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路》读后感锦集
《饥饿的路》是一本由(尼日利亚)本·奥克瑞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3.50,页数:5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饥饿的路》精选点评:
●继<百年孤独>后让我震撼的第二本书,读了第一页就被一下子抓住了的感觉......还在读,读的过程仿佛走在一条饥饿的路.
●第一次接触这样的书。
●巨著。把小说的叙事的语言用诗歌的不同形式来表现出来需要多么大的才华呢。这本书展现了对苦难的赞美,奥克瑞的观察深入到了语言的最底层最本真的内核。其实结构并不复杂,但是由于语言的不断转化,文字之间的感觉很到位,尽管是翻译的,但是依旧不能阻挡这傲人的才华啊。好书好书。学校有好几本,都有了灰尘。我一边看,一边用纸去搽。黑夜的书。
●怕怕的
●似乎总有隔膜
●魔幻现实主义。整体寓言。
●“人世间的爱已经抛在了身后,所有的苦难都没获得代偿,不被理解的一切依然未被理解,想知道的事也只是刚刚开始知道。带着所有这些遗憾,我们回到了神秘的幽灵之乡。”
●来时的路走了很久很久,成长的过程总充满着罪恶和残酷。即便没有尽头,也不愿面对尖锐的现实。
●奇妙的书。好像解释了我精神隐秘的来源。神秘主义。
●“可能你永远不会走了 那时饥饿的 道路在等待着。。。”是我们在走路,还是路在引导着我们……
《饥饿的路》读后感(一):抽象的 都是高级的
毕加索 我想看得懂他的画的人 很少吧! 但是我很早就知道 他的美术基本功有多牛X。 他的东西 模仿不来,因为后面有强大的后台。
而这种小说,在我看来就是小说界的毕加索,很好,很强大,但是阅读起来真是 费力,像在啃一样
《饥饿的路》读后感(二):给我看白瞎了。,。。
这是一部相当吸引人的作品,故事描写画面感很强,且很震撼。
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个书的时候就被吸引了,却没有借来,导致后来一直念念不忘,最后硬是捧着回来了、
虽然真本书是以一个鬼孩子的视角去描述,但是不能看出,作者评论的是一个真实而又残酷的世界。以父亲前后情感的变化来刻画更深程度的黑暗的社会。描写了劳苦人,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所见所听,所感受,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层面。其中描绘另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寇朵大婶从酒店的好心的老板娘到后来的逐渐走向世俗走向虚浮的人生,给我们更大的心灵冲击和感触。
总之,一本好书还是需要自己亲自读。不过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读完了,也写不出什么好的书评,所以就权当是自己看过一部好书之后的兴奋吧。、
给我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头一次看到有作者竟然能把自己的情感这么酣畅淋漓的表达。值得一看、
《饥饿的路》读后感(三):爱比死更难
终于读完这部约40万字的小说,也终于把论文3000字给扯完了。。收获挺大 书里阿扎罗的爸爸说,爱比死更难。仔细想想,很对。 死,其实很难。人说,好死不如赖活着。陈粒说,为了快活,我们甚至愿意慢死。刘争争说,苦是人生,甜很短暂。是的,虽然人生大部分时候是重复,厌倦,苦难,但为了一些小小的快活,我们就不会选择去死。比如,燥热黏滞天气里喝一杯冰水,慢吞吞地喝凉意一点点沁透心脾;偶然读到书里特别有意思的观点,或者特别绝的句子;风穿过身体的瞬间;躺在床上侧过身去将脸扑进枕头里;不跟家里打招呼偷偷回家,爸爸来接我时脸上洋溢的灿烂笑颜,和在家里吃的每一顿饭;看娄烨王家卫电影的时候;唱王菲的歌的时候…… 选择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如果这个世界上只剩你自己,或许可以。小说里说,爱有时候能消弭苦难,但有时也会加剧苦难。小说里他们生活在贫民窟,为了支撑起这个家,阿扎罗的爸爸天天出去扛包,筋疲力尽伤痕累累,妈妈是沿街叫卖小商品,还要受到债主的欺压,很苦,但是不能停下。在这种情况下,要是麻木地生活,或许再多的苦难都没那么难以忍受,但要保持对彼此的爱保持一些东西就变得困难。贫贱夫妻百事哀。有一个情节,爸爸向妈妈发火,打了妈妈一顿,打着打着就停下来,抱住她,不停地道歉亲爱的对不起对不起,妈妈也道歉,对不起我的丈夫,我只是担心你……突然很想哭。有时候,有些情绪只能向最亲的人宣泄,但是不管怎么闹怎么冲突,之间的温情是怎么也抹不去的。因为这是活下去的理由。 在生活的重压下保持不惧碾压的鲜活,保持生猛莽撞不问明天,不要麻木不要过早死去,这是很难的。 但是,只要还有爱,只要我们大家还在一块,就什么都不怕。对吗?为了生计都在拼命爸爸在儿子面前努力维持尊严被这对夫妻感动
《饥饿的路》读后感(四):非洲之路:“饥饿的路”
摘自《光明日报》 作者:邱华栋
每个作家都会有一部代表作。1991年,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利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饥饿的路》。这是一部相当厚重的作品,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被视为他的代表作,不仅摘取了英语最高文学奖“布克小说奖”,而且还被认为是非洲裔作家写出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这部小说规模不小,翻译成中文有40万字,共分3卷、8个部分、52章。小说以尼日利亚约鲁巴文化中关于“阿库比”的神话传说作为核心意象,来展开其独特的故事结构和叙事。由于尼日利亚大部分地区还保持着原始传统的生活方式,医疗条件差,婴儿死亡率较高,那些夭折的婴孩在约鲁巴文化传说中会转化成婴孩幽灵,这些婴孩幽灵在幽灵国王的命令下,要继续投胎到人间,又在未成年的情况下突然夭折,成为不断转世的孩子,这就是“阿库比”的传说。
《饥饿的路》中的叙事者是第一人称,他也是小说中重要的主人公,是一个阿库比,名叫阿扎罗。在小说的一开始,他就投胎到一个尼日利亚穷苦人的家里。他的父亲曾经作为英国军队的雇佣军,退伍之后在尼日利亚一个小镇上当搬运工,母亲是小商贩。这一家人虽然贫穷,但生活还是祥和平静的,父母也很爱这个孩子。最后,这个小阿库比终于得了重病,死亡之后被父母装进棺材里入殓了。结果,幽灵国王怜悯他父母的仁慈和善,就又让这个阿库比还阳了。
整部小说就是通过阿扎罗的遭遇和他的视线变化,来审视和呈现尼日利亚的当代历史、现实政治和传统文化的。阿扎罗顽强地生活在一个飘摇的世界上,经受着尼日利亚动荡的现实生活的洗礼。比如,他亲眼看到了尼日利亚的穷人党和富人党之间的争斗,看到了政客和富豪的帮凶们的嘴脸,看到了大量普通人生活的穷困和悲惨。他眼看着苦难不断地降临到他父母和周围人的头上,感到困惑和痛苦,同时对亲情十分依恋,不愿意失去这人世的牵挂。
从总体气质和风格上说,《饥饿的路》是一部具有尼日利亚本土文化传统风格的魔幻之书。小说利用了阿库比的传说,将现实的世界和鬼魂幽灵的世界完全混淆起来,使我们看到了黑非洲的苦难和历史悲情。小说中的两个世界在篇幅、结构和情节上,都是等量齐观的,也就是说,人和鬼的世界是平行的,这是这部小说最令人叫绝的地方。大量的阿库比在两个世界之间自由穿梭,因此带有强烈的神话和魔幻色彩,让我在阅读时感到惊奇和欣悦。小说中隐含了对尼日利亚社会现实的批判,对整个非洲的现实处境也都作了深入的呈现:在小说中,阿库比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象征着20世纪非洲国家纷纷独立之后,人民争取人权、民主、自由和富裕的梦想的夭折、诞生、再夭折、再诞生,象征着非洲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在现实面前碰壁,又不断地重生新的希望的社会现实。这就是这部小说的核心思想。
在小说中,路也是一个巨大的象征。《饥饿的路》这个书名,据说来自于索因卡的一首诗《黎明之歌》中的句子:“可能你永远不会走了/那时饥饿的/道路在等待着。”在小说中,路是一个活的物体,路和人一样存在于世界上,并不断地生长。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起先是一条河。河变成了路。路向四面八方延伸,连通了整个世界。因为曾经是河,路一直没能摆脱饥饿。”阿扎罗的父亲在他小的时候给他讲述,大路之王的胃口特别大,人们要不断给它献祭,只有这样才可以满足它的贪婪,因此,路上才有那么多的带来死亡的车祸。如今,由于大路王吃了带有毒性的祭品发了狂,开始吃掉树木、石头、房屋和更多的人,人们已经控制不住大路王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猜测,“大路王”也许暗示着欧洲殖民主义者引领非洲走向“非洲现代文明”的那条路,可这条路恰恰是由血腥、贪婪、资本和罪恶铺就的。因此,这部小说寓意复杂,十分隐晦,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讨、玩味和品读。小说还非常具有形式感,写法上明显受到上世纪6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作品的影响,但它又是由非洲本土文化催生的。
我觉得,与《饥饿的路》在想象力和气势上接近的小说,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萨尔曼•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我注意到,这三部小说都有着大量神奇魔幻的情节,分别以尼日利亚约鲁巴神话体系、拉丁美洲印地安神话体系和南亚印度湿婆神话体系作为小说背后的文化支撑,这使得这几部小说成为20世纪诞生的最有想象力和魔幻色彩的小说。不过,和其他两部小说相比,本•奥克利显然利用了更多的文化和文学资源,他既借鉴了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又挪用了非洲传统的神话传说,还涉及了《圣经》故事等欧洲文明符号,在几种强有力的文化体系的支撑下,本•奥克利写出了一部呈现了非洲古老文化和丰富现实的小说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