性。

  由此来看,群体智慧并不一定靠谱,而毁灭个人天性和思想的作用却显而易见。

  人本主义“云”经济的前景

  纳尔逊(Nelson)发明了数字媒体链接,提出了把网络媒体连接起来的核心思想,称之“超媒体”(hypermedia)”。在他的核心思想中,网络媒体应该是不存在副本,而只存在唯一的一级内容,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不断产生二级产品,三级产品;同时,大家必须为这个一级内容付费——这是一个颇具理想的方式,内容的唯一决定了物品的稀缺性,而稀缺性正是经济可以运转的基础之一。

  假设整个社会都如KK所言走向蜂群智慧,越来越多的集体协作产生了许多群体智慧存在云端,而贡献内容的个体却无法从中获取辛勤劳动的回报。通过宣扬Web2.0的大旗,坐拥“云”的人们最终拥有了大量的免费劳工和资产,用户们只能依赖于此。

  这里且不谈群体智慧可以贡献多少内容,光是如何回报个体,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的问题。作者认为在数字化圈子中,隐隐流动这种“社会主义”的暗流。越来越多的蜂群协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添砖加瓦,市场的自由慢慢消失。

  市场的自由本身有其“私人化”的内涵,在资本主义国家也被认为是一种个体的“尊严”和“自由”,可叹的是当我们在互联网上不断提供劳动成果,复制大量的信息和媒体,这种自由却被剥夺了——当你“开放”,意味着没有人愿意为你的劳动付费。或许有人会拿另一本书(即《免费:商业的未来》)与之对比。根据克里斯•安德森的说法,这种新型的“免费”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以电脑字节为基础上的经济学,而非过去建立在物理原子基础上的经济学。这是数字化时代一个独有特征,如果某样东西成了软件,那么它的成本和价格也会不可避免地趋于零。这种趋势正在催生一个巨量的新经济,这也是史无前例的,在这种新经济中基本的定价就是“零”。

  要维护数字时代的经济发展,维护资本主义的自由需要社会成员对于某种社会契约的认同——例如对内容实行收费,让每个有创造力的人占有资源并合理赚钱。书中用了iPhone产生于一个封闭环境做案例(虽然作者本身不赞同终端对内容的控制),阐述了新经济应该是赋有创造力的一面,而非YouTube上那些缺乏新文化形式的UGC内容。

  目前,内容付费一直是一个争论非常大的话题。前几天搜狐奇艺腾讯三家成立版权联盟,共同购买版权内容,试图通过这个措施避免价格战不断升级——毕竟,价格战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博弈。不过购买了版权,搜狐视频等网站是否会真正进入到了付费时代?

  付费不仅仅是习惯,更是一种拒绝Web 2.0的宣言。 “唐茶”在付费电子阅读方面做得不错,创始人李如一对此有独特的评价,大意为人们愿意为体验好的原创内容付费。我个人是唐茶的忠实用户,花钱买了好几本书,并在数字阅读的路上越来越深陷其中——不刺眼的背景,优雅的字体,恰当的排版,便宜的价格,随身携带的特性,为这些体验付费非常值得。

  或许“免费”时代真的只是一种营销噱头,或者是商家吸引用户的手段而已——Web2.0时代,越来越多的内容和越来越差的品质决定了在这个自由市场下,人的品味变得越来越差——要记得,这一切都是在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的!

  你不是个玩意儿(You Are Not A Gadget)

  作者用了这样的标题,却在文中深刻地谈“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让我觉得这位摇滚明星式的拉尼尔老哥颇有人情味——更有趣的是,他和KK作为好友,都不约而同地看到了蜂群思维的未来,只是KK坚信蜂群终将拥有自我进化的能力,而Jaron Lanier则认为人终将保持着作为个体的创造力——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更推崇后者。目前互联网的发展的确已经开始停止进化,越来越多的垃圾内容填充着这个字节空间。新的科技形式在哪儿?这或许是每个人的疑问。

  最后谈谈腾讯垄断的事情(大多数人认为KK与马化腾的对话中给腾讯的垄断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事实证明这个问题正是拉尼尔所担心的)。国内每一个创业者或许都对它咬牙切齿,因为腾讯利用自身的优势压制了许多企业的发展——说抄袭也好,说利用“垄断”优势也好;想在中国互联网业创业的各位同僚,都应该看到这个模式已经被慢慢瓦解——开放平台出现,优质的付费内容不再由独家垄断,创造力(而不是模仿力)又重新回到了初创企业的身上……种种情形下可以看出,资源不再是简单地聚合在某些巨头手中。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

  如果人们继续把有价值的劳动成果免费投入到蜂群之中,继续享用分享主义的残羹,这一美好的数字时代将远远不会到来——毕竟在群体智慧的口号下,被蛊惑的人们只是“云”端大佬们的一个字节,正如本书标题所言:你不是个玩意儿。

  -----------本文先刊于《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