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读后感1000字

2020-12-30 00:38: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读后感1000字

  《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是一本由[英] 罗德里克 • 凯夫(Roderick Cave) / [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读后感(一):童书推广人和书评人一定不能错过的一本书

  

作为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做了母亲之后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一位热爱童书的妈妈,毫不夸张的说,我看到好的童书真的两眼放光。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这几年,我不仅自己读了上千本中英文的童书和绘本,陪着孩子读过的也有几百本。在我刚开始进行童书阅读的时候,廖彩杏老师的书单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启发,为我树立了选择好绘本、好童书的标准,也让我认识了很多特别棒的出版公司和出版品牌。之后通过《长大之前一定要看的1001本童书》和网络上的各种推荐,又不断地扩充了自己和孩子的阅读范围。好书带给我和孩子极大的满足感,几年的阅读积累,也让我从一个对童书所知甚少的妈妈变成了一个热衷于向朋友们推荐好书的人。

不过,在我大量阅读童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对童书认识的不足,虽然我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把绘本和童书给孩子讲解得生动有趣,孩子也因此爱上了阅读,但是我自己知道,面对一本好绘本、好童书,实际上还有很多亮点,我没有看出来,没有读出来,没有感受到。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专门研读了不少关于图画书的著作,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彭懿和郝广才的书,彭懿的《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以及郝广才的《好绘本如何好》都是我照亮我童书阅读之路的明灯,他们从童书创作者和阅读者的角度非常详细地带着我领略到了绘本中精彩的地方和作者别具匠心之处,可以说他们打开了我读绘本和童书的眼睛,真正让我感受到了童书世界的广阔深邃,也让我对童书的认识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在读过了很多童书,内心也萌发了一丝创作的想法之后呢,我内心想要了解整个童书的发展史的需求就越发强烈了。之前虽然博览了很多书,但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曾经尝试着自己下载和阅读了一些研究图画书发展史的论文和著作,对于童书在最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当我想要再深入到更早的时期,同时对于每个阶段童书发展的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时,一时之间我没有找到这样的书和资料。

不久前,看到北京联合出版社最新引进的《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一书,我感到非常惊喜。收到书的时候更是兴奋不已——精装大开本,所用的纸张非常光滑厚实,花了一周的时间,仔细研读过后更是如获至宝,对于像我一样,想要了解童书发展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会是一个非常棒的选择。我自己之后也是会把这本书作为我研究童书的案头书,经常拿出来翻看。

从某种意义上说,童书发展的历史是儿童早期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童书的形式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对儿童早期教育的认识和实践。回顾童书发展的历史就是回顾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儿童家庭教育和启蒙的历史。从过去的童书的样式和内容,我们能够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教育认知发展的脉络,看到儿童教育理念和实践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作者罗德里克 • 凯夫(Roderick Cave)是印刷史学家和图书馆员,曾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大学合作,研究稀有书籍并开发了信息科学课程,《自然印象:自然印刷史》一书的作者;另外一名作者萨拉 • 阿亚德(Sara Ayad)是艺术史学家和图片研究人员,对书籍的历史特别感兴趣。他们二人把自己多年的研究和采访中收集到的有关童书的版本、印刷技术、图片设计、出版方、作者、销售情况、以及部分读者的阅读感受等等冗杂繁多的信息,按照时间的顺序,用100本有代表性的童书,最大限度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童书发展图景。内容从童书萌芽到草创、从形态到内容、从表现形式到装帧设计的一系列演变和改进,整本书展现的内容就像一座童书博物馆一样丰富多彩。全书按照时间的顺序和童书发展的重要阶段,从文字出现之前的启蒙形式到现在新媒体出现的几千年间的童书发展历程分为了11个章节来讲述。关于儿童早期的教育和启蒙,我有不少疑问,这本书从多个角度给予了我充分的解答,同时在很多细节上刷新了我的认知,接下来我就将这些分享出来:

第一:在印刷术没有出现之前,孩子是如何启蒙的?

印刷术的出现只有几百年的时间,而廉价的、普通人消费的起的书籍和印刷品出现的时间更短。在印刷术出现之前的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人是不识字的,读书识字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的权利,那大部分的孩子是怎样接受启蒙和生活教育的呢?考古发现的苏美尔地区2500年前刻着一首摇篮曲的楔形文字石碑为我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在早期人类对孩童的养育中,摇篮曲、儿歌童谣、诗词、民间故事扮演着启蒙和生活教育的作用,可以想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口口相传的歌谣和民间故事在早期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0-3岁的孩子对于歌谣、童谣、儿歌、韵文类书籍特别感兴趣,19世纪早期的绘本创作者也大多选择绘制和创作童谣和民间故事、寓言故事等作品,因为这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教育方式自然而然地随着印刷术的进步而被更广泛地传播开来的。1744年出版的《拇指汤米给少爷小姐们的可爱歌谣集》不仅在市场销售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也影响了之后美国整个出版行业的发展。

第二:现在形式多样的洞洞书、翻翻书、立体书、纸板书、布书、触感书、发声书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让我大感意外的是,《影响孩子阅读世界 100本童书》中提到的这些形式的图书出现的时间竟然远远早于我的预期,可以说是完全刷新了我对现代童书出现时间的认知。早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专门写给孩子的书。1910年布书、耐撕的书进入大众视野,1930年开创了将摄影图片作为插图的做法,并且随着图片设计排版印刷水平的进步普及开来,现代插画风格和密密麻麻图画书也受到了大众和读者的普遍欢迎。

还有一个之前我没有意识的地方,书中谈到的教育理念的进步对童书发展的影响。儿童图书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和当时的儿童教育理念有关,比如当学者和教育家认识到阅读对儿童早期教育的价值,认识到可以互动的图书能够促进儿童智力发育,认识到大声朗读有利于孩子今后的阅读,那么大量符合这些教育理念的童书就应运而生了。早在1940年多萝西孔哈特的书《拍拍小兔子》(这真是一本历久弥新的书啊,直到今天都不过时)就包含了触摸、声音、气味,设计上从多个感官吸引幼儿的注意,比如毛绒绒的兔子尾巴,一块可以掀起来看的布,一个嘎吱作响的球还有一面闪闪发光的镜子等等,这和现在的童书相比一点也不逊色,真让我感到惊讶。

第三:为什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之类的故事会成为最有名的儿童读物,现在这些故事过时了吗,还有没有必要给孩子读这些故事?

我们熟悉的阿拉伯故事《一千零一夜》在1704-1712年左右被翻译成法语后,便在西欧疯狂的传播开来。《格林童话》也是格林兄弟收集的民间故事整理而成,但是这些故事并非专门为儿童创作,内容也有很多是儿童不宜的,不过出版商做适当的改编后这些书籍大卖,这些故事也随着流传开来,成为了直到今天依然受欢迎的童书。

有一段时间网络上有很多关于《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故事是暗黑故事,不适宜儿童阅读的说法,我在重读了这些故事后也一度认同了这样的观点。但是我内心还是不太确定读这些故事对孩子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最好不要读。我看到有些我喜欢的作家和画家提到他们童年很爱读这些童话,并没有受到这些童话的不好影响,我自己小时候也读过这些故事,还能隐约记起来故事对我的吸引力。但是,现在有那么多好书可以读的情况下,这些书到底是必读的还是不读也罢呢?这本书对于我的这个疑问,也有所回应,但是作者和我一样目前是不置可否,书中说,随着民间故事的传播,一些青少年作家也原创或者改编了一些作品,减少了明显的道德说教,但这是未来之路吗?这一点还有待思考,因为我们都在寻求认可,许多孩子也喜欢品性善良以及品德带来的认同感,只要还有社会规则,对故事的渴望和人类的发明就会有民间故事传递这些文化的信息。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每个人还是要自己权衡了。

最后,这本书还解答了我内心关于一些经典和流行童书的疑问,比如房龙的《人类的故事》在青少年中现在还受欢迎吗?比如迪士尼出版的书为什么感觉画面非常劣质粗糙等等。总之,这样一本具有案头书性质的图书不仅为我展现了童书的发展史,也引发了我在童书挑选和童书阅读上的更多思考。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童书,想要为孩子更好地挑选、解读童书的妈妈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读后感(二):逛一座童书博物馆

  

2012年,23岁,大学毕业工作了一年半,积攒了一点钱还有脑袋里很多的问号。

想去寻找人生的的意义,跟德国老板说了几次,终于放行,他说你想回来的话给我打个电话,我说好,尽管我知道,不可能再回来的。

做了一堆攻略,订好了一遛火车票,便开始一段终身难忘的火车旅行。

这是当时自己画的路线图。

当时去每个城市,第一个目的地就是去当地的博物馆,想法很简单,想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更多。国家博物馆、省博物馆……去了一堆。

虽然一路上感觉挺充实的,但是每个博物馆都特别大,藏品都很多,介绍的文字大部分都无法细看,往往只有镇馆之宝能多看几分钟,其他的就只能走马观花。

后来,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如果博物馆做成书或纪录片让我们慢慢欣赏该多好。好在技术发展很快,如果很多博物馆都有360全景和丰富的介绍可以方便地在线查看了。

现在有了孩子,娃还小不便出远门,却因为亲子阅读中能跟着图画书(绘本/童书)去旅行,也有很多丰富美好的体验。

最近一周看了这本《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就好像走进了一座妙趣横生的童书博物馆,细细品味每本童书背后作者的设计巧思和良苦用心。

松居直先生所说:对孩子来说,故事是一个充满惊奇、趣味,可以激发想象力的世界。孩子幼时所听到的各种故事,在他们心中会撒下弥足珍贵的想象力的种子……而大人在讲故事或念绘本给孩子听的时候,也就是在默默地进行播种的工作。

童书正是这一个个精彩故事最好的载体。

今天就让我来当一次导游,带你走进这座童书博物馆吧。

首先,我们会进入展馆参观100本最具代表性的童书藏品,梳理过去几百年间图书生产与流通的关键节点和代表性作品。

接着,我们将一起仔细研究几本有趣的作品的艺术设计、印刷技巧和背后的创作故事。

最后,各位家长肯定很关心怎么给孩子选书,如何进行亲子阅读,相信认真跟着逛完你会有新的思考。

Part1-100本童书看历史

从公元前2500年的苏美尔摇篮曲,到1942年被翻译成《猴》而在西方大受欢迎的《西游记》,到自1969年起长盛不衰的《好饿的毛毛虫》和历经曲折最终畅销全球的《哈利波特》,到最新潮的融合了自拍的互动童书,一幅波澜壮阔又充满跨越时空的感动的童书历史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从启蒙书、连环画到识字卡、小说、漫画、撕不烂的布书、玩具书、打孔书、异形书……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限于篇幅,此处省略10000字)

Part2-选本经典童书看细节

1969年,世界出版公司在克利夫兰出版了艾瑞卡尔的《好饿的毛毛虫》,全球畅销几千万册,长期霸占各大电商绘本畅销榜,想必大家也都很熟悉了。

故事讲述了毛毛虫从第一天在叶子上的卵到最后破茧成蝶的美妙过程。

星期一,它吃了一个苹果,星期二,吃了两个梨,星期三吃了三颗李子……最终在周末饱餐了一顿:一块巧克力蛋糕、一个冰激凌甜筒、一片瑞士奶酪……

艾瑞卡尔爷爷的书,不仅帮孩子们在故事中认识了数字、星期一到星期天、水果等食物、毛毛虫的变化,还通过鲜艳而充满活力的拼贴画和巧妙的钻孔,让孩子们能够开心地一起玩。

我儿子不到一岁的时候我们就买了这本书,到了两三岁还时常拿出来翻看。真是百看不厌。

Part3-如何给孩子选书,如何进行亲子阅读

逛完这座童书博物馆,想必你对不同类型的童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不只是局限于各种畅销绘本。那如何选童书呢?虽然每个人千差万别,但是有几点建议不妨参考:

1. 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布书、纸板书等不容易弄坏的,好玩的书,先让书成为孩子最好的玩具。

2. 根据孩子的喜好试着挑选若干经典故事讲给孩子听,孩子喜欢的,才是最好的选择。

3. 先最好功课,比如列出各种大奖书单和高口碑书单等,然后带孩子去图书馆、书店或者在各种绘本阅读App上有限制地挑选。

至于如何进行高质量的亲子阅读,建议参考真心爸妈的《阅读手册:成就孩子一生的阅读培养法》。

阅读手册7.6真心爸妈 / 2020 / 中信出版集团

好啦,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本次《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导览到此告一段落,意犹未尽的朋友可以再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童书藏品细细品味。

也希望大家可以对童书有更丰富的了解,进而能更好地引导孩子们爱上阅读,把书当成一生最好的伙伴。

如果对图画书还没有较多的了解,建议先去看《图画书宝典》,看完了再看这本会更有体会。

图画书宝典9.2[美]丹尼丝·I.马图卡 / 2017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读后感(三):引领孩子们走进浓缩的“童书博物馆”,养成阅读好习惯

  

杜芬每周都带5岁的果宝去参加读书会,不仅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读书,还可以一起参加很多好玩的集体活动。每当有人问她,为什么要带小孩子去参加读书会?她回答说,她带孩子看书并没有太功利的想法,而是认为有阅读习惯的人,内心一定会有一个无比丰富多彩的世界。

父母不可能永远陪伴孩子,但是如果给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在孩子以后的成长中,无论遇见什么样的困难或者逆境,书中那些优秀的思想,有格局的人,都可以启迪她,给她力量,让她都可以透过读书来学会拯救自己。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可是在选择书籍、如果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等问题上会犯难。面对这些问题,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样的书是适合孩子的童书,了解书籍角色背后的故事,书中角色会对孩子们产生哪些影响等等问题,可能就学会了如何帮助孩子选择更合适的书籍了。

《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从全球视野的角度,用100本世界儿童读物浓缩成一座小型的“童书博物馆”,介绍童书从萌芽到草创、从形态到内容、从表现形式到装帧设计的一系列演变和改进,概述了童书的阅读史和发展史。并从父母选书、孩子读书、出版者做书、评论家评书多个角度提供借鉴和参考,最终回归本质:生产更多适合儿童阅读的好书,让家长们学会选择适合孩子的童书,让孩子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童书的发展

“童书”这一词语近些年开始逐渐普及、流行,对应英语语境中的“Children's book”,指面向12岁以下儿童与幼儿,采用符合儿童阅读习惯和兴趣特点方式来撰写的书刊,包含绘本、故事书、诗歌、杂志、漫画、科普、教学等各类题材。

尽管有证据显示,人们对教育儿童的关心和关注由来已久(本书后文介绍的4000多年前苏美尔的一块刻字石碑中便有所提及), 但这项工作大多由女性承担,且多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早期教育者和儿童看护的工作细节很少有文字记录。

关于孩子的养护和衣食虽然有不少逸闻记事,但正式、 专门面向儿童读者的图书出版物却极为少见,直到18世纪早期,伦敦的出版商们独具慧眼,发现了它的市场潜力。但针对低龄儿童或早期读者的童书市场,即适合幼儿园的玩具书之类,直到19世纪才逐渐出现。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这段时间,得益于印刷工厂大规模的生产拉低了纸张印刷成本,欧洲生育潮、识字率的提高,使得更符合儿童天性发展与想象力的童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很多经典之作,在今天的童书小读者中仍饱受欢迎。

1857年由英国作家托马斯·休斯所著的《汤姆求学记》,是第一次深入展现儿童日常生活、描写儿童学校文化的开山之作。8年以后,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德幻想之作《爱丽丝漫游仙境记》又为童书奠定了新的里程碑,富有想象力和同理心的写作方式也征服了大人,有人称其为“儿童幻想文学发展的奠基书”,有人说它的出版开启了英国以及欧洲儿童文学出版的黄金时代。1883年,一个渴望变成真正小男孩的木偶诞生了,意大利奇幻小说《木偶奇遇记》来自卡罗·洛迪,这本书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传播,也成为世界儿童的成长必读故事。

相较于西方在中世纪末期才产生的“儿童”概念,中国自古将儿童与成人相区别,开始读书识字的儿童又叫“蒙童”。我国古代儿童读物内容丰富,有以识字类为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文》,又有以教学传颂为目的的《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幼学琼林》等。

随着“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下,童书越来越得到重视。儿童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儿童文学翻译家郑振铎,文学家周作人等等,都加入了童书创作出版的阵地。

现如今,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童书市场上值得一读的高质量童书越来越多,使人们得以尽情地阅读并探索童书的迷人世界。

阅读从什么时候开始

很多父母不知道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读书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其实这个问题完全不要成为父母的问题。因为培养孩子的阅读的兴趣应该从幼儿时期就存在的。

阅读不仅应该开始得早,而且应该读得足够多。从小的阅读差别才是重要的“输赢”差别,从没有获得阅读熏陶的孩子,是真正从起点上就落后了一步。而阅读是一种魔力,可以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是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

早期阅读从亲子阅读开始的,所以父母应当成为孩子阅读的引领者,陪伴着我们的家庭,应该成为一个有书香气的阅读环境。

父母每天抽出时间给孩子阅读一段小故事,对于孩子的语言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听父母对他说话是孩子开始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也为孩子以后的阅读打下基础。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会发现孩子总是喜欢模仿,看见父母津津有味地读书,自己也会去看看究竟有什么吸引人的,孩子也会随着父母的引导,慢慢成为喜欢阅读的孩子。

孩子稍微大了以后,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去选择书籍。尽管我们不能让孩子完全凭着感觉去选书,但我们仍然可以给予孩子一些选择权,让他们可以选一些自己能够独立阅读的书籍。故事的内容要生动有趣、有寓意、有常识的讲解。

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为孩子提供自由快乐的成长空间,这才是真正地为孩子一生最终的成功打下基础,才是真正把孩子放在了远远高于其他人的“起跑线”上。

怎么选择合适的书籍

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刚出版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人认为塑造的主人公是一个是“坏男孩”。为什么称他为“坏男孩”?在书中,汤姆绝不仅仅是一个逗人发笑的顽童,而是作为马克·吐温用来颠覆当时流行的说教式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一个角色,他首先反抗的就是大人社会的道德标准。

作品中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他的内心桀骜不驯、行为顽皮乖张,都是为世俗的道德和教会的戒律所不容。马克.吐温欢快的笔调告诉孩子们他们应该拥有怎样的自由活泼的心灵。所以这样的书籍出现,作为刻板的迂腐的成人可能会觉得不是好书,而对于孩子们来讲,却是吸引他们目光的“绝对好书”。

所以父母在帮助孩子挑选书籍时,要了解孩子,然后再给出建议。不要完全用成人的眼光来挑选,更不要以“有没有用”作为价值判断,要考虑的是孩子的接受水平、他的兴趣所在。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他们读书的品位自然会有所改变。有些父母觉得,孩子还小,有的书他看不懂。其实孩子的阅读水平不一定是符合年龄的,人各有差异,让孩子读想读的书籍,她或许会读很多遍,但也许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收获。

现如今,图书资源不计其数,使人们得以尽情地阅读并探索童书的迷人世界。阅读,是在为孩子的终身学习能力打基础,所以更要关注孩子本身的阅读兴趣。千万不要因为大人的规则,把阅读变成“苦差事”。

《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用100本世界童书浓缩成一座小型“童书博物馆”, 人类的文化传统、教育观念、文学思潮、经济和技术环境,都映射和刻印在童书里面。从粗犷的线条描绘到精美的插图制作,从耐撕的布书到可以折叠翻阅的立体书,满足孩子们对书籍的所有想象,帮助培养我们的孩子良好的阅读兴趣。

  《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读后感(四):引言

  

本书概述了童书的历史,这些书包括读给孩子或孩子自主阅读的书。其中以英国的书居多,还包括美国、部分欧洲国家及其之外的一些国家的儿童书籍。

我们写作此书的灵感来源于露西·艾金 (Lucy Aikin,1781―1864)以“玛丽·歌德芬”( Mary Godolphin)之名所著的简化版 《鲁滨孙漂流记》( Robinson Crusoe)。 它也是我们书单里的一本,1882年由纽约麦克劳 林兄弟(McLoughlin Brothers)出版社出版。 该书为精装硬壳书,插图活泼鲜艳,趣味十足,让我们惊叹儿童书籍其实自有一番天地。书的边缘皆已磨损,书背(书脊)也坏得七七八八,封面斑驳褪色,空页上字迹斑斑,有些页面甚至还沾着一两个黑乎乎的指纹―很明显,这本书在文化史学家身上激起的兴趣无异于物证之于法医。它们的“寿命”长短并非由书页的破损程度决定―我们需要将这类书与给成年人看的作品区别看待。书迷们若是怀着孩童之心读书,那他们阅读的愉悦感或许会源源不绝(我们希望如此), 但如若以成年人的视角去读,则很难会像儿童读者那样完全沉浸到书里去。 儿童书籍本身就是物件:或者拿来一口气读上好几个小时,或者立刻放下;遇到令人不快或可怕的页面时直接一翻而过;由父母大声读给孩子听,或许读的时候家长还要极为缓慢地、一字一字地指着;或者是用来让幼儿看、拍、吮、咬的。殊不知,有多少幼儿 (甚至青少年)曾给书页涂色,在空页上涂 涂画画,或者用彩笔大大地写上“我的书”。

因此,写作与童书相关的作品时,我们自然要采用不同的视角与内容。尽管有证据显示,人们对教育儿童的关心和关注由来已久(本书后文介绍的4000多年前苏美尔的一块刻字石碑中便有所提及), 但这 项工作大多由女性承担,且多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早期教育者和儿童看护的工作细节很少有文字记录。关于孩子的养护和衣食虽然有不少逸闻记事,但正式、 专门面向儿童读者的图书出版物却极为少见,直到18世纪早期,伦敦的出版商们独具慧眼,发现了它的市场潜力。但针对低龄儿童或早期读者的童书市场,即适合幼儿园的玩具书(toy books)之类,直到19世纪才逐渐出现。

现在的青少年出版行业正处于全盛时期,竞争尤其激烈,本书重点梳理了在这种大背景下的儿童绘本及其他类型的书籍。儿时接触的读物对于我们选择“100本”童书是很有价值的参考。我们与许多朋友和熟人 聊起他们小时候读的书,他们中有些人说起童年喜欢的书几乎滔滔不绝,比如《鲁滨孙漂流记》或是《绿山墙的安妮》( Anne of Green Gables);有些人则很坦诚地表示自己不记得小时候接触过哪些书了:“ 我知道我母亲的确给我读过书,( 但)我不记得自己有没有特别喜欢的,或者是不是有恳求母亲 一遍遍读给我听的。” 有一位朋友“二战” 期间在巴塔哥尼亚,他把自己读的书列成书单给我们―他的书单与其中一位作家记忆中战时的英国能获得的读物惊人的相似。另一位来自热带国家的朋友只记得学校课本里包含的书籍节选(参见第4章)。

我们除了采访世界各地的许多人,也研究且记录了很多人物传记,以及自传中推荐的或令人钟爱的书籍;还查阅了家庭女教师和老师们的回忆录、出版商以及收藏家的图书目录等众多参考资料。但童书的流行期限相对较短―除了文化史学家,现在还有谁会读“伊丽莎白·维瑟雷尔”(“ Elizabeth Wetherell”, 真名为苏珊·博格特·华纳, Susan Bogert Warner)的《大千世界》( Wide Wide World,1850年)或者《奎齐》( Queechy, 1852年)? 要知道,19世纪时,这些书可是赚足了姑娘们的眼泪。

当然,童书的“半衰期”也因书而异。 我们联系的一位年轻小说家写道:“ 我的《秘密花园》( The Secret Garden)这本书都被我翻坏了,还有《绿山墙的安妮》, 我也是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读。” 她的措辞 “一遍又一遍地”意味深长:对很多孩子而言,一遍遍重复地读或者听他们喜爱的故事里的段落是无比愉悦的―如果哪个家长在第N次读《拔萝卜》( The Enormous Turnip) 时想略过一些片段,那就等着瞧吧。虽然一个孩子对阅读或重复阅读某本书的兴趣早晚会减退,但有些书和故事随着代代相传,它们的生命也会在一个家庭里一代代延续下来。同样,童谣里的押韵诗也是在这样的重复里流传下来的,人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将其改编,变成新的歌谣传唱。

一直以来,那些试图改变和主导孩子生活(及想法)的人都不待见这种重复, 甚至对它有所忌惮。耶稣会会士的名言是 “把孩子的前七年交给我,之后你想怎么教育他都可以”。 这句名言奠定了许多儿童成 长教育理论的基础,而且许多教育家和政治家(包括列宁)也持有相似的理念。17 世纪的约翰·洛克(John Locke)以及比他晚几十年的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对18世纪的儿童读物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时的青少年图书出版已经成为图书贸易中重要的,而且常常是利润十分丰厚的一环。女性也逐渐担当起至关重要的角色。到19世纪早期,女性已经能够依靠写作儿童书籍或为之绘插画而谋生―尽管常常是匿名书写,报酬低廉并且饱受剥削。

过去的儿童图书―无论是出于教育还是消遣目的―从未引起学者们多少研究兴趣。或者确切地说,图书史学家们,就像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这样的人―根据赫斯特·林奇·皮奥齐(Hester Thrale Piozzi)在1786年出版的《已故塞缪尔·约翰逊博士的生活逸事》( Anecdotes)中所写的―就很不待见纽伯瑞(Newbery)出版的童书:……(这些书)太无聊了,根本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小孩子不喜欢听有关小孩子的故事;他们想知道巨人和城堡, 想了解那些能激发和打开他们小小想象力的 故事。” 作为反驳,我说起《聪明的汤米》 (Tommy Prudent)和《两只小好鞋的故事》 (The History of Little Goody Two-Shoes)翻印数版而且十分畅销:“ 记住,家长买来的那些书,孩子从来不看。”

约翰逊的想法或许有其道理―近期在拉格比中学(Rugby School)所做的调查显示,其实学校的男孩子们还是会读《两只小好鞋的故事》这本书。事实证明,成人对孩子以及他们读书兴趣的揣测往往有失偏颇。

儿童读物的发展历史曲曲折折,错误及误解不断。令人敬畏的萨拉·特里莫(Sarah Trimmer)在《基督教教育文论》( Essay on Christian Education)中宣称:“ 没有哪一种青少年读物不是恶作剧的发动机。” 那我们在梳理童书的过程中应该挑选哪些“恶作剧的发动机”呢?

安德烈·布林克(André Brink)认为, 如果试图给这100本书贴上“经典”的标签, 定然会适得其反,“ 一旦被贴上‘经典’的标签,这本书就会背负起沉重的枷锁,好比班扬(Bunyan)自以为是的说教”;朱莉·伯奇尔(Julie Burchill)也阐述过这种刻薄的观点:“ 扼杀孩子阅读兴趣最便捷的方式便是将某本书奉为经典。” 1999年,英国最老牌连锁书店―WATERSTONE'S(水石书店)做了一个名为“时间的考验:经典凭什么成为经典?”的调查(The Test of Time: What Makes a Classic a Classic?), 上述言论都引用自这里。有趣的是,这份调查同时也包括了一份“令人反感的经典读物书单”, 其中,理查·贝斯维克(Richard Beswick) 对《阿噗角的小屋》( The House at Pooh Corner)的评价最令人捧腹:“ 我同意多萝西·帕克(Dorothy Parker)的评论,‘ 令人 作呕’。”

这种“反感书单”能很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有些书深受孩子们喜爱,而有些则备受冷落,虽然的确没有单一的“儿童读者”;每个孩子的阅读偏好以及对书的理解也必然如同大人一般,形形色色、千奇百怪、大相径庭。A.S.拜厄特(A.S.Byatt) 这样的知名作家说自己之所以成为作家是因为受到比阿特丽克斯·波特(Beatrix Potter)等人的作品感染,这些书就很容易入选书单。不过当然,波特的书也用不着 别人大费口舌地推荐。新西兰的一位朋友一再强调我们必须加上胡安·拉蒙·希梅内 斯(Juan Ramón Jiménez)的《小毛驴与我》(Platero and I), 我们对此思考了很久。拉蒙在拉丁美洲颇负盛名,他的作品也得到了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但最终,由于其作品在英国鲜为人知―英国出版商并没有引进其作品的英文版权― 我们只好选择忽略《小毛驴和我》。 其他非英语国家流行的儿童读物,比如捷克作家扬·卡拉菲亚特(Jan Karafiát)的《萤火虫》 (Fireflies), 或者最近几年频频获奖的比利时作家凯蒂·克劳泽(Kitty Crowther)以及阿根廷作家伊索尔(Isol)的作品,到目前为止也都还没有英文版。

今天,市场上值得一读的高质量童书越来越多。娱乐行业内的作家、出版商等都非常清楚J. K.罗琳(J. K. Rowling)这样的明星作家可以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并期待能复制这种成功。而维多利亚时代早期优秀儿童读物的相对匮乏―正如莫思渥斯夫人(Mrs Molesworth)在其曾流行一时的作品《胡萝卜》( Carrots,1876年) 中所描述的那样―当今有见地的书评家尤其看重书的多样性。在线期刊《藏书集》 (Books for Keeps)如此评价:“ 每一本跻身获奖榜单的书背后都有一些可以与之媲美的书落榜。”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他们读书的品位自然会有所改变,因此,在什么时候 (太早或太晚)阅读这些书会十分影响他们对书的理解与感受。“ 英国全国读写素养信托”( National Literacy Trust)的丽兹·阿滕伯勒(Liz Attenborough)认为“《 水孩子》 (The Water Babies)或《洛娜·杜恩》( Lorna Doone)等书实在不适合作为所有人的启蒙读物”, 而且可能每个读者都自有其标准, 觉得有些书就是“不适宜”吧。

读者的年龄并非是唯一的影响因素。 苏珊·希尔(Susan Hill)在2009年出版了 《〈 霍华德庄园〉在梯台上―宅读一年记》 (Howard's End Is on the Landing: A Year of Reading from Home), 书中详细列述了她重读藏书的经历。她在书中写道:“ 有些童书作家之所以能获得年轻读者的青睐,其中一点肯定是这些作家不受大人待见。伊妮德·布莱顿(Enid Blyton)深受我们喜爱, 原因之一便是如此。” 希尔认为大人不喜欢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 因为“他相信生活就是大人与孩子之间无休止的战争, 而他无论何时何地都选择与后者为伍”。 年轻的读者能快速辨别作者是不是在故意卖弄,把他们当傻瓜。

除了所选的100本童书,我们在本书中也简要提到了很多其他作家与作品。我们的100本书断然不是“经典”, 可能也谈不上“最佳”;其中一些书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它们“糟糕得,甚至令人反感”得很有趣,也有一些书完全无法让今天的小读者产生兴趣。我们尝试梳理过去几百年间图书生产与流通的关键发展,因此选择图书的理由相对比较多样―也许因为这些书代表了某种特定的写作方式、新颖的广告形式,或是体现了读者阅读趣味的变化。 童书行业就是如此,它是一种商业交易。 但鲜有图书史学家或童书研究者会注意到书的交易状况;设计和编辑在其中的作用也通常被大大地忽视了。

每位读者都有自己的偏好选择,所以很可能会因为我们的书单中没有包括他或她最喜欢的书而感到诧异或怀疑。似乎多数读者对幼时所读的书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为本书做准备期间,我们一遍遍地听到 “你一定……”这样的话。我们的选择只是个人建议,是以20世纪早中期读者的眼光来判断的,并希望选书范围尽量广泛。21世纪,网上可获得的电子图书资源不计其数,使人们得以尽情地阅读并探索童书的 迷人世界。而当人们把某本旧的儿童读物当作物件来研究时,或许也会更多地发现该书在其生产过程中的艺术设计、印刷技巧及辛苦付出。

罗德里克·凯夫和萨拉·阿亚德 (Roderick Cave and Sara Ayad)

  《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读后感(五):孩子能否赢看格局,挑绘本看《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

  

一连三天,都在家长群收到孩子纪律表现不好的通知单,每次我家大宝都赫赫出现在名单上,抓狂之余,真想大声在她耳朵边疾呼,你是个女孩子,上课的时候能不能正常点?至少不要对外班监考老师毫不尊重呀!

然而她把三张100分的成绩怼我脸上时,我还是要说,不懂秩序和规则的孩子,早晚要吃亏的,于是我绞尽脑汁回忆,我有没有给她上过这方面的教育课呢?答案是NO,从小到大给宝宝看的绘本都是童梦系列,教给了她美好,也教给了她善良,更是教会了她审美,独独没有关于社会纪律的,难怪孩子对于时间观念、社会观念、秩序观念一片空白,看来我要选一些这方面的绘本来阅读了。

孩子的大脑其实是一片空白,所有的“软件”都要输入,如何能有效的让孩子认知世界,家长是要出一分力的。

有本书说的好: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看不同的书——《影响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

对,就是这本书《影响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这是给父母的一部童书阅读史,关于如何选书,如何看书,如何做书的年鉴史。

这本书是由幻想类书籍作者彭懿等知名童书作家联合推荐的。

作者:罗德里克·凯夫,印刷史学家和图书馆员,曾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大学合作,研究稀有书籍。萨拉·阿亚德,艺术史学家和图片研究人员,对书籍的历史特别感兴趣。

纵观现在的童书市场,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很是乱花迷人眼,到底哪些更适合孩子阅读,哪些有教育意义?光看宣传是得不到更好认知的,我们的确更需要一本导读类书籍,只有结合童话寓意,引导孩子去思考探索,才会比单纯说理要深刻。

一、童书的由来

这本书籍介绍的主要以英国书目居多,还包括美国、部分欧洲国家及之外的一些国家的儿童书籍。

个人以年阅读百部以上书籍,带领家里两个宝宝一起阅读各种绘本的经验,觉得日韩系列的童书以审美和趣味性为主,美国及欧洲童书以探索生命价值、了解世界观为主,中国的童书是以教育为主,除去神话类故事集、自然类故事集和民俗类故事,我一般首选是日韩系的,然后是英美系,读了这本书后,对于欧系图书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选择时更能认清方向。

那么我们就随着这本书来更加深一下了解英、美欧国家的绘本吧。

早期童书还不是主要读物,后来一些教育类学家以及宝妈,出于孩子对于启蒙的需要,才开始少量出版儿童书籍。儿童的发展历史曲曲折折,错误以及误解不断,但大浪淘沙之下,能够流传百年甚至更久的童书也不在少数,这些书籍给我们带来了童年的快乐,也会一代代传播下去。

二、童书的种类

书籍不仅仅是看的,它可以摸、听、触、玩、吮吸、放在水中,或是做成立体书,总之随着发展,多种多样,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盲文书

《一本关于颜色的黑书》,这是一本写给盲人的书,全书都是黑色的,但通过压印技术,使得这本书产生浮雕字体,可以实现指尖阅读,这是一本盲人可以阅读的书。

我有幸在图书馆借得了这本书,两个宝宝对于书上的图案触碰起来乐此不疲,我让她们闭上眼睛,一边摸一边说出感知到的物品,让她们了解盲人是怎样看书的,顺便教育她们平等对待残障人士,懂得他们的艰辛。

这本书是在有视力的孩子与失明的孩子之间架起的桥梁。它于2007年出版,有幸在最近看到它并触摸到它,这真是一种缘份。

布书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是很友好的,它不怕撕扯,也不怕脏物污染,可以玩可以摸可以撕拉,18世纪英国纺织业进一步完善,地图出版商就把地图纸板镶嵌于亚麻布上,推出亚麻布料的图书。

我在二宝一岁的时候为她买了许多布书,还亲手制做了一本可以粘贴玩耍的布书,陪伴她度过了那段时光。宝妈们也可以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多选择一些同类书,让孩子从小就喜欢上读书。

立体书

图书馆里偶尔能够看到一些立体类书籍,人物的胳膊、腿和身体都可以打开折上,小动物的形态也会因为动手而发生改变,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边动手边动脑,不但得到了知识,还丰富了眼界,我非常喜欢这类书籍。

一些书籍中还有建筑类的认知,非常拓展视野。

《好饿好饿的毛毛虫》说到这本家喻户晓的童书,宝宝也是特别喜欢的,这是一本科普类的儿童书籍,它以毛毛虫一周的生命周期为故事,讲述了毛毛虫七天内吃过的食物,以及后来化蛹成蝶的经历,可以帮助较小的儿童懂得生命成长的规律。

因为是洞洞书,孩子的手指可以钻来钻去,从而感觉兴致盎然,所以特别受欢迎。

声音和气味

《拍拍小兔子》第一次发行于1940年,是触感类读物,书中有毛绒绒的兔尾可以拍,有块布可以掀起来看看,有个咯吱作响的球,还有闪闪发亮的镜子。

触感类图书可以令孩子的注意力集中,适合年纪较小的孩子。

还有可以折叠的图书,全是照片的图书,卡片游戏类书籍……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书籍,作为家长要做到心中有数,方便在选择时做出正确判断。

走进孩子的世界,从了解孩子的内心开始。

三、贴合孩子的书籍

通过《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我不但了解了各种品类的书,也学会了鉴别童书,这本书介绍到,有些读物并不全是适合孩子的,也有血腥或是宗教内容的,做为家长我们要能够判断是否合适。

还有些书籍看上去比较枯燥,象神话类的故事,但对于国人的传承,了解我们祖先的发展,还有文化都是有相当意义的,甚至某些考点知识都包含在内,这类书籍我是强制性读给女儿听的,但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时提出问题,让她思考,让她消化。

在视频化日益占领市场的今天,我们还是应该抽出更多时间来陪伴孩子阅读,提高阅读质量,保证阅读数量,让更多有利的知识占据他们的头脑,书籍如同养料,滋养着孩子们的身心,让他们懂得爱,懂得生活。

打开这本《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来寻找一下你带领孩子读过哪些童书?是不是会有惊喜发现呢?

一本好的导引书籍,让我们更贴近绘本,更了解绘本,也渴望阅读更多的好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阅读使人更加有气质,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

我在宝宝身上发现一项缺点,就会去找同类质的绘本,帮助她补充所欠缺的部分,感谢这本书及时出现,对于帮助她克服无次序无规则的缺点,如同指南针一样为我指明了方向。 毕竟,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高尔基

  《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读后感(六):杨红樱、曹文轩躺枪,家长如何选择童书,才能影响孩子的阅读世界

  

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收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将是我最大的动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只有那些拥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能在不同行业和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而阅读则是最快速有效、最经济实惠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民阅读、终身阅读的时代。

对于孩子来说,阅读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有助于提升他们对于世界和自身的认知,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能力等等,因此,儿童阅读是终身阅读的起点。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3-8岁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开启儿童智力大门的金钥匙。如果家长能在这个阶段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其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反之,如果孩子在这个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年之后再想养成阅读的习惯,难度就会大很多。

然而,童书市场并不仅仅是一块养育孩子的沃土,它同时也是一个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地方,如果家长不小心给孩子选择了错误的童书,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就拿著名的童话集《格林童话》来说吧,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格林童话,是经过了无数次删减、和谐之后的儿童读物,初版的格林童话采集于德国民间的一笔“黑暗遗产”它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人类的阴暗面,里面充斥着乱伦、虐杀、黑暗等成人内容。当年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受到民众铺天盖地的抨击,差点成了禁书。

国内当代的童书市场也不能幸免。

自2020年6月,《人民日报》接连发布了《童书宣扬自杀?请像保护儿童一样保护儿童读物》《粗制滥造、内容失格!部分童书“儿童不宜”》等一系列文章,强烈谴责低俗儿童读物给孩子身心发展带来的危害,并呼吁全社会一起抵制劣质绘本、保护优秀儿童读物。

随后,网友自创的一份“排雷书单”,更是刷爆了社交平台。在这份书单中,北猫所著的《米小圈》、杨红樱所著的《淘气包马小跳》、杨鹏所著的《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沈石溪所著的《狼王梦》和曹文轩所著的《青铜葵花》纷纷中枪。

面对触目惊心的童书市场乱象,家长们到底该如何给孩子选择童书,才能避免踩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孩子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该怎样做,才能爱上阅读,从而养成终身阅读的优秀习惯?从事童书出版行业的工作者们,又该如何为我们的孩子打造一座宏伟的童书王国?

或许,由联合低音图书公司出版的《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就是对上述问题的最好回答。

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来自英国,其中,罗德里克·凯夫是一位印刷史学家和图书馆员,曾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大学合作,研究稀有书籍并开发了信息科学课程,《自然印象:自然印刷史》一书的作者。而萨拉·阿亚德则是一名艺术史学家和图片研究人员,他对书籍的历史特别感兴趣。

凯夫和阿亚德希望通过这本《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帮助我们解决爆款童书挑选、阅读和出版在内的三大问题。

Part 01 如何选书

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提出一个十分重要的选书原则:孩子喜欢的,才是最适合的!

我们不难注意到,在挑选童书的时候,大人和孩子之间往往是有分歧的。大人会喜欢这样一些书——对孩子有教育意义,会让他们对世界有更多了解。但这些并不是小朋友真正想要的。

孩子感兴趣的,往往是更直观、更有趣的细节,例如:会说话的泰迪熊、梦游仙境的爱丽丝、勇敢生活的鲁滨逊、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等等。

为了帮助家长挑选经典童书,凯夫和阿亚德把100本世界童书浓缩在一起,堪称是一座小型“童书博物馆”。从粗犷的线条描绘到精美的插图制作,从耐撕的布书到可以折叠翻阅的立体书,这本《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完全可以满足孩子们对书籍的所有想象,让孩子们带着梦想,在童书的海洋上扬帆冒险。

Part 02 如何读书

很多家长抱着急于求成的心理,在孩子年龄尚小时,就买回很多世界名著,要求孩子每天坚持阅读。殊不知,这种揠苗助长的行为,反而会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

孩子的世界是天真有趣的,他们会对世间万物都抱有新奇感,想要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但他们的专注力又不够强,刚开始的时候,很难用心投入到阅读的过程中。

因此,家长们在选择图书时,最好选择图片比较丰富的,故事性趣味性强的书,不要急于过早给孩子看晦涩难懂的名著,这样才不会降低他们读书的热情。

这本《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就讲述了很多新鲜有趣的事情,例如:泰迪熊居然是这样“出生”的,原来小鹿斑比的生活并没有电影里看到的那么美好,等等。

从《小熊维尼》《小王子》《鲁滨孙漂流记》,到《爱丽丝梦游仙境》《彼得兔》《柳林风声》,以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角色为引导,引起孩子的兴趣,激发他们思考,从而让孩子爱上读书,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

Part 03 如何做书

中国拥有3亿多未成年人,对于童书出版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近年来,中国童书销售呈现爆发式增长,每年出版的童书超过4万种,总量居世界第一。

然而,在童书市场空前繁荣的背后,却隐含着一丝隐忧:无论是创造力、故事品质还是市场表现,国内原创童书与国外引进童书之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对于中国原创图书创作乏力的问题,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主席张明舟认为,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国内童书创作人、出版人都片面地重视短期利益,想快速在童书市场里分一杯羹,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对真正高品质的童书进行研究和学习。正如张明舟所说的那样:

“我们是不是做的太快了,急急忙忙的不断推出新书,反而缺少了酿造的过程,经过简单的勾兑就端出去了。美酒需要酿造,而酿造是需要充足的时间的,这是中国的原创童书需要注意的。”

但反观国外童书出版者,对童书质量的要求往往是精益求精的,就像作者在《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中举的例子一样,成立于1974年的英国DK公司,最初只是一家小型私人图书包装企业,但它们进入童书市场后,很快就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视觉风格——使用有光泽的空白和大量精美插图,并采用高质量的印刷技术。

到今天,“DK”公司已经打造出一个雄心勃勃的全球图书出版帝国,他们出版的童书,在全世界范围内以62种语言发行,年利润超过3亿英镑!

DK公司的做法给国内童书出版商敲响了警钟:如果一味短视,只想赚快钱,却不用心沉淀,精心打造高质量的童书,在这个市场里是走不远的。

为了给童书出版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凯夫和阿亚德在这本《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里,从阅读和出版的角度,介绍了童书从萌芽到草创、从形态到内容、从表现形式到装帧设计的一系列演变和改进,涵盖童书选择、设计、制作以及推广、销售等多个方面,分析了部分童书本该成为经典却没有成为经典的各种原因,让童书出版者可以少踩一些雷,多积累一些经验。

给父母的一部童书阅读史;

给孩子的一座童书博物馆;

给出版从业者的一部童书发展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