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世界五千年》是一本由段万翰 / 陈必祥 / 顾汉松著作,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页数:18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五千年》精选点评:
●小时候的启蒙读物~
●下载 世界五千年的 pdf: pan . baidu . com/s/1pKFCfGn --- 去掉空格
●小时候非常喜欢的一套书。
●小时候读的启蒙书呵呵
●我对世界历史的认识由此开始
●儿时的最爱
●挺好的儿童历史读本。
●童年历史启蒙读物之二。记忆和影响没有《上下五千年》深远。
●补标 也读完了!
●小时候的记忆
《世界五千年》读后感(一):一份生日礼物
就是这个版本,大概是10岁的生日吧,姥爷给买的礼物,从心里很感谢他,只有一位学者才有这样的远见,给了我了解世界历史的启蒙。刚拿到的时候,好厚的两本啊,感觉看不完啊,怎么送了这样的礼物,等我打开了之后才发现,它的吸引远远大于一切,花了大概两个星期,全部看完了,怀念那是看到好书的感觉,现在再也找不到了。谢谢你,姥爷。
《世界五千年》读后感(二):童年的回忆
从情感上说想给它打五星,但从客观的角度恐怕只能打三星以下。所以折中一下打四星好了。
这是小时候自己买的第一本书,当时老爸总觉得外国人名字难记恐怕我读不来,不肯给我买,后来事实证明对于小孩来说,外国人的名字并不比中国名字难记。
现在再回头看这本书,未免觉得里边的历史有点断章取义,但从小学生的眼光来看,却是相当有趣的。当时没有网络,市面上也没有《全球通史》、《剑桥中国史》一类的大部头。这样一本历史启蒙书影响了我后来的兴趣倾向。
与其说它是历史书,不如说是儿童读物。
与其说现在想写的是书评,不如说是童年的回忆。
《世界五千年》读后感(三):属于小时候的记忆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买的这套书吧,一共5册,当时那个年代的知识远没有现在这么容易获取,自己的理解力还很有限,字还没认全了,估计。
小孩子嘛,求知欲总是很强了,书里写的历史事件基本上都是第一次被我所看到,因此印象特别深刻,对我有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现在想起这本书,基本上细节性的都不记得了,依稀的记得一些片断。比如:
金字塔-伟大 波斯-战争 雨果-暗杀 法国-革命 拿破仑。。。。
由上可以看到,基本上我能记住的都是些主流价值判断。而历史中的价值判断的原因完全忘记了。
历史是由后人书写的,中国写的这种宏观世界史之片面,使得这本书仅仅有点识记价值,却教不会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
历史书总是很好看的,故事跌宕起伏,神秘感,宏大感,的确引人入胜,也激发我儿时对历史的兴趣,在书中所记住的,在当时自己的小宇宙中激荡,伴我度过了童年。
其实当时应该早点买10万个为什么,里面的问题都蛮有趣的,解答也有根有据。好好看那套,也许我的脑袋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糊涂了。。
《世界五千年》读后感(四):充满印记的《世界五千年》
给10岁的小外甥女找书看——我家的少儿书籍实在匮乏,不是在18岁以上的,就是在3岁以下的——翻到少年儿童出版社83年版本的《世界五千年》,大约每本6毛1分钱。随后又翻到大概是90年代再版的《世界五千年》,除了把原版原画退化成白描手绘,也没大变化。
小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它肯定算一套,也许我后来一直很喜欢历史,就是它的影响呢。不过,我喜欢的东西,好像都是里面的碎碎风俗人情,而上学的时候,不管中国史外国史,革命都是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喜欢用不到现实,实在没什么用处。
初中时历史老师讲,大流士有几项改革,我在下面嘀咕:大流克大流克~结果到最后,也没提到,让我很失望。如果那时候老师能顺应形势,即兴来一段“成色良好童叟无欺”的大流克金币发行史,那该有多过瘾~
不过反过来说,即使老师给贪财小童女讲了若干金币金条金块,那些运河度量衡中央集权,还是得死记硬背,所以,只能说自己偷懒,要是把人生惨淡非归结到什么什么教育制度上,也实属故意嫁祸于人,以获心理平衡罢了。
70年代生人,很多都经历过一个从“全信”到“全疑”的过程,然后在此番大是大非后,终于把钟摆停在中间,保持了一个看待真假的平衡点。我对《世界五千年》的感情,也就顺应此形势,经历了一番大爱大恨的过程。
其实小时候看的东西,如果不是以后重温,都是模糊的,也不肯去计较。不过有些能让我印象很深,然后一直去了解真实再回头质疑,那些大事件无需多说(想都可以想象得到),偏偏我从小就是达芬奇的粉丝,粉丝的感情总是感性大于理性,所以我可以忽略不计它扭曲任何历史大事件,但就是对它“诋毁”偶像,居然耿耿于怀了十几年。
达芬奇在书中先作为大师被重点介绍,然后,成为衬托米开朗基罗的“反面人物”出现。简单来说,这则寓言是:大师因为轻视对手,于是输给了初出茅庐的新手。教育意义是,“只要不研究生活,大师也会失败的。”
让我们重新翻开第3册米开朗基罗一篇,作者把佛罗伦萨和伦巴底的战争超越时空的安到了佛罗伦萨和巴比伦身上;两个人画两场不同的战争变成两个人画同一场战争;把画在墙上的壁画变成了两幅挂在墙上的油画;桀骜不驯的米开朗基罗变成了“谦虚谨慎尊重长辈”的好学生,达芬奇变成龟兔赛跑中骄傲的兔子;米开朗基罗对裸体的一贯喜好变成对题材的新颖描述,达芬奇对战争的写实自然成了侮辱“光荣的佛罗伦萨战士”;最为重要的是,这两幅画从来没有完成过,也就无从提到被那位所谓的“公爵”亲自比较,分出高下优劣:达芬奇用新颜料失败中途毁画,米开朗基罗呢,同样画了个草图就跑了;两个人的画各有一批死忠,至少在流传后世的记载中,没有任何评论家说过哪张画要比对方更好(当然,当时倒是有不少市民为了自己喜欢的大师打来打去,甚至破坏壁画)……等等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为了教育小孩子不能骄傲,我不相信任何一个写历史故事的人能对真实视而不见信口雌黄。而既然它在如此小事情上都可以信手拈来乱加改造,那么大事件怎么定位,可想而知。
唔,我们就是看着这样不像历史的历史书长大的,但如果不是因为对某人某事的偏好,就会忘掉,比较不幸的是能够记住的部分,能看出所有成功者,都是团结友爱积极向上诚实勇敢善良坚强——总之,只有道德品质达到了一定要求,才能成就伟业。这就是过去的儿童历史书,历史往往被描绘得像一段段寓言,细节真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给你灌输一种思想一个观点,让它变成你的思想品德课,这和马克.吐温讽刺的道德故事集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这样还算不错,我看过比较离谱的小人书里,还有为了突出项羽的残暴,于是表现他强抢虞姬最后将其活活砍死,生生把个风流韵事弄成千古疑案了)
现在重新去看,心态平和了很多,大多数的书,都会有自己时代印记,何况是中国这样非常容易把文化烙下政治印记的地方。去挑一本80年代的书的思想问题,是无聊的事,而且也可以反过来看,直到现在仍然记得,正证明了它对我的重要性。好在它培养了我兴趣的同时,并没有太多的左右我,而且,我这种从信到疑的人并不少。——所以,也可以乐观的说,人的大脑在成长过程中,也会自动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忽略掉一部分洗脑的印记。
但是,当我的孩子长大后,我不会再给她这种书读,免得让她像我们一样走一大段弯路再回到从头——那个过程并不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