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理想国》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理想国》读后感精选

2022-03-17 18:56: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理想国》读后感精选

  《理想国》是一本由柏拉图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想国》精选点评:

  ●本来是想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当作政治哲学的两大经典进行精读的,结果择书不善,这个版本虽然浅显精明,却让人感觉如啖吐哺,毕竟选编本和足本是有差距的

  ●我不是学哲学的也不是学政治的。读的时候还在上高中。没慧根。读的时候连连点头,一晃几年,今天想起它,发现除了那位白衣先生,什么也没记住。(10.03.22)

  ●以外地非常readable,苏格拉底式问答中的逻辑推理性读起来很有趣,观点也不是太难懂,很好的入门书。但是这个版本不好,甚至发现了错别字!所以只给四颗星。继续找哲学书读。

  ●翻译很晦涩

  ●不知道完整版怎样,还是对岩洞面壁人的比喻印象最深

  ●APR 2013 充满怨念地等了两周 借回来的却还是简装本 fine. 洞穴 哲人王 正义 节制 有所窥见

  ●子曰

  ●一些人互jue的故事...

  ●读不下去了,很混乱

  ●这本书可以改叫《实用辩论课程》

  《理想国》读后感(一):各家思想

  客观上讲这本公元前两百多年的书对现今的政治和哲学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书中对独裁者、理想国和理想政治的介绍透露出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方向,对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想必起过一定的作用。在中篇论述正义这个过程中真的很绕,加上译者翻译的问题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在论述妇女和儿童共有方面明显带有鲜明封建性而且忽视了人们利益的差别,不过站在历史的角度而言,瑕不掩瑜,本书当然不愧为哲学和政治哲学方面必读的著作了,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撑起了古希腊哲学的大半边天。

  《理想国》读后感(二):历史在前进还是在倒退

  柏拉图《理想国》二千三百多年前,就社会人类正义与不正义问题,当时在希腊奴隶主社会时代,对人性的剖析与描述,极其透彻。柏拉图借老师苏格拉底与当时诸多有名望的人之间的辩论形式,用当时自己的哲学思想理念,淋漓尽至的指出了人类邪恶不正义的自然天性心理,阐述了正义与心目中理想国的幻想,倡导希翼人类正义的民主文明心声。问题是,《理想国》中所说的不正义的现象,在当今现时代科技文明如此发达的人类社会中,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柏拉图希翼的正义思想与哲学理念却没有得到人类应有的重视与发扬光大。使得物质文明发生了巨变的当代人类,思想上却没有二千年前的《理想国》来得文明,人性上没有二千年前的《理想国》来得正义。

  《理想国》读后感(三):没想道啊.....

  原本认为它不会有太多的现实指导意义。但没想道啊...

  2.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讨论,苏格拉底的回答有些不够清晰。我的想法是:集体理性要求正义,或者说正义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而实现正义关键在于节制。只有广泛自觉的节制才能实现和谐。国家既然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应该以维护正义为使命。根本任务就是控制些私欲泛滥、毫无节制的太过分的人或集团,给予必要的打击和惩罚。

  3.读了作为西方文化基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本书。再想想《论语》,可以更好做中西文化比较和思考。他的理性思考和直白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与一群现实主义者讨论理想国,这是本书好的地方。或者说西方人的思想基础是现实主义的,这点应该注意。

  这个版本有删减,但译者翻译的很易读,回头再找原版看看。

  《理想国》读后感(四):一些思考

  首先必须要排除对于一些我认为很无聊的探讨,比如这些理想国里的话究竟是苏格拉底所说还是柏拉图说的。只涉及里面的内容的一些粗浅的见解。

  书中有一段:有那么一类懒汉,他们独处的时候很喜欢海市蜃楼地想入非非,却不急于找到实现自己目标的方法,他们习惯了束之高阁,缺乏进取心,不愿动脑,把目标当做假象的实现,然户再虚无缥缈地空想……其实我(苏)也有这种毛病,遇到问题总是想先搁置一下,回头再来研究解决它的方法。 读到这里,发觉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就像我对于上一个《苏格拉底》的书评的题目那样,我总是在发现问题,却从不解决。 我把做事情分成了四类(详见我的上一篇,当然也是很粗浅的),在《理想国》里面柏拉图给出了详细的阐述,即是一个人的内心有三个部分: 激情,理智,欲望。对于每件事情的做法就要看激情偏向了哪边。当激情偏向了欲望就会做出自己知道不该做却做了得事,偏向了理智那就做出了理智的选择。这个理论很好的把我提出的问题概括了。而且柏拉图还提出了方法,就是怎么才能让激情往正确的方向偏: 德育是用优雅的言辞和进步的教育来培养人得理智方面的能力,而音乐则是用和谐的韵律使激情变得平和。 但是这个方法,我却很是怀疑,就像电影发条橙里面那样,主人公虽然那么喜欢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依然会做出很荒唐的事。我不认为柏拉图给出了最终的答案,当然,如果给出了世人也不会依然被这事所困扰了。怎么样才能压制住自己的欲望,这个问题,太难太难。

  接着,书中说道:一个人的激情不被快乐或者苦恼所左右,并始终都保持不忘理智所教给的关于什么该怕什么不该怕得信条,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因为有这样的激情而被称为勇敢着了。其实这句话就是提出了理性主义。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一切。康德会提出怀疑理性的观点,我们同样也应该有这个观点,理性就是一切?对于生自己养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对于路上一见钟情,追得很辛苦却很快乐的女生,这些事情怎么能用理性来解释呢?当然,对于这个很久以来都存在的理性的问题,我也无法做出解释,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思考就可以了。

  然后,就是这一段: 在人们视觉中看起来好像是很荒唐的事情,因受理性原则的支配就不会显得那么荒唐了。这就说明那些表面上好像很正经的人其实他们的心里并不痛恨邪恶,他们对美的评判标准时时刻刻都盯在被他们认为可笑的事物上。所以说,他们才是真正的蠢材。 我靠,这句话和韩寒那篇《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对自己的拷问一样大。依稀又想起了大一那时候因为一个在英语课上说自己喜欢看海上钢琴师就引得台下人们的赞叹,于是自己也说自己喜欢海上钢琴师的事。 觉得自己真的很二,毫无理性,就像自己在寝室里听贝多芬,听着同室的人听凤凰传奇就装出一个NB哄哄的样子一样。自己其实完全说不清,自己哪里喜欢海上钢琴师了,完全说不清贝多芬比凤凰传奇好在哪了,完全是随波逐流的批判或者喜欢,毫无理性而言。用柏拉图的话就是,我才是真正的蠢材。

  后来柏拉图提出了洞穴理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这个理论并不感冒,对于一个人的认知上的进步和对外界反应的进步,被大家讨论了这么久。 或者说唯心主义的一条理论,但是这理论里面还有一些未成立的假设。还不说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讨论有没有意义的问题了。

  对于接下来的论诗人的模仿我倒是觉得很有意思, 柏拉图详细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诗人不给力,哲学家很NX。 具体的论证过程去看别人的笔记吧,太多了懒得打出来,我认为这还是关乎感性和理性关系的。诗除了目的性很强的那些以外,我都认为是感性的引起物,比如读了一本爱情诗会热血沸腾地找她聊天,会莫名其妙的想到她。这又回到了上面那个问题。但是我的观点就是诗真的不是什么,就像蒙娜丽莎一样,对于一个很多人都不懂,而且很多努力去搞懂却还是搞不懂的,高深莫测的东西(先不说它是否高深莫测,这里假设它就是很NX)我们为什么要花10个小时,甚至20个,100个去搞懂,10个小时可以看完理想国了,都是世界的瑰宝,效率何在? 无论这玩意还有包括雕塑音乐在内的一切东西,在我的世界里,都只是消遣而已,我抱着认真我就输了得态度,不会对它们认真, 因为,理想国,爱弥儿,忏悔录就放在书架上啊,20个小时就学到了很多,通俗易懂的部分很多,蒙娜丽莎是来搞笑的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