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危险关系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危险关系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18 03:55: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危险关系的读后感大全

  《危险关系》是一本由[比利时] 埃丝特•佩瑞尔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危险关系》读后感(一):非一夫一妻制

  7分 《亲密关系》中的一些点被用例子细细道来,也频频想到关于出轨的电影(如《美国丽人》),越看越害怕亲密关系后的被背叛与背叛,因为都还相互爱着所以才会从心想要将原本破碎破裂的关系慢慢修复

  一夫一妻制可能的不足 同性婚姻是同性恋权利的重要胜利,也打开了关于婚姻和爱情定义的文化对话,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这场运动也是“对核心家庭和传统一夫一妻制性行为的一种奇怪的批判” 怎样更好地加强我们与伴侣的关系,以防不忠的发生? 除了存在非一夫一妻制,更坦诚平等,松弛有度,有一定自己的空间,不忽视禁忌的诱惑,而通过邀请它来破坏禁忌的力量,保持爱欲的活力... 她说:“我遇到过许多男人,他们是已婚女(男)人的情人。可是至今为止,我还没有遇到过一个单身男人,把他的爱献给另一个男人的妻子30年,希望她离婚和他一起组建家庭。”“如果一个单身男人进入了三角恋,更有可能是他不想要一个更复杂的承诺。” 这也许是因为男性与女性的性别差异

  (2020.02.15-02.17)

  《危险关系》读后感(二):不敢苟同

  得到听书:

  第一,佩瑞尔是比利时人,在纽约长期从事婚姻咨询工作。她有两本书都出了中文版,一本叫《亲密陷阱》,一本叫《危险关系》。第一本讨论了婚姻以及性在婚姻中的关键作用。第二本讨论了婚外情。

  第二,现在的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基本上从“基石模式”转变为“顶点模式”,基石模式把婚姻看作两个人结盟,一起努力打怪。顶点模式是两个人各自打怪升级,到达事业上的一个小山峰的时候,才考虑结婚,这时候两个人的情感都比较成熟了,都经历过一些风雨了,终于找到了另一半。他们对婚姻有更高的期许,相对而言,也就更不容忍背叛。

  第三,人的内心有两种矛盾的渴望,一种渴望安定感和归属感,另一种渴望自由和冒险。婚姻会压抑后一种渴望,会把一个复杂的自我变得简单,会给你固定的家庭角色。人生漫长,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又渴望寻找丢失的自我了,你可能会觉得生活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不忠是一种诱惑。

  第四,佩瑞尔建议人们用搞婚外恋的劲头来努力经营婚姻,在婚姻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也试着用更开放更坦率的方式来探讨婚姻的边界,探讨忠诚到底意味着什么。

  《危险关系》读后感(三):我将与你交谈,我的爱人

  

正如阿兰德波顿的推荐语所说的,作者睿智地探讨了不忠这一议题的复杂内涵,展现了理解之嫌心,并满怀善意。书中有许多精彩的句子,闪烁着作者的洞见。我最喜欢的是对当代爱情的精辟概括:现代世界运转的得越来越快,我们比祖父母更自由,但也更孤立。在我们对安全港湾不顾一切的寻找中,我们要停靠在哪里?婚姻的亲密,已经成为我们生活日益原子化的解毒剂。亲密是看见我(into-me-see),我将与你交谈,我的爱人,我将与你分享我最珍贵的宝藏,它不再是我的嫁妆、我孕育的果实,而是我的希望,我的抱负,我的恐惧,我的渴望和我的感觉。换句话说是我的内心生活,而你,我的爱人,会与我眼神交流。我毫无保留地裸露我的灵魂,我需要感受你的同情和认可,我的意义就在于此。 当代爱情让我们对伴侣更加苛刻,我们在向自己的爱人索要从前的一个村庄都未必能完整提供给我们的东西。面对这样复杂的问题,作者当然无法给出一个操作手册式的解决方案,她只是提醒我们,我们的伴侣不属于我们,他们只是被借用,对于是否续约有选择权。知道我们会失去他们并不一定会破坏承诺,相反,这要求人们积极参与,而长期的伴侣往往容易失去这种动力。从最积极的意义来说,认识到我们所爱的人永远难以捉摸,会让我们从自满中清醒过来,活力之流一旦被唤醒,便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想象力,欲望,大量的关注,浪漫和嬉戏,共同的梦想,情感,激情和无尽的好奇心,这些都是通奸中浑然天成的部分,它们也是所有生气蓬勃的关系的构成要素,充满情爱智慧的伴侣,会从不忠的剧本中撷取他们维持爱意的策略,这绝不是一种偶然。

  《危险关系》读后感(四):亲密关系的死亡往往是一种想象力的危机

  看完埃丝特佩瑞尔这两本书,我关于婚姻或者说亲密关系的疑惑已经解决大半了。这位太太真的十分敢说也十分坦诚,就如她所言,她的工作更像是量体裁衣的裁缝,不想让每对夫妇都穿同样的衣服;没有同样情形的出轨是因为没有一模一样的人和一模一样的婚姻问题,她一直在带领他们尝试另一种可能。背叛会带来伤害这没错,但同样也可以将其视为一次新的机会,重新审视彼此在婚姻中的需求和缺失,尤其对于那种“他们以各种方式彼此相爱,他们只是不再做爱”的夫妇而言。

  信任、忠诚和依恋有多种形式,排他性的婚姻形式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在一切的开始,思考清楚彼此想要的是家庭、陪伴或者一起构建的生活,还是真的想亲密地待在一起尤为重要——坦诚地寻找共同的立场。

  真正意义上的亲密关系并非建筑在社会普遍共识(性的排他)上,而是双方明确协商性关系与情感界限(出轨是未经双方同意的、非一夫一妻制的变体)。社会普遍共识往往忽略了性需求和情感敏感度可能存在差异,积极的亲密关系的承诺需要的不是相等,而是达成协议,是基于不同偏好而非权力失衡。有活力的亲密关系在于彼此知道对于一些问题没有确切答案,能够以一种从根本上接受人性缺陷的态度来讨论背叛。

  如果我们接受我们渴望的确定性可能是永远无法拥有的东西,我们就能重新建构信任的概念,与不可预测积极互动。毕竟一辈子只对一个人感兴趣是很难的,但肯定有比背叛更好的办法,主动引入诱惑能为亲密关系注入活力;接受彼此的独立,承认对方的自由(对方仍然可以吸引其他人或者被其他人吸引),就不会再向外寻求。保持对婚姻复杂性的思考,一旦原有叙事被打破,就可以开始一起创作一个更真实的故事,彼此重新出发。

  《危险关系》读后感(五):危险关系永远都存在

  写得很好的一本书,看不快,因为每句话都有道理要细看,翻译得也很好。把婚外情的发生,它的不同成因,它对婚姻的震撼,对当事人的影响,它的发展,它的修复,和它最终的探索和意义都写得丝丝入扣。人性的复杂、不同也让每段关系呈现不同的发展。“没有什么比真诚的交流更能让我们感到被倾听了。当我们惆怅的叹息被充耳不闻时,孤独的感觉比孤身一人更糟糕。一个人吃不会比和一个坐在桌对面却不搭理我们的人吃饭痛苦得多。”“拥有的自由越多,关系不会越稳定”。“我们必须学会与不确定性、诱惑、吸引力和幻想共存,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伴侣的幻想,而不是用那种“这永远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错误观念将自己隔绝。”“还有一种看待信任的方式,它是一种让我们能够应对不确定和脆弱的力量”“信任是对未知的信心”。“你可能最终会发现,你需要像一场婚外情那样的核爆炸,来摧毁你以前的建筑,然后让一个更健康、更清醒、更成熟的建筑取而代之。” 婚外情之后的三个走向:“受难型”:活在过去的痛苦之中。“建设型”:自立自强自己走出来了。和“探索型”:建立新的更好的关系。

  它指出几个并不是事实的观点:发生婚外恋是原来婚姻出问题了,并不是,有些婚姻幸福这是会发生。而有问题的婚姻也不一定有婚外情。“男人用爱得到性,女人用性得到爱”也不尽然。

  很多人从婚外情中醒来后会觉得当时是疯了,因为婚外情带着偷偷摸摸是一种刺激,这种激情自带光环,“是生活散文中的诗意插曲”,不用考虑孩子,家务,帐单,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短暂美好。

  “我们的伴侣不属于我们,他们只是借用,对是否续约有选择权。知道我们会失去他们,并不一定会破坏承诺,相反,它要求人们积极参与,而长期伴侣往往容易失去这种参与。从最积极的意义来说,意识到我们所爱的人永远难以琢磨,会让我们从自满中清醒过来。活力之流一旦被唤醒,便是难以抗拒的力量。必须扼制的是不断减少的好奇心,毫无活力的参与,糟糕的顺从,乏味的例行公事。家庭的死亡往往是一种想象力的危机。”

  这本书以无数当事人的故事和心路历程,之后不同的结果以及作者婚姻咨询师的体会来让大家接受和正视这个常见又不耻的故事的发生。它之后的走向因情景和人而异,不强求。理解,接纳和之后的疗愈。不说教,分析到位,婉婉道来。流畅自然。

  我接着又买了她的前一本书:亲密关系。接着看。

  《危险关系》读后感(六):当婚姻遭遇危机,我们该如何自处?

  在我看来,婚姻大概是世界上最微妙、最脆弱的关系了。两个人相互牵手,发誓要白头到老、共度一生。谁知道刚过了最初的新婚燕尔,一切就改变了模样:七年之痒、中年危机相继而来,出轨、欺骗、背叛一桩接着一桩。曾经相爱的人彼此猜忌、相互敌视,最终把好端端的婚姻过成了爱情的坟墓,让亲密的关系变成了“亲密的陷阱”。原因何在?是怪我们太年轻,没有足够的耐心,还是怪我们太无知,既不懂得爱,又不懂得激情?

  答案当然是后者。还好我们有埃丝特·佩瑞尔。她身兼医生、教师等多重身份,有过长期从事“跨文化心理学顾问”的经历,擅长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婚姻危机。在她看来,婚姻关系是人类天性中最具争议性的话题。很少有其他事件能像婚姻一样,将两性的关系表现得如此清晰透彻,甚至能引发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比如出轨。就算是最牢固、最稳定的婚恋关系,似乎也经不起意外出轨的冲击。一个简单的出轨行为,足以终结所有的浓情蜜意、所有的海誓山盟,让曾经亲密的伴侣顷刻间变成路人。

  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佩瑞尔见惯了不幸婚姻的伤害与被伤害、欺骗与被欺骗。她把一切问题,归咎于当事双方并不健康的婚姻观。那么,什么才是健康的婚姻观?如果危机已经形成,我们应该如何去拯救这段濒临破碎的婚姻?想来,这就是佩瑞尔写下《亲密陷阱》与《危险关系》两本书的真实原因。《亲密陷阱》着眼于情欲的本质,《危险关系》侧重于出轨的真相,两相结合,从不同侧面把婚姻关系讲了个清清楚楚。

  在我们的印象中,好的婚姻往往是男女双方爱情的延续,是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存有的情感。但佩瑞尔偏偏要告诉我们,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在长期稳固的婚姻关系中,爱与情感的滋养固然重要,性与欲望也绝非可有可无。谈到两性关系,她曾有过这样的比喻:假设生活是一条大河,婚姻是河上的摆渡船,那么爱情就是船上的铁锚,性则是推动婚姻之船的波浪。

  当然,我们大可不必对情欲心怀恐惧。佩瑞尔告诉我们,正常的欲望诉求(或者不如说“激情”)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道德审判。相反,适度的激情恰恰是挽救破碎婚姻的良药。只要拥有了婚内的欲望,我们才能真正地从根源上杜绝出轨与不忠。因为按照诗人奥塔维欧·帕兹的说法,情欲与爱情本为同根所生,“最原始的火是性欲,它燃起了情欲的红色火焰”。之后,在情欲的基础上,诞生了爱的甜蜜。最终,在欲望的推动下,爱情的蓝色小火苗越燃越烈,就有了婚姻的起点。

  因此,当我们在抱怨自己“被困在单调沉闷的生活里”,抱怨与配偶之间不再拥有亲密关系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正深陷在婚姻、欲望的双重危机中。此时,就连最精于婚姻之道的人恐怕也未必知道危机究竟源于何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失败的婚姻归咎于“忙碌”: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让婚姻成为习惯与责任,公司与家的两点一线让一切变得索然无味、欲望全无。

  这就像一片荒漠,而我们的婚姻恰恰就在荒漠的核心。问题出在哪里?佩瑞尔说,婚内性之所以会成为寸草不生的荒漠,究其根本是我们培养亲密的方式太过狭隘。当代社会,风起云涌的女性独立运动改写并颠覆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模式。如今,女性早已不需要事事听命于丈夫,一旦取得了财务上的自由、事业上的发展,她们自然不必依附在男性身边,忍受毫无激情的婚姻。

  而在社会的大背景之外,夫妻之间还存在自我的小问题。通常在离婚夫妇的陈述中,终结一段婚姻最好的说辞无非是“性格不合”,或是“没有共同语言”。那么让我们回到婚姻的起点,来看看他们是如何丧失了对话的能力的。曾经,无话不谈的两个人因为彼此的亲密走到了一起;紧接着,毫无节制的关心、私密空间的缺失,又让夫妻间的亲密变得味同嚼蜡;最后,在一连串的背叛、欺骗之后,亲密关系终于成了“亲密陷阱”。被一张证书约束到一起的两个人,再也找不回最初的话语了。

  这就像是强行吞下了一颗没有放盐的鸡蛋。鸡蛋固然有营养,可是因为太过乏味,也就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不健康的婚姻正是如此。显然,稳固的婚姻需要长年的经营,需要彼此付出真心,共同呵护。婚姻之所以失败,不是我们与配偶之间存在多么深的隔阂,以致性格不合,没有共同语言,不能正常沟通,而是我们缺乏基本的婚姻教育,既不懂得“卧室政治”,又不会彼此尊重,为对方留下适度的独立空间。假设有这样一对夫妇:当丈夫归家,妻子总是拉长着脸,唠唠叨叨地对着他大吐苦水;当妻子强行夺过丈夫的手机,逐条翻看他的朋友圈;对他的点赞、回应,一条不漏地反复追问……

  此时,谁还会相信在妻子神经质的大发作之后,丈夫会平心静气地回应她的每句质问?因此,正视彼此在婚姻中所扮演的角色,正视可能存在的交流困难,尊重配偶的选择,在生活、工作中为对方留有余地,就成了解决婚姻危机的有效举措。毕竟,配偶不是你的私人专属,他也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最后,当我们面临婚姻危机无法自处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佩瑞尔说过的话,“夫妻之间没必要亲密无间,分享一切,欲望需要神秘,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秘密花园”。

  《危险关系》读后感(七):疫情期宅家孤独,索性抛开伴侣思考自我

  不能出门的节奏继续蔓延,第一道火线是吃喝和出门渴望,第二道火线是家庭关系。放假回家的学生,已经收到老妈“想把你扔回学校”的警告,夫妻关系好像还安好。

  平日的繁忙和出行可能掩盖一些想法,也释放一些心思,不去细想。现在周围总共就这几堵门,不仅是两个人的关系,还有突然而来的自我,突然浮现,也许还是一种孤独的自我。

  “自我”可能是爱情的缘起:我喜欢你,是因为喜欢和你在一起的自己。也可能是婚姻裂痕的开端:我喜欢身上了另一个人,因为TA让我感受到了全新的自我。

  别紧张,只是借一个婚恋咨询师的案例,聊一个话题,为什么幸福的人也会出轨?顺便自我预防,当你觉得生活已经幸福的时候,如果担心,可以担心什么。

  婚恋心理咨询师埃丝特·佩瑞尔,拥有35年职业经历,在纽约为世界500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来找她聊出轨的人都会反复提到一个主题:婚外情是自我发现的一种形式。

  发现新的自我

  丽娅和丈夫的关系很好,有三个可爱的孩子,收入稳定,事业有成,朋友和家人都令人满意。但一场飓风后,丽娅和来邻居家修理的树商好上了。此前她从来没有过婚外恋情,树商开着卡车,身上有纹身。就像任何老套的故事。她带着着迷和恐惧的心情谈着这段经历:为了不被发现,躲在车里,在电影院、公园长椅上,像小年轻一样玩小浪漫。丽娅本人也很混乱,自己的婚姻明明很美满不是吗?

  在埃丝特的建议下,丽娅说起了自己的经历。她从小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别人的需求总在自己的需求之前考虑。不喝酒不留宿别家,22岁第一次约会,医学院毕业后嫁给门当户对的丈夫,丈夫还给她的父母买了房子。快50岁时,丽娅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叛逆期,但叛逆期已经成了中年危机。

  “如果我不完美,他们会爱我吗?”一直做个好女儿,好妻子,好妈妈,让她开始想象,不那么“好”的人,生活怎么样,更孤独吗,更自由吗,拥有更多乐趣吗?

  丽娅也常常觉得自相毛盾:时而为自己的鲁莽感到沮丧,时而为自己的一腔孤勇陶醉,时而为害怕被发现备受折磨,但又无法克制自己的冲动。神经学家会说,正常情况下,她遵循大脑额叶皮层的理性指示,而在婚外情中,她被大脑边缘系统牢牢控制。

  翻译成心理学说法:越轨是人性的核心,人类面对禁忌,非常可能拥有的态度是,打破它。就像小孩子会感觉到的,躲藏、被发现、侥幸逃脱的刺激。

  生活与白日梦

  在婚外情中,这种越轨的冲动,和全新自我的吸引力一起,被投射在一段全新的关系上。不管是第一次发现如此勇敢、自由的自我;或者得到第三人关爱后,发现的那个希望撒娇、有人关怀的自我。

  出轨的特殊性在于,为这段关系营造了一个密闭空间,与日常生活的责任隔绝,如同一个理想化的平行宇宙,充满超越性的承诺。在这个空间中,仿佛得到一段建立在可能性上的爱情,拥有无限潜能。就像一场包裹在日常中的白日梦,我们流浪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个日之外的梦境,才是真义,是人生至此,终于见到的生命曙光。

  回收流浪的角色

  得不到的总是最美好,白日梦把我们引向错过的机会、离开的人,或者自己本可成为的人。

  还是小孩的时候,人都爱玩角色扮演,这种不同身份的切换对孩子来说无比自如。长大后,我们慢慢开始接受各种被安排或者选择的角色,我们选择一个伴侣时,也同时做出相应的承诺。我们的很多个自我,在时间的推移中,在亲密关系中,自我的复杂性被降低,以换取关系的稳定。

  我们爱上另一个人,同时爱上被找回的一个全新自我;伴侣爱上另一个人,也爱上我们放弃的一种自我,伴侣得不到的一个自我。

  从出轨者的角度来说,这也许是一场“诗意的飞行”,但当飞行坠落,当飞行如愿成为日常,我们将重新面临同一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原来平淡的生活,原来如此重要。

  当我们害怕结束一段越轨的关系,我们真正害怕的不是失去对方,而是对方唤醒的那个自己。就像埃丝特说,“实际上,是你和自己有了亲密的接触,只是TA促成的。”

  把人和经历区分开来,对于帮助人们摆脱婚外情至关重要。

  自我散落在我们与不同人的关系中,主人和归处,始终是我们自己。当我们在一段关系中难以感到自我破碎,就变成一个流浪者,不断向别处寻求。如果我们还希望拥有现在的幸福,恢复自我的重要方法,就是重新找回一路上被遗弃或放逐的许多碎片。

  当向外寻求自我的意义被消解,婚外情可能会自然死亡,因为它已经达到了目的。

  这不是在为婚外情开脱或洗白,借用埃丝特的话:“不忠不应被简单地视为一种病理现象或功能障碍。我们必须认真倾听越轨经历中的情感共鸣及其影响;否则,促成出轨的那道裂痕永远存在。理清婚外情的意义,可以为接下来的决定奠定基础。”

  《危险关系》读后感(八):2020,愿总是在裂缝处看到光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巴哑哑(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46635069/

  某次,曾在一道铁门上看到过一则友情提示:撞到此门,痛过失恋!当时觉得有趣,还随手拍了下来。心想,写这个提示的人,需既撞过此门又失恋过,才能出此妙语。看到这则提示,想必都会心里一动(或者一痛),莞尔一笑,绕道而行。

  失恋有多痛?大约就像撞上一扇铁门。但与背叛造成的伤害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失恋多数时只是遭到了拒绝,是一片热情落了空;而背叛则是被欺骗,是蒙在鼓里,是在你深深地信任着对方的时候,对方背后插你一刀。背叛所带来的伤害,不亚于一场心理海啸。它将颠覆你对伴侣、对你们共同构筑的生活、对爱情或婚姻乃至对整个人生的信念。

  背叛之痛,足可以脱胎换骨。

  2019年,我感到最幸运的是,遇到了埃丝特·佩瑞尔。让她的新书《危险关系:爱、背叛与修复之路》在国内出版。不论是从职业还是从个人阅读,这本书对我来说都意义非凡。

  最先吸引我的,是在国内已出版的图书中,我从未见到任何一本书以如此专业、严肃的态度来论述类似话题。在我们的日常语境中,一面是大众传媒把出轨、劈腿、婚外情当成八卦娱乐和茶余饭后的谈资,制造了一场又一场吃瓜群众的狂欢,一面是,从私人生活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讳莫如深。在出轨这样的事情暴露之前,很多人首先是天真地相信这一类事情绝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其次是如果发生了,往往会陷入一种应激状态,而几乎每一个本能反应又都会带来新一轮的伤害。我们不知道如何优雅、体面、有尊严而温柔地处理我们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不知道如何在公共领域中客观、深入、富有建设性地讨论这个危险的话题。它很容易引火烧身、招来口诛笔伐。

  但是,那些真实的痛苦和困惑每天都在生活中上演。那些从爱情走到背叛的人,还需要继续生活下去,他们该如何走出这一场情感风暴?除了道德审判和情感宣泄,是否还有新的可能?

  心理咨询师埃丝特·佩瑞尔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视角。作为一位比利时人,她在纽约有一家自己的婚恋诊所,每天接待那些在情感沼泽中困顿跋涉的男女。为此她专门写了一本教人们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的书《亲密陷阱:爱、欲望与平衡艺术》。渐渐地,她发现更受关注的话题是:出轨。很多人向她倾诉自己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坦露给别人的秘密,希望她能给他们提供从风暴中心走出的方案。

  埃丝特说,飞机失事后,我们都需要尽快逃离现场,而有的人还想要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样他们才愿意再次搭乘飞机。《危险关系》这本书,正是试图让我们明白当出轨、背叛、劈腿、婚外情(或者随便你叫它什么)发生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出轨是妥妥的坏事吗?还是说它也有正面的启示,甚至可能是亲密关系重建和自我成长的契机?

  在探讨这个话题的时候,埃丝特·佩瑞尔小心翼翼,知道自己所冒的风险,但她也足够诚实。无数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她:那么,你到底是赞成婚外情还是反对婚外情?——人们总是想要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但是不管赞成还是反对,都还是一种对立的思维。而埃丝特·佩瑞尔总是(狡猾地)回答:既赞成又反对。她说,爱情纠缠不清,出轨更是如此。但它也是人类心灵的一扇窗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更多——

婚外情对人们的关系有诸多启示。它打开了对价值观、人性和爱欲力量更深层的审视之门,迫使我们去解决那些最令人不安的问题:是什么使人们越出了他们努力建立的界限?为什么性背叛的伤害会如此严重?婚外情总是自私和软弱的吗?还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甚至是一种大胆和勇敢的行为?我们能从出轨的兴奋中汲取什么教训来活跃我们的关系吗?秘密的爱必须被曝光吗?激情的保质期是有限的吗?是否有即使是一段美满的婚姻也无法带来的满足感?我们如何让我们的情感需求和性欲之间达到难以捉摸的平衡?一夫一妻制过时了吗?什么是忠诚?我们能同时爱不止一个人吗?

  而这些问题,在她看来是我们在进入或经营一段亲密关系时应有的思考。而遗憾的是,很多恋人和伴侣直到东窗事发时,双方的沟通和交流都无法触及这样的层面。

  去年国庆期间,我和总编一起驱车去清东陵游玩。出发时已天色向晚,车行在弯曲的山道中,渐渐地只剩下车窗外闪过的白杨的树影。车灯的强光劈开黑夜,她开车,我在副驾上给她读阿兰·德波顿那篇流传甚广的文章《为什么你总是会和错的人结婚?》读到茅塞顿开处,两人便唏嘘一番。最深的感受大约是,我们在进入婚姻或一段感情时,对之缺少起码的理性审视,所建立的心理预期注定要迅速地被现实摧毁。用埃丝特的话说,我们对爱情的想象力召唤出了一座光芒万丈的奥林匹斯山。——如果是这样,我们必须想到,这座山滑坡的时候,很可能会万劫不复。事实上,也的确很多人遭受重创后心如死灰,很难再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爱。

  阿兰·德波顿对《危险关系》的评价是:精妙绝伦!作者充满睿智地探讨了不忠这一议题的复杂内涵,展现理解之心,并一如既往地满怀善意。看到自己喜欢的两位作者也惺惺相惜,有一种奇妙的心满意足。在编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始终想到的是科恩的那句话: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在人性的裂缝处看到光,并非易事,但这正是我们通往成熟之路必须要穿过的一道隘口。

  还记得《桃花源记》里的句子吗?“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希望我们都能在艰难中“复行数十步”,终于看到一个豁然开朗的世界。那里也许是一段经过努力后建立的美好的亲密关系,也许是你发现的新的自我。总之,继续去生活,和爱,没错的。

  我把这这句话写在了这本书的腰封上。“送给所有爱过和想要继续去爱的人”,在这里我也想要送给所有准备去爱的人。希望它是大家在2020年读到的第一本书。

  新年祝我们都好运,总能在裂缝处看到光~

  《危险关系》读后感(九):Thank God,终于有本书承认了婚外情的意义

  注册豆瓣以来,第一次有了写书评的冲动,献给这本书是我的荣幸。

  温饱思淫欲,在物质生活逐渐充盈的今天,人们更注重精神世界,对爱情对婚姻都有着浪漫理想的构想,对背叛的容忍度几乎为零。但也是在人心不那么牢靠的今天,背叛与被背叛每天都在不停上演。有时候我们是受害者,接着又成为了下一段关系里的施害者。我们知道这种危险关系,却无法把自己解救出来。

  我也是没法自救的人中的一员。

  去年自己陷入了这样一场危险关系中,他已婚,比我大十多岁。当我爱上他的时候不知道他已婚,当我知道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虽然那时只有一面之缘,也没有发生任何有实质意义的行为,但我知道我已经走不掉了。

  很难描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天生的第三者。我之前有过一段深刻的感情经历,分手是因为ex 精神出轨,自己花了好长时间才走出来。我来自单亲家庭,因为父亲出轨导致的家庭破裂,我讨厌出轨的丈夫和不负责任的父亲。我的爱情观婚姻观来自《老友记》第一季里Chandler 的一句话,当你遇到你的梦中情人时,能够有勇气对她说: No, thanks, I'm married. 如上,在遇见他之前我有着政治正确的爱情观,甚至比一般人的反应更强烈一点,我相信自己遇到这种事情会很有原则。

  但当你经历我这样的爱情的时候,你也会产生很多质疑,甚至质疑之前搭建好的三观。他不是个坏人,他在家庭、工作和社会角色上都尽职尽责,一生只爱一个人是他的理想。我也从没想过要破坏他的家庭,我主动把自己隔绝在他的家庭之外。只是唯一相信的是,正如《廊桥遗梦》里所说: 这么明确的爱,一生只有一次。我们创造的爱情太梦幻太美好太纯粹,以至于基于原来传统道德认知上的一切都轰然倒塌,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爱情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我们向内心深处挖掘自己,重新寻找意义。

  他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人,我们都不想完全失去彼此。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很多疑问。我想知道只是我爱他,他不必爱我不用为我付出,是否有可行性; 我想知道我要怎样调整自己,才不会被不公平不能满足需求的关系逼疯; 我想知道怎样能把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伤害降到最小; 我想知道怎么处理自责嫉妒报复这些情绪中不好的东西...

  为了了解别人都是怎么处理这些事情的,获取一些建设性的帮助,我去年看了很多以婚外情为主题的书和电影。之前觉得跟自己毫无关系不感兴趣直接跳过的,都扒出来看了。《廊桥遗梦》《美国丽人》《英国病人》《面纱》《包法利夫人》《消失的爱人》《非诚勿扰》《聊天记录》《一一》《婚姻故事》《女朋友·男朋友》《失乐园》《富士山禁恋》《我爱迪克》《钢琴课》,稍微普世意义的有《第二性》《亲密关系》《爱的哲学》《爱情的容量》《理智与情感》《303》...如果你也在经历这样的困境,上面这些作品多少都对你有一些帮助,我从这些里面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他认为最像我们的是《美国丽人》和《非诚勿扰》,我觉得最像的是《聊天记录》。对我的清醒和疗愈最有用的是《面纱》和《包法利夫人》,最扎心的是《女朋友·男朋友》。尤其,如果你认为你的爱情是不计回报的真爱的话,建议看一下《女朋友·男朋友》,提神醒脑。

  看完这些之后,我对婚外情有了基本的认知。但是杂乱的问题太多了,我可怜的脑子处理不过来。最终,在积攒了太多无法解决的失落,在我终于决定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彻底把他从生命中抹去,在经历了相当痛苦的一段时间,在我写过了上百封信,并且把他的联系方式拉黑,把他所知道的社交网络账号全部注销后,我读到了这本书——《危险关系:爱、背叛与修复之路》。

  这本书可贵在,它是系统性的研究婚外情的一本书,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只有婚外情的当事人和治疗师才会想到的问题。读到这本书,让我感觉到对之前所看的关于婚外情的书和电影有了个系统的分类总结。如果你也经历这样的危险关系,这本书里百分之八十的问题都是你迟早会想到的,迟早要解决的。

  于我个人来说,这本书最重要的地方在于,与其他作品不同,此书肯定了一部分婚外情的意义。这个太重要了,让我除了感到overwhelming 的自责和道德愧疚之外,也感受到了我这段感情的意义,以及终于被看见被尊重。

  “在旧的框架已经失去的情况下,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得担负起建立和维护自我身份的责任,自我的负担从来没有如此沉重过。因此,我们一直在探讨我们的自我价值感。爱情是唯一你希望停止这种价值评估的地方。在爱情中,你成为比赛的赢家,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

  “婚外情是自我发现的一种形式,是对新(或失去的)身份的一种探索。对这些追寻者来说,不忠不是问题的一个征兆,而是更常被描述为有关成长、探索和转变的扩展性经验。”

  “有时,当我们寻求他人关注时,我们背离的不是伴侣,而是我们已经成为的那个人。我们并不是在寻找另一个爱人,而是在寻找另一个版本的自己。”

  “你重新和一种能量、一个年轻人建立了联结。我知道离开他的感觉就像切断了一条生命线。但是,我想让你知道,随着时间推移,你会发现其中的一部分会留在你的内心深处。”

  这些话我都认同,婚外情是自我发现的一种方式,于我于他都是,也都为我们点燃了生命中的某些火光。自我发现的方式有很多种,婚外情当然在糟糕光谱的最右端,但无奈这种方式选择了我们。拥有极致纯粹的快乐和情感的同时,伤害当然也是有的,但很庆幸从开始到结束,我们只把这些伤害留给了自己消化,没有波及无辜的人。如果他可以隐瞒一生,那就永远不会再有伤害,我也相信他可以做到,这是比完全坦诚更好的一种解决方式。我们收获了难以向外人描述的珍贵,也付出了代价做出了牺牲。

  总体来说,这本书章节内比较零散不紧凑,更倾向于“世界观”而不是“方法论”,毕竟解决方式太多元了因人而异,提出一种解决方案也不见得你就会这样做。而别人能做的,只是帮你更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的行为,具体还是看自己。

  推荐给每一个受困于危险关系中的当事人,祝你们早日摆脱危险,不管用什么方式。也祝自己早日康复。

  (如果豆瓣像知乎一样可以匿名就好了)

  《危险关系》读后感(十):变渣出轨一定会有征兆吗?

  昨天,周扬青官宣,和罗志祥已经分手。

  然而,这对携手九年、频繁秀恩爱的情侣并非好聚好散,原因是周扬青通过手机发现对方多次出轨,于是发出千字分手信,在挥手说再见的同时,痛斥罗志祥的不忠。

周扬青微博分手信截图

  同一天,“男生变渣会有哪些前兆”的话题随之登上微博热搜。一些人从前任身上总结经验,头头是道地分析哪些行为说明对方的心已经不在你身上,另一些人则拿着这些条款一一对照,暗自揣度自己是否可能陷入被出轨的险境。

怀疑的痛苦

  有人说,女人是天生的侦探,她们善于根据蛛丝马迹寻找出另一半犯下的错误。但事实是,很多人就像周扬青一样,当她们沉浸在爱的怀抱中时,往往要经历很久的欺瞒,才能注意到不忠的迹象。

  起初,我们很可能选择压下心中的怀疑,把问题藏在心里。我们担心自己的怀疑如果错了,就是对伴侣极大的不信任,会伤对方的心。

  但是,对真相的渴望和自我保护的欲望常常会压倒一切。于是,我们开始行动,搜集线索,想尽一切办法验证事情的真伪。

  而一旦我们开始怀疑伴侣的忠诚,哪怕最细微的异样都能让我们如临大敌。

“我一直很纳闷,她本应该10 点钟才上班,她哪来那么多早会?”“奇怪他跑步前得先洗个澡,还要喷香水。”“她忽然想邀请布拉德和朱蒂一起吃晚餐,可她一直都不喜欢他们呀。”“他真的需要在浴室里打电话吗?”

  遗憾的是,无论选择假装无视还是主动验证,我们永远都无法为面对不忠做好准备

手机:是证据,也是耻辱的烙印

  数字时代让这一切变得更糟。

  如今,大多数出轨的曝光都跟手机有关:响起之后被迅速挂断的电话,语音中可疑的背景音,异常的GPS轨迹,社交媒体上暧昧的互动......当你开始怀疑伴侣的时候,手机就仿佛一个黑暗中的证据库。人们往往相信,手机里藏着的信息足够用来定罪或洗脱嫌疑。

  婚恋心理咨询师埃丝特·佩瑞尔在其专门论述婚外情的著作《危险关系》中写道,拜如今的内存技术所赐,被出轨的一方更容易痛苦地探查伴侣表里不一的全部细节,在令人痛苦的电子证据中无止境地研究自己的耻辱。

  最近热播的韩剧《夫妻的世界》里,女主角池善雨因为丈夫围巾上一根不同颜色的头发而怀疑他出轨。随后,她在丈夫车子的后备箱里发现了他的备用手机,打开屏幕,丈夫和第三者的亲密合影直接跳了出来。

  婚外恋情的证据遍布在手机的相册、信箱和社交网络账号里。在那些女主角所不知道的空间里,不仅有她的丈夫和第三者,他们夫妻的好友、邻居和同事也出现在旅行和聚餐的照片里。

  女主角找到了她想要的证据——手机,而这个证据告诉她,她几乎是被自己的整个社交圈背叛了。

  佩瑞尔说,我们愿意承认未来不可预测,但我们希望过去是可靠的;被所爱的人背叛,我们失去了一种连贯的叙述方式。手机和网络里储存在大量细节,就是在瓦解我们对过去每一刻的记忆。

  如果眼前的证据证明不忠始于半年以前,你会回过头去寻找所谓的“征兆”。有时候这些“征兆”是真实存在的,而更多时候它们只是你在事后揪住不放的执念。

  你希望自己更早一点发现,你觉得自己太傻太天真。你没有将关系破裂的责任归结到自己身上,但你潜意识里认为,是自己的愚钝和盲目给了痛苦更多的空间。

出轨一定有征兆吗?

  如今很多人喜欢说,当感情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及时止损。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什么才是“及时”。

  如果一段出现危机的关系最终注定破裂,那么我们当然希望能够在发现问题(甚至是发生问题)的那一刻就斩断联系。然而,对于一段有可能被修复的关系,“及时止损”又意味着什么?如果这段被修复的关系,在十年后再次爆发危机,我们是否该去谴责十年前的自己没有“及时止损”呢?

  当我们不断地强调“及时止损”和“发现征兆”的时候,这种思维不仅强化了不忠所带来的焦虑,也阻碍了深入探索一段亲密关系的可能。

  看看“男生变渣会有哪些前兆”话题下的热门答案:

  态度忽冷忽热

  做事敷衍

  不回消息

  推卸责任

  人们将亲密关系中的这些状态视作出轨的前兆。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就要拉响警铃,仔细观察伴侣是否在和别人暧昧不清。我们诚惶诚恐地提防着伴侣的背叛,而对其他威胁亲密关系的因素视而不见。当人们像排雷装置一样扫描身边的一切时,他们其实没有意识到,那些所谓的“征兆”本身已经是足以终结关系的危机。

  而另一条回复格外清晰地指出了不忠这种普遍情感危机的复杂性:他记得给我买我爱吃的糖炒栗子,结果下一秒我在他手机里发现了出轨的证据。

  真实的生活永远比热搜上的只言片语复杂得多。幸福的婚姻与爱情也可能遭遇不忠的风暴。与其痴迷于研究各种“防出轨指南”,不如两个人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谈谈亲密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毕竟,情感是世界上最难以捉摸的东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