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精选
《高山下的花环》是一本由李存葆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57,页数:2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山下的花环》精选点评:
●我们家这本上沾满了汽油……初中做阅读时有毕淑敏的紫色人形,第一反应想到的居然是这本书,真不知道爹尊当年是跟哪儿看完的……
●256 8.5
●20131228购买。感动。0118读完。
●竟然哭死了,貌似是大一的时候
●逼近真实的笔触,有英雄,有反面。
●小时候,舅舅和妈妈推荐的书本都很经典
●看了孔二狗的《黑道风云》让我想起这部小说,还是记忆犹新
●哭过,可是那座山又给了人家。。。。
●当年看的时候哭的一塌糊涂,今天回想起来,自己变化好大
●只为那些为国家浴血奋战的战士,多加一星。这部描写中越自卫反击战的小说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不真实”。人物的语气,情节的铺陈都十分唐突。处处洋溢着一种“革命热情”,却也同时充满了说教气。作者笔下的人物感动得稀里哗啦,但我的心里,毫无波澜。行文的笔法稚拙,生硬,充其量小学生作文选的水平。。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一):儿时的感动
突然看到这个封面,想起很多年前的往事
我家里有这本书,不到一元的售价,就是这个封面,应该是我爸买的
我小时候似乎很木纳,感情也不丰富,别人看得动容的作品,我看过后,大多没啥反应,唯有这本书,这么多年后,我还能清楚地记得,我是流着泪看完的.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文学作品中那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二):何惧揭短,亦仍动人
偶然想起《高山下的花环》这本书,在图书馆翻出,读毕,大恸。
读书在于读己,读史更在于读今。《高山下的花环》当然不是纯粹的史书,但却让人看到了那个时代人的纯真一面。对比起当下,已显得弥足珍贵。
很多时候,读书难免受到读时的心境左右。近几日,温州动车事件搅得人心惶惶,更甚者乃政府的所作所为,令人心寒:睁着眼睛说瞎话有之,遮掩真相有之,威逼利诱有之,盲目调令有之,漠视生命有之……
常常在想,怎么某党会变成这样?!打了一个比喻,就像是一个从心里烂起的苹果,外围或许都还是好的,心已经烂掉,如何得救?想来让人悲观。
《高山下的花环》写道一个高干子弟赵蒙生,本来是一个绝妙的“曲线调动”,想不到却在最后,遭遇部队开往前线——经过战火的洗礼,高干子弟“重获新生”。其中,连长梁三喜和靳开来是其中主要刻画的人物,有血有肉,感人至深。这二人,成为烈士之后家属淳朴简单,也让人动容。
赵蒙生的母亲,是一个托关系找后门的能手,可见,现在的“厚黑”学由来已久。只是,赵蒙生和他母亲,经过战争、经过比照,还能反省,还能自足。现在的高官们,礼义廉耻都没有了,更别说让他们重新反思。
有一句话说,我党若只如初建,如能够找回当初一点质朴,一点热情,也不至于此吧。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三):1983年解放军总政治文化部出版——图书馆里的远古版本
封面出版时间目录曲线运动雷军长甩帽三喜战死玉秀高山下的花环
偶然在B站看到这部电影,被感动好久,这部电影在我心中有着至高的地位。在图书馆密排库找来这本书,一打开就扑面而来的年代感,居然是解放军总政治文化部83年出版的,豆瓣上都没有的书,我们学校不愧党的儿子hhh。
小说很好看,配上电影能全面理解这个故事,电影里安排雷军长去烈士陵园遇到玉秀和大娘,大娘后来才知道是军长也死了儿子,让大娘和玉秀释怀,改编地好。在刘白羽和作者的谈话中提到了小说情节的薄弱,就举了雷军长去烈士陵园的情节。作者作为电影的编剧之一,这个地方改的很好,总体上情节电影丰富了,这是一个例子。
高山下的花环8.3李存葆 / 1983年1月 / 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