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的拐点之商鞅变法》影评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历史的拐点之商鞅变法》影评精选

2022-03-29 03:3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是一部由余乐 / 张晓敏执导,鲍鹏山 / 李山 / 姜鹏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拐点之商鞅变法》精选点评:

  ●极端的时代出现极端的人物。大秦帝国的崛起已经为自己掘墓,它的强盛源于强国弱民,也终将毁于此。

  ●太拖沓了

  ●精彩的历史

  ●不咋地。主题是商鞅变法,结果一会扯到白起,一会扯到长平之战,一会扯到《谏逐客书》,说好的商鞅变法呢?而且深度也不够,对商鞅在秦国引起的一系列变革也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

  ●从小到大一直听历史老师讲商鞅变法,但始终不理解为啥要反复提这个人和这件事。现在我视乎懂了,非常希望有机会可以深入研究一下中国历史上这些伟大的改革家。

  ●注水有点严重,翻来覆去的说同样的内容,请的解说嘉宾档次有点低……

  ●雷霆手段显菩萨心肠。

  ●值得一看的纪录片吧 25分钟的内容其实也不是太细

  ●还行,感觉不怎么中立。

  ●历史的走向往往是由少数人引导的!

  《历史的拐点之商鞅变法》影评(一):“历史的拐点”

  

看纪录片的好处之一就是对于某一事件或者某一个人可以全面整体地去了解。

这部《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可以说既是讲商鞅这个人,更是讲商鞅变法这件事,在历史漫漫长河中的影响。

商鞅的变法,更像是将自己推崇的“法家学说”推向历史舞台,崇尚霸道、法律的法学适应的并不是战火纷飞的战国,而是那些想要一统天下的君主帝王。法家只是战争时期铁腕手段的“术”,而不是建国以后国泰民安的“道”。

以前学历史的时候,老师讲了秦始皇一统八荒,又讲了他焚书坑儒,我们只看得到秦朝如昙花一现般的存在,并不了解它500年积弱变革后的成功和在历史潮流中转瞬即逝的原因。真的没有人和我一样疑惑吗,好不容易打败了齐楚东迁,那么快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看了这部纪录片,去理解的几个角度就有了:秦始皇嬴政的性格、秦国成功的原因(商鞅变法)。

要讲商鞅变法,就一定要讲和他的法家理念不谋而合的秦孝公,然而历史长河中,还有数不尽的魏惠王、公子卯等人在故事中成为第一人称的讲述者。

之所以是“历史的拐点”,这个片名起得特别贴切,“商鞅更像是一个能撬动历史的拐点的人”,在多少个没人能未卜先知的瞬间,秦国的命运,魏国的命运,几百万人的命运,包括商鞅自己的命运,就这样被改变了。

  《历史的拐点之商鞅变法》影评(二):商鞅变法-要点

  人物不知道是专门请的演员还是从剧里抠来的,看起来都很舒服。 商鞅感觉跟钱学森一样啊,公叔痤对魏惠王也说“举国而听之”,不然就得杀掉。 争霸是春秋时代的主题,变法是战国的主旨。 讲解的语速有点慢,稍微加一下速很合适。

  从商鞅变法讲到始皇帝,基本和大秦帝国小说的时间跨度是一样的,这是一段发家史喔~ 第一集

  看过大秦帝国再看这段很好懂,很多方面小说电视剧都反映出来了,纪录片独有的亮点也比较少。

  第二集

  学者和演员的不同理解增色不少,有几段属于话糙理不糙系列。王志飞老师声音好好听~苏到爆~青山松柏~~

  第三集

  这集假设的成分比较多,可能是为了更好理解,带入了不少剧情和心理活动,客观性降低,故事性增强。

  喜欢这句:

  当年商鞅从魏国逃走时,身上只带了一本书,那就是李悝的《法经》,多年后,当他再次回到魏国,身后带着秦国浩浩荡荡的军队。

  “善良的公子卬”这个形容词好喜感,大秦先入为主了。

  “只知 (●—●),不知▼_▼”,古往今来用间金句NO.1,或生疑,或怒杀,屡试不爽。

  第四集

  “连坐”“什伍”,鼓励告密的制度。商鞅逃跑的狼狈喔~还是小说里更理想更唯美一点。

  秦惠文王进行着没有商鞅的商鞅变法(*´◐∀◐`*)

  秦始皇出逐外来客卿,李斯上书。

  最终,一个国家的强大变成了一个人的强大。

  结论,商鞅之法,强国,不富民,创业,不守业。法家,提供强力发动机,提供强力外壳,儒家,提供安全系统,提供缓冲系统。就酱。

  《历史的拐点之商鞅变法》影评(三):《历史的拐点之商鞅变法》

  历史的每段历史都有着对应时代的独特印记。 秦国能一统天下,和最终秦国覆灭都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虽然如今看来,所有评论历史的人都有着“事后诸葛”的样子,但这便是“历史”独特的魅力。 中学历史书上称“商鞅变法”为秦国崛起一个关键因素,奠定了秦灭六国的基础。土地制度、军功制度改革,重农抑商,以耕战制度让秦国成为一部只为了一统天下而生的战争机器。 随着六国覆灭,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奋六世余烈却仅仅带来一个昙花一现的帝国,不能不说可惜。 《史记》秦皇本纪,司马迁言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点出二世覆灭表面缘由,但更深层次,却是时代变革的局限性。 战国时代,“战争”是主旋律,通过对外战争不断扩大领土资源,削弱对手实力,以战养战,才能在乱世活下去,最终“吃鸡”,所以这时候,最急迫需要的不是“仁义道德”,而是绝对的军事实力,而商鞅变法带来的一切完美契合,把秦国打造成一部超越常规效率的战争机器;

  但当战争结束,没有了统一的战争目标,战争机器便没法开动,或者说不知道往哪儿开动,问题由此生成。

  人民本质渴望“生活”,这是千百代不变的真理,只有当“生活”无以为继才会揭竿而起。对外战争的停歇,让国家机器没法继续开动,但国家制度的压迫却依旧保持高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像一部油门踩满的跑车,由于不知道往哪儿开,所以忘了放“手刹”一般,一定会出问题的。

  时代的局限在此,而当时的执政者并未看到,这才导致秦过二世而转瞬即亡,而“商鞅变法”的两面性由此也可以看到。

  时代的车轮永不停歇,战争与和平在历史上都是交替前行,攻守之势不断的变换。没有一劳永逸永远领先的变革,只有因势利导顺应时代的选择。

  《历史的拐点之商鞅变法》影评(四):《商鞅变法》观感

  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

  因为之前听了风君的安利,所以昨晚睡前看完了《历史的拐点》的第一部分——商鞅变法。不得不说,中央电视台监制的历史纪录片还是有质量保障的。纪录片以公孙痤向魏惠王举荐卫鞅为起点(商鞅是后人对他的尊称,他本人其实并不姓商,是到了秦国进行变法,出去打仗大败魏国之后,秦孝公赐予他商於之地,后人才称他为商君的。在那之前由于他是卫国人,所以一般叫他卫鞅),讲述了商鞅是如何怀才不遇,以及之后去了秦国如何与秦孝公讨论治国之道,包括商鞅变法前后的经历的事件以及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再到后来嬴政继续沿用商鞅的那一套法律,最后却因为苛政而举国覆灭。当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纪录片也没忘记请上几个专家来点评这些历史事件以及商鞅的人物性格,虽说有些细节因为史料不全而无法考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脑海中构建出商鞅的历史形象。

  都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其实我在看商鞅变法具体变法政策那个部分的时候就觉得商鞅确实是一个很鸡贼的人。废除井田制改用土地私有制,看起来好像很爽,但其实关于赋税的那一栏的税率是由政府定的,也就是说关于税率的最终解释权归政府所有(笑),然而在井田制的时代只有公田耕种的产量才是上交给贵族的。还有在变法初期,商鞅为了建立诚信政府的形象,告诉民众们只要你把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赏五十金的故事。专家也直接说了,商鞅这其实就是在洗脑,希望民众不要动脑子,只要知道政府跟你说的一定是正确的就行了。好好做政府布置给你的任务,政府肯定不会亏待你的。这个故事我感觉也挺有讽刺意味的,但总的来说,毕竟是在战国时期,最需要的还是战斗力(士兵和将军)和劳动力(农民),最不需要的就是脑子,所以商鞅在当时这么做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从长远来看肯定是不合适的(毕竟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傻子)。

  总的来说,《历史的拐点》的商鞅变法部分做的还是很不错的,不仅还原了那一段历史,也勾勒出了商鞅的具体形象,而且不论是专家的评析还是旁边的叙述也有很多值得令人思考的观点和事实,是部值得一看的作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