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死罪读后感摘抄
《第一死罪》是一本由劳伦斯·山德斯著作,百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死罪》精选点评:
●看不下去
●很失望。一点悬念也没有的感觉。
●虽然作者明显想在犯罪心理刻画上大大施展一番,前面也花了很大功夫和篇幅在疑犯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动上,但作者最后没能“绷住”,而是让疑犯的心理非常迅速地崩溃掉了,导致最终前功尽弃、虎头蛇尾。
●精彩!
●传统推理大师
●人的心中都潜伏着恶魔,等待着被发掘出来。
●怎樣揣測另一個人的心思 無限接近
●虽然剧情没有什么特别奇诡的,但是写得特别好,人物塑造和故事讲述。
●超越了侦探小说定义的杰作!
●太平铺直叙,一个悬念都没有
《第一死罪》读后感(一):五星力荐,情节很给力!
看完同名电影后,感觉意犹未尽,因此买了一本,《第一死罪》在美国被入选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百大经典推理小说,真不愧此名。还想看后面的两本,遂买了后面的第二死罪和第在死罪,一样地绘图,8 错,喜欢悬疑推理小说的人有福了。
《第一死罪》读后感(二):追求的极致
这本书很长,但是就是会吸引你一直读下去。总想知道人的某一方面的感情发挥到极致,会变成什么样。主人公追求的最极致的不管是肉体的还是心灵的感觉都走向正常人定义的变态范围,可怕的是你读这本书竟然会觉得如此的合理。仍记得主人公在杀人的那一刻涌上心头的感觉,那个时刻他是多么的爱这个人,杀了你是为了拯救你。
《第一死罪》读后感(三):同道中人
第一死罪,傲慢之罪。
你看见的我,其实是你自己。
人类在怀疑上帝的过程中,是否慢慢的离真理越来越近,还有待论证。人类想要取代上帝的存在,那么后果就只有灭亡吧。所以同样的傲慢之罪,不同的后果。
你看见的我,其实是你自己。布兰克和狄雷尼,抛开表面的一切,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
有的人当警察,是因为天生的正义;有的人则是无目的的被生活洪流所推动;或者是另一种角度的邪恶,合法的犯罪;或如狄雷尼,骄傲,作为上帝在尘世的代言人。那么从僭越这个层面讲,他和布兰克实在是兄弟的关系。
山德斯的野心无疑是极大的,这部小说所想表达的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侦探小说所想说明的范畴。此前唯一让我感觉到巨大野心的只有《白夜行》,但很可惜东野后来就转了路子。大概写这种小说无论对于体力还是心理都是巨大的耗损吧。
其实书的前三十页很不好看,但是看完全书,再回过头,看作者不厌其烦甚至事无巨细的描写布兰克对于登山的爱好,登山的具体步骤,以及他和莫顿夫妇的古怪交往,都是机锋暗藏的。而到了他和茜利亚的相遇,则仿佛哗的拉开帷幕,作者鞠躬说好戏开始。之后的每一页都有闪电(对,比之钱德勒,应该说每一行都有闪电)。虽然狄雷尼剥茧抽丝的破案程序很惊心动魄(和推理小说的纯脑力不同,那种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呃瞎掰,而这里仿佛你跟着狄雷尼一起绞尽脑汁思考发动所能用到的所有力量,比如向退休教授请教不同凶器在头颅上留下的伤口和深浅程度,询问法医每个受害者伤口的具体特征,跑遍所有出卖可能为凶器的商店,统计所有顾客的资料找出可能的嫌疑人。这样亲临现场般的破案也许才真正接近我们素不知道的真实。比之灰色的脑细胞或者我更应该相信这种认真......),警界高层龌龊的权力斗争也很精彩,但是最目眩的居然是布兰克的心理部分,那样变态的自大的妄图凌驾于性别种族力量之上的傲慢,是本书最震撼的地方。
而狄雷尼,在看的过程中为何会腹诽,大约是因为在妻子还缠绵病榻的时候,居然对于死者的未亡人产生了莫名的情愫。其实这是在正常不过的本能,换做自己,可能亦如此,不能拿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别人,可是看见结尾还是会觉得如鲠在喉呃。
历史上著名的连环杀手,多是男性。有体力的原因(女性一般会选择投毒、手枪,拿刀砍人的,除了时子有一个晚上分尸五具的体力,别的小姐估计还很难达到这个水准),那么别的更本质的原因呢?大部分连环杀手杀人似乎都是为了取得控制欲的满足(性欲也是控制欲的一种),而大约男性的控制欲大于女性,所以出现连环杀手的几率也就更高些?不过这都是我胡乱猜测了。
《第一死罪》读后感(四):自恋之哀,傲慢之罪
文字过于深邃密实、意悲而远,读完以后心跳加速无所适从,仿佛亲身参与这场残酷阴暗的仪式。侦探小说必备的悬念在这里已经不值一哂,作者的野心显然已经超越trick设定,迷诡推理,命运已定,需要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只是邪恶背后渐变的心理。
故事采用典型的双线叙述模式,这种手法在欧美侦探小说中屡见不鲜。但细心观察,还是可以看出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乍看之下泾渭分明的两条故事线,却在完美对立中,驶向一个注定的交点。
丹尼尔•布兰克的人生一如painted desert,风光旖旎之下是一片荒芜孤寂。事业的成功、金钱的富足不能弥补亲情的匮乏、爱情的残缺。布兰克的生命基调是晦暗的,一如他眼中的城市,疯狂躁动,麻木无情,每个人都在封闭的自我牢笼中苟延残喘、畏缩一团。这种令人窒息的隔绝与破碎也激发了布兰克内心想要靠近和交流的欲望。当对镜顾影和自我抚摸已经不能满足时,与茜黎亚•蒙泰弗的相识,两个孤寂灵魂的碰撞,为冰河表面注入隐秘的热流。
警务工作繁琐枯燥,爱德华•迪雷尼却甘之如饴,安之若素。生活的平顺安稳、家庭的安乐和睦给迪雷尼的人生涂上金黄的光泽,一层柔和的色调。迪雷尼相信即使在挣扎中,在残忍和暴力中,他的城市也独具魅力,美丽,庄严,有着不屈的生命力。作为警察,迪雷尼竭力想要维持美好的节奏,和谐的秩序。然而挚爱妻子的重病,却打破迪雷尼内心的坚定,让他陷入一种无力的狂躁中。
迪雷尼相信宇宙间万物存在一种永恒的和谐,而犯罪就是天体运行的悦耳旋律中的不和谐音。他想要改变这个世界,一种Nobler self的自我定义,建构着他的世界观和行为。让迪雷尼一直处于精神的自我陶醉中,处处以道义为标尺,作为警察,迪雷尼一心只想抓住凶手,谢绝政治斗争,想要把自己与尘世的肮脏污秽隔绝开来。他始终带着这种道德优越感面对世界,这是一种隐性的傲慢。他试图扮演上帝,对罪恶进行惩罚。
布兰克和迪雷尼的交点,是骨子里的自我陶醉,也是各自沉迷的自我,是为傲慢。缉凶者与谋杀犯,善与恶,同根同源,一体两面。善出于私己,恶亦出于私己。自恋作为人类最根深蒂固也最悲哀的感情,不仅是欲望和满足,同时也是欲望和制止。这种无所不在的精神腐朽超越一切肉体的堕落,第一死罪,是为傲慢。
布兰克通过死亡终结了自己的傲慢,同时涤荡迪雷尼的罪恶。没有人能够代表上帝爱或惩罚,Lucifer试图僭越,最终堕落。
我不知道这是否能称为最终极的傲慢。
《第一死罪》读后感(五):谁来拯救我们的生活
一个小男孩在冷漠中长大,他为自己寻找到一个梦幻的世界,来抚慰自己,使内心汹涌着狂热的激情,就像所有类似的孩子一样,像青春期的孩子一样,他在自己封闭的内心,探索着人的精神疆域。后来,男孩长大,读书,与姑娘发生性关系。不,不是恋爱,而是在满足各自的生理需要后形同陌路。爱是什么?对于没有得到爱的养育的人而言,爱就是自身的需求取舍。至于他内心之外的世界,他是不关心的,甚至父母在参加完他的大学毕业典礼遭遇车祸丧生,也不能改变他即将开始的欧洲之旅,因为那是父母送他的毕业礼物。为什么要让他人来破坏掉自己的计划和快乐呢?不,这不符合逻辑!和很多前卫的现代人一样,他这样想。
小男孩长成英俊男人,他结了婚,又离了婚,那些过往的女人在他的生活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或许只是记忆中沉淀的沙砾,谁要去翻动它们,况且经过一路拼杀,他跻身于商业精英队伍,操控着一个庞大的报业集团,前程无量。
至此为止,这样一个人的经历随地可见,很多人身上都闪烁着他的影子,你无法判断他的种族和时代,因为这是一个人类普遍的故事,是一个缩影,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也许,在《第一死罪》中,悬念大师劳伦斯•山德斯的杰出正在于此,他并不仅仅要讲述给你一个好看的故事,借助故事,他使“我们”看到生活中处处暗伏的危机,让我们看一看我们的生活在哪里出了问题。
他讲述的故事正是从这里开始。这是一个大家互相裹挟,疯狂杀人的故事,虽然法律认定的罪犯只有一个。
改变命运的事件,往往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偶然,难以说得清楚。
故事开始于男人遇到一个独特的女人,她出身高贵,不美,但带有阅历丰富的神秘。她引导男人在一个奇特的地方,体验了男女的极致,使男人感到可以为这一刻而死。男人的生活从此脱离常轨,他一直垂涎的名利开始使他感到索然无味,他以为那充其量不过是哄男孩子开心的玩具而已。
在与神秘女人的纠缠中,在被动的两性关系中,他又开始了童年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之路,他要找到迷失的自己,找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他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这个世界的寻找,而他的生活似乎从来都漂浮在虚幻中。就像我们一样。
男人的雄心是挑战极限,尤其这个自恋的冷酷的孩子,他从不缺乏勇敢,因为从来没有谁走入他的内心使他敬畏,他寻找过上帝,但这是一个信仰颓败的时代,是一个戒备他人保护自己的时代,因此他找到的始终都是自己。每次在镜子中,他看到的始终只有一个人。就像我们一样。不同的是,他爱自己,而我们可能连自己都不爱。
犯罪由此开始。这个孩子要顺服女人,因为还从来没有谁使他有过这样的体验和激情,同时他还要超越女人,因为他同样是个骄傲的男人。于是,在女人的鼓励下,他尝试了最刺激的“爱”,在午夜街头迎面砍碎一个个无辜男人的脑壳,与他们合一,像上帝一样把他们送入想象的天堂。当然,这绝不是爱的悲剧,而是潜伏在人内心深处的疯狂的初步爆发,以此来征服女人,为了最终厌倦她,超越她,创造一个美好的新世界。
之后,一个一直生活在男孩之外的警察开始挺进男孩的世界。一个警察,他的责任便是维持既定秩序。他痛恨犯罪,因为他们为原本艰难的生活制造了太多的伤口和眼泪,他要为社会清除一切害虫和垃圾,创造一个美丽的新生活。
围剿从此展开,一个警察要逼一个不断杀人的疯子现身,以正义的化身严惩他,一步步逼他彻底崩溃。这场围剿进行得如此扑朔迷离,如此残酷,如此惊心动魄。杀戮和血腥飘荡在每个夜晚的街头。
在步步急促的威逼中,男孩终于全面崩溃,他砍杀了臆想中“出卖”他的女人。他杀警察,杀所有阻挡在他道路前方的人。最后,他来到“恶魔之针”的岩顶,一个人孤绝地对抗着整个世界,从出生便是如此,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当然,也是我们一生的写照。
面对从全国各地赶来“瞻仰”他的人,面对声势浩大的缉拿,一个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呢?那些支配人行为的思想终将如云烟逝,就在行动终止的地方。一场洁白的大雪掩盖了一具赤裸的躯壳,正如它掩盖一切。
一个罪犯死不足惜,但他却使很多人流下了热泪,因为宿命,也因为上帝把光投向世界,让它照耀好人,也照耀歹人。
自以为上帝,可以拯救他人,裁判他人,这种骄傲将使人类无赦。“愿上帝保佑所有的人。”这是一个英雄的醒悟。
这是一个发生在现代美国的故事。这也是人类的心灵史。
《第一死罪》的“罪”是什么?那个法律意义上的罪犯的罪?“我们”共同的罪?《圣经》记载,上帝在火中降临西奈山,向摩西传达了十条戒律,称“摩西十戒”。他说:“除了我之外,你不可以有别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