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冷酷的新闻纸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冷酷的新闻纸读后感摘抄

2022-04-26 03:31: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冷酷的新闻纸读后感摘抄

  《冷酷新闻纸》是一本由覃里雯著作,华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冷酷的新闻纸》精选点评:

  ●很喜歡最後一篇寫北京的 原來大家都有那一段歲月

  ●正如许知远对覃里雯的评价,她都是我们时代最具才华的女性作家。她的文字清晰、缜密、简洁,却从未丢弃对文字本身美感的追求。

  ●“芽笼不是一个天生的盲点,而是不可切割的内脏,只在雨天隐痛的手指”(摘)

  ●书中是有观点的

  ●犀利

  ●作为一个前南方周末的记者,文字自然不必说,但是和李海鹏相比稍显逊色。

  ●阅读量和文字都令人惊艳,当然最令人击节赞叹的是思考的深度和密度。当然不是每篇都维持高水准,有些内容写的太不易于理解,但是有理由以她的最高水准来评价她。

  ●冷峻理性但缺温度

  ●对世界广泛的发言

  ●观察力、智趣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此稀缺——散文可以更为自由和有力。

  《冷酷的新闻纸》读后感(一):梦想和幻觉像蛛丝一般一直挂在床上。。。

  每一个曾经经历28岁的年轻人,总有一些抱负被压在准备远行包裹的最底层,特别对于那些在怀疑和迷茫中呼吸的70年代的人在说,更是尴尬的不得了。

  幸好有了贾里雯,许知远们这样的拥有谦逊,富于才华,但又极具冷静气质的公共知识分子,让那些即使在人群中仍会有孤独感的年轻人,似乎找到了一点前行的方向和举步的勇气。

  能与他们同行,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的事。

  《冷酷的新闻纸》读后感(二):更为自由和有力的散文

  这本书应该是覃里雯与许知远、邹波等人在经济观察报时留下的记录,作者在自序里说她迷恋更为自由和有力的散文(essay)范式,在这种范式里可以对一个主题或多个主题进行直线式的、圆圈式的、螺旋式的、枝形的甚至网状的论证——而它的整体风格也可以是本雅明式的隐喻或古德曼式的清晰——

  这种自由文体的写作显然是对融合智力和语言的无止尽表现方式的探索,如同以文字为砖块,让人在各种主题下自由地堆砌自己心中的建筑物,各种构思的可能性都是开放性的,毫无疑问,这种探索过程对作者来说其乐无穷——

  惊叹于作者的广阔视野,可以轻松地在新闻,哲学,国际政治,社会学、文学和时事间自如地跳跃——而且作者分析问题时好像拿着解剖刀,清晰、利索、犀利,有直接切开事物本质的的能力——

  更为难得的是,在本书里可以读到一种难得的诙谐的智趣——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有《纽约客》那样的杂志的撰稿人,需要把眼光投放到这些70年代生的才华横溢的记者身上去吧——

  封底署名为一个清醒的评论家的评论是作者的朋友许知远对这本书的评论,评价很高,却感觉不出有溢美之嫌。

  “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覃里雯都是我们时代最具才华的女性作家,尽管她不喜欢别人强调她的性别。她内心矛盾,并对自己毫无信心。

  “她希望写作E.B.怀特式的童话,却出版了《冷酷的新闻纸》这样的评论集;她沉醉于更为纯粹的文学世界,却恐惧丧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她一直在参与现实与冷静旁观之间寻找平衡,在读完博尔赫斯后进行采访。这种界限的模糊赋予了她一种罕见的品质——清晰、缜密、简洁,却从未丢弃对文字本身美感的追求。她既对世界保持着某种天真,又常常树立一种不无刻薄的俯视姿态。”

  《冷酷的新闻纸》读后感(三):理性抑或灵性

  “第一本书是无足轻重的”,没记错的话,许知远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里用过这句话。《冷酷的新闻纸》出版的比较晚,那时覃里雯已经快三十岁了,在经观呆了也有两年时间。在我看来,许知远和覃里雯是打造这份报纸气质的关键人物,许的文字激情四射,而覃的文字理性十足。这让经观充满了理想主义,同时也不失“理性,建设性”。

  《冷酷的新闻纸》就是这样一本理性的作品,充满了思辨的气息。里面的大部分文章还是以评论国外事物为主,诸如网络、文化乃至新闻时事。覃里雯对这些事物随手拈来,书中夹杂大量的西式名词亦能证明覃里雯的思想历程,在国外的背景使得覃里雯摆脱国内“评论家”的八股套路。读起来受益匪浅,却又让人不觉枯燥。国内相当多的评论者写作,有时甚至无法将事情讲述明白。在谈及事件原因时,又是以“体制”“民主”“法治”这些大而无用的词汇来概括。这些高中学历的人都会明白的事情,你来反复再三又有何用。根本上来说,便是学识有限,抑或智力受困,用这些话以自圆其说。殊不知,写这样的东西对读者是怎样的一种侮辱。国内诸多写作者,以通才自居,经济、政治、法律,似乎无所不通,写出来的东西也看似有理,只是文章里粗陋的逻辑让人不忍卒读。

  智性只是覃里雯作品的一个特点,但区别于国内评论家最重要的并不是智性,而是灵性。国内评论文章的死板作风,或许应该被称为理论文章。空洞,枯燥而不知所云。即便那些脑袋里有东西的人,有时亦无法用简洁空灵的文字表达出来,更多时候让人敬而远之。覃里雯的文字避免了这一缺点,《纽约客》的文风,让《冷酷的新闻纸》看起来舒服而不失理性。文后许知远评论说,覃里雯想写E.B怀特式的童话,但却写了这样一本书。事实上,这本书相当好读。

  经观2006年这一批人集体辞职后,文风大变,以看不出这张报纸还有何优势所在。除了观察家板块和生活板块外,其他文章不好读。但《南方周末》一些报道的民粹取向,更让我讨厌。

  《冷酷的新闻纸》读后感(四):读覃里雯的书

  重新拿起了许久没有翻开的《冷酷的新闻纸》,覃里雯的第一本书。覃里雯,单向街图书馆创办人之一,《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

  由于是评论集,信手翻开一篇,便可阅读,不管前世今生,只是就事论事。心情好时,就看看略显艰深的国际纷纭和国内怪现象,倒也是包罗万象,言辞犀利处让人时而唏嘘,时而称绝,时而起反驳之意,总而言之,你的状态是在思考,这就是好的。心情闲时,喜欢看看其中怀旧和旅行随笔,不同于评论文章之犀利,尽是留香而无用的沉香屑。仿佛,这本书你可以一直读下去,没什么实际用途(读这书功利的目的还是有的),但读书时的严肃和警觉 ,已是很多书都无法带来的快感。

  今天读的是《消失在记忆的迷雾中》,可见今天心情只是闲,不够好。讲述97年覃里雯与京城成名和未出名的摇滚乐手的往事,窦唯,左小诅咒,张楚,秋野,现在想来,不只对覃里雯,对这些乐手97年应该同样成了消失在记忆中的迷雾,前几天看到昔日的魔岩三杰——窦唯、张楚、何勇在上海重新聚首开了演唱会,心里不是没有期待,只是结果证明,至少在记者笔下,他们的行为更多的被描述成了行为怪异的异类和今昔不比往日的衰老和颓败,一点点对小丑的戏谑,是现在人们谈论她们的口吻,即使还有《姑娘》和《姐姐》,那都是太远的过去,远得我怀疑他们自己还会不会清楚记得这些歌的出生。但在1997年,我们都没有这么糟,谁说,这是时间对我们的迫害。

  覃里雯的最后一段话打动了我——“1998年,我离开北京,呈上除夕之夜的火车,准备去往另一种生活。我一生中没有哪次重大的决定不是出于偶然,而我并不是每次都能很好地利用生活的机遇。无论命运是就此惩罚我还是拯救我,一切都已不能逆转。城市的另一个面貌出现了,这一次带着死亡的气息。我忘记了此前我被京城的阳光照的光辉透明的衣角,洁净的鞋袜,和它们所展现的无忧无虑(或者无知)。也许终结是福祉,也许只是终结。我从此学会了在每一个路过的面孔上寻找启示,外在的旅行变成了比在宇宙更辽阔的内心的旅行。”

  写在这里,留存。

  《冷酷的新闻纸》读后感(五):《新闻写作经验谈》一书介绍

  ●结合本人作品交流撰稿心得 内容全面丰富具工具书功能

  ●20余年从事政治理论和新闻宣传工作发表各类新闻作品逾4000篇(幅、条),时有获奖坚持培训指导,使数十人成为军地新闻工作骨干

  ●帮助军、地机关干部具备较强写作能力而出类拔萃;帮助大、中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以适应工作;帮助新闻工作从业者、爱好者进步提高;帮助失业、待业青年谋取自由撰稿人职业

  ●《新闻写作经验谈》一书总目录

  第一章在新闻标题上多花些气力

  1、概括新闻事实使标题言简意赅。

  2、精心锤炼字句使标题妥帖自然。

  3、运用修辞手法使标题形象生动。

  4、把握新闻轻重使标题大小得当。

  5、界定事件庄谐使标题富有情趣。

  6、用心做好副题使标题锦上添花.

  第二章可以从文件、材料中获取新闻

  1、直接给通知类公文赋予消息题目

  2、从综合材料中摘取说实事的章节

  3、将典型材料改写为各类新闻报道。

  第三章不拘一格安排新闻的结构

  1、设置悬念,使新闻在释疑中展开。

  2、渲染气氛,交待新闻的特殊环境。

  3、避重就轻,为新闻展开铺宽道路。

  第四章“投其所好”,提高上稿率新闻写作经验谈

  1、贴近形势任务和中心工作。

  2、吻合各类报刊的内容特色。

  3、掌握媒体共性的宣传规律。

  第五章把握普遍规律,搞好典型报道

  1、解决普遍性的工作难题,需要典型指导。

  2、重大决策的落实,需要典型推动。

  3、抓建设、正风气需要典型引导。

  第六章参加“大兵团”作战,宣传本单位典型

  1、在选题上下功夫。

  2、集中打好攻歼战。

  3、报道出身边先进。

  第七章 文章不是无情物

  第八章 不妨写个“参考题”

  第九章 加上小标题,脉络更清晰

  第十章 把会议报道写得短小些

  第十一章评价、修改稿件应把握的要点和步骤

  第十二章在比较、思考中受到启发

  第十三章 用尽可能快的速度写就第一稿

  第十四章 得到“干货”好行文

  第十五章 消息快写快发通讯随后跟上

  第十六章 对受众关注的事情作连续报道

  第十七章 像说话一样“说”出来就好

  第十八章 练好写“萝卜条”、“豆腐块”的本事

  第十九章 循序渐进练习人物通讯的写作

  第二十章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

  第二十一章 新闻事实和新闻语言的驾驭

  第二十二章 善于联想能做出大文章

  第二十三章 认真对待每一次的采访活动

  ●作者自序

  写这本书的确是个偶然,因为我从未做过写书的梦。

  当兵20余年,一直从事文字工作,还在专(兼)职的岗位上写了10多年新闻。今年服从大局脱下军装,原想连摇笔杆的事一并搁下,轻松度过后面的岁月,不料在我“不著衣冠近半年”(清•袁枚《消夏诗》)之后,部队还派人找我,说要举办全区政工干部培训班,安排了新闻写作课,问我有没有现成的讲义,供领导授课之用。这件事在我业已平静的心田荡起了层层涟漪,牵动了我对军旅生活的回忆和眷恋。是呀,自1989年下半年至1999年的10年间,我钢笔、照相机和摄像机并用,共有4000余篇新闻稿件被各媒体采用,仅文字新闻稿件就发表了1400余篇,且有30余篇在军地新闻评比或各类征文活动中获奖。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机关便派我巡回边防部队和9个县(市、区)人民武装部举办新闻写作培训班,足迹踏遍了19万平方公里的酒泉大地,把自己的新闻采写经验尽可能地谈给战友们、地方青年(民兵)尤其是新闻写作爱好者,引导很多人迈进了新闻写作的门槛,开始不断地发表新闻稿件,有的挑起了部队新闻工作的重担,有的成了地方媒体的专业记者或业余通讯员。《西北民兵》杂志在1998年第10期以《苦乐新闻路》为题报道了我在这方面的一些作为。

  我讲过多年的新闻课,过这么久领导和战友们还记忆犹新,还期望我再次登台,说明我过去讲课的方法还是可取的,所讲的内容还是实用的,我何不把过去讲的一些回忆、整理出来供新闻写作爱好者借鉴呢?所谓“假传千卷书,真传一句话”,我这真真切切的“一句话”,我想是求学人的渴望罢,这就是我想出这个通俗的书名而且下决心写出来的原因。太可惜过去讲课从未用过教案,即使拟个提纲,也因为自己熟悉而没有收集下来,今天修书得从头开始,这就是不善积累的害处!本书就以自己采写新闻稿件的心得体会为主线,引用自己发表于军队和地方各家报刊的各类稿件,用谈话般的口吻来告诉大家怎样才能发表新闻稿件;同时通过对参加一些大项活动和重要事件过程的叙述,使大家从中感受到一种锐意进取的向上力量,这对人的一生又是多么重要!但愿我的些许心得使读者有所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