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Little Life》的读后感大全
《A Little Life》是一本由Hanya Yanagihara / 柳原汉雅著作,Doubleday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30.00,页数:7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 Little Life》读后感(一):Bittersweet Thing
收了实体也买了电子版,读得断断续续但每次都很容易沉浸。
见证了几位主人公变化成长的NYC,绵延细腻的心理描写,沉郁的过去和未知的将来……这些都是我喜欢的地方。只是很多时候深夜读,看到对于自残割腕的细节描写都忍不住打寒颤,好像真的拥有能和文字共鸣的痛点。
无数个场景和情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一些琐碎的日常片段,比如在地铁上读到NYC的轨道交通摇摇晃晃人影绰绰,那一刻好像真实和虚幻的场景重合;又比如画廊那一段,在人群里捕捉到那一刹那的美,美仿佛能够实体化能够固化,永远驻留在某个时空闪耀着光芒。
算是去年以来读过最长的一篇外文小说,看之前不幸被剧透了个含糊的结局,导致每次看到温馨美好之处都内心发寒,苦痛是真的,美好也是真的。ALL陪我走过了不同地方,度过了不同时光,那些被诟病之处其实也无伤大雅。只是读到最后想给伤痕累累的人一个拥抱,一个世俗意义上更好的结局。
《A Little Life》读后感(二):越回味越喜欢
所有我痛恨的写作技巧 当重新梳理的时候才发现是打破传统的。从头到尾读来都非常困难,因为无法代入任何一个角色,但是不得不说是非常了不起的,极具个人风格的一本长篇小说。有人说这本书depressive,我觉得是的,但对我来说很大程度上这种frustration comes from the life itself, that I don’t know how to disprove x = x. 我喜欢这本书的残酷,身边人无法帮助Jude活下去,喜欢Jude自杀了,让我觉得意外的舒了一口气,喜欢这是一个从一开始就能预见的结局。从第一次读The Bell Jar,每次读自杀结局的小说就不能想象不同的结局。谁能告诉我Jude要怎么活下去? Jude的自残makes perfect sense,就和indulge一些相对让人难以走出作品阴影的作品一样。self sabotage正是因为我要毁灭所有关于我的东西,才能活下去,我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模仿,才能获得reward,彻底忘掉自己。
这样的作品确实是让人越来越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同时也是一种放松一种宣泄,越disturbing,越觉得自己mentally ill,给自己找到一个丧的状态,合理化自己的没有动力。
Jude也许是在自己的截肢里学到了,当你还有选择时做出选择。我更加代入的是,如果我有这样一位亲人,我是无法帮助到他的。
《A Little Life》读后感(三):一个跑题的观察
在美剧(电影?)中看到过一个情节:一家人(全家作案)绑架小孩,是sex slave还是其他具体记不清了,到一定年龄杀了;终于被警察追查到的时候,其中一个绑架犯立刻在屋里上吊了,因该是criminal minds,不好意思这么恐怖的案件讲得这么漫不经心,但是《犯罪心理》一集就解决一个这类案件,十几年看下来感觉自己已经是没得情感的探案机器了(不是。
绑架Jude的牧师最后时刻也在浴室上吊了。
这些paedophile抱着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犯下这种罪。把每天当作最后一天。当然,也不排除随着时间越来越长,性质越来越恶劣,也越来越没有退路了。
牧师很镇静地结束生命,不面对自己的罪行。如果他真的有宗教信仰,并且仍然选择自杀,那这种心理就是:作为基督徒,我已经准备好犯下不可饶恕的大罪(此处指自杀btw,不是性侵小孩),所以生前再也没有任何底线了。
(剖析人渣心理可能是需要一个解释吧。
不跑题读后感是:
几度因为情节气到发抖;
四个声道+第一视角,代入感强,但是太亲密了,而且太相似了;
我觉得是精神折磨porn(也有人说是tourture porn),因为没有细节描写(thank god!),但是该说的都说了,点线面一连接,该猜的也能猜到,留下一个巨大的后怕黑洞。
好长啊。
《A Little Life》读后感(四):一点感想
全程没有戳中我的泪点,虽然我知道我看小说很难会哭,但所谓的催泪巨作竟然没法让我流泪也是比较不可思议。上一本让我流泪的小说是海明威的y《永别了武器》,中间部分,男主回去看凯瑟琳,然后又被召回战场那一段是真的戳中我的心。
这部小说最大的问题是对话。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和说话语气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作者是不是提及主人公四十多岁、五十多岁、八十多岁,我觉得根本就没有任何变化。明明是说四个人的友谊的故事,但主要其实讲的是两个人的跨越友谊的事情。对于JB和Malcom我知之甚少。
关于Jude这个人制造刻意的悲剧,我甚至对他没有什么好感。是的,在年幼时期他确实被性侵等一系列很不好的事情,但是当他遇到了william,这么好的爱人、朋友,这么有耐心且英俊(william好到已经让我觉得这角色塑造有点假),依旧我行我素自残,这让我感到反感。
有人说这是LGBT小说,有人说不是。我觉得这不算是。不是有gay就能算LGBT吧。这个小说给我的感觉是,大家都是gay,而且非常自然普遍,好像异性恋是异类的感觉。
这部小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太过于细腻,细腻之余没有哲学意义的话就变成了繁琐。我觉得这部小说如果改编成电视剧或者电影说不定可以大获成功,但就小说而言,我顶多觉得算流行文学,甚至是厕所读物。
我看书,是为了找到那个“啊-哈”的时刻,这本书阅读时候没有给我带来,阅读完毕也没有给我带来。我甚至觉得阅读此书,真是有点浪费时间。
《A Little Life》读后感(五):无聊
过于冗长…友谊和William+Harold的爱让这本书又变成了fairy tale。不知不觉走到四十岁,nothing has been improved…问题只是堆积在那里,Jude有没有继续自残?JB怎样了?像电影cut in action一样(不确切的比喻),在看到结果之前就结束了。导致人物progression=0,说他们还是20岁我也信的。人内心的改变会比描写友谊,新家庭更真实更有冲击力。从不留恋任何事到有新的想法(比如想要稳定的关心,如何填补emptiness)都没有很好的解释。another reason i dont like this book too much—很多描写只是泛泛而谈,或者没有意义,让人失去兴趣,角色们说的最多的大概是I dont know why but i just couldnt do it…这种不细腻的描写,长篇的对话,其实是很难帮助读者如我 代入情境的。
柳原采用全男性角色,却适得其反,因为明显男生轻易不是她所描绘所想象的那样…我和我朋友也绝不是像Jude朋友们那么sensitive…for god sake they are friends for decades and still they cant get over with some stupid shit,也许对于Jude来说小芝麻也可以是大波澜(childhood trauma太有毒才导致的)但是过于annoying
也许柳原想尝试的是把一个ill mind全面地展示出来,让真实的,让人厌恶的self consciousness,被揭露。in that way then she is successful,但不太符合我的阅读习惯。
《A Little Life》读后感(六):苦难的生活也终会有希望
用了大半年的时间终于把这本小说看完了,今天又趁热看了作者的咖啡厅采访,感觉对全书有了一点新的理解。整体来说正如很多人评价的,这是一本很沉重的书,对于Jude的苦难有太多不忍卒读的部分。可是也正如作者说的,她写的是fairy tale + contemporary novel. 也就是发生在现代的一个童话,对于Jude来说,他从大学开始之后遇到的那些不求回报对他好的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事业,不都是童话般美好的存在吗。
几点心得:
1. 善待任何人和事。像Harold在Jude死后的感慨仿佛善待一切的时候就能再看到Jude。人不应该像Brother Luke, Dr.Traylor一样残忍得对待孩子,也不应该像Caleb一样对待他人。孩童时期所受的苦难真的是很难消除。成年的苦难大概也要自己主动想办法化解。Caleb伤害他人也跟他的经历有关。
2. 寻求帮助,愿意接受帮助。Jude的苦难很大程度源于自己不愿接受帮助,因为接受帮助意味着他要正视自己的过去。无法正视自己的过去就无法走出过去的阴影。无论所有人如何告诉Jude他的完美,他都不会相信,他想尽一切办法都要试图证明Motel里的他,Caleb口中的他才是真的他,那个disgusting的人。如果他能更早一点讲出他的经历,如果他能接受Andy的建议去参与心理咨询,或许生活能更好一点。
3. 生活永远会有希望。无论是小Jude一天天算着日子等自己长大,还是长大后的Jude希望着努力着变好。只有有希望,相信希望,相信未来会变好,生活才会真的变好。无论如何都会有人爱你,生活都会善待你,即使不是现在,也会是将来。活下去,怀抱希望。
《A Little Life》读后感(七):关于创伤和救赎的思考
这是一本小说,也是关于创伤的极端残酷和可能的救赎的书。长达700页的篇幅给读者带来关于创伤的真实的感受和关于救赎的思考。
书一开始描述了在大都市中,4个背景迥异、潦倒寂寞的大学毕业生:旁观者演员威廉、停顿的建筑师马科姆、不安的画家JB,孤僻的法学生裘德。随着故事的时间线拉长,30年间,4个当年的年轻人均经历了世俗意义上的飞黄腾达,但残酷与痛苦并未停止。其中,最大的痛苦聚焦在大律师裘德上。裘德的沉默和孤僻似乎非常费解:别人越是对他好,他就越是痛苦、苦恼、疏远(“我是劣等的,我配不上其他人的好,所有的苦难都是我自找的,我只能忍受”)——很快,作者揭穿了裘德的自伤行为,冷静的笔调强迫读者一次次直视裘德血肉模糊的伤口。
书中承担同情的人物中,教授哈罗德试着为裘德提供无私的父爱和友爱,但也只能一次次感叹无助和失败;朋友和恋人威廉的烦躁、自责、忍耐,面对着想要极力守护、但又无力抵抗裘德残酷过去带来的影响,种种感受,也令人动容。
故事以绝对的悲剧收场,作者没有为裘德提供任何奇迹(我写完这句话,发现我忽略了作者为裘德提供的世俗奇迹;作者在访谈中称,作如此设置,是因为想专注于表现情感和创伤、避免落入社会议题,并表现内在的崩溃不一定带来世俗功能的缺陷),但读完本书却令读者生出一种希望来:一条黑影憧憧之路,也有意外之外的光芒。
人突破黑暗最大的希望,是活着;但受创伤者最大的绝望,恰恰也是活着。活着,就有可能有爱你的人出现,但和这个人在一起,感觉到安全和被爱,意味着时刻挑战着受创伤者维持世界秩序的核心观念:“我是劣等的”“他人会伤害我”。这种挑战对于受创伤者来讲有时是几乎无法承受的。
在另一方面,创伤和失去也是同理心的基础,让我们愿意守护受创者:哈罗德教授的儿子因病早夭、威廉为照顾残疾的哥哥而生,无私的爱护背后,也充满了忍耐和无力感。但得到同情和容纳的经验,又一次次帮助受创者度过记忆/或真实世界的痛苦。描述和目击痛苦,本身就是一种同理心的体现。即便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即便故事刻画了角色的极端痛苦,却也神奇地位读者带来着一种安抚。
(映心堂心理咨询师 李智)
《A Little Life》读后感(八):我们有责任在其他生命遭受痛苦时,不因自己感到不适,而扭过脸去
「看到有了中文翻译版,想把之前随手写下的段落都汇总在一起留个记录。好喜欢渺小一生这个翻译呐。」
2016年初,我买了渺小一生的精装版,720页的书,捧得时间长了手都会酸。后来搬过几次家,这本书一直被摆在我的书桌上。
2017.12
「.. so if you do Beloved by Toni Morrison and Hunger by Roxane Gay, there might not be much of you left. So, you're welcome.」
睡前听最喜欢的读书podcast,又听到心里一震。这一期是读者提问和节日推荐。有位读者提问说最近读完了A Little Life,「... that book destoryed me and I will never be the same person I was before I read it. What's another book that will also destory me? 」
于是有了Jeff O'Neal上面的回答。
A little life, Beloved, and Hunger. 这三个组合在一起,是的,你的世界会被彻底摧毁,你也在不会是原来的你。
2018.09
前一阵看到林亦含的书在大陆出简体版了,也听到身边的很多朋友多次提到「太痛苦了,实在看不下去」。我以前也经常因为这个原因放弃一本书,直到读了柳原汉雅的这本渺小一生和她的一段采访。
《渺小一生》讲述了四位男主人公从大学开始近40年的友情。原文700多页,是个大部头。故事的开头有些缓慢,需要一些时间进入它的情绪中。后三分之一,我是熬了一整夜看完的。
书中对创伤和痛苦又非常多的描写,阅读过程十分艰难,有很多批评称这些描写重复累赘,造成不必要的阅读痛苦。可是柳原汉雅在接受采访时的一段话,非常好地回应了这些批评。
「 Much as I hope the reader is there in this book to bear witness to Jude's life and his suffering, we equally owe it as humans to witness other human's suffering as well, and not to turn away beacuse it makes us uncomfortable.」
说得多好啊。
作为人,我们有责任在其他生命遭受痛苦的时候,不因自己感到不适,而扭过脸去。
看书的时候常提醒自己,在生活中,也应该如此。
《A Little Life》读后感(九):一段人生
“You won't understand what I mean now, but someday you will: the only trick of friendship, I think, is to find people who are better than you are - not smarter, not cooler, but kinder, and more generous, and more forgiving - and then to appreciate them for what they can teach you, and to try to listen to them when they tell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no matter how bad - or good - it might be, and to trust them, which is the hardest thing of all. But, the best, as well."
quot;Friendship was witnessing another's slow drip of miseries, and long bouts of boredom, and occasional triumphs. It was feeling honored by the privilege of getting to be present for another person's most dismal moments, and knowing that you could be dismal around him in return. "
lease don't shy away from this book for its length. I will admit, this book is hard, hard to read and hard to process. The story line is about four men fresh out of college starting a life in New York city, and it follows their friendship over the course of forty years. In the meantime, there are so many abuses, sufferings, and hopelessnesses, and the read will, almost definitely, destroy you in the end. But it is also such an important read that you'll never experience elsewhere. Here's the author's take on avoiding difficult subject matters, "Much as I hope the reader is there in this book to bear witness to Jude's life and his suffering, we equally owe it as humans to witness other humans' suffering as well, and not to turn away because it makes us uncomfortable. "
《A Little Life》读后感(十):(严重剧透)一个大写的惨字
I couldn't even finished my lunch when I was reading it.
After I finished it, there's not a single day that goes by that I don't think about Jude St.Francis and the last few years of his life.
I'm literally haunted by this book.
A Little Life算是今年Man Booker呼声最高的候选,这也是我读它的原因。至于触目惊心的简介和底下哀鸿遍野的评论,我一开始是真的没当回事儿,因为我觉得自己特别抗虐。
直到看完最后一章,我揉着哭红的眼睛想:我实在是太看得起自己了。
这个世界上还有比Jude更惨的人吗?简直就跟衰神附体了一样,在16岁之前,他就没遇见过一个好人。
无父无母
养他长大的修士们,开始还只是刻薄点,但是在Jude偷东西被抓之后就集体黑化变态了,每天轮番的虐待他。
大家都是变态,带Jude逃走的Brother Luke自然也是个变态,可以说他比其他修士更恐怖,因为他很温柔和善,从不打骂Jude,但就是他把Jude一点点变成了一个男妓,一个用自残来发泄愤怒和仇恨的孩子。
接着是孤儿院,孤儿院里的每一个管事儿的,也都是变态。
当Jude逃出孤儿院的时候,为了去波士顿,靠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攒路费,所以每一个他搭上的卡车司机都是变态。
最后是Dr.Traylor,大变态,直接毁了Jude的身体。
然后他得救了,进了大学,交了三个好朋友,被所有的教授喜爱。
作者用了七百多页的篇幅来写Jude,还是倒叙,所以他的前半生基本上是贯穿全书的,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常有一种被困在噩梦里的感觉,不知道Jude这样痛苦的一生,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有所好转,或者,有没有可能好转了。
作者用详细的近乎冰冷的笔触,把Jude受虐的细节完整的暴露在读者面前,每次看到关于他腿上化脓的伤口的描写,我都感到毛骨悚然,每次看到他小时候因为无法承受愤怒和痛苦,而狠狠得把自己往墙上撞的时候,我都得把Kindle关上,深深得吸一口气,再刷刷AO3上的甜文,才能接着读。看到他被困在Dr.Traylor的地下室里,在心里对着不知道是谁祈祷着"Please, please help me",但是直到最后也没有人来帮他的时候,我几乎强忍着才能不哭出来。可能,这种坏人一个接一个出现的情节有些假,但是在这本书里,“意识到Jude的故事只是一个故事,是假的” 这个想法,才是真正支撑我读完它的原因。
Jude自杀了三次,前两次,他的每一丝心理变化和每一点情绪波动都被作者详细的写了出来,我读的时候简直有一种被困在了Jude身体里的感觉。而且关于这一段,作者不光从Jude的角度写,还从他的养父和朋友的角度来写一个濒临崩溃试图自杀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是他最后真的自杀成功,作者却只是寥寥几笔带过,我想她可能也觉得Jude的人生到此为止,也是终于解脱了吧。
当然,作为一个苦逼读者,我也终于解脱了。。。。
A Little Life这本书,我觉得不适合给所有的人推荐,如果你能忍受主角在七百多页的篇幅里被从头虐到尾基本没过过一天好日子的话,那就去看看吧。
反正,不管你喜不喜欢它,这都是一本读了以后就不会再忘记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