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船》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红船》读后感100字

2022-04-14 03:04: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船》读后感100字

  《红船》是一本由黄亚洲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6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船》精选点评:

  ●总体还行

  ●尔命如钟。书中慷慨激扬的演讲,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决意,为之震撼。从1919年五四运动讲起,仿佛你就是置身于那个时代一样,感受先烈所感受的,推翻先烈所推翻的。这本书不再是一个单纯讲牺牲和奉献的故事,他是明明白白的向你展现如果当时的仁人志士没有觉醒,如今的我们任然会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很少读政治相关的书籍,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类似于普及知识的书,比较有趣,总让自己会想到以前学习历史的时候,对于一些关键的问题有一个条理性的认识,还是有所收获

  ●希望大家能抛开一些固有的成见,看一看这热血未凉的故事。它没有那么多意识 形态的东西,更多的,是召唤之力量,焦灼的渴望,闪耀光芒的革命情感,以及历史本身的传奇能量。

  ●党史书籍里算写的还行了,至少不是枯燥教条到读也读不下去。根据时代大背景写的小说,算半本科普读物吧

  ●呵呵

  ●用真实人物的故事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发展,故事性很强,但是还是有刻意美化人物的印记,但是对于李大钊人物的描写,让人肃然起敬!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弘扬红船精神,是我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

  《红船》读后感(一):红船

  《红船》读后感(二):红船精神

  《红船》读后感(三):一条小船见证一个大党的峥嵘岁月

  不忘初心 再上征程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著名作家黄亚洲的《红船》以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为主线,充分展现了这一历史进程的苦难与彷徨、寻觅与追求、荣光与梦想。正如同志所强调的,“红船”是一种精神,是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这也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所在。     

  《红船》读后感(四):爱是拒绝在遗嘱上签字的那只手

  《红船》的腰封上,写着的推荐语,我一直以为是一本政治理论学习书。打开发现不是的。

  《红船》是一本地地道道的纪实小说。推荐这本书,因为它不是一本政治理论书,而是一部革命史。去意识形态化的,很动人的故事书。

  《红船》所写的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至1928年井冈山会师,这近十年间共产党如何诞生、发展、历经考验、又坚定顽强存活下来。

  数次感动。尤其看至最后。虽然起义失败,虽然中国革命走进了大山深处。但却至此胜利会师,新的篇章即将翻开。

  《红船》更是一部人物大全,对共产主义先辈的细致描写。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先辈也是人,是我们身边热血英武可爱立体的青年。

  有几多感慨与感动:

  1.历史的擦肩

  他们就这么擦肩而过,可谓是历史的擦肩。

  “如果这一天他们握手相识的话,朱毛会面的时刻将在中国近代史上整整往前推移六年。”莫名感动。

  所以历史其实自有其逻辑。

  2.爱是拒绝在遗嘱上签字的那只手

  宋庆龄与孙中山之情,书中着墨甚少,但感人至深。

  孙中山临终前,儿子、宋子文、孔祥熙和汪精卫,站在他的病榻前,带着沉重的心情,在孙中山的指示下,拟定遗嘱。

  此时的孙中山,虽已自感不妙,却迟迟不在遗嘱上签字,为的就是在最后时刻不愿夫人伤心。宋庆龄在前几日,已因为不忍心看他立遗嘱,而抽泣多时。他的心抽紧了,便也强撑着迟迟不动笔。

  “宋庆龄知道这一份拖延,实际上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感情。”什么是爱呢,这就是爱。

  但她亦爱他,所以希望他的基业不毁,所以她握着他的手,一笔一画签下了名字。

  而更令人唏嘘的是,“十年前,他们分别签了两个名字,面前站的是一个日本律师;十年后,他们合力签了一个名字,面前站着的是一个即将佩上黑纱的政党。”

  当肩扛大任,便无法爱得自由。而即使再爱,最终也只能是这样殁了。

  3.西花厅海棠依旧

  哪怕痛心失子,两人也爱得深沉。

  可以说是战火中的倾世之恋了。

  4.一切皆命字

  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5.宿命之敌:既生瑜,何生亮也。

  蒋从国名党内步步为营,一路走来,他的厉害之处,无论是心性与智慧,皆为极品。可惜的是,他这辈子最大的败笔就是与毛为敌。

  一切皆宿命,无愧一生对手。然,蒋误入歧途终成败局埋骨田横。

  有时候在感叹,二人若非政见不同,会不会也是把酒言欢的知己。

  还有许多有意思的事。

  很多人物和事件,埋藏在历史深处,被蒙尘。正期待我们一一将他揭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