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植物园》读后感锦集
《古典植物园》是一本由汤欢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典植物园》读后感(一):古典植物园
收电子版,或者扫描版,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视力已经下降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了..................... 我想跟你在静谧的夜晚走上山顶,等待日出,当太阳升起的那一刻 一脚把你踹下去 哈哈哈哈哈哈哈 老子还是山大王 打开钱包看不到钱,太恐怖了
《古典植物园》读后感(二):一本博物之书、审美之书、深情之书
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从植物着眼,从文献入手,梳理钩沉出每一种植物的前世今生,读来饶有兴味。首先这是一本博物之书,对每一种植物的描摹都细致入微,再配以考究的插图,可以让人多识植物之名;其次这是一本审美之书,植物之美不仅在于其自然属性,更在于其承载的诗意之美,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漠漠水田、阴阴夏木,从兴观群怨之说到物不得其平则鸣,不论是从作品还是文论,植物在中国文学传统、审美传统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正是因为有如此之多的诗词歌赋加成,文学中的植物才会更加绚丽多彩。书中对每一种植物的描摹书写,都是带着我们进行一次美的畅游;最后这是一本深情之书,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本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然、对生活、对故乡、对家人的热爱和眷恋,也有对逝去时光、对田园牧歌的追忆与怀念,有些片段自己是有着深深的共鸣和共情的,而这种感受,可能正是阅读的意义所在。日午画舫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能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遇着这样一本用心、用情的好书,获得这样的阅读体验,殊为难得,也推荐大家静下心来好好阅读。
《古典植物园》读后感(三):洗稿抄袭也能出书了吗
看到商务的植物系列出了新书,下单买了一本,发现这名作者不是实锤了洗稿前科的抄袭者吗?几年前还在公众号给原作者公开道歉的,当时印象很深,顺便取关了那个公众号,没想到居然买书踩雷了。
https://mp.weixin.qq.com/s/aG2aEAxcZz71Rr2c6J_NxQ
洗稿和抄袭是没有底线的行为,支持原创作者,洗稿的见一次差评一次。
好评都是刷出来的吧,洗稿也能洗白就离谱,真当互联网没有记忆的??特地截个防删截图就贴这里了
商务太让人失望了,买了好几本植物系列的书质量都很高,结果出了一本东拼西凑洗稿的书,就这??
《古典植物园》读后感(四):感受植物之美,分享知识之乐丨《古典植物园》创作手记
1.姹紫嫣红、妙趣横生的植物世界
我小时候在乡下长大,自幼喜爱山川草木,加上父母都喜欢侍弄花草,所以我对自然界里的花草树木很有感情。读书后,知道植物在传统文学中是“起兴”和“借喻”的载体,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寓意和象征。将古诗文里的植物名与现实生活中的植物对应起来,时常会有这样的感叹:啊,原来这就是《诗经》“自伯之东,首如飞蓬”里的“飞蓬”!
所以,当我认识一种植物,不仅知道它的植物学知识,还知道有关它的优美的诗文、有趣的典故时,我愈发觉得:角落里一株不起眼的野草、路边一棵平凡的树,都可能蕴含着源远流长、意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于是,从几年前的夏天起,我开始探寻植物所承载的历史、诗文和掌故。每写一种植物,就像坐上了时光机,开启一段充满未知的探索之旅。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楚辞》开始,沿着历史长河顺流而下,两岸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沿途是杂花生树、草长莺飞。有人背着药篓,上山采药;也有人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有人跪进雕胡饭,三谢不能餐;也有人竹杖芒鞋轻胜马,人间有味是清欢;也有八旬老翁,六月听蝉凌霄不扫,三更采菱风雨无惧。历史上这些有情有爱有风骨的人、这些可歌可泣可回味的事,经由每一种植物重新汇聚在一起。
写着写着会发现,作为先民衣食和医药的来源,植物与本草、农学、园艺、吃食、艺术,乃至文明交流史、历史地理气候等诸多领域都有关联。传说蒌蒿传说可解河豚毒,“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说的其实是一道绝顶美食。“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蓼蓝曾是我国重要的染蓝植物,它的背后竟然隐藏着一部民族工商业的兴衰史。“分外一般天水色,此方独许染家知”,鸭跖草染成的颜色既青且轻,所以古人用来画灯,由它制成的胭脂名叫“夜色”,传入日本后,竟在制作和服时派上用场……
经由植物串连起来的,是一个姹紫嫣红、妙趣横生的世界!
《古典植物园》内页插图2.融入个人生命体验,发自内心的写作
因此,写植物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是获取新知的过程。因为植物与众多领域都有关系,探索的过程变得十分有趣。这本书里收入的42篇文章,大部分是在好奇心的趋势下,由于各种因缘际会写成的。
比如2018年宫崎骏电影《龙猫》重新上映时,我注意到龙猫居住的那棵树,配音和字幕都说是樟树,但是树洞的洞口的果实和落叶分明来自橡树。到底是哪种树?这涉及到樟树、橡树的形象和寓意,以及日本文化中“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念。
还有不少是为了解决阅读时遇到的问题。例如《诗经》“苕之华,芸其黄矣”里的“苕”,原本是鼠尾草,为什么很多《诗经》注本都解释为凌霄花?一番文献梳理之后,才知道“始作俑者”是朱熹。朱熹的《诗集传》自元代以后成为科举取士的教材,影响深远,但对于一些名物的解释则不够严谨。而现在一些《诗经》注本仍然是错误的解释,很有必要去正本清源。
一些植物的写作灵感则来源于旅行途中的发现。有一年去敦煌,在敦煌研究院的常书鸿故居中见到一棵五叶地锦,很有些年头。五叶地锦原产北美,华北东北居多,没想到在大西北也有种植。借着五叶地锦,我也得以写到第一代敦煌人的奉献精神。写五叶地锦时,发现它与爬山虎(中文正式名为“地锦”)是近亲,那么爬山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而爬山虎与野生的藤本乌蔹莓很相像,没想到这样一种蔓草,竟然来自于遥远的《诗经》时代。《葛风》这首感人至深的怀人之作,为何要以乌蔹莓起兴?写完乌蔹莓,我发现本草书籍中紧列其后的是另一种藤本——葎草,这不是我小时候吃过的中药吗?于是我开始写葎草,发现它的雄花可以代替啤酒花来酿造啤酒。
而与植物相关的,家乡的美食、水杉林里的外婆、送我茉莉花和紫竹梅的中学好友,父亲带我四处寻医问药的那段日子,记忆深处这些珍贵的人和事,重又浮现于眼前,并且在多年后依然能够慰藉人心。这些都让我有足够的动力拿起笔,将它们写下来。而这样一些文章,融入了我个人的生命体验,是完全发自内心的写作。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从日常生活入手。通过写植物,我把自己钟爱的文学、历史、艺术、大自然,与生命中重要的人与事结合起来,写成后与大家分享,从中收获了很多快乐。写植物、看植物,也逐渐成为我业余生活的重要部分。于是从第一篇文章写《诗经》里的“绿竹”开始,陆续就有了构树、国槐、车前草……
《古典植物园》内页插图3.下功夫、花心思做一本美丽的书
两年前,通过微信公众号“植物图鉴”主编蒋某人的推荐,我得以结识商务印书馆余节弘老师。商务印书馆的认可,对我这样年轻的写作者而言,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今天,这些文章终于集结成书与大家见面了。
翻开这本书大家会发现,这本《古典植物园》与一般的植物科普书籍不同。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料,有古诗词,有《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小说里的片段,还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这类书籍对植物形态、功效等方面的描写。目的是将这些与植物有关的描述、歌咏,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读者不难发现这些与植物相关的文字,本身具备十足的诗意与美感。而且为了保证这些文献的准确无误,我们找到了原始出处,并且每一条文献都核对了3遍以上。 因此,单是出版社做这本书,就花了2年时间。
《古典植物园》内页插图为了与文章风格相配,我们没有使用任何一张植物特写照片,而是主要以古人的手绘为主,尤其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本草学者岩崎灌园的《本草图谱》、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毛利梅园《梅园百花画谱》等。这些图谱既有西方博物学之精确,亦有东方文人画之趣味,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设计师卿松老师在其基础上制图,统一以淡灰色作为背景,使原本古旧的图片焕发了生机。我们为每一幅插图都增加了图注和图说,使插图不仅与文字相应,也成为一个可以独立阅读、欣赏的部分。
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这本《古典植物园》,尤其适合语文教学,适合亲子阅读,对于培养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传统文化,提高古诗词的鉴赏力,都有帮助!
所以,这本书不只是介绍植物以及与之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也旨在呈现一切与之有关的美丽的事物,让大家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审美的愉悦。那时我们便会发现,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一草一木,原来如此有趣,原来可以这么美。我们对于大自然的理解,也会因此多一分温情,多一分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