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樱桃园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樱桃园的读后感大全

2021-05-14 03:39: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樱桃园的读后感大全

  《樱桃园》是一本由(俄罗斯) 契诃夫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页数:4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樱桃园》精选点评:

  ●补一下没买到票的樱桃园。谁是谁,我真的分不清人名,

  ●万尼亚舅舅

  ●重新过了一遍

  ●因为看的拖的太久,契诃夫又没啥戏剧性情节,印象里几个故事都是一个故事——大厦将倾,希冀幻灭,每个人都不得所终。在乌镇看过樱桃园也算是知道VR体验了下那些场景和附着的不露声色的矜哀

  ●从振作起来杀死自己,到慢慢放下枪的过程

  ●只读了反映新旧时代交替的樱桃园。虽然读出了对新生活的向往,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不可阻挡,读完却没有积极向上的振奋感受,反而有点郁闷。每个人都在自说自话,有很多的空白和断裂,让人不明所以。虽然比等待戈多传统的多,但是这种沟通无力感和困顿感已经初见端倪。小说表达同一主题的有《未婚妻》

  ●看完一本书啦,太开心了,这种感觉太好了,就像鱼儿浮出了水面,呼吸到了新鲜空气。。。

  ●契诃夫真是太好了,以至于我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我们将来要在漫长的秋夜里,读上一堆一堆的书,那个时候,会有一个又新又美的世界,在我们面前展开的……”

  ●只看了头两篇《伊凡诺夫》、《海鸥》。欣赏不了,完全不能理解他在说什么。俄国名字的字谜题也够受的!也许演出来好看?人太多了,都不知道谁是谁,乱乱乱

  《樱桃园》读后感(一):冷酷到底的契诃夫

  在童道明先生看来,“樱桃园”是精神家园的象征,是人们熟知并珍惜,但往往无力挽回其流逝、凋零的东西,如同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城墙,如同近几年南京市民请愿挽救,因修建地铁而要被砍伐的法国梧桐树。

  樱桃园的理解真是很难。这也算是个悲剧啊。

  n在童道明先生看来,“樱桃园”是精神家园的象征,是人们熟知并珍惜,但往往无力挽回其流逝、凋零的东西,如同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城墙,如同近几年南京市民请愿挽救,因修建地铁而要被砍伐的法国梧桐树。

  《樱桃园》读后感(二):小感悟

  刚读完的时候,有点怀疑自己的鉴赏力,因为主题很模糊,人物形象也不算鲜明,但是那个老人却感动到了我,似乎只有他充满着人的温情以及那无限的悲哀。至于情节方面,基本是断裂的,是由情调拼接起来的。我想正是因为这几个原因才导致主题的模糊,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多重的解读。可以是对自然美景的留恋,对现代文明的即肯定又无奈,似乎无论怎样理解都是可以的。可我又不理解,那位孤单的死去的老人又是什么样的存在?我看见一位读者写到认为这位老人也是一座樱桃园,一座被抛弃的樱桃园,我觉得这种说法真的很合意,但是又迷惑,一部戏剧,而却又两种象征一个含义吗?这位老人会不会是人情的象征,可是我又否认了,因为其中的亲情是有刻画的,那他到底是什么呢?

  《樱桃园》读后感(三):契诃夫,我爱你晚了

  《伊万诺夫》:人面对自身的困境无从逃脱。曾经勇敢的、果断的、热情的、有行动力的人有可能突然陷入无力和绝望的泥沼。他自救也好,寻求搭救也好都无济于事,无论是不是获得了理解。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缪所追问和思索到的程度,而解决的方法对现阶段的人类来说也无非只有那么几种。在结尾,伊万诺夫自杀了。

  《海鸥》:如果前面那篇是点杀的话,这篇就是扫射。在时间和生活面前,每个人都千疮百孔,一身窟窿。在自然力量之外,人们在自救和毁人的过程中,在亲情、爱情、各种人际关系互动中互相补枪,每个人都被毁坏得莫名其妙,没有原由。“进来一个人,看见只海鸥,就把它杀了。” 结尾,特里波列夫也把自己打死了。

  看到有人评论说,契诃夫的剧本特别难读。我觉得完全不会,并不生涩拗口,唯一的困难可能是人名。和小说相比,剧本中人物的出场没有什么铺垫,转场也多,再加上俄语人名系统复杂,可能对一部分人来说不很友好。甚至对我来说也不那么容易记,尤其看的是电子版本,如果是纸质书,来回对照着翻可能会简单很多。

  《万尼亚舅舅》:精彩的剧作!有不少金句!俄国人果然极度容易被高超的精神迷住,而对生活终极的追问,无论是问题还是答案也都不过那么几个,之前是自杀,这里是发疯?或者是与生活同流合污?这几个故事里都有个医生角色,戏份还挺重。对精神和道德的无限追求跟欲望的放纵是不是也并不违和?毕竟每个人都想活得有知有觉,甚至重新活过。

  《三姐妹》:俄国人,或者某些俄国人,或至少这两则故事里的俄国人,都有想要奔赴工作场域的热望,希望以此改变目前麻木、懒惰、停滞不前的生活。与其说这是落寞贵族或者知识分子的呻吟,不如说只有受过一定教育,精神有一定开悟的他们才有可能思考庸常生活之上的高级需求,也正因此才痛苦和不满足,那些漂亮、真诚、勇敢、直率等美德并不能抵消庸俗。当然,单纯的投奔工作并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充其量是一种麻醉和自我解围。作者给出的答案和期望是:只希望爱劳动的加上教育,受教育的加上爱劳动啊,你明白吗?总之,还是拿上拐杖赶紧出门为好。当然,这又是何等的困难,一转身已成为曾经信誓旦旦不想成为的人,想去的地方却永远取不到。给一条街起名为“革命”很容易,做一个能革自己命的人却太难

  《樱桃园》读后感(四):新势力和旧势力|读契科夫戏剧樱桃园

  新势力和旧势力|读契科夫戏剧樱桃园

  与旧势力不同,新势力相信世界会改变,并能够准确预见未来。在Lyubov看来,樱桃园是个不切实际的梦;而在Lopkhin眼里,樱桃园却是巨大的商机。

  遗憾的是,旧势力不理解,不相信,也不愿意承认世界在改变。这种心理拒绝也意味着他们被淘汰的必然性。Lyubov夫人根本听不懂资本主义的世界规则,也无理地拒绝了Lopkhin的租赁提议,尽管这是个非常划算的办法。也许,在Lyubov夫人眼里,这个已经身价过亿的新贵族,永远都是只个农民!

  杜尚说,拒绝和接受是一回事。

  没错,旧势力拒绝改变,但其实他们已经开始改变了,只是被动的。Lyubov被迫离开俄国去巴黎,她的哥哥也被迫去银行谋职。然而,这种被动的改变将使他们在不久的将来付出更大的代价!

  新势力和旧势力|读契科夫戏剧樱桃园

  《樱桃园》读后感(五):荒诞世界的书写者

  一开始读得非常艰难,因为戏剧和小说不同,每个人物的姓名和具体身份都只在剧本开头介绍,再加上俄国名字又长又相似,以及每个人最少都有三到四个昵称,第一幕刚开始就马上进入他们的生活,我完全搞不清楚谁是谁,只能不停地往前翻看介绍,非常影响体验感,直到第一个故事的第三幕才熟悉了一点。 之前看契诃夫同系列的第一本书《套中人的时候,就知道他无论是在长篇还是短篇的故事上都能够非常好地刻画人物形象,这本戏剧选犹胜,能够凭借一个非常细小的情节或举动,让不熟悉角色的读者马上确定他们的性格及立场,读起来非常舒服。 另外说一些我注意到的点~ 这几个故事基本都是在讲贵族阶级地逐渐落魄,里面有人清醒,但是下场基本悲惨,或是在故事的发展中被同化;有人自视清高、愤世嫉俗,最后也向命运和金钱低头;有人沉溺于幻想,只知享乐,最后败光钱财,远走他乡…… 这众生百态,被一种灰冷又俏皮地手法描写得淋漓尽致。 另外在这五篇故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海鸥》和《樱桃园》。 先说一下一个共同点,这两个故事中的母亲形象,都是不负责、耽于幻想的,她们刻意忽视现实、喜欢听恭维话,甚至还有些病态地乐观。《海鸥》中的女演员阿尔卡基娜,将自己的孩子托乡下的哥哥照顾,自己却和情人在城市里享乐,且她一边说着不会求人,但又在他的情人想离开时跪下哭求;《樱桃园》中的地主柳鲍芙一边对自己的债务发愁,一边在巴黎大手大脚地花钱:每次吃饭都点最贵的菜,甚至打赏下人和流浪汉一个金卢布…… 然后具体讲一下这两个故事中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海鸥》它作为喜剧,各种荒诞的情节确实令人发笑,但我最在意地是男主角特里波列夫的自杀,那是在故事的结尾,他和曾经喜欢过却抛他而去的姑娘玛莎重逢,不久前他依恋的母亲以及她的情人也刚到达不久。我觉得整篇故事中特里波列夫是最无力的一个人,他的母亲作为曾经红极一时的女明星,依旧和情人在大城市生活,而把自己的孩子丢给在乡下庄园里的舅舅,所以特里波列夫总是穿着老旧的极长的衣服出现,他想成为出名的剧作家吸引母亲的目光,但是大家都无法欣赏他的作品,唯一欣赏认同他的女主角及恋人玛莎也在后来爱上了她母亲的情人并跟随他们一起离开。这对于特里波列夫仿佛会心一击,但他依旧深爱着他的母亲和爱人,并投身于剧本的创作中,虽然几年后终于成功,但是他还是不幸福的,并在最后所有角色回归庄园时惊觉无望而在苦闷中自杀。在我看来,特里波列夫的自杀,和大环境有关,也跟身边人物的作为有关,他是一个郁郁不得志地诗人形象,一生都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下,即使被伤害也是默默忍受,他是压抑的,却也在生活的泥沼中痛苦挣扎过,直至最后被压垮。 再谈一下《樱桃园》,是契诃夫晚年的一部集大成的作品,同样是讲述贵族阶级的衰落,但我觉得比之前的作品都要精彩。最喜欢的情节依旧是在结尾,我大致描述一下~ "房子被抵押拍卖,大家各奔东西,有人去巴黎依旧挥霍,有人抛弃恋人跟随着去享乐,有人到七十里外的陌生房子里做管家,只有可怜的年迈的男仆费尔斯被遗忘在房间里,房门被落锁他出不去,年迈的身体加上受伤,他只能一动不动地躺着,留神听远处斧子砍伐树木的声音,直至尸体等候明年春天房门打开溜进的第一丝阳光。" 这个结局真的非常有画面感,忍不住想唏嘘几声。 另:发现这几个故事都被拍成了舞台剧,之后一定要找时间看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