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史》读后感100字
《三十年战争史》是一本由[英] 彼得·威尔逊著作,后浪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0元,页数:9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十年战争史》读后感(一):一场婚姻的连锁反应
几年前去过海尔姆斯泰德、布伦瑞克和海德堡,下萨克森州,一望无际的田野,红色屋顶的乡村,今天才知道,这片大地曾经是30年战争的主战场,战争的主角之一是腓特烈五世,海德堡城堡的主人。
1214年,海德堡城堡开始成为巴拉丁选帝侯的官邸所在地,现在的海德堡大学要到1386年才成立。腓特烈五世的母亲是荷兰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的女儿路易莎朱莉安娜,奥兰治亲王恰恰是当时新教的领袖之一,另外两人是英格拉的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海军上将科里尼。腓特烈五世出身于一个十足的新教家庭,母亲自不待言,妻子是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儿、查理一世的姐姐——伊丽莎白斯图亚特,正是这一层关系引发了之后的一系列变故。
在海德堡城堡,有一个专门的石头拱门,是腓特烈五世迎娶伊丽莎白斯图亚特时专门修建的。对于偏远的黑森州而言,能迎娶英格兰的公主,肯定是一件有莫大荣耀的事情。
1619年腓特烈五世加冕波西米亚国王,自动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新教领袖和30年战争的主角,他的对手则是哈布斯堡的斐迪南二世和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为了支持女婿的事业,詹姆斯一世希望议会同意向腓特烈五世的军队提供资金,议会不从,詹姆斯一世只好向西班牙求助,希望通过儿子威尔士亲王与西班牙公主玛利亚安娜的联姻来拉近彼此的关系,但西班牙人提出的条件是将腓特烈五世的儿子腓特烈亨利送往维也纳接受耶稣会士的教育,目的是让继承人改信天主教,这当然是断不可接受的。于是,詹姆斯一世转而寻求法国的支持,促成了威尔士亲王和路易十三的妹妹亨利埃塔玛丽亚的婚约——一个新教徒国王和天主教公主的联姻。
英格兰这个国家在新教和天主教婚姻上已经吃够了苦头。亨利八世的精虫上脑让英格兰成为了一个新教国家,但是第一任皇后恰恰是天主教大本营的西班牙公主凯瑟琳,生下的王位继承人受母亲影响信奉的自然是天主教,血腥玛丽的短暂执政让英格兰的教会冲突一度血雨腥风,好在继任的妹妹伊丽莎白一世比较深明大义,英格兰重回新教,但潜在的继承人——伊丽莎白的表侄女苏格兰的玛丽自小在法国宫廷长大,又是一位天主教徒,最后还是上了断头台,才有了英格兰的黄金时代。
《三十年战争史》读后感(二):欧洲历史上比二战还惨烈的三十年
1618年5月的一个早上,一名男子被挂在城堡的窗户外,摇摇欲坠。他的身份和他的处境有着巨大的反差,欧洲哈布斯堡王朝的高级官员,46岁的贵族,整个王国最富有的男人之一。幸运的是,他不是一个人遭遇这样的待遇,他的同事马丁尼茨和秘书法布里修斯也很快像物件一样被丢出了窗外。这是中欧历史上著名的“掷出窗外事件”,引发了德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场战争,导致了长达两个世纪的虚弱分裂。
三十年战争史发生于1618-1648年,三十年的时间席卷了整个中欧地区,百万人民丧生于这场战争中。有人统计过,这场战争的人力物力经济损失远远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也改变了德国的历史走向,给予德国致命一击。
虽然这场战争如此激烈,影响深刻,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这段历史都被简要论述,一笔而过。原因诸多,比如需要研究者掌握至少14种语言,比如需要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抽丝剥茧构建这段历史的宏伟场景,以及一些学者切入角度以人物和事件为主,这些都让这段重要历史无法更客观全面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威尔逊一直致力于研究中欧史、战争史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史,扎实的研究功底和孜孜不倦地深入挖掘下,他极尽全力写出了《三十年战争史》。这本书是一部令人敬畏的著作,将近900页的内容力图对战争事件和战争背景之间做到了平衡,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文化全方面阐述这场战争。
书中的内容安排逻辑清晰,文笔轻快优雅,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在细致研究与宏观把握上做到了平衡。全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端,1-8章主要陈述了欧洲的主要形势,介绍了一些关键问题和主要人物。作者试图把这场战争本身视为一场有关中欧政治和宗教秩序的斗争,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二部分冲突,9-20章按照年代顺序讲述了战争中发生的重要事件,重点放在1635-1648年,这是以往学术讨论中容易忽略的部分。作者试图去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1640年以后争取和平的努力会失败。
第三部分后果,21-23章主要检视战争方方面面的损失,这场战争对于中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的深远影响远超想象,作者从众多资料中摘出了大多数读者容易理解材料,有趣有料,摆脱了阴郁历史的沉重感。
通读中并没有很大的压力,主要是作者在人物呈现上保证了生活气息。比如书中在讲述主支线的领袖时,鲁道夫的优柔寡断,内心的威严感与高度责任心的冲突,刻画的入木三分。费迪南大公一生享受大餐,不忌口,但医生在尸检时惊呼他竟然可以活这么久,作者风趣的描写让人忍俊不禁。
彼得·威尔逊的《三十年战争史》填补了历史研究上的空缺,读完让人心生钦佩,这是一部诚意满满、学术探讨严谨的著作,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细节捕捉,让这段历史鲜活了起来!
《三十年战争史》读后感(三):欧洲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三十年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战争之一,它给德意志兰带来极为悲惨的结局,它蹂躏了整个中欧地区,并为之带来了巨大的创伤。经济的极度凋敝和政治的极度分崩离析(德意志兰分裂为314个邦和1475个骑士庄园领,均拥有独立的主权,皇权有名无实,盛行诸侯小邦专制主义统治),在一个世纪后不仅未见改善,有的反而变本加厉了。
仅仅三十年的历史进程为何会给欧洲史带来如此大的变化,彼得·威尔逊用一部《三十年战争史:欧洲的悲剧》带我们走进那曾经给后来的德国史造成了深刻影响的暗黑三十年。
正如作者也彼得·威尔逊在前言中所说,关于三十年战争史的研究有很多,但是真正将这三十年战争史全面记录下来的却很少,因其涵盖三十年各个方面至少需要掌握14种欧洲语言,史实资料数不胜数,所以大多三十年战争史的著作都只是对那段黑暗的历史进行简短的概述。而彼得·威尔逊的《三十年战争史:欧洲的悲剧》旨在用最详细的时间维度来横跨这段黑暗的历史,将注意力集中在16世纪后期神圣罗马帝国复杂局势中的战争起源上。
1618年5月23日波希米亚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王宫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两名钦差从窗口投入壕沟,并成立临时政府,宣布波希米亚独立。由此次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而引发的波希米亚叛乱被视为是整个中欧三十年战争的开始,这场战争夺去了800万人的生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和宗教版图。
彼得·威尔逊认为这场始于波希米亚叛乱的战争如果能够避免,或许全欧洲的历史将会被改写,它不主要是一场宗教战争,而是作为一个导火索的形式引发了政治、社会、语言、性别等其他因素相竞争的结果。他们用《圣经》来解释这场战争是一场圣战,一场正义与邪恶间的终极决战,在这种决战中,只要目的正当,几乎可以不择一切手段。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样,这场战争只不过是好战分子和政治权力相结合,用来行使他们正常权力的一种体现,是用他们的视角来解决宗教冲突的一种手段。而这种由宗教纷争引起的三十年战争,实际上是一场德皇意欲加强权力、新旧教诸侯要求割据称雄、几个大国乘机扩张的战争。它严重削弱了欧洲的天主教和封建势力,同时加剧了德国的分裂割据的局面,给德国的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它还为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利国际环境,为俄国实施“西进”政策和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提供了契机。
三十年暴虐战争的洗劫、破坏和暴力行为的泛滥,大量平民流离失所,四处流浪,导致德国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在欧洲史无前例。在这之后的奥地利王室继承战,七年战争,普法战争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都不曾遭遇这样惨痛的人口灾难。
彼得·威尔逊在本书中用前半部分来陈述欧洲的主要形势,将关键性问题与人物串联,按照年代顺序来论述事件,并将注意力重点放在被遗忘的1635年后的一段时间内,用于论述此段时间和平为何会如此难以实现,最后检视此三十年战争的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其导致的人员和物质的多种损失,并试图总结战争对经历过它的人们和后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三十年战争史》读后感(四):帝国的黄昏——三十年战争史
公元1618年到1648年发生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三十年战争”是整个欧洲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战争之一,单从死亡人口占战前人口的比率来看,“三十年战争”在各个战区基本都达到了20%左右,有个别地区达到了惊人的50%,甚至更高。虽然人口减少并不完全都是直接归因于交战,但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伤亡,这个比率依然是触目惊心的,毕竟,就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最为惨重的苏联,其人口损失也不到12%。由此,“三十年战争”作为欧洲历史上破坏力最大的战争可谓“当之无愧”。
“三十年战争”的重要影响不仅体现在重大的人员伤亡上,其对中欧地区,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文化、宗教、经济等都产生了深远且深刻的影响。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威尔逊的著作《三十年战争史——欧洲的悲剧》正是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详实解读。在这本著作中,彼得·威尔逊并没有局限于对战争本身的叙述,而是从其深刻的社会根源谈起,追溯其千丝万缕的历史诱因,从政治、宗教、文化等各个历史脉络中梳理其演进过程,并总结其深刻影响。《三十年战争史——欧洲的悲剧》分为“开端”、“冲突”和“后果”三部分,简明的分部之下是详尽且忠实的考证和叙述,既展示了战争的历史背景、综述了战争的进度进程,也总结了战争的后期影响。作为一部历史著作,也可算是面面俱到了。
作为欧中中世纪晚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三十年战争”首先在表象上体现了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但在这个曾被学界普遍重点解读的历史因素之外则是更加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博弈。彼得·威尔逊在书中提到“政治利益优于宗教团体”的观点,帝国内部控制力下降,使得各个诸侯有动力和空间从局部利益出发综合利用其内外资源,由此,“宗教事务政治化”成为一个表象上的突出特征——“由于宗教是攻击王室政策的唯一理由,政治沿着教派路线两极分化”。或者,宗教在战争中只是一个意识形态化的借口,其更加深层的原因既与帝国内部各方势力的角逐有关,也与欧洲列强的相互竞争有关。
而从“三十年战争”的后期影响来看,除去其严重的破坏性二外,它也开启了现代国际秩序的新篇章。战争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威和控制力,并最终于1806年在拿破仑的压力下解散了帝国,这对德国和欧洲的政治版图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战后一系列合约的签订也被认为完成了宗教改革的使命,为新教争取到了更多的政治权利。同时,国家理念从守护既定秩序转换为促进共同利益,这也提供了一条通往现代世俗社会的道路,学界对战后《维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积极解读认为,其标志着现代国际秩序的诞生。
总之,“三十年战争”不仅在当时的德国和欧洲造成了重大影响,其在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史上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式的深刻反应。作为中世纪晚期的神圣罗马帝国的黄昏期,也依然有绚丽的霞光照耀着现代社会的黎明!
2021.4.27
END
个人诗集。欢迎垂询购买。微信号:huarrysu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