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锦集

2021-05-10 04:40: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锦集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是一本由蒋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01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一):美是一种姿态

  特别与莫奈共鸣极强。他的平和、静谧、温尔,他画中有一种长久的耐心,观察与等待,不疾不徐,使其渐渐企及一种仁心仁境。更准确说,他的画几乎去除了一切虚妄的东西,只留下纯然的美。如他笔下的睡莲和柳树,无妄地、纯然地存在着。那种状态,那种生命姿态,就是美。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二):莫奈一生的坚持

  莫奈的画,在光和影的变化中色彩斑斓,或热烈,或宁静,或春意盎然,或秋色辉煌,什么样的心境,什么样的专注,什么样的感悟,才能有如此敏锐的观察,才能得到大自然如此丰富的欣喜,才能有如此细腻的表现。每片叶子,每朵花都在生命。

  站在莫奈的画前,周围的喧嚣刹那无形,躁动的心即可安宁。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三):莫奈的光需要用心感受

  书的质量很好,纸质有质感,排版精美,插图考究。

  “破解”有些夸大。对于作品的解读有一定的见解,但是可能由于艺术作品本身需要的是人用心感受,所以语言总是不那么的有力,但聊胜于无。作为对莫奈这个人的入门了解还是可以的。

  超级赞同“莫奈是华丽的,她一生追求灿烂华美的光。他的画里很少黯淡的颜色,很少用黑,很少用灰,很少用深重的颜色。”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四):如果有光,我想变成盲者

  #2017 第十一本书# 蒋勋艺术美学系列:《破解莫奈之美》 他是工业革命后表现都市度假最早的一代。许多人喜爱莫奈,或许是向往他画里悠闲,愉悦,永远明亮的幸福之感。莫奈的动人,恰恰在于他每一次对光的寻找,都是幻灭。就像他在卡蜜儿临终脸上的光的留恋,这么留恋,但怎么留也留不住。与其说他是画家,不如说他是用颜色锁住阳光的诗人。 我们常常会悲悯盲人,他们看不到我们看到的色彩,然而我们或许没有想过,我们也看不到盲人“看”到的物象与色彩。莫奈从看见到看不见,其实他是从看不见到看见。 如果以后有幸去一次哈佛港,一定要等在哈佛港黎明破晓的时候,等待一百多年前莫奈感动到的那一次日出,希望你看到莫奈在地球上的美的记忆和永恒。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五):宁缺毋滥

  读了这本书,大概可以理解蒋勋的高产了。

  先抛开作者,只谈作品本身,如果文章堆砌一些"永恒","无限"这些所谓的哲学大词就能够付梓,那我也可以著作等身了。一本书看下来,除了多学了几个风花雪月的词以外,我并没有觉得我对莫奈的理解深刻了多少。

  其实我个人更欣赏 特里斯特罗姆 一年2-3首诗的苦心孤诣。当然不同的作家追求的不同,能力也不同。而蒋勋谈了红楼,谈了唐诗宋词,谈了西方艺术,还谈了孤独,其涉猎之广,令人惊叹,也不免有些担忧,因为好像每一个主题,都足够让一些大师钻研一辈子,凝结成一本书,蒋勋真的力能扛鼎,可以如此迅速的完成这么多作品?读《蒋勋说红楼梦》的时候,里面确实有很多真知灼见,我是认可的,然而这部作品,对莫奈的探讨浅尝辄止,其用词的重复与贫乏甚至像我初中时为了凑数写的周记……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六):令人惊叹的鲁昂教堂

  我看过莫奈的很多真迹,在纽约的MOMA,在大英美术馆等,但当时由于不太了解莫奈,对他一系列的作品感触并不是那么深刻,而从这本书中你能对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莫奈的“系列”作品一饱眼福,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睡莲,干草堆。但蒋勋的书里收集的莫奈“鲁昂教堂系列”,真的让人惊艳不已。

  睡前就该赏画,梦里都是平静的美。

Dreamy-Arts 为您推荐最in的艺术信息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七):追逐光的人

  自2011年后开始对油画产生兴趣,一直都不太懂画家和油画。蒋勋的这本书,倒是通俗易懂,对于普罗大众来说都易于吸收和理解。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蒋勋解读莫奈画作,第二部分是莫奈生平和画作。蒋勋通过通俗化和散文式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有画面感的莫奈。莫奈从20岁到巴黎开始,受到各种人物的影响,逐渐从学院派走向了印象派。印象派的产生也是由于莫奈的画作《日出印象》落选,一群反对保守派学院派的画家举办落选展而闻名,渐渐集聚了一批印象派画家,他们成为很好的朋友,不停发展这个画派。

  当然,这个画派也和历史的齿轮密切相关。工业革命导致技术和社会的进步,于是画家们不再满足于学院派的风格,开始追求突破。当印象派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莫奈也成名后,其他新兴画派如毕加索等成为时代的领头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莫奈此时正处中老年,但他一直作画到晚年,留下了一系列的作品如睡莲、垂柳等等。

  莫奈的画作特点是一生都在追求光影的表现,他所做画的所有事物其实都是非常固定的。他长年累月的画固定的风景,但是画的是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风景。事物相同,但感觉不同。我记起我去年去泉州游玩时偶遇的教堂唱的一首歌《追逐光的人》,我们都是追逐光的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画作中汲取生命的养分。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八):了解胜于破解

  他不写莫奈与卡蜜儿的爱情,大概是因为在莫奈的画中人与景间,光总抢了风光;也没有写莫奈与爱丽丝的绯闻故事,卡蜜儿患病去世后莫奈的画中便很少出现人物了,而他画苏珊也呈现出多年前画妻子卡蜜儿与儿子让时的高度相似,相同的动作,裙子与阳伞,被吹动着的草丛… 他不着重写莫奈如何与家庭抗争、如何穷困潦倒、又是多么的名声大起,可父母、爱人、孩子与父亲的角色在一个人的生命中该是多么重要。 初见巴黎的繁华盛世,画作的解读代替了一位年轻少年、满是新奇的欣喜;和服女子中对卡蜜儿做模特的辛苦的揣测,代替对深沉热烈的爱的描绘;晚年系列作品睡莲中,对笔触、色彩的解读胜过对一个普通人对于眼前的光逐渐黯淡、扭曲的书写。画作是画家的语言,是我们窥探他们内心的窗口,可那些细腻的沉痛瞬间、那些青春洋溢、斗志昂扬仿佛要与世界为敌的勇气、失去亲人的哀痛,等着日出时的期待,观察光线发现变化的莫大的欣喜与惊叹,怕是只有莫奈本人方能真切地诉说的。

  我不信破解,却信“孤独”。

  从未系统学习过绘画,甚至是小白的我,只是深深地感叹很喜欢莫奈的画。笔触、色彩、颜料如何涂抹、虚与实都不通,但看得多了没见过的画作也能猜出他是来。

  感谢蒋勋带我们走近莫奈,去了解他的画作,他一生中重要的人与经历。但我想,再好的作家也无法破解画家的美,无法真正写透任何一个人的一生。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九):光影变幻瞬间对永恒时空的启示

  有关莫奈的文章和画看得很多,再读蒋勋的这本破解版,感觉就没有德加和高更那两本让我过瘾。但是蒋勋老师过硬的美学素养,以及他通过梳理历史脉络,把印象派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从主流学院画派质疑声中崛起,集聚一大批热烈迎接和拥抱新兴工业资本和都市文化时尚的年轻画家们,形成历史上最重要的画派,进而影响全球美术发展,奠定自身重要地位的故事说得娓娓动听,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更深刻理解了印象派及莫奈。

  其实艺术和管理学是如此相通。能按学术标准写出一份论说清晰结构完整的学术文章,这是一个管理学本科生的基本要求。如果能提出某个理论流派中存在的盲区或者错误,并进行理论分析和数据论证,这便是博士水平。当能从全然不同的角度,提出全新的理论架构,并能引导一批同行响应与追随时,大师便产生了。莫奈便是这样的大师。

  能引起我共鸣的莫奈之美,还有:他一生都在捕捉的光与影;他以光的主题瓦解物像轮廓的革命;他对同一主题执着的长期观察,春夏秋冬、晴日与大雾、黎明与黄昏、明朗与灰雾中的干草堆系列,杨树系列,鲁昂教堂系列,四季睡莲系列;他将东方的时空无限和天人合一哲学引入到西方油画中的探索。当然,令我感动的还有莫奈对妻子卡蜜尔的深情。

  那副“持伞的卡蜜尔”画作与巴黎橘园美术馆内莫奈最后的巨幅画作“四季睡莲”,似乎向我们展现了莫奈心中光影变幻瞬间对永恒时空的启示。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读后感(十):印象

  这本书算是对莫奈有了一个大致的解读,莫奈,印象画派的创始人,只是因为《日出印象》落选,而自行组织落选展被记者嘲笑是印象画,没想到反而促成了印象画派的形成,变成了新兴的一股激流。印象派主张在户外画画,直接面对自然光,认为在自然光下并没有黑色存在,连在阴影里也有色彩变化。所以莫奈也是终生在追求光,追求户外写生,追求在不同季节,不同晨昏,对同一处风景的长期观察,所以就有了他许多的系列画,他画干草堆、画火车站、画教堂、画国会大厦,在他的眼里,干草堆和国会大厦没有区别,他迷恋的只是在他们身上投射出来的光和影。所以看他的画会发现,很多事物的轮廓都变得模糊,他只研究光,使得光在色彩里产生了更细致微妙的视觉体验。莫奈从没想过自己要成为一方泰斗,他只是用自己的画笔来记录、描绘他所看到的世界、所体验到的美好的生活,他的画都是在人生间最美好的回忆,那多人喜欢莫奈,恐怕也是向往那种他所描绘的悠闲、愉悦、永远明亮的幸福之感。书中展示了他很多的作品,最让喜爱的就是他画的持伞的卡蜜儿,她罹患癌症的妻子,画面中站在草地中的妻子撑着伞,转头对着莫奈笑,那天风很大,她的裙摆都被吹起,在这一刻你感觉连她都要绝尘而去了。妻子走后,莫奈就只画过他的继女,还是仿照了亡妻的造型,从此就不在画人像画了,后四十年醉心于户外风景,可能这也是他的深情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