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摘抄

2021-04-17 03:15: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摘抄

  《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一本由[美]卡伦·霍尼(Karen Horney)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内心的冲突》精选点评:

  ●每个人都是复杂的矛盾体,不要试图用自欺的方式取得内心的平静,要真实对己,真诚待人。只有解决了内心的冲突,才会得到更大的自由。

  ●三星半,提出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回避型居然也是神经症的一种,看似遗世独立的外表下,其离群索居居然并非手段而是目的,只是为了逃避而逃避。这位心理学家的书,没有具体例子,像极了教科书哈哈哈。

  ●我知道我有病了

  ●相较于《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本书更要更深一些,讨论了神经症冲突的几种模式、表现及后果。最后的「解决」部分篇幅虽短却让人受益匪浅。

  ●没有能力读明白

  ●“心理医生并没有能力使患者变成一个毫无瑕疵的人。他只能帮助他变得自由,从而使自己去争取实现那些理想。这意味着给患者一个机会,使他能变的更成熟,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论译者的重要性。

  ●近期让我收获最大的一本书

  ●是可以用于自我分析和自助的理论,读到一半的时候有点怀疑,为什么一定要消除差异,要治疗所谓性格缺陷,要把活在精神世界的人拉回现实,用道德标准去评价一切,以及为什么所有努力只为追求现世“幸福”……但是过得更好总是没错的吧嗯。

  ●講至人內心的衝突,全書行文較為通俗易懂,舉例子也更易得到不少認同,也從中看到了些許自己行為的影子。雖然最後的解決方法依舊歸結於看醫生等,但現象上的描述方式給這本書加分不少。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一):翻译的不错

  这本书要么有足够的耐心要么有心理学基础否则有困难,译林出版社王老师也算是很不错的翻译了,我没读过比这更好的翻译版本,但是读过比这个差劲一百倍的翻译版本,通过比较这个版本不敢嫌弃了,能让人读的比较畅快,霍妮怪不得能成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领军人物,读完我就跪了,相比于经典精神分析,霍妮极大的丰富了这个学派,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作者也确实是一个十分细腻的人,对神经症人格分析的入木三分,让我原本的很多疑问恍然大悟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二):我们一切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以获得心灵的独立自由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大多数时候只要不威胁到正常的生活,我们往往对其视而不见。这本剖析神经症患者内心冲突的书,将神经症的产生归因于人际关系的紊乱失调。在人们的心中,有三种态度之间的基本冲突:亲近人、对抗人和回避人,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三种基本冲突不同程度排列组合的产物,只是可能某种倾向会占据优势。(看到某处,会对作者所阐述的心理反应感同身受,甚至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神经病哈哈……)虽然我确信自己不是神经症患者,但我希望多了解自己,探寻思维和情感的反应机制;另外,与“本性难移”的说法不同,我相信人格是可以改变的,我们一切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尽管我们无法成为一个毫无瑕疵的人,但至少可以变得更独立自由。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三):《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个神经症患者的自白

  我打算用这篇书评,深度剖析一下自己的内心,而这意味着这将是一篇冗长的文章。

  我是一个磨叽的人,尤其在做一些决定的时候,能清晰感受到内心两股势力的角逐,而且并不是这两股势力争出优良后,我就会开心。

  卡伦·霍尼表示,在内心矛盾的基础上做决策,就一定要清楚的自己愿望,或者最重要的,明白自己感情生活内容是什么。

  这句话意思很明确,就是我们都要知道自己真正想的要什么。

  而神经症的症状之一就是压抑。

神经症的动力中心是三种态度之间的基本冲突,这三种态度的分别是:亲近人、对抗人和回避人。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四):大家都有病

  

心理学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学科。要么人们对它过份崇拜,要么又不视为科学,过于轻视。因为疫情的影响,今年的前三个月,一直处于焦虑、恐慌、不知所措的状态,再加上工作环境的大范围改变以及同事人际关系的挫败,这些都让我的内心产生了大量的复杂的情绪。人需要有个目标才能有勇气好好活下去。这个时候,我看到了别人的推荐,看了这本书《我们内心的冲突》。

前面几页感觉完全是在说我自己。看评论也写到“看了这本书就觉得我有病,不看了。”可是对于我这样有病就要治的特殊人种,决不讳言疾病,一定会读到结束。其实有没有病这回事,作者也在书中有很清楚地界定,普通人都会同时有这些书中所描述的症状,但是和真正患者有一定的差距。一来程度有很大差异;二来普通人因环境对自己有种疗愈作用。

这本书大篇幅叙述了患者的几种症状,不再赘述。这些症状可以方便作出诊断。当然大家不要按图索骥,不然容易误认。至于有些读者评论说没有提到如何针对治疗的问题。其实是有提及的。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和书中的某些章节有提及。作者清楚地表达了自己与弗洛伊德观点的差异性。弗洛伊德对患者的治愈性持悲观的态度。他认为患者或是医生对于内心冲突是无能为力的。而作者持乐观态度。认为个体对于病症是可以通过积极的处世态度,努力地扭转人格的方式来改变。她认为患者是可以也必须取得对自己负责的能力,消除冲突,对自己真诚。

读完此书,对作者种草了。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五):从孩童到“成人”

  “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爱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乡土中国》费孝通

  虽然这里费先生说的是社会秩序如何藉由家庭教养影响孩童,并非《我们内心的冲突》中所探讨的个人心理演化,但我想社会家庭和个人心理的成长脱不开关系,不仅仅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生长环境也在影响着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成人”。

  按照《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的逻辑,我们的“基本焦虑”是来源于孩提时期无法形成稳定存在感和认同感的残余。反映到我们现代成年人的身上,是一种恐惧和慌乱交织的不安情感。本书从孩童会对这种在接触世界(包括家庭、学校、陌生人等等社会环境)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有主要三种反馈,对应着作者所述的:屈就人、对抗人、回避人。分别是对环境的屈从、对环境的反抗和回避。事实上,作者强调正常人的心理通常是这三种状态的叠加,而神经症患者则表现出其中的至少两者的强烈冲突。反观我们自身,在生活中正是这几种行为夹杂:参加着不想参加的饭局又在饭桌上喋喋不休地说着不着边际的话,或是反抗着父母的各种说教却又和他人谈及相关话题时眉飞色舞,说是要一个人静一静在家里宅着实际上却渴望着他人的关注和关怀等等。细细品味心中情感时,或许能够抓到些一闪而过的情绪变化的轨迹。

  本书中提及,神经症者(极端状态)会采用一些办法来消除或回避冲突:

  1.完全选择其中一种行为模式:一味的迁就、反叛或是回避;2.在心中塑造一个“理想化的自我”,企图以这样的极端完美的模型去规避真实世界发生的事情。比如:会认为自己就是那样完美的性格、能力或是状态,一旦与现实不符就会加倍苛责自己,然后再次塑造这样的理想化自我来逃避现实;3.绝望,放弃选择或改变;4.自我分裂;5.将内在情感外化,诉诸外界的符号性行为(纳粹的形成会不会与个人的这种心理倾向有关?)。

  这些做法看起来像是个人为了解决这三种主要的内心冲突而采取的不同极端做法,实际上,我们正常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会有其中几种轻微的行为。虽然作者并没有在书中详细说明如何去解决我们内心的冲突,但是明确指出了它们的存在,这给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帮助。

  毕竟,从孩童成长为“成人”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成长。

  “成人”应该作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而存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