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谷百合的读后感大全
《幽谷百合》是一本由巴尔扎克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页数:200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幽谷百合》精选点评:
●男主的感情看似真挚而又脆弱,还带着点绝望的悲剧主义色彩,但最后娜塔莉的回信太妙了啊,掀开了他自我牺牲外表下的懦弱可鄙。莫尔索夫人是一朵真正的幽谷百合!
●我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小学,当时虽然什么都不懂,但是为夫人的离去难过好久,也对男主这样的人深恶痛绝
●最后一段娜塔莉的信是全文的精髓
●巴尔扎克最动情的一部小说,一首感人的长诗
●极爱的女子!! 母亲妻子女人3个概念的完美集合体!! 为了所有别人完全奉献自己!!! 女性最高尚了、 此书奠定我女权至上的思想。
●巴尔扎克居然还有这种风格的作品?乍一看还以为是茨威格。
●难得巴尔扎克纯爱情小说,情真意切,我也喜欢小姐姐!
●大约20岁时读过,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语言优美,故事感人,爱情悲苦
●浪漫的爱情小说,语言超赞!
●描写的一如既往细腻,庄园的魅力,人们闲适生活,主人公内心精致的描述,感同身受,值得一读。
《幽谷百合》读后感(一):就想评论两句
看这本书之前我在班级图书馆(那时候还有这玩意)借过一本“名人传”连环画,大概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
后来通过其他同系列的书后封按图索骥买了这本书,《幽谷百合》这名字在我那时候看来相当风雅的~
买书是在一个没带钥匙的下午,回来后蹲在家门口看了几章,现在还记得清楚。
书是第一人称写的,前面大量的介绍主人公生长环境。
我一看就有种熟悉感——和巴尔扎克本人实在太像了——出生在贵族家庭,但是自由瘦弱多病,身量不足,上有健康自我、承袭贵族衣钵的长兄,父亲常年在外,母亲又极其严苛。主人公几次寻索母爱受挫后便被送进了寄宿学校,经受寒冷、疾病和繁重课业的折磨。以至于虽年近二十,看起来却只有十四五岁大...恐怕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起来很真实,一些细微的想法念头都有描述。父母不在身边管教,同学喜欢各处寻乐,面对各种声色诱惑,我们的主人公没有同流合污,变成落魄公子哥。倒不是因为意志坚定——是他严苛的母亲不给零用钱!想去玩却囊中羞涩!
但是和作者不同的是,接下来,主人公费立克斯就有了奇遇。长兄有事,一个舞会需要他们家出席。他就担任了代言人的角色去参加了平生第一次舞会。见着了一对风华绝代的肩膀,从此陷入了不能自已的爱情。
语言描写真的是亮点,我不会法语不知道本来是如何,从翻译来看细节栩栩如生,极微小的念头、细节,都让我注意而流连.....
不知道怎么形容,直到最后我还希望伯爵夫人能回来,但是一切却又无法挽回。开头费立克斯写信给的那位夫人写的回信也替我出了口郁积的恶气。
《幽谷百合》读后感(二):外国版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关于初恋和前女友的故事
首先我注意到的是作者的(巴尔扎克)语调或者说是行文。是不是时代的特点呢,他特别喜欢用大段大段感情丰富但有没有什么实际含义的感叹,让人一头雾水,我总是跳过它们。
然后故事本身也还好吧。前半段还很正常。少年和青年费利克斯爱上了一位为人妻为人母的少妇,德·默尔索夫人。这位夫人在故事里简直是圣母的代言词,但并不让人讨厌。她忍受生活中的痛苦,忍受愚蠢粗暴的丈夫所带来的痛苦,就像受难的修女一样。费利克斯一直爱着她,在德·默尔索夫人的指点下走入社会并出具成就。直到现在一切都还好。他们一直恪守着道德上的规束,我一直害怕他们会不顾一切,好在没有。然后故事突然一转。费利克斯转身就屈服于情欲的诱惑下,背叛了德·默尔索夫人。到这里我就看得不太舒服了。你说他享受了杜德莱夫人给他的快乐,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后,竟然在心里一边辱骂和贬低她,一边又去德·默尔索夫人处乞求原谅。这还不够,在带着德·默尔索夫人见过她的情敌之后,他又在杜德莱夫人那儿过夜。
直到最后我一直以为费利克斯是不喜欢杜德莱夫人的,直到最后看到娜塔莉的回信(没错,这整个“深情的”爱情故事都是男主人公对第三个女人的请求原谅),我才有点明白。一开始我以为费利克斯是个深情的男子,后来我觉得他是个无奈的男人,然后我想他绝对是个渣男。但看到最后我才恍然,这是一个男版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个关于初恋和前女友的故事。这都在娜塔莉的回信里说的很清楚了。
也许每个男人心里都住着一位初恋,她是一朵白百合,是天使。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里,男孩们能够忍耐精神上的恋爱。默默地看着,远远地敬畏。后来,男孩长大之后屈服于性感的女郎,他只爱她的身体却鄙夷她的灵魂。她满足了男人的自尊心。这两者都成为过去之后,如娜塔莉所说,没有女人愿意抚慰一颗时刻浸淫在过去的受伤心灵,没有女人愿意时刻被拿来与前女友相比。
白百合德·默尔索夫人最终死于情殇,还好杜德莱夫人和娜塔莉都离开了费利克斯,也许会有个好结局。
费利克斯他真的懂爱吗?还是说他最爱的人其实是他自己?
《幽谷百合》读后感(三):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四年前的旧文)
今天看完了巴尔扎克的小说《幽谷百合》,拥有了迄今为止最为激动人心的一次痛彻心扉的阅读体验。今天看的是小说的高潮与尾声,我抑制不住的在不断的嚎叫,不,确切点说是哀嚎。弄得我妈说,完了,这孩子二十多年白养了,疯了。但实在是看的我太伤心了。之前,要说激动人心的阅读体验,只有两次。其它只能说是触动,哪怕是深深的触动。一次是《巴黎圣母院》里艾丝美拉达与母亲相见的那场戏,另一次是为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那条叫做卡列宁的狗哭得不行。但论来势之凶猛,去势之迟缓,都远不及这次。
这部小说会让人联想到电影《小城之春》和《花样年华》,可见文艺的母题还真只有那么几个。而小说的优势在于可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致入微的直接描绘。不过西方人就是比东方人狠,费穆与王家卫都让男女主人公一如既往的生活下去,而巴尔扎克直接把女主角弄死了。看到女主人公临死之前关于灵与肉的挣扎,真是让人痛彻心扉。可见东方的传统道德与西方的宗教对东西方人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其实,真正能救赎自己的,只能是自己的思考与修为。“肉”是绝对的,“灵”却是相对的。在作品中频繁表现性爱的意大利电影大师帕索里尼曾说“身体始终具有革命性,因为它代表了不能被编码的本质”。所谓的“灵”糅合着传统道德、风俗习惯与社会的意识形态,而“肉”却是纯粹的。
爱情又一次败下阵了。巴尔扎克没有中国人的含蓄与中庸,结局是残酷的,失败的代价是女主角的生命,与烙印在男主角心中一生都无法抹去的创伤与追悔。
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错过不该错过的。
据说王家卫从小就读巴尔扎克,不知这本小说是否对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为这部小说里,确是包含了王家卫三部电影的主题:介于某些压力,一段爱情只停留在了柏拉图式的爱情层面,这是《花样年华》;由于这段爱情一直停留在柏拉图式的爱情的层面,结果错过了这段爱情,并导致了女主人公的死亡,这是《东邪西毒》;这段失败的爱情阴影又带到男主角新的爱情里面,结果导致新的爱情的不成功,这是《2046》。
《东邪西毒》的最后,欧阳锋说,当一个人不再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慰。王家卫的搭档刘镇伟在《大话西游》里却化用王家卫电影《重庆森林》里的台词揭穿了这种自欺欺人的谎言——“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放在我的面前,可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之后才追悔莫及。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对那个女孩说,我爱你”。是呀,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每个人都不想再次错过,但爱情不存在亡羊补牢,错过了,就是一生一世的不可挽回的过错。
一切理由都不能成为错过的借口,一切理由都是错过的借口。
《幽谷百合》读后感(四):读《幽谷百合》
问世间情为何物,似乎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可我在这部著作里找到了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一见倾心。《幽谷百合》有别于巴尔扎克其他的作品,所以读来不免让我大吃一惊,原来他的小说还能写得如此浪漫动人,以至于让我摆脱了认为巴尔扎克只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初步印象。尤其在叙说着费利克斯和莫尔索夫人在葫芦钟堡的点点滴滴时,那种种令人陶醉的爱情表达显得如此纯粹,总免不了让我幻想着他们在一起的各种温馨画面。
爱情似乎永远是女人一份不定时的毒药。在没有心仪的对象时,她可以安之若素的度过每一天;可一旦那个所谓的真命天子出现时,她就再也不能淡然如往常了。莫尔索夫人的病逝让我想起了托翁的《安娜·卡列尼娜》,这两个女主角同样是为了爱情而生死相许,可我说不出谁更幸运一些。似乎她们俩没有可比之处,安娜远离家庭跟渥伦斯基走到了一起,而亨利埃特保持忠贞跟费利克斯达到了心灵上的融合。谁也评判不了她们的对错,一切只因爱情的力量无孔不入,也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份说不出口的感情只能潜藏在黑暗中爆发。
青春年少时的爱情总是勇敢而美好的,也正是借助这股胆量,才促就了费利克斯见莫尔索夫人第一面就有了如此“粗鲁”的举止,甚至把这份衷心一直延续下去。而阿拉贝尔的出现则是一个必然的意外,当他在这两份感情中挣扎时,往往是亨利埃特占上风的,只是他沉迷于身体本能上的欢愉罢了。其实,男人的想法是永不止于柏拉图式的爱情,他们会希望得到肉体跟精神上的双相融合,而费利克斯在此基础上算是挺尊重莫尔索夫人的,只是他不该让这两个女人会面,这样只会把自己推入万丈深渊。不过,纸终究包不住火,自欺欺人的掩耳盗铃也落不到什么好下场,好在费利克斯告诉了我们——所谓的爱情还是得专一。
至于莫尔索夫人,我觉得既伟大又渺小。她的伟大在于一直坚守着家庭,不抛弃那有暴躁症的丈夫,一直爱护着体弱多病的一对儿女,虽然她也曾思考过贞德,但她终究牺牲了自己的爱情;而她的渺小在于不敢表露自己的心声,对费利克斯的爱一直以母亲的身份回应,却又嫉妒阿拉贝尔肯对他做出的牺牲,以至于在自怨自艾的生活中郁郁寡欢。当然,这样的对立是矛盾的,全部的缘由只因为对他的爱,而这份爱情力量的指导,我们在她写给费利克斯的信中也是可以深刻体会到的。是她,指引他如何更好的融入上流社会;是她,指引他如何更好的成就伟大事业;更是她,指引他如何与周边人更好的相处.......这个充满智慧的女人,竭尽其所能悟出了生活的真谛,并把这一切毫无保留的教授给了她心爱的人。其实,多读几遍她第一次写给他的那封信,相信你在长大成人的道路上也会有所收获。
两个童年同样不幸的人,更容易因为感同身受而走到一起,翻阅这部小说,不免还是会有遗憾。所有的美好只存留于那些不经意的平淡日子里,只能供日后再来回味,却是再也无法重现的。回想起他们俩在一起的心灵相通,我多么希望忧郁的莫瑟夫伯爵能早日离开人世,让他俩幸福的守候住葫芦钟堡的欢声笑语。显然这是不人道的想法,可我依旧觉得这幽谷中的百合花虽开得灿烂,却过于早谢了......
附:《苏城舞会》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猴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首先爱米莉败在性格上的高傲,其次爱米莉败给了世俗的成见,最后败给了对爱情的不坚定。爱米莉一直坚守自己的爱情准则,在最开始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可当她不屑于龙格维尔的身份时,却毅然决然选择了离弃,虽然她也会心痛,但并不值得我们去同情。要知道在茫茫人海能找到一个有感觉对的上眼的人多么不容易,可她却仅因为一个贵族的身份就擦肩而过了,所谓的可惜我只能归咎于她自己的选择。翻阅过这部小说,希望我们在爱情的道路上,都能遇到那个对的人并一起幸福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