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旅行的速度》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旅行的速度》读后感1000字

2021-03-07 04:58: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旅行的速度》读后感1000字

  《旅行的速度》是一本由李清志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旅行的速度》读后感(一):建筑人的理性的浪漫

  曾有人和我说,他一定要使劲赚钱,努力出人头地,有了充裕的时间,那样才能肆无忌惮地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想要逃避去一个地方,和想要享受去一个地方,得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本书的作者李清志老师就是第二种:去享受一个地方。看书的过程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那种享受建筑景物与人生相交融的美妙心境,只有最原始纯粹的美! 看过很多关于旅行的书,景点美食路线都会涉猎很多,满是满了,但千篇一律。像《旅行的速度》这般分类真的是寥寥,快与慢,动与静,抛却纷杂,享受旅行本身,这可能就是建筑人的理性的浪漫。 像是一个人开着车在漆黑的路上飞驰,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旅行。没有一路繁花,只有万籁俱静,可这也是心灵与思考的一个最佳宣泄口。如今的旅行大家都是匆匆忙忙,忙着拍照,忙着吃东西,忙着赶车,却独独缺少了“用双脚去丈量世界”,用你的身体去一点一滴感受你所处的那方天地,旅行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或是没事打发时间,而是应该认真呵护对待的一件事,这是对自己的生命时间的尊重。作者还提到了墓园,感悟这种极致的静,也未尝不是一个有意义的选择,死亡并不可怕,相反,平淡处之,更能让你明白生的价值。 让旅行少一点喧嚣,多一点温度与思考。吃的吃过了,看的看过了,这一路是否会在你的脑海中留下点什么,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恒远绵长的洗礼与享受,李清志老师的旅行态度真的是让旁观者都倍感心旷神怡,阅毕,心中多了一丝清净。 而说到“快”,我也一直想去日本坐一次电车,还记得曾经日本有一则很火的电车广告,广告词中写道:愿你想见之人也是想见你的人。在电车的奔驰中,窗外景象斗转星移,而车厢内的人间百态、人情冷暖在眼前像电影一般上演,两个空间,一里一外的对比,好不惬意。 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每一换景都会唤醒对世界的重新认识。李清志老师更想去寻找一次心灵的洗礼,就像虔诚的藏民会一步一跪到布达拉宫朝圣,这里面是信仰的支撑。在岿然的建筑美面前,方知自身之渺小,可这种重新回到生命起点的感触,却能让人忘记喧哗,心境开阔! 这就是旅行的意义罢。

  《旅行的速度》读后感(二):清志的世界建筑之旅

  这本书很专业也很特殊的厉害。我不是一个懂建筑的人,除了觉得有些建筑很好看,别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唯一知道的2个跟建筑有关的人物,一个是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一个是韩剧《圣诞节会下雪吗》的男主角。

  这本书是一位专业建筑师,同时生活上有很多“规矩”的建筑师李清志,观察和聚焦的旅行中的速度,而他的旅行又多一半都跟建筑有关,与我们出去吃喝不同,他出去是为了给顶尖的优秀的建筑拍照、研究。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谁谁谁(安腾忠雄、妹岛和世、藤本壮介、尚努维尔……)在什么什么城市、公园、小岛做了哪些“新颖而又有创意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筑设计。是的,的确如此,一定是新的,因为作者是一位对新奇和怪异特殊建筑有很大的专注的热情的人。这一点除了促就了本书的专业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新。

  看本书的另一大收获可能会让你反思自己去过的地方,为什么当初我在日本的时候没有看到这个大楼呢?这么美的地方是怎么错过的?原来XX城市还有这么有创意的地方……诸如此类,比起走马观花的我们,清志老师这个旅行者不仅专业而且还勤奋。

  这本书是清志的世界建筑之旅。这本书除了满足了读者(我)对世界建筑的一些好奇心,其中关于旅行的意义也做了深刻思考。书中引用了安腾忠雄的“只要走路自然就会开始思考”的理论,我想起来陈坤的“行走的力量”。旅行的魔力或者说徒步的力量,正如冥想一样,因为我们的坚持和尝试还没有达到质变尚未感受到其中的真谛。历史上的创作者,大部分都是喜欢旅行的人,他们在移动中产生创作灵感,在旅行中寻找不同的创意题材。细想一下,旅行也许不是肉体的放松,更多的是灵魂的牵引,将我们带到更美好的地方。

  作者是个对旅行速度十分敏感的人,他认为不同的速度可以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的生命状态。旅行的速度的具体含义我解释不好,我觉得作者的所指还是很丰盈的,有可能是是指交通工具高铁或者飞机也有可能是指时空,记忆之旅或者现代之行,还有可能是他的心态变化。但是本书内容详实,除了很多奇特的建筑和作者的专业解读之外,还有作者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和旅行有感。是一本很棒的书。强烈的推荐。

  写到这里,突然想说一句:优秀的人有很多优秀的习惯。

  《旅行的速度》读后感(三):慢时光,0时速的旅行。

  当代社会,大家对于旅行或旅游并不陌生,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青年人,学生族都加入了这一队伍中,几年的时间,旅行越来越容易,这么多年来我也正在从旅游往旅行转!更喜欢旅行的过程。我理解中的"旅游"就是去未走过的路上去瞧一瞧,回来后拍下美丽的照片,"旅行"则是这个行程的过程,静下心来去看那山,水,建筑物和陌生的人!旅行的速度,用心去旅行!

  本书中,关于旅行给出了新的观念,作者书中有大量的图片,并诉说了建筑的设计理念,当地的人文介绍,作者又是一位建筑师,图片拍摄的角度我很喜欢,关于高铁,电车,艺术馆,美术馆,让我有一种想亲眼看看这些建筑的冲动!读的过程中,让我更加爱这本书,关于日本的许多开放式的玻璃咖啡厅更加期待!

  作者从最快的交通工具飞机旅行开始描写,到高铁,公路,船舶,最后回归0时速的墓地之旅。每一个时速度的旅行,都有那不一样的好处!最喜欢的还是那慢慢的火车之旅!“ 试着用不同的速度去旅行,你将发现人生中许多被忽略的风景”。

  我喜欢书中很多建筑设计!下面剧透几张哦!

  书中这个沉思的狗狗,日本高铁的时速可以让你在一天从繁华的都市,穿过海底渠道,来到奈良美智的故乡,看看梦游中的小狗,观赏小狗头戴白帽的景象!

日本的一个星巴克,外面是泳池,看着樱花

  《旅行的速度》读后感(四):旅行与速度

  旅行的确带给我们很多,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闪而过的风景,更是接下来的日日夜夜中让人魂牵梦萦的思念,让人频频称颂的故事。 很多人说中国式的跟团旅行就是上车吃饭、睡觉,下车去厕所、拍照,结果呢?问啥啥也不知道。的确,有很多人的旅行都是这样的,不注重沿途的风光,也不注重自己从中获得的感受,只是觉得我去过或是我在那拍过照,我有足以向他人炫耀的资本就够了,更有甚者甚至连自己去过哪些地方都不知道就算是旅行了,而我觉得这样的人既是可笑的,又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从未真正的旅行过,他们也从未从旅行中得到收获,他们只是这些风景中一闪而过的路人甲罢了。 李清志的旅行的速度是把旅行和各种的旅行交通工具相结合,换句话说就是乘坐怎样的交通工具,看到怎样的沿途风景,得到了怎样的感悟。书中不只一次的提到了日本的有趣的列车、建筑、樱花等等。 不得不说的是我对日本的许多城市都很感兴趣,日本也是我一直想去旅行的国家之一,抛开历史、民族等因素不谈,奈良和名古屋一直是我想要去的地方,那些在二战中保留完好的古建筑,是从唐代延续至今的,有些建筑的保护甚至比我们国内还要好,如果你置身于奈良,你很可能会觉得自己梦回大唐了。 说到去日本旅行,我脑海中一直有这样一个画面,乘坐在观光电车上,吃着小食、喝着清茶,窗外是随风而落的樱花,我想这是最惬意不过的事情了。去看一次樱花,我想是每个人都想去实现的一件事吧。 就如同这本书的节奏一样,开篇的速度最快,而后慢慢变慢,最后归于静止,也就引出了有关于死亡的墓碑、建筑等等。而这不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对人生的理解吗,由青年时的快速奔跑,再到中年时的日益平稳,再到老年时的生命静止。旅行是这个样子,由快而慢,人生也是这个样子,由生到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离的结局。 死亡带给人们的往往是恐惧,是不敢去面对,因此我抱着不置可否的态度看了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回归宁静墓园之旅,没有想像中的阴森恐怖,反而有些温馨,尤其是看到了谷中灵园中漫天樱花下的墓碑时,真的是让人震撼,只是一眼,就注定难忘。 在快与慢之间,寻找人生忽略掉的风景,吸引你的眼球,吸引你的心,吸引你的思想,而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意义之所在吧,它不仅告诉你怎么去旅行, 更告诉你怎么读懂自己的心。

  《旅行的速度》读后感(五):旅行的速度

  旅行的速度,书名第一时间吸引了我。每个人都喜欢去旅行,但我相信很少有人可以真正的思考过运用不同的速度,来进行旅行。

  徒步,古时的马车,现在的单车,摩托车,骑车,火车,高铁,游船,飞机,以及宇航飞机。不同的速度,带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官享受。

  跟随作者的视野,乘坐西班牙的AVE高铁列车,自北向南。马德里的车站广场巨型婴儿头像雕塑,美术馆新馆建筑犹如巨大的高科技太空基地,屋顶广场可以俯瞰马德里城市景观,是法国的让-努维尔设计的。塞维亚古城融合了基督教与回教文化,市区的都市天伞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纯木造建筑,木材表面涂敷了聚氨酯涂料。

  日本秋田县立美术馆是一座典型的安藤忠雄标志的三角形建筑,一座无任何支撑的回旋式楼梯供参观者上下。二楼的咖啡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空间。日立市车站是由日本女建筑师妹岛和世所设计的,是一座离地漂浮的玻璃屋,坐在站内椅子上,透过清朗的玻璃,直接瞭望蓝色太平洋,让人感受好像到了“世纪的尽头”的感觉。函馆车站的“超级白鸟号”列车驾驶舱在车头的高处,是为了适应这里的气候,不会被风雪阻挡视线。

  法国的里昂高铁站是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的犹如展翅待飞的老鹰;里昂河岸有一座亮眼的橘黄色建筑,荧光橘色外观,建筑表面布满起司大小的孔洞,为里昂的新开发区带来了一股新潮。南部的马赛,被选为欧洲文化之都,最有名的马赛公寓,是每一个学建筑的人的朝圣之地。

  要想了解美国一般的做法就是驾车沿着美国的公路一个小镇一个城市去探索,洛杉矶得海洋风格;加州的公路建筑风格、普普建筑风格;拉斯维加斯的怪异脑科医院,阿兹海默症与帕金森症研究中心;卡尔佛市的钢铁艺术塔,蜂窝之屋与雨伞;旧金山的心型雕塑旧金山之心;威尼斯的粉红维纳斯壁画。

  日本和歌山电车与猫咪车站:三款电车猫咪列车,草莓列车,玩具列车;千叶车站的脚踏车停车设施ECO Cycle令人耳目一新,有望解决每个城市脚踏车停车的问题。梦幻森林电车的座位是面向窗外,直面景观。

  高铁,铁路,电车,汽车,轮渡,徒步,直到最后的回归静止。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城市建筑,不同的人生感悟,不同的建筑风格。喜欢各种建筑的人要参考看看的!推荐。

  《旅行的速度》读后感(六):旅行,造就更美好的人

  作者在本书的前言中提及安腾忠雄说到“旅行,造就了人”,旅行就是移动着的身体与放逐的心灵的休憩与整合,在旅行中会不断编织对于异乡的想望,也会不断对于我们的内心提出提醒与修正,只是随着生活的富庶,旅行的目的地的扩展,旅行方式的多样化,可供自我支配的时间也不断被压缩,渐渐地失去了闲庭信步的游览心情,甚至会在旅途中看见一家三口为了孩子课本中学习的知识而特意来进行的实地实景观摩旅行,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偏离了想要的旅行意义,旅行的速度也逐渐变成人流涌动的频率,假期可以支配的时间等等,好在还有作者这样找寻人生忽略风景的人会从最初出发,涤荡灵魂。

  本书的20钟旅行概念分别是探索之旅,思考之旅,创作之旅,文学之旅,记忆之旅,寻根之旅,壮游之旅,抉择之旅,人生之旅,侦探之旅,建筑之旅,速度之旅,飞行之旅,铁道之旅,公路之旅,航海之旅,以及迷途之旅。涉及的目的地多为欧洲、美国和日本,不管是弹丸之地的日本,还是地貌均衡分布的美国,因为使用的旅行方式的不同,旅行的初衷不一,所能带来的旅行视角也不同于一般集邮式踩点游,比深度游更多了一点艺术探索的性质,没有单纯的变成一本旅行攻略手册,也不是作者或者是同行人的生活、旅行经历回忆录,就是很纯粹的对于旅行地点的新建筑的探访,会联系上旅游地的风土人情,或者是建筑设计师的个人小癖好来呈现整个旅行的面貌。

  新的旅行视角带来的是一种新的旅行观感,本书中还会介绍很多不是那么热门的景点城市,有时甚至是为了体验一种交通工具而特意为之的出游,在科技的支持下带来了速度的快感,却失去了旅行途中的好感,会未错失哪一眼的美景而懊丧不已,而有点遗憾旅行结束的太快,不如慢速的交通工具所能带来的肆意与闲暇。

  从建筑出发,将全世界各地为人所遐迩的,或者很好依存在城市中的不为人们所注视的建筑通通都在作者的介绍里,也因为从建筑出发,本书中几乎所有的图片都构图略显杂乱,甚至有些还会逊色于一般人的旅行留影照,想要从本书的图片中获得美景美物那基本是不能满足这个需求了。

  旅行如何取决于我们出发前的准备,如果一身疲惫出走,回来可能还会增添更多身体上的疲乏,不要指望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会带来更好的自己,能够早就更好自己的,不是旅行本身,还有一颗如何去旅行的心。

  《旅行的速度》读后感(七):世界很大也很小之《旅行的速度》

  lue编辑

  对于国人而言,扎根在自己出生的土地上是一种传统。即使年轻在外奋斗,也还是要讲究一个“落叶归根”,可见乡土之情之重。虽然在我们的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一个地方,但是我们内心深处探寻远方的好奇之心一直就没有停息过。而旅行就是一种最好最便捷的了解外部世界的途径。在高铁飞机汽车还没普及的年代,人美外出旅行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因为一旦上路没有几个月是不可能有回来的机会。但是随着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出行方式的升级换代使得旅行现在也不像以前那样遥不可及。

  我们现在可以在一天之内就能出国,日行千里已经不再是神话。通过旅行我们能够看得更多,了解的更多,吃的美食也更多,阅历也会更丰富。旅行途中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景色,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即使到达同一个地方,旅途中见到同样的景色但是感觉却不完全相同。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奥秘呢?

  九州出版社出版,拥有建筑人文学者,专栏作家等身份的李清志编写的《旅行的速度》一书中介绍的旅行中见到的景色不再像我们之前看过的旅游指南等书籍那样通过对目的地的风土人情的浓墨重彩,相反将笔墨的重心放在了交通工具也就是体现速度方面上。这样的切入点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呢?

  本书一共分为七个章节,这七个章节的排布其实就是其中旅行方式的分类。在这些章节的阅读过程中你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随着交通工具的不同,你感受到周边景色的方式也大有不同。

  例如在作者笔下的西班牙之旅中,你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就是陆地上的快,这种快是通过西班牙的AVE高铁列车来实现的。通过高铁作者带领我们领略了塞维亚古城的“都市天伞”这一“立体广场”的独特魅力。虽然在这个旅程中没有讲述什么美食和独特游玩项目,但是介绍的AVE高铁以及其独特的建筑项目也能够让你感受到不一样的风味。

  如果说通过高铁这一陆地上堪称最快的交通工具来旅行还只能在为数不多的国家实现的话,那么接下来的美西公路的汽车公路之旅以及后续提到的电车,渡轮乃至最后的传统旅行方式漫步等都能让你对旅行的意义有着别样的思考。

  相信眼前的你通过本书的你对作者着不同交通工具下的旅行会有不一样的认识和启发,这个世界是那么的大,也是这么的小!

  《旅行的速度》读后感(八):《旅行的速度》--让我们用执著但无定的灵魂,去追寻那些静默无声的建筑

  现在的人谈起出门旅行,第一要“讲究”的,可能就是“速度”了。似乎只有速度上去了,才不会耽误每一分钟去纵情游乐;似乎只有速度够快,才能不枉费每一点好奇看遍每一点风景;似乎只有速度够快,才能用“最高的性价比”,换来一段还算不错的谈资--因为太多人已经不再把旅行当成再一次寻找、认知内心真实自我的体验,花点钱拍点照片,只不过想在别人说起一个似曾相识的地名时,能够借机自然而然地自吹自擂,而不被别人直接嫌弃罢了。

  而且,旅行途经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因为人文景观知名的景观,常有人去了之后反而抱怨不休。这不全怪他们:因为这一类“精明人”永远只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评价一切,他们看到什么都是变了形的家乡风物,熟悉而陌生,徒增尴尬。他们的灵魂在家乡就迷茫无定,漂泊到其他地方,更是要带着一份本然的固执,以批判不同作为尚且在“坚持自己”的标尺。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如此不同,并因此产生的多元的人文景观,例如建筑中就一定会凝聚着设计者、城市居民们的独特个性,所以,这些建筑自然也更难以得到这些“精明人”的理解和欣赏。

  可惜,时移世易过后,建筑总是要比人存在的长久,所以,一段时间深刻影响了一代人、一座城市的建筑,也就默默无声地成了任人“把栏杆拍遍”的对象。漫步于其中,人们就像是能满足内心最深处的八卦与兴奋的孩子,也像要去挖掘一段久远时光前的城市与自己的侦探。作者李清志在这一方面,可谓是行家里手了。对于他来讲,旅行的意义可以分为很多种,人可以因为一种意义选择旅行的目的地,从而专心地去体验;也可以在旅途中自己赋予各类建筑景观“属性”,从而定义整个旅途。建筑是人类探寻如何多元化地利用空间的艺术品,所以,不把执著用在调动起自我的情绪,让自我在艺术类建筑这种融汇了时间和空间的造物前,加深自我认知,就太可惜了。这些建筑包括:小镇公路,电车墓园,“森山宅”,轮胎公园,平易如日本高铁车站,张扬如西班牙都市天伞,后现代如有着三角形天窗的秋田县立美术馆,怪诞而意蕴深刻如天空残骸碎片般的脑科医院······每一个地方,都用我们无法忽略的符号观感,展现着人类与时间、空间达成的隐性“协议”,直到它们有一天也终于归于尘土,烟消云散。

  也许终究有人难以在一本书内,认同他人对无言的建筑的感悟。但是,顺着书中图片文字的导览,总会有一股激情“死灰复燃”,总会有一股力量催促人准备行囊,大步向前。我们将不再寂寞地读过每一座建筑的趣味知识就把旅行的梦想放在一边,而是先去学会放慢速度,找到被遗忘了许久的自己,再带上自信,用心去和每一座即将遇上的建筑说“好久不见”。

  《旅行的速度》读后感(九):旅行的速度,思考的速度

  旅行应该用怎样的速度?

  本书封底列出了七种速度:250-350km/h的飞速高铁,100-150km/h的铁路旅行,80-100km/h的公路漫游,30-80km/h的电车之旅,20-80km/h的轮渡寻游,2-4km/h的徒步漫走和0km/h的回归静止。七种不同的速度,连接着不同的地点,带给人不同的思考。

  高铁更多的是连接大都市,铁路连接的规模小一些的城市,公路连接北美辽阔的东西海岸线,电车tram连接小城镇(大一些的城市其实是城内交通,也算Bus的一种补充),轮渡连接岛屿直接,步行适用于城镇小巷道之间的穿行,而静止,作者使用于墓园。飞行,应该是目前地球内最快的旅行方式了,但作者并没有把飞行列入他的旅行速度里,因为在他看来飞行这种旅行方式,缺乏与周围景色的观察与互动,有的只是被迫与陌生人相顾无言的尴尬,所以他只将飞行列为旅行的前置或者后置,而不是真正的旅行。

  作者这样列旅行的速度非常有意思,其实这更是对旅行真谛的一种思考?究竟什么是旅行?在作者看来,“旅行也是一种对于更美好世界的向往,我们在旅程中,不断地编织我们对于异乡的想望,同事也不断地对于我们内心的时间发出提醒与修正;旅行改变了我们,也塑造了我们”。

  而作者在旅行中思考的又是什么呢?作者李清志是一位台湾的建筑系副教授。他的旅行主题是世界各地的新派建筑。所以此书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一本题目是“旅行”的书,封底的上架建议却是“建筑、设计”。因为整本书,是李教授通过各种旅行方式以各种旅行速度来追逐世界著名建筑。或快或慢,极快到静止,不同的速度接近这些建筑,来欣赏、体验这些建筑的灵魂和建筑师的思想。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刚刚用十天时间“自驾+轮渡”环渤海一圈。渤海湾自然是比不上幅员辽阔的美国大地。但是在高速公路上驶过,看着若隐若现的海岸线,心中的欣喜、激动和自由感,应该是类似的吧。轮渡是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旅行方式。我原以为海上旅行会比较寂寞,没想到渤海湾的船只远比我想象得多,看看海鸥、看看远处的货轮,是一种极好的放空方式。而漫步和静止,其实是我最偏爱的旅行速度,因为在这样的速度下,更适合发呆、观察以及思考(胡思乱想)。在大街小巷漫步,看看古老的建筑,假装自己实现了穿越。作者用把静止用于墓地,可能因为在墓地给人的感觉就是时间凝滞。于我而言,静止是发呆思考的最好机会,静静感受时空不可思议的作用力。

  其实没有谁人的旅程会是单一的速度,而旅行中各种速度的穿叉,本来就能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时空的力量,更能让人去思考一些在“本我”生活中不会思考的问题。

  《旅行的速度》读后感(十):在旅行中省思人生

  在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刚刚好我也在火车上,作者说“旅行的移动牵动着我们内心的向往,好像移动会带给我们到更好更美的地方;”许多人去旅行会注重美食,会跟随导游或者自己去旅游景点欣赏建筑的美貌以及令人震撼的地方,而在这本书中,作者李清志却和普通的游客不同,作者是真正的去旅行,去欣赏,去了解一个地方,去感受一个地方的文化故事。 “华丽的历史建筑与大教堂提醒人们,这座城市曾经是何等的繁华与国际化;那些狭窄曲折的巷弄,曾经有多少追逐成功的人在此疾走。如今是简单化了昔日的城市光彩,这座城市不再是世界繁忙的重要城市,但仍然有着残缺落漆的些许辉煌。” 当列车很快的驶入塞维亚古城的那一刻,令人惊艳的城市面貌映入眼中,在这里吸引了许多世界上的建筑大师来这里施展才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这老城区的墙壁上渐渐地留下了昔日辉煌的痕迹。如同一个年迈的老人,虽然孤寂,却也在脸上留下了曾经为生活和梦想而不停奋斗拼搏的道道皱纹,那是岁月在他身上流逝的足迹。 搭乘高铁如同青春的飚速梦想、登上火车感受昔日的温馨幸福、公路漫游的自我追寻、电车上对冬日阳光缓行时间的感受、浪漫却孤寂的航海之旅、充满收获和乐趣的步行之旅、静止沉稳的墓园之旅。不同的地方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气息,在其背后都会有着精彩万分的故事,作者会用不同的且最适合的方式去旅行,在快与慢的速度中体会人生的价值。 橘色方块、太空残骸碎片般的脑科医院、黑色机械铁塔、旧金山之心、赌城拉斯维加斯、镰仓星巴克等令人震撼的建筑,不管是在那里的居民还是到这里的游客都会被这般容貌所吸引,作者真的是对每一个地方奇特的建筑都有着深刻的了解,表面好看的建筑在其背后都会有一个奇幻的想法,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日本的贵志车站以及猫咪列车,一只叫做“小玉”的猫咪成为这个车站的站长,列车从外到内的装饰都是猫咪系列。草莓列车以及玩具列车都是美不胜收,并且这样的设计不仅让乘客有新的视觉体验还会使其在车上觉得不再无聊。猫头鹰派出所更是让当地居民感觉到一种安全感,地中海博物馆用混泥土建造的镂空花纹壁面。 有时候在旅行中最适合的就是思考,在小巷中,在城市间穿梭时,在云层里,在海面上都会让人陷入自己的世界中,在那里你会反思过去,会思考现在,会幻想未来,在旅途中才会让自己平静的对待这个世界,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去了墓园,他说那是他思考人生的地方,他认为死亡是人类最后的尊严,在墓碑的墓志铭上都可以去提示世人,生命是何其的短暂,生活是何等的脆弱;如何在短暂的人生里,成就永恒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也叫我们珍惜生命中现有的幸福,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感恩 作者说,“在二十岁之前,出去看看世界,去了解其他世界的人过的是什么生活,才能了解世界的需要在哪里。经过了壮游,眼界会更为开阔,心胸更为宽大,这样的旅行是面对世界,是改变自己的开始。”出去走走不需要多么有名的城市,不需要多么繁华的生活,去一个自己喜欢的,在旅途中了解这里的故事,体会一生的意义,体会生与死的宁静。当生命的速度是零时,也就是生命达到终点,旅行结束的时候,内心的欲望也被降低最后达到静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