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读后感100字
《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是一本由[美] 杰夫·洛布 / [美] 蒂姆·塞尔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读后感(一):故事和画风
第一次看得比较匆忙,不是很明白,可以看出这本书的故事的确是有一定深意和复杂的。故事完成度很高,最后的两场反转是亮点。编剧的功底非常强大,故事是我看过的蝙蝠侠大事件里面前三的作品。画面也是亮点,有如旧时代电影海报一样的画风,凌厉的笔触与鲜明的明暗交界让人不由得拍案叫绝,里面画师埋了许多小伏笔和小惊喜。强烈推荐!
《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读后感(二):超级英雄的信条
我始终认为蝙蝠侠不杀原则的绝佳体现是《漫长的万圣节》而非《红头罩之下》。超级英雄的信条不该是打击黑暗。黑暗和光明相伴相生,同时永生不灭。超级英雄的确在打击黑暗,但他们不该忘了他们的信条是维护光明。一旦越界,英雄就不再是英雄。我们无法得知蝙蝠侠有没有在帮派相杀的某一个瞬间动过渔翁之心,但在真相披露的那一刻,他注定不能够了。
《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读后感(三):瞎写的 辞藻有限
我只能说这个故事真的是太精彩了,它把每个人的性格发挥到了极致。尤其对哈维丹特的人格刻画。。。 从一开始的正义的地方检察官到双面人之间的演化。其实不光是双面人这里需要读者思考,还有法尔科内的那个儿子 法尔科内以及索菲亚。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 都有自己的“法则”。。。好了想不出来怎么写了。总之此书我把它排在蝙蝠侠系列漫画的第三名 第一是致命玩笑 第二是黑归
《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读后感(四):随便乱写
第一次翻开这本厚厚的漫画没翻几页就关上了,和《猫头鹰法庭》《零年 秘密之城》这些作品比起来,不熟悉这种画风的读者都会感到不习惯,张扬的线条,不多的细节,以及灰灰的颜色,都是那么不讨喜。 然而就像书封所说,“一直以来蝙蝠侠宇宙中那些略显奇幻的元素终于扎根在了一个真实可信的世界中”,脱去蝙蝠侠的符号之后,这部作品中的蝙蝠侠更接近一个侦探的本质。围绕蝙蝠侠的也不再仅仅是大段的对于童年犯罪巷的回忆,而是偶尔提到,但贯穿首尾的“一个承诺”,不得不说故事中,遭遇稻草人之后的布鲁斯韦恩,在戈登面前仓皇逃窜的片段是近段时间看到关于布鲁斯父母最令人动容的一个呈现。 分镜非常讲理,在不漏掉细节的情况下给了读者充足的想象空间,真是异常地爽快。
《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读后感(五):纸张上的真正哥谭
美漫因为冗长的故事线和数不清的人物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在国内都是极小众的存在,上个世纪的数个改编电影,也都是简单的好人坏人的二元对立,很少有编剧能将美漫里的成人思考还原到电影里。而DC漫画在近十几年将旗下著名的单独篇章漫画拍摄的动画电影,也呈现一片低龄化趋势。
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之所以受漫迷的欢迎,是编剧们并不受单一故事的限制,而是将蝙蝠侠最经典的几个篇章揉碎,重新编排。蝙蝠侠最经典的诸如元年、无主之地、黑暗骑士归来、致命玩笑等漫画的段落和元素,都能在电影中找到。
《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读后感(六):由RED韵的书评所想到的
有RED韵的书评珠玉在前,深感自己作为不走心的伪老爷迷,无法从宏观和全面的角度深度分析这本长篇巨著,故只能粗浅地谈谈本书给我的印象。
正如社会派的推理小说中,罪犯身份(who)、犯罪手法(how)、犯罪时间(when)、犯罪地点(where)的推导远不及犯罪动机(why)来得重要,这部十三章的“犯罪史诗”中,尽管前十二章都充满了张力和悬疑,引导读者猜测最可能的凶手是谁,但这一直不是重点,而从前文中能获取的信息来看,不论是已承认犯罪事实的阿尔伯托、吉尔达,还是曾成为嫌疑人的卡拉、哈维甚至老爷和猫女本身,都有可能是其中某一起或几起案件的“行刑者”。真相就像《竹林中》一样扑朔迷离,而在黑手党家族之间利益纠葛以及老爷、戈登、登特对于正义和信念逐渐扩大的分歧等种种充满了张力和深度的戏剧性冲突的比较下,更显得无足轻重。
RED韵提到,本书“对《教父》的致敬是《漫长的万圣节》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开篇宴会和婚礼,和意大利移民的家族设定上,同样体现极简主义的构图上,甚至“罗马人”卡迈恩(《教父》三部曲的导演的父亲名为卡迈恩·科波拉)与马龙·白兰度的形象相似度上。而书中阿尔伯托“杀死父亲”的梦想和实践也可视作对《教父》中麦克超越了父亲的一种致敬。
原著封面与影片最经典的极简设计。
《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读后感(七):“节日杀手”,过于强大的反派
还有 到最后也没解释猫女到底要干啥,什么立场,全篇下来更像是一个工具人,需要的时候她便出现
哥谭魅影《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读后感(八):心理学上分析两位节日杀手和哥谭永远的黑暗骑士
无论是小时侯看的老蝙蝠侠三部曲还是长大后的诺兰三部曲和后来补完经典的《黑暗骑士归来》《致命玩笑》《元年》《红头罩》《缄默》等等精彩的哥谭群像文本形象 还是最近补完的这部《漫长的万圣节》 蝙蝠侠和他身边人物的形象分析永远是时看时新
开始心理分析前先说一些有意思的小细节
漫画最后结局的超级反转和第二个节日杀手的身份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消失的爱人》
大量的光影交错 色彩布景 台词设置都致敬了《教父》
双面人的诞生和成长也是被后来的漫改电影天花板 诺兰导演的《黑暗骑士》所借鉴 诺兰本人对本书的评价也很高
作为1999年的漫画 在内容上可以做到凶手先伪装死亡(我自己杀自己) 然后把侦破思路引导到是另一个嫌疑人自己杀自己 贼喊捉贼 但在最后自己被抓时哈维丹特已经黑化 成为了下一任节日杀手 可最妙的是结尾证明了凶手还有一个 那就是哈维丹特之妻(后现代最伟大的虚拟人物侦探蝙蝠侠到最后都被蒙在鼓里)
但也看出来了 法尔科尼之子在其父探监的时候和哈维丹特之妻在最后说出的话都揭露了他们的motivation犯罪动机——渴望爱与恐惧冷漠 也就是法尔科尼从不关心他的儿子 记不住儿子的生日(这也是为什么罪犯执着变态的只在节日行凶 在心理学上他把这个当成一种exit 一种心理补偿 在节日杀人来获得刺激 来让别人“关注”他——以至于这种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其父的传统有组织犯罪 他在内心的深处只是想让其父亲的工作快点“结束” 这样他就可以“占有获得”父亲的爱)只是他父亲单纯的不想让他插手家族事务(第一卷)并屡次打断他的建议发言(漫画中他此时的省略号沉默可以看作是伏笔)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特意添加了布鲁斯韦恩和其父托马斯韦恩的回忆 父子关系虽然短暂 但短暂的父亲回忆里布满了至善的人物形象 而蝙蝠侠在十三个节日中的“父亲节”情绪崩溃去哭坟也是一种暗示凶手身份的伏笔(还有日常虐粉= =) 而哈维丹特之妻则是因为丹特过于执着案件 离家少归 对妻子不够照顾 而妻子在丹特某次回家的对话也是一处伏笔“...你什么时候把案件从工作带回家了……”“我一直是这样亲爱的” 后来蝙蝠侠来丹特家调查的时候妻子的“求求你把他带回来”应该也是肺腑之言 但这并不影响她的副人格行凶 蝙蝠侠没有被骗 判断也是正确 她 那时说的确是实话 但也是犯罪动机 并不矛盾 所以妻子模仿杀人借壳行凶也只是希望在某种意义上和作为检察官的丈夫在一起(日子不能一起过 工作中我也要和你缠一起= =llll)是一种异化的畸形的爱恋
蝙蝠侠已经没有爱的人了 他的生命充满了冷漠 所以他最后能战胜那些被冷漠和感情折磨奴隶的凶手 当然 这也是一个极其黑暗讽刺的设定(不愧是你 dc)
故事最后的一句话“我相信哈维丹特”被后来的电影《黑暗骑士》宣传致敬
也和开头的第一句“我相信哥谭城”首尾呼应上了
当然致敬了《教父》的《漫长的万圣节》也被《黑暗骑士》致敬 而后来出名的黑暗骑士和教父系列在imdb评分上撕起来那是后话了
《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读后感(九):我听闻,你依旧守着孤城
暗夜无疆
虽然近几年漫威在电影届赚的盆满钵满,但是在漫画界,销量最高的,依然是蝙蝠侠和超人的故事,一是因为粉丝群巨大,二是因为他们的故事经典跌出,而这一本《漫长的万圣节》,绝对站在经典中的金字塔顶。
黑暗风格的故事,将蝙蝠侠漫画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不再仅仅是拳脚相加的表面文章,每一个章节的背后都能引发读者的无限思考。增加了故事的深度,也让角色的形象更加的真实化。
漫长的万圣节,时间横跨了一整年。小丑、所罗门 格兰迪、猫女、疯帽匠、毒滕女、谜语人、稻草人、企鹅人、日历人……哥谭知名的反派悉数出场,都是曾在哥谭市各领风骚的人物,在这一本里却完全成了陪衬。在这个罪恶之城,他们的疯狂只是表面,真正让罪恶在哥谭根深蒂固的,是法尔科内和马罗尼这两大犯罪家族团伙。
面对这样的犯罪势力,蝙蝠侠、警长、检察官组成了三叉戟,来势汹汹,却收效甚微。蝙蝠侠真正对法尔科内造成威胁的反而是和小偷猫女的几场合作。以暴制暴,以罪恶对抗罪恶才有效,这个城市,真的无药可救了。然而蝙蝠侠依然立志清除哥谭的罪恶,虽然仅仅是城市表面的疯狂就让他疲于应对,罪恶背后势力更是无法撼动,他依然坚持原则。和他相对的,是检察官哈维邓特。
哈维邓特无疑是本故事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以嫉恶如仇的检察官设定出身,却被犯罪集团一步一步的逼成了“双面人”,这是一个很讽刺的结果,哥谭市为数不多的灯又灭了一盏,变成更深的黑暗。当正义变得无力,新的罪恶开始崛起。漫长的万圣节,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犯罪故事,伴随着节日杀手的不断动手,整个城市动荡不安。光明摇摇欲坠,“双面人”顺势而生。“双面人”的第一次出场,就带动了哥谭一种知名的反派,这种理智和城府能力,让他终于打败了法尔科内和马罗尼,但也将哥谭的罪恶带入了一个更黑暗的层次。
哈维邓特入狱前说,节日杀手有两个。事实上,日历人是节日杀手、哈维是节日杀手、阿尔伯托是节日杀手、吉尔达也是节日杀手。在罪恶之城,仿佛每个人都成了“杀手”,否则,就会被罪恶所“杀”。
一本超级英雄的漫画,没有给人带来惩恶扬善的快感,反而却以无尽的黑暗结束。这是罪恶的生生不息,正义如烛火般风中摇曳。在之后的正义联盟的时代,蝙蝠侠亲口对超人承认,哥谭已经无药可救。但是,他依然坚持的守护着哥谭,因为,这是他曾许下的誓言。
《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读后感(十):《漫长的万圣节》剧情解析
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剧情解析
哥谭之主的争夺
节日杀手的庆典
提问:谁是节日杀手?
回答:节日杀手一般说法有两个,罗马人之子阿尔贝托和哈维邓特之妻格林达,有的将哈维邓特也算了进来,至于每次案件凶手究竟是谁,大家的说法就众说纷纭了。其实从头到尾将人物性格梳理一下,参照漫画中蝙蝠侠以及其他角色的旁白,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说的通的结论。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阿尔贝托选择目标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掩藏自己未死的真相(杀死军械工、验尸官和想确认自己是否死亡的卡拉·维蒂),二是要消灭法尔科尼家族的敌人,向父亲证明自己,这从后期死亡的多是马罗尼家族的成员可以验证。最初犯案的格林达,只有最初三起案件,之后在新年前夜阿尔贝托被杀案件中她误以为哈维邓特是凶手,所以以为哈维邓特也像自己一样开始通过谋杀来解决法尔科尼家族,随即停止杀人,这也就是最后她一直认为阿尔贝托是替罪羊的原因,不仅是自己的替罪羊,也是哈维邓特的替罪羊。而事实上,阿尔贝托是伪造自己的死亡。当然有些人认为是卡拉·维蒂枪杀阿尔贝托,但是阿尔贝托死里逃生,并且在卡拉·维蒂核实自己生死时杀了她,但在故事最后阿尔贝托被抓后,蝙蝠侠的旁白已经确定阿尔贝托死亡就是自己伪造的,并没有提到卡拉·维蒂,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卡拉·维蒂在罗马人生日这天去验尸官房间查看资料。愚人节这一期谜语人和蝙蝠侠分别提出了杀害卡迈恩凶手的种种可能:猫女、马罗尼、卡拉·维蒂、哈维邓特以及卡迈恩法尔科尼,这一期内容十分重要,不是因为提出犯罪嫌疑人,而是暗示了凶手并不在这些人当中,卡拉·维蒂和哈维邓特的嫌疑至此消除,结合最后阿尔贝托的供词,我们可以得出历次案件的真相(见下表)。
节日 受害者 凶手
万圣节 约翰尼·维蒂(罗马人的外甥) 格林达·邓特(哈维·邓特的妻子)
感恩节 爱尔兰人五人组(罗马人雇佣的小帮派) 格林达·邓特(哈维·邓特的妻子)
圣诞节 米洛斯·格拉帕(罗马人的保镖) 格林达·邓特(哈维·邓特的妻子)
新年前夜 阿尔贝托·法尔科尼(罗马人的儿子、假死) 无
情人节 车内保镖四人组(萨尔·马罗尼的保镖) 阿尔贝托·法尔科尼
圣帕特里克节 马罗尼安全屋众人 阿尔贝托·法尔科尼
愚人节 由于愚人节的节日气氛无人死亡 无
母亲节 军械工(节日杀手的.22手枪制作者) 阿尔贝托·法尔科尼
父亲节 路易吉·马罗尼(萨尔·马罗尼的父亲) 阿尔贝托·法尔科尼
独立日 验尸官 阿尔贝托·法尔科尼
罗马假日(罗马人生日) 卡拉·维蒂(罗马人的妹妹) 阿尔贝托·法尔科尼
劳动节 萨尔·马罗尼 阿尔贝托·法尔科尼
万圣节 卡迈恩·法尔科尼(罗马人) 哈维·邓特(双面人)
黑色电影的致敬
格林达·邓特在漫画最后的几页独白可以说点睛之笔,DC漫画中的女性角色(我是说普通人,神奇女侠之类的女性不包括在内)很难给人印象深刻,但是格林达·邓特让这部漫画像一部真正的黑色电影一样,让人意犹未尽,后来DC大事件中的《身份危机》中也有位类似的女性。《漫长的万圣节》区别于其他蝙蝠侠漫画的一点就是它很认真的探讨了英雄周遭普通人的境遇,戈登夫妇在《元年》《漫长的万圣节》《黑暗胜利》中历经了出轨、分居和复合,邓特夫妇在一系列的威胁和恐慌焦虑后,两人也算是殊途同归走上犯罪道路,不过邓特夫人犯下案件后隐于黑暗的功底强太多了,而哈维邓特哪怕是在续作中也是尽力掩盖自己夫人的罪行,原因大概除了真爱,也有几分畏惧的成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