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犯错的智能体》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爱犯错的智能体》读后感100字

2021-02-18 03:50: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犯错的智能体》读后感100字

  《爱犯错的智能体》是一本由张军平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犯错的智能体》读后感(一):一本非常好的科普读物

  一本非常好的科普读物,融合深奥神秘的AI知识于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让你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更深入清楚地理解了相应的人工智能知识与技术,启发你在AI领域寻找更多的突破点。虽然已经伴随平猫写作本书的过程,断断续续读过该书出版前的电子版章节,但还是想要系统再读一遍正式出版的“爱犯错的智能体”。

  《爱犯错的智能体》读后感(二):一本非常好的科普读物

  一本非常好的科普读物,融合深奥神秘的AI知识于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让你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更深入清楚地理解了相应的人工智能知识与技术,启发你在AI领域寻找更多的突破点。虽然已经伴随平猫写作本书的过程,断断续续读过该书出版前的电子版章节,但还是想要系统再读一遍正式出版的“爱犯错的智能体”。

  《爱犯错的智能体》读后感(三):难得视角的AI科普佳作

  平猫老师真是个非常棒的科普写手,读过他的两章未出版新作,确实深入浅出、诙谐幽默,人工智能的科普作品要难懂其实很容易,但要如此生动真是很难。 而且本书的视角也很独特,介绍了AI最火的视听觉感知领域AI的易犯错机制,并强调了犯错机制对智能体发育的重要性。 真是难得视角+难得作品+难得情怀的佳作。

  《爱犯错的智能体》读后感(四):一本非常好的科普读物

  一本非常好的科普读物,融合深奥神秘的AI知识于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让你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更深入清楚地理解了相应的人工智能知识与技术,启发你在AI领域寻找更多的突破点。虽然已经伴随平猫写作本书的过程,断断续续读过该书出版前的电子版章节,但还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系统再读一遍正式出版的“爱犯错的智能体”。

  《爱犯错的智能体》读后感(五):值得一读!

  还没有买到张军平教授的这本书,但是已经在朋友圈拜读了张教授的系列专题文章,也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难得的人工智能入门书。学习和研究人工智能,不能陷入到调参、套用模型的过程中,要去理解背后的机理,模型和表示,阅读这本专著对我们理解人工智能很有帮助,而且很难得的是,作者用生动有趣易懂的文字来阐述,又可以作为科普书。强烈推荐人工智能领域的从业者读一读这本书。

  《爱犯错的智能体》读后感(六):智能的真谛: 敢于尝试,不怕犯错,知错能改 !!!

  人类在不断犯错中不断改进完善,从而拥有了智能. 敢于尝试,不怕犯错,知错能改, 才是人类获得智能的真正法宝.张军平教授的这篇大作, 既高瞻远瞩,又风趣幽默,是了解人工智能的最好科普书之一,值得拥有!! 这使我想起了神雕侠侣中的大侠杨过. 杨过,字改之, 有过则改, 不断学习各种神功,最终成为一代大侠. 中国需要很多人工智能领域的大侠,希望阅读本书的青年学者成逐渐成长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代大侠.

  《爱犯错的智能体》读后感(七):人工智能要从娃娃抓起, 像本书一样的优秀科普著作非常重要

  张军平教授是人工智能领域成名已久的大专家, 近年来繁忙的科研之余,抽出大量的宝贵时间完成了这本著作. 本书旁征博引,妙语如珠, 有没有一个复杂的公式,却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 非常适合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中学生阅读,以引发他们对人工智能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浓厚的兴趣,有可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未来著名的科学家.希望20年后,我国某著名人工智能专家获得图灵奖,在获奖致辞中提到, 就是张教授的这本书引导我从事人工智能研究,非常感谢张教授!

  《爱犯错的智能体》读后感(八):别出心裁的人工智能视角

  在这本书出版之前,就曾在科学网等媒体上读过作者的科普连载文章。科学没有普及,则科学尚未成功。作为科学家,天然负有科普的责任和义务,从这个角度而言,作者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们解读人工智能,用平实的语言阐述专业知识,用有趣的故事引发科学思考,特别适合青少年的科学启蒙,也适合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好奇的普罗大众们来一窥人工智能的世界。科学改变世界,当下而言,人工智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不妨看看这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不一样的解读和思考。

  《爱犯错的智能体》读后感(九):《爱犯错的智能体》——这是一名会作词作曲唱歌的人工智能大教授心力之作,强烈推荐

  还没正式拜读张军平教授的这本书。但是张教授之前在朋友圈已经分享过一些文章,属于这本书的部分内容。仅根据那些文章的内容,就能窥视这本书的价值。 这是一本难得的教科书,通过揭示人的视、听、触、体觉原理来指导现代人工智能尤其是计算机视觉的研究。最近几年,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领域显得有点浮夸,尤其很多研究生热衷于学习调参数,但放弃了对所在领域基础知识的了解学习。作为一名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领域从事十多年研究的人员,强烈推荐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生以及科研工作者读一读这本书。

  《爱犯错的智能体》读后感(十):智能体和程序体的对话

  我第一次看到张军平教授写的系列文章《爱犯错的智能体》时,我还以为这里“智能体”指的是人工智能理论或编程中提到的专业名词agent。但当我仔细读其内容时,特别是在从头浏览其内容时,才发现这里的智能体主要指的是人,尤其是生物学上的人。作者说的没有错,人确实易犯错误。书中从分析生物人的感知功能谈起,以生动的例子介绍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和体觉的解剖学知识及其基本原理。之后又进入人的感情世界,从人的情感、回忆、梦境,一直谈到灵感和错觉。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又适时讨论计算机在处理人的感知世界时会遇到的麻烦及处理原则,甚至还不忘介绍一下讨论对象的数学背景。高斯、黎曼、莱布尼茨、庞加莱、爱因斯坦、图灵等大师级人物的名字频频出现。作者不费力地游弋于生命、计算机、数学、物理等几大学科之间,让读者经历一次目不暇接的跨学科科学旅游。再加上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还有诗,画,歌,甚至还有乡愁!以这样的方式来做科普,我还是第一次读到,感觉很新鲜、很解惑,又易于接受。

  本书的主角是被称作“智能体”的人,暂时称之为人智能体。人是万物之灵,却也不能避免犯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者为何用一整本书来讨论这类问题呢? 看来除了分析人的感知和认知功能本身外,作者还试图用人智能体犯的错误来考核另外一个智能体,即机器智能体,简称程序体。如果后者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它能避免犯错吗?人智能体犯错误一般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可能是面临复杂的环境,包括对手的蓄意欺骗,主观原因则往往可以归结为经验不足或经验有偏差。为什么会把美女看成老太太呢?因为不知道看一幅画可以从多个角度看。为什么会对隐藏在背景中的目标物视而不见呢?因为没有想到画中还会有画。一个正常的人会吃一堑,长一智,变得越来越聪明。这是什么?这就是人智能体积累的经验,以及从经验中提取的理性认识。对此,程序体有一个很好的工具——贝叶斯理论。犯错误好比一个结论不当的贝叶斯推理,说明不是先验有问题,就是驱动先验的似然有问题。一个有丰富先验和可靠选择机制的程序体就不大会犯类似的错误。所以人智能体在感到困惑的时候不妨咨询一下程序体。

  把贝叶斯模型比喻为人智能体的经验有一个问题,就是程序体编写的贝叶斯模型都是针对有限前提的,即它只在程序体为它设定的某一类特定环境有效,而人智能体则以它的全部生活和终身经历为其经验支撑。试问程序体能够构造出这样的贝叶斯模型来吗?这可能就是程序体不及人智能体的地方吧。不过贝叶斯理论至今仍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随着研究者们向它提出的问题越来越难,要求越来越苛刻,程序体也在一步步赶上来,更深刻的理论和技术不断诞生。2006 年有人提出了结构化先验的概念,力图把程序体中贝叶斯先验涉及的众多概念按人智能体的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先验不再局限于某个有限的图结构,而可以是一个时间上无穷的随机过程。更进一步,复旦大学的李斌提出了可学习先验的思想,直接挑战原本属于人智能体的“活到老,学到老”概念。

  当然教益还不止这一点。人智能体可以请教程序体的地方还很多。例如我们可以再讨论一下人智能体对隐藏在背景中的目标物视而不见的问题。这次我们考察那条斑点狗。公正地说,斑点狗之所以未能被发现,是因为组成斑点狗的那些斑点是一个离散集合,它们没有连成线条,并且与其他斑点混杂在一起。结果,本来是“庞然大物”(相对于该图像)的斑点狗消失在斑点之中。这是什么问题?这是知识表示粒度的问题。大粒度的一条狗用稀疏的小粒度斑点表示,当然就看不见了。若问程序体这个问题该怎么办?程序体可能回答:“你怎么不用粒度计算呀?”正如张钹院士指出的:“人类智能的一个公认的特点,就是人们能从极不相同的粒度上观察和分析同一问题。人们不仅能在不同粒度的世界上进行问题的求解,而且能够很快地从一个粒度世界调到另一个粒度世界,往返自如,毫无困难。”粒度计算,这个当年扎德(Zadeh)开辟的新领域,如今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研究者乐此不疲的探索地。适当地调整计算的粒度,或者灵巧地处理大、小粒度之间的互动,也许可以让那只隐藏在斑点中的狗露出原形。

  我们再看看本书中所说的视觉自举原理。动物的眼睛在差异巨大的光强变化之间能够迅速自我调整以适应多变的外来光。我原来一直以为人和猫的眼睛在光强变化下的自适应原理是一样的。感谢本书作者指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使我增加了知识。书中也提到了光强的瞬间变化对交通安全的影响。这个问题可能和粒度计算有关,也可能和贝叶斯先验有关。但无论是粒度计算或贝叶斯先验都无法解决它,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光强调度问题或光强转化问题,而是人智能体同时面对强光和弱光,甚至还有微光时的应对问题。试想,面对漆黑的夜晚里忽然出现的一辆开着远光灯的大卡车,你还能看清楚一只萤火虫吗?幸好,类似的问题计算数学家们早就想到了。有一门学问叫多尺度计算,就是为解决此类问题而诞生的。这对程序体是个好消息。在传统计算中有时会同时出现极大的数(如几百亿)和极小的数(如几百亿分之一)。如按常规方法则在计算进行时不是前者造成溢出,便是后者被按忽略不计处理。如何使量级差异巨大的数能够恰当地同时处理,这是多尺度计算要解决的难题。当然,数值计算和光强调度(物理)、光强感知(生物物理)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这只是一个类比。但也许可以给我们以某种启发。

  通过这些例子或更多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人智能体和程序体对事物的认知和处理能力实际上是互有短长的。本书作者提到的可解释性问题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在求解各种实际问题时,人们往往希望能有一个既能通用建模,又能提供最优解的方法,作者用那位 116 岁的老奶奶做比喻说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回想在可计算性理论中我们学到过一些“不可计算”定理(不可解问题的另一种说法)。我认为 116 岁老奶奶的例子给出了不可计算定理的一种崭新版本:“通用建模和最优求解不可同时计算定理”,或者直接称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定理”,又称“平猫不确定原理”。作者还提到了扎德在 40 多年前提出的复杂系统“预测和可解释性不相容原理”。由此可以解释深度学习的“最优求解和理性解释不可兼得定理”。上述第一个原理说了一个数学事实,可能会长久存在下去。第二个原理则可能是受我们目前的认识能力所限,不知道将来有没有突破的可能性,至少在某种意义上的突破。

  本书谈论智能。虽然并没有正面给出智能或人工智能的定义,但是通过很多生动的例子,作者已经透露了对于此类问题的一些观点。读者可能会注意到,人智能体会做的事情很多,会犯错误的场合也很多,而许多常见的错误却没有收入书中。例如棋手错判对方意图,下棋输了;学生没有领会题意,写作文跑题了;投资者错估形势,炒股大亏,等等。为什么呢?我认为作者表明了这样一个观点。人智能体的智能并不局限于理性思维这样的高级形式。学术界常用的公式:数据→信息→知识→智能(或智慧)只是程序体的一种智能公式。从作者罗列的大量视觉、听觉、触觉、体觉的实例来看,该公式并非对生物人智能的一般性概括。如果注意到视觉、听觉、触觉、体觉并非人类独有,则它们还表明了人以外的生物也可以有智能。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仔细推敲“体感”这一节,可以发现本书并不认为大脑是生物智能的唯一产地。文献中报道的著名仿生机器“大狗”能够在复杂地形上负重快跑,它对身体平衡能力的掌控就模拟了人类小脑的功能。在更广的意义上,人类的脑是一个复杂结构,它的各个部分各司其职。例如脑干要负起维持所在人生命的多种重要责任,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还有许多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如果要用人工智能技术构造一个人工生命,对脑干功能的模拟就是必不可少的。这令我们想起了布洛克斯主张的“没有表示的智能”。他凭此还获得了1991年国际人工智能联合大会的计算机与思维奖。

  可能有一种解释是:脑干是一种生命现象,它却与智能无关。但是脑干模拟功能是人工生命的一部分,它与人工智能有关。这种解释使我们意外地得到了一个推论:人工智能模拟的是否不仅仅是智能,而可能也泛指某种生命现象?机器鱼不也是这样吗?但是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的话,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它是否管得太宽了?人工智能究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还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方法学?我在《人工智能》一书的前言中曾提到学界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有愚公派和智叟派之分。愚公派认为总有一天会把人工智能这座大山完全搬走(到那时机器像人一样聪明),智叟派则认为努力挖山不应懈怠,但挖尽之日永远不会来到。我愿意站在智叟派一边,认为人工智能既是一种(无止境推进的)目标,更是一种(应该持之以恒的)方法学。

  在结束序言之前我还想说一句公平话。本书名曰《爱犯错的智能体》。人智能体在这里被一系列的故事批得灰头土脸。但是号称万物之灵的人智能体,其智能真的就那么不堪吗?我在这里只指出一点,人智能体固然爱犯错,但是更能容错。为什么某甲能够一眼认出某乙?尽管某乙外表已与当年初见时很不一样。为什么某丙能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尽管他从来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为什么不同的程序体被设计来处理不同的智能问题?而人智能体却能够处理各种各样的智能问题,尽管他只有一个大脑,其结构还是固定的。所有这些和他们的容错能力关系极大。为公平起见,我建议作者在本书出版后再写一本《能容错的智能体》,至少和本书一样精彩,或者更精彩。

  陆汝钤

  中科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019 年 3 月于北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