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考工记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考工记读后感锦集

2021-03-06 02:23: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考工记读后感锦集

  《考工记》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考工记》精选点评:

  ●台版遥遥在途,意外先在花城读到。匿名以后,感觉王安忆越来越惜笔墨。这本考工记按照长恨歌的写法,何止三十万字。现在的文笔简练得稍嫌简略,很多细节都一笔带过。好在可以细细、反复的读。btw看到陈书玉上图书馆的描写,知道来自作者本人三十年前去查阅资料的经历(后来写成天香),意外在这儿读到,仿佛他乡遇旧友。

  ●读罢颇为失望。叙事拖沓,语言琐碎,太多的无效信息和场景铺陈。还是要老调重弹地说,王安忆写不出上海的本色。全书最喜爱的是扉页上的那句话。

  ●上半月独自带着相机穿行于老城厢,引线弄、天灯弄、巡道街、望云路…在《考工记》一眼看到引线弄的时候,一下子想到了那个冬日里蒸腾的午后。

  ●王安忆写男性,从男性的角度看,就是不过关,没有一点性的成分,人世间哪有这样的男性,更不要说经历过十里洋场的上海公子哥。不过,就由着她这么写吧,她自己也老了,写男性,都就着孤寂的方向写去了,看到最后还是忍不住哭了一点点。这回是写人和宅子之间的关系,颇妙,陈书玉的性格是什么呢,在乱世里,就这么低着头做人,似乎什么都经历过,但又好像什么都没经历,王安忆这次力道真的可以,好多年看她的作品没这么爱不释手了。强烈推荐。

  ●凭着是王安忆给了三星。确实不怎么好

  ●最后一章结尾处仓促了。不过最后一章的时间轴也到了所谓眼前,眼前总是仓促的,回忆才是缓慢绵长的。倒觉得再用《长恨歌》说事儿小气了,虽没有前者那么精巧,但其实情感的纵深度更好。

  ●一本书记录了一个人和一座上海的旧宅子。王安忆的文字依旧很老道、干练,描述的时代和《长恨歌》基本重叠,但是《考工记》却和《长恨歌》水准差了不止十条街。 《考工记》里的文字非常奇怪,描述很多老上海的细节点到即止,总感觉像是外地人写上海,差了点上海韵味。而且主角阿陈这个人物一直很悬浮,无论是前面的“四小开”时期,还是后面的“老爷叔”时期,全书用他的视角来记录这个宅子和时代的变迁,晚清、民国、新时代,但是却并没有把这个人物立体和丰满起来。当然,其他配角就更加面相模糊了。 写到最后,这个宅子的命运,还是没有一个结尾。

  ●2018.11.12 阴 资料室 就像是昔日巷口娘姨织出的百衲衣,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平心而论,六十载沉浮聚散,到底还是1944—1949(或许到1976)的故事,凭借对民间市井生活、申城旧闻逸史的精雕细镂,础基深厚,“顺其自然”,盆栽长成乔木,沉稳不失灵通,也靠了连贯精准的动词,叙事节奏松弛有度,而陈书玉大段自由直(间)接引语,让你对陈家祖宅的人非物是生出天地不仁之感。改开以后的部分却明显罗织得力不从心(亦友亦子的阿小)而急于脱身(大虞之死、产权书信)。未尝不可与《望春风》《斯通纳》对读。非常欣赏对夜上海与梦境的描写,也会发现小说中女性(尤其是冉蕴珍)总是比男性更能承受厄运的风浪,大开脑洞者,也可思考下为何陈书玉终身未婚。此外,对50后作家“材料化”写作的诟病可以休矣,并非都不尽如人意。

  ●作为大时代中的小历史,这本小说没有宏大的叙事和历史观,略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但也带有女性特有的细腻,对人本主义的关注和同情。其实关于奚子和“弟弟”,全书并给有给出很清晰的答案,这个倒是我读书中很想去探究的问题……

  ●我很喜欢 王安忆绝对是这个时代最“大”的中文作家 不仅在于气魄 文学世界的丰富广阔 还有由每个精雕细琢的语词和背后世界的关联的强度所代表的那种芥子纳须弥的“大” 在大的世界中 这本写一个小房子 怎么精心建起 怎么被别的房子挤压 被时间改变其构造 因此故事的主角是房子 其次才是人 或许是年纪到了 全书还有一股知天命的悲凉底色 知道命运不可反抗 人就只是时代里随波逐流的一片叶 所有的流动都汇集到当下 是一个多少意外的结局 房子成了一面白旗

  《考工记》读后感(一):更加写实,也更加中庸了

  

90年代王安忆创作《长恨歌》时,上海的经济开始显出腾飞的迹象,繁华的气象不过刚刚露出芽头,二十年后的今日,上海已然踏入了全面现代化的新时代,而《长恨歌》在汗牛充栋的诠释与解读之中早已完成了经典化,成为了生生不息的文学史中的一部分,王安忆写作《长恨歌》时那种普遍蔓延的怀旧式的社会心理氛围,亦已随之进入历史。《长恨歌》既已成为历史,而《长恨歌》所着力

  《考工记》读后感(二):伪上海别传

  我真的是一点都不喜欢花城出版社,一唱三叹没有错,但是怎么就上海别传了,就老老实实的当做是陈书玉自传看不好吗非要扯那么大格局干嘛。

  就故事本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作者从陈书玉从重庆回到祖屋写起,带出四小开,开篇是相似的人生,谁料事态变迁大家竟越走越远,有人入狱有人高升,只有陈书玉的老宅,经过几代同堂到征用为瓶盖厂,见证几个人的沉浮命运,令人唏嘘。

  书中的人物众多,开篇的采采祖屋的守夜人,所有的人物都是围绕陈书玉展开的,这么一想对于这本书诸如细节交代不清啊朱朱为何入狱啊的指责似乎可以理解,就像人的回忆,对于别人命运的转折,只留下这件事的印象,起因缘由什么的并不重要。

  对于作者的语言功底我还是很佩服的,全篇无一个长句,用词考究,读下来口齿生香韵味悠长,实在是很喜欢这种散文化的叙述。全本书一个周末读完,正好是学校里刚开始放假,这层楼大概就剩我一个,合上书恍恍惚惚似走到了陈书玉的祖宅里,苍凉寂寞甚至是颓败之感扑面而来。

  想到其他再写吧,仓促之间有感而发。

  《考工记》读后感(三):这个宅子,还是没有一个结尾

  一本书记录了一个人和一座上海的旧宅子。王安忆的文字依旧很老道、干练,描述的时代和《长恨歌》基本重叠,但是《考工记》却和《长恨歌》水准差了不止十条街。

  《考工记》里的文字非常奇怪,描述很多老上海的细节点到即止,总感觉像是外地人写上海,差了点上海韵味。而且主角阿陈这个人物一直很悬浮,无论是前面的“四小开”时期,还是后面的“老爷叔”时期,全书用他的视角来记录这个宅子和时代的变迁,晚清、民国、新时代,但是却并没有把这个人物立体和丰满起来。当然,其他配角就更加面相模糊了。

  写到最后,这个宅子的命运,还是没有一个结尾。

  《考工记》读后感(四):《考工记》读后

  是意料之中的笔触,也是意料之中的故事,王安忆似乎开始重复自我,上海的故事在世俗的烟火中归结到最平淡的日常里。张爱玲把日常写成传奇,王安忆把传奇写回日常,一来一往,上海成了一盘纵横交错的棋局,记住的不是棋子,而是阖闾巷间的烟火。旗袍、耳饰,炉上的小锅、低头的女人,背后是一串一串朦胧的灯光,人总是晦明晦暗的。在无论繁华还是平庸的日常里,无论大浪淘沙还是沉渣泛起,人都是如此的渺小,一日三餐才是生活,最多加几句流言蜚语,便已经足够传奇了。在这个时代里,读张爱玲或是王安忆,再或者是金宇澄,上海的传奇与繁华全部剥离,回归到最朴实的色彩,朴实到甚至让人泄气。人不过如此的,像剥一颗洋葱,剥完了,发现内核里其实什么都没有。阿陈、大虞、朱朱、奚子,还有那座承载了无数岁月的老房子,历史也好,文物也好,意义也许从来都不存在。那一瓣又一瓣的洋葱里,裹挟了的心酸,仿佛也瞬间消散了。

  《考工记》是昨夜凌晨读完的,放下书,关了灯,睡觉。清晨起来看着这本书静静地躺在桌子上,那么薄的一本,像人的一生。喝杯咖啡的时间,想写点什么,却无从下笔,连感慨都是淡薄的。

  2019.11.16

  《考工记》读后感(五):静水流深

  

从《富萍》到《考工记》,王安忆日常叙事的笔力愈加沉稳,这种沉稳的态势是层林尽染的,效果是静水流深的。

如潮的岁月一寸一寸爬上老宅的屋脊与砖瓦,渗进陈书玉楠木般的一生。王安忆埋下了很多可以推向新的故事高峰的种子,但往往在一波将起时巧妙地荡开水纹,于是叙事的小舟又重新驶向平静幽微的更深处。记得毕飞宇老师说过写作要有大格局,想来应该就是《考工记》的这种气定神闲,一种敢于舍弃“想象的余数”的惜力。

在巨变的上海滩,陈书玉和老宅的命运有几次转角,一屋一人,既摇晃,又平稳,像悬在陈头上的那只“靴子”,令人惴惴的,但变故落到实处,却有兵来将挡的顺从和坦然。不想过分克制对这部作品的偏爱,因为我没法对质朴的命运不偏爱。

如果允许我用绝对的感觉去形容《考工记》,应该是——夜凉如水。没有喧闹和夸饰,没有热烈和伏笔,也没有险峻,时间的潮水错落而至,我们静默于此,却又有千言万语。感谢王安忆愿意将陈书玉的一生和盘托出,我非常期待她的每一次感受和创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考工记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