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京法源寺》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北京法源寺》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02 00:48: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京法源寺》的读后感大全

  《北京法源寺》是一本由李敖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8-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法源寺》精选点评:

  ●谭嗣同变得有血有肉了

  ●有一种情绪压抑在心中,不得释怀。康的“晚随兰麝中,休怀粉身念。”唯谭嗣同做到了。身为改良派,愿为革命而死,以一死警示中国的仁人志士。以身殉道,从容就义,留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用历史小说的写法,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阐述李敖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

  ●大概只有跟着历史,才能读懂北京那些不起眼的小房子——侠之大者,很棒

  ●以学者笔法写小说,以思想家的角度讲故事。从北京法源寺作为历史的基点,探讨忠与奸、华与洋、蛮夷与中土、死国与死事之辨,每部小说后面都隐藏着一个小说家,实际上阐述的是李敖先生自己的历史观,究竟是什么趋使康梁去变法维新,究竟是什么驱使谭嗣同为维新流血,又究竟是什么使中国最后选择了现在的道路……

  ●历史教科书上的几段小字扩写,关乎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好、夷夏、中外、强弱、群己、人我、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济。

  ●震撼,外国人非汉学家不能懂此书

  ●此版不可取,错字、错标点

  ●李敖自己说是“以具象的古庙为纵线,以历朝各代史事人物为横剖,探讨了生死、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好、夷夏、中外、强弱、群己、人我、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想想一本书探讨如此多的主题要怎么展开。 --大量的对话描写。透过对话来辨析和论证,淡化情节,并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阅读的书,虽然不是我偏爱的类型,但从某种程度上也拓宽了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毕竟我所知道的仅限于高中历史课本上的一两页。

  ●语言有点怪怪的;习惯了这种语言风格之后还好,而且越往后进入民国之后就更接近了; 庚子年的部分,哈哈哈哈哈哈哈,李敖很坏啊; 最初是因为看了田沁鑫导演的话剧,开启了对原著的兴趣,看过之后发现话剧对原著的改动颇大;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一):快意恩仇的战士

  看李敖节目,读李敖自传,深觉狂人一枚,直致今日读此经典之作,方才确信了他的确有此资本。

  这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清末的寒风依旧吹到今天;这是一本关于价值的书,生与义进或退两难之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在今日之中国依旧看到历史之中国;这是一本充满男性荷尔蒙的书,这是一本让人热血而又悲怆的书。梁漱溟先生一生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问题,一个是中国问题,而这本书的两条思想主线与之不谋而合,便是人生与中国。“我吹牛,是因为你沉默。”李敖,终究是一个战士。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二):“契阔四十载,今印此书以归故国,沧海浮生,难忘我是大陆人而已。”

  十三年前,高二的时候,在学校门口的书摊上花十块钱买了这本书。当然是盗版的,我老家那个小县城,除了新华书店,当时买不到正版书。

  当时百家讲坛正热播,十五六岁的男生又正是对历史、英雄人物感兴趣的时候,花了大概两天囫囵吞枣的看完了。当然没看太懂,权当是把戊戌变法的历史了解一下。

  十三年后再读,已经能分清历史小说和小说的区别,李敖头顶的光环也不那么亮眼了,耐着性子把议论文似的大段关于历史观、佛学、唯心论和善恶观的对白读完,似乎比当年理解的深了三分。

  单从这本书看,李敖所学甚杂,佛教经典史料掌故乃至明清两代儒学学案都是信手拈来,虽然有很大的炫耀嫌疑,但的确为此书增色不少。无怪乎他那么狂,的确有几分狂的资本。

  单从文学角度讲,这是一个极度阳刚的故事,从头到尾几乎没有一个女性角色出场,豪迈悲壮的气氛,在谭嗣同杀人成仁的过程中达到了顶点。

  谭嗣同死了,死在120年前。如今两个甲子过去了,在满屏幕“精致的利己主义”传播下,号召牺牲奉献的,恐怕会被群嘲为“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被洗脑的韭菜”,是否还有愿意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舍身成仁的人存在?

  二流的小说如今竟能引起比十三年前还沉重的感慨,是谁的悲哀?

  顺便说一句,十三年后当当出版的这本正版《北京法源寺》,错别字比我当年买的那本盗版还多,如果没有那个金刚钻,还是不要揽这个瓷器活。从上次的三言二拍到这次的几本书,当当出品,必属次品。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三):剩有头颅酬故友,无真面目见群魔

  “悯忠高阁,去天一握”。寺庙的用意并不完全为了超度死者,也是为了觉悟生者。北京法源寺里几多悲怆,几多血证与碑痕。法源寺是一个前哨,一个碉堡,一个兵工厂。从法源寺的“法海真源”看到中国历史的“血海真源。”从诗人留影到纸,从纸反投这种留影到后人,又是一套完整的轮回。当初唐太宗盖悯忠寺,虽然动机复杂,纯度不够,但毕竟做出来的,也是种善因。善和行善是两回事,善不行,不算是善。

  没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谭嗣同的死和谢枋得无异,都是为了信仰殉道,我们尊敬他们也是因了他们这种精神。可读书过程中,才发觉他做出血荐的原因是多样的,一说为了表达和解救皇帝(变革为了国家)的王五一起殒身的决绝;一说为了父母;一说为了否定改良道路的不切实际;一说是为了同自己作战,是今天的自己同昨天自己的作战,以死明志。谭嗣同心思复杂,无人参透,所以他慷慨殉难,更加耐人寻味。九江先生临死以前说自己写的书对将来中国没有什么益处便都给烧了,和谭嗣同一样,这些都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真正的路:记录了大变局时代中,无数读书人以行动救世,甚至不惜舍身成仁。

  历史上这样的不言之教何其多也!为袁崇焕喊冤,争正义争公道的程本直;一言不发不问归途不问终路的专诸母亲;为酬朋友为酬理想为酬知遇之恩的田光;“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的左光斗;“剩有头颅酬故友,无真面目见群魔”的唐才常……他们不必死,但是死了更显崇光伟岸,堪称圣雄。和古人和光同尘,绵延了我们的视距。

  “一个柔弱美丽的生物,它该知道自己的特质,完成自我,虽然自我的最后完成恐怕是粉身碎骨,也不必多想了!”身处法源寺,你会有一种清澈的、澄明的、单纯的、不拖泥带水的敬佩,古人已身死,时代的任务已经交到了我们手中。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四):“写大人物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

  读一本书也要恰当其时。如果我能在高中读《北京法源寺》,它一定会成为当时最爱的书之一。历史课上学到戊戌变法、甲午海战、义和团运动,就不单单是枯燥的背诵内容—— “谭嗣同平静地坐在太师椅上。椅背是直角起落的。他的腰身挺直,直得跟椅背成了平行线。烛光照在他脸上,他的气色不佳,但是脸安详肃穆,恰似一座从容就义的殉道者的蜡像。殉道者的死亡的脸不止一种,但是安详肃穆该是最好的。” 这本书的写法,杂糅小说和杂文。前一部分,康有为还在法源寺喝茶、写诗,接着突然插入讲解时代背景的话外音,有点像电视剧和纪录片交替进行。不过,李敖果然笔力健朗,小说有小说的氛围,杂文有杂文的样子,写作本书仅用了一个多月,读起来非常流畅。 李敖在后记里说,和影视相比,“除非小说加强仅能由小说来表达的思想,它将殊少前途”。《北京法源寺》是历史小说,但不止于历史故事,更倾向于讨论一些命题:唐太宗建悯忠寺,是否伪善?何为真正的佛门精神?“死君”和“死事”,如何区分?讨论最多的,是关于谭嗣同的死:在本可以不死的情况下,是否算无谓的牺牲? 所有的讨论,都通过人物对话来完成。谭嗣同和梁启超,和大刀王五,和日本人平山周,都有一番热烈讨论,他的必死的决心与意义,已经阐述得足够充分,“第一主角”的光芒,已经足够闪耀。谭死后,梁启超和蔡锷又讨论了一番“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意义,显得有些冗余。 比起历史研究,李敖更热衷于表达自己。这本历史小说,是对历史的生动再造,人物身上无不熔铸了几分“李敖”。由袁崇焕而起的关于群体健忘、残忍的讨论,恐怕就是李敖对大众的看法吧?张荫桓在狱中所思所想,应就是李敖在狱中的深切体会吧?康有为自称先知,也是李敖的心里话吧? 还是那句话,这本书应该早点看。少年人有热血,容易受鼓舞。记得以前在杂志上读过几段李敖日记: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曾花了许多气力来把自己锻炼成钢铁。锻炼的方法,不论是东海圣人的,还是西海圣人的,我都一网兜收,从摸索和试验中,求得安身立命。我这种自我炼钢,是很用心的,我今天能有一些个性、一些独来独往的气魄、一些“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追溯起来,都跟我早年的刻苦自励有深切关系。 “独坐图书馆中,身着大衣,静望窗外,自觉颇有些担当的境界,担当的表现是深沉、冷静、沉着、持重、和气、淡漠,忍耐得住,不浮动张皇。 “自我训练的成绩到底不是悲观的,消极突击我一两小时,终于又被我消灭掉,万念俱灰的情绪毕竟是浮光掠影,它们在我心头的盘据愈来愈不能长久了,我清楚的知道我已逐渐变得坚强、变得有志气,当我漫步在街头,到处看到的是软弱的男人们,我无法容忍我自己竟和他们一样,我若不能使我与他们比起来有大大的不同,我将感到极端的可耻。” 自负是真有一些,气概也是真的。当时抄在笔记本上,每次气馁,都会翻出来读几遍。

  李敖是说到做到、一以贯之的。写这些日记,正值青壮年,写《北京法源寺》,年过半百了,他的青春期似乎很长,后来也一直没怎么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