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青山的读后感大全
《黄河青山》是一本由(美) 黄仁宇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河青山》精选点评:
●读《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印象较深的内容如下:第一,黄62岁时被纽约州立大学的纽普兹分校解雇,这除了让黄生活陷入困顿,也让他有极大的羞辱感。第二,黄年轻时认识好多人,不但认识郑洞国等国民党高级将领,而且认识田汉、廖沫沙、范长江等人。第三,他做过多年的国民党军队的军官,政治立场倾向于国民党一方,这对他的判断力造成一些伤害。比如国民党军队的一个参谋告诉他林彪在东北打胜仗靠的是人海战术,如此荒谬的说法他居然笃信不疑。再有,他花了不少篇幅为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辩护。
●这是一本十分吸引人的书,但我得承认关于历史的大幅篇章我读不懂。可能是因为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半年,更大的原因是才疏学浅,我无法进入作者的历史脉络和逻辑。如果有机会,我可能还会再读。接下来我想读读《中国大历史》。 2019年6月30日
●以介绍自己生平经历的形式夹杂着时代背景的历史事件,是比较真实和具有画面感的,尤其是对国共之争的根源和优劣,有自己独特的判断,读史可以明鉴,能把材料运用到作者一般的水平,实在是比较远大的目标。
●书本的内容不错,然而中译本的翻译糟糕得让人要吐了,想问问译者的英文有没有过四级?
●黄仁宇南开大学退学,投笔从戎十年,流亡美国刷盘子,34岁再入大学,学术上也是坎坷不平,最后终于在历史领域获得不小成就,与现代中国史交织不断,真是传奇的一生啊
●大学时老师推荐时,试图读一次;看完《万历十五年》,又想要读一次;终于在这几天读了大半,不得不说,对于内战,对于他的战时体验,以及他所描述的与高官接触的经历,在美国与英国大学科教研究所见所闻,都是让人有启发的。
●读起来颇有趣味性,可能我也想写回忆录的缘故,但是更多的是关于自己的书籍创作,在万历十五年走红之前遭受的冷眼,看出来对蒋还是比较公正,无失偏颇。
●没多大价值
●黄河青山
●读完后有些理解为什么他不想在生前出版中译本了。最近对历史没什么感觉,所以书也显得不怎么好看。
《黄河青山》读后感(一):读过最长的个人传记
我是从江才健的杨振宁传的序言中知道这本书的。当时就说在犹豫不知从美国还是中国还是什么视角来看待杨老,结果从黄仁宇的自传中得到启发。一读,果然。黄仁宇由于他传奇的个人经历,游走在中西方文化的交界处,不带意识形态和个人道德,而从技术角度形成大历史观,令人眼前一亮。
本书原文英语,由别的译者翻译。
不说了,读万历十五年去了,
《黄河青山》读后感(二):记《黄河青山》
一个人可以在多大年纪的时候选择重新出发?黄先生在这本书告诉我:多久都可以。年轻时戎马生涯走过中国西南、印度、台湾、日本;中年时重回校园,开始研究学问;一直到老年,都在提醒自己不能有偏见。这样丰富的人生可真好啊。
此外,黄先生一再强调大历史观、并提出中国的问题在于不能进行数字管理,以抽象道德掩盖技术低级的缺陷,我读完后非常认同。联想到疫情期间,武汉的物资征集了一堆,但是派送上遇到难题;以及现在东北通化还有很多人在微博上说家里没有余粮,也没有政府部门及时提供食物,都侧面说明黄先生提出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前几年,我也曾非常向往国外某些制度模式,但是这两年越来越感受到,地理因素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制度构建影响多么巨大。 如何摆脱陈旧历史的惯性呢?吾辈仍需努力。
就我个人而言,要学习黄先生的摒除偏见,热爱独立思考,追求心灵自由,以及时刻提醒自己君子慎独。
《黄河青山》读后感(三):人生无处不青山
最初看到《黄河青山》这个书名的时候,觉得是满满的家国情怀,尤其与该书开头展示的照片形成强烈对比。整本书的信息量较大,作为一部自传的同时也融入了很多同年代的人和事,有兴奋、愤懑、绝望,也有成长。书中让我有感触的地方很多,他让我感到作为旁观者认为的知名学者、历史学家的一生也真的并非坦途,比如在临近61岁时被解除终身教职。黄仁宇先生说:“我阅读的东西,听过的对话,在中国见证的事件,都只有在我迁居多年后才产生意义。由于离主体很远,又有够长的时间来发展后见之明,终于可以轮到我说:‘我懂了’”。然而,最让我震撼的还是最后一部分提到的他与一位苏联人会面时发生的事件,他说道:“这起事件能证明什么?它本身的意义并不大。我不可能从单一事件中建立起刻板的印象,那和已经存在的其他刻板印象也没什么差别。但重要的是,这个人是我唯一亲身接触的苏联人,却能显示出人类的关怀和敏感,而就我索能看到的中国和西方新闻报道中,有数十篇故事和文章提到他的国家和民族,却没有一篇令我动容。我还记得二次大战前我们对日本人所持有的僵化印象,和我后来在日本结识的人全无相像之处。法国人也不是我们抵法前所想像的轻浮模样。不说别的,如果可以打破这些僵化的形象,就可以促进更多的了解。”最后,他认为的解决办法是:也许最后的摊牌可以避免,前提是双方都决定不再宣称自己的一方具备道德上的优越,而是以坦诚和互助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说的是书中的内容,但又不仅限于指定内容,很多东西是相通的。
《黄河青山》读后感(四):1980:黄仁宇极不平常的一年
《黄河青山》读后感(五):遥望黄河青山
读着读着我感觉黄仁宇就像《永恒的终结》里的观测师,以个人经历密切观测20世纪中华大地上因管理适应不了变化而发生的社会变革。从大的历史范围来究其根源,技术问题可追溯至明朝,明朝货币管理制度的失败,中国形成大村落聚集的形式,一直延续到清朝、民国也没改善;道德问题追溯至孔孟,后逐渐使得用道德手段解决技术问题成为传统。国名党的问题在于建立了虚有现代化外壳的上层组织,而缺少中层组织,不能有效管理广泛的散落的还停留在明朝的下层组织;共产党则用土地革命来改造重组下层组织。
这在《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中有做总结:中国国家治理的一个深刻矛盾是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我没有看完,不说了。
《黄河青山》终究是本自传、回忆录,是黄仁宇先生数十年的生活中,所历经长久的旅行、阅读和自我探索,而造就的大历史观的展现,是对自己人生的探索与对祖国命运何以至此的思考。其中我最喜欢对范长江和黄仁宇父亲黄震白的回忆。范长江从原来落魄到自暴自弃地跳长江水自杀,到奋斗在革命运动前线,想要改造新闻业却被新闻业踢除,后来成为周恩来总理的新闻官;黄震白原来是国民党前身同盟会成员,可以说是国民党元勋,在参加数次革命后想要回归家庭,变成一个顾家的人只希望保护好一家老小平平安安。再说回黄仁宇自己,他是国名党军官,经历过抗日战争、国共内战,30多岁到美国读书,而后留在美国,在大学里教授中国历史,又在快退休的时候被大学裁员而失业。
中间提到了命运预定论与自由意志对他想法的改变, 我想他在回忆亲友与自己的过去时,也在思考命运的问题,个人命运在社会历史下如何发展,如果说历史的必然性使社会结构强加到个人身上,使个人命运是既定的,那自由意志的用处何在。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方向是宏观的,大历史观也是宏观的,个人命运与自由意志是微观的,个人命运逃不出历史结构,最后还是很俗地说,找到个人价值,实现它就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