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精准回应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精准回应读后感100字

2021-08-20 00:06: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精准回应读后感100字

  《精准回应》是一本由杨杰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准回应》读后感(一):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大人给了他什么,他会真实的反馈什么

  讲真,看这本书,对一个已经到了婚育年龄,却还没有说生娃的女性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沟通挑战。

  我们在此经常接受到的信息是:如何搞懂“领导”的真实意图和想法;如何理解您的另一半的真实需求;如何在人际关系里敏锐的察觉对方的出发点和目的……

  到了孩子这里,他各个年龄阶段的想法、意图、行动、需求……同样需要父母看到、去理解、去给出及时的回应,否则你走不进孩子的内心,连平等、和谐的沟通基础都没有,更加谈不上你来“教育、引导”他。

  我们经常见到很多父母连和孩子好好说话的时间和耐心都没有,即便是能好好说话,关注点也并不是孩子的想法。有时候更多的是,我作为一个大人、一个父母,我想给孩子什么,我想让他知道什么,记住什么。

  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基本上,大人给了他什么,他会真实的反馈什么。

  你言语上忽视他的感受,你就不要指望以后他能精准的感触到你的情绪,对你的伤心、难过、愤怒报以关注和理解,这可能就是很多父母说的“冷漠,不懂得感恩”。

  你对他的情绪没有一个认真、准确的回应,让他在需要被安慰、拥抱、帮助的时候,遭遇到了冷漠或者直接岔开话题的时候,他除了失望可能还有对父母的不信任。你以后也不要随便责怪孩子:“回家什么都不肯说,什么都不想告诉父母,不能和父母好好说话”。

  做父母这事儿,一点都不亚于在职场里干好一份好工作,做好一个项目,因为孩子每一天都在成长,他每天都会给你很多新的信息,你同样需要接受一个也许你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挑战。

  《精准回应》读后感(二):教育贵在精准——尹建莉

  杨杰年纪比我小,但我们已是交往多年的老朋友了。对家庭教育工作的共同热爱和不断探索,让我们一直彼此欣赏,互相激励。

  她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时,就已明确自己要从事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及咨询工作。我曾经在心里暗暗为她捏了一把汗,她能胜任这样一份工作吗?

  当然,她后来的工作表现很好地回答了我的疑问,她不但能胜任这项工作,而且游刃有余。每每读到她在工作中形成的细腻文字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赞叹。她总能从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小事中,挖掘出隐藏在背后的深层教育逻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温暖、细腻的分析,给出恰到好处的对策。在她与家长的互动中,一切都显得那样轻车熟路。她对教育尺度的拿捏,简直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如果一定要找一个词来形容杨杰工作的出色,“精准”这个词应该是最合适的。

  在本书中,杨杰也特别强调了教育的准确性。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专业水准。这就仿佛打乒乓球,拿起拍子大部分人都可以打几下,但那都是业余的消遣,只有个别人能成为世界冠军,因为他们能精准地处理好每一拍球。在对教育问题的处理上,杨杰常常也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

  读者们一定会好奇,她的“精准”来自哪里呢?我想,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天赋和悟性。所谓天赋,归根结底是一种喜欢。凡事只要喜欢,你就是做这件事的天才,杨杰是我见到的真正对教育充满热爱、执着和坚持的人。我甚至认为她是为教育而生的。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教育类的书籍,谈理论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几乎谁都可以把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但最难的是如何把这些理论融入行动。可以说,正是“实践”这个硬标准,检验了谁只能“谈教育”,谁才真正可以“做教育”。

  杨杰“做教育”的能力既表现在她的工作中,也体现在她所写下的这些文字中——那些让家长晕头转向的问题,她居然可以一目了然;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她的手中可以一步步解开!我想,这种天然而精准的直觉,是她今生最大的财富。她像一座桥梁,用自己的工作,联通了家长与孩子的心。她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唤醒童年的记忆,用孩子的心理解孩子。

  她的确有做这项工作的天赋,但她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更因为她个人的努力。有一个理论叫作“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大致的意思是,任何人要想成为某一领域的“天才”,都需要一万小时的精深练习。所谓“精深练习”,是指目标清晰、方法适宜的专门练习。如果用这一理论来衡量,杨杰用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阅读、思考和实践的时间,远超一万小时。特别是教育咨询工作,这是磨炼教育精准程度的绝佳途径。当然,我们未必要严格执行“一万小时”这个具体的数字。我想,这个理论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所有的成就都自有它的原因,每一种才华和能力的背后,都隐藏着踏实的努力和不懈的坚持。

  在这本书里,杨杰通过非常具体的事例,为我们展示了教育孩子应有的思路和状态。

  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很多教育“妙招”,相信这些妙招可以给家长们带来很多启发。但我想,“支招”并不是她写书的初衷。她呈现的“技巧”,说到底是教育精准度的具体表现。这背后,是她通过不断思考和学习所形成的深厚的理论功底,以及一颗爱孩子的心。这是她真正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做深的关键,同时也是她在书中最迫切地想要传达的东西。

  这几年,杨杰以工作坊的形式开展和实践新型家庭教育模式,也影响了不少家长,相信她的书会影响更多的家长。一个在教育之路上有心、有力、不断坚持的人,注定会走得更远!

  《精准回应》读后感(三):看清孩子深层需求,做到有效回应,培养自律自主的好孩子

  优宝一岁七个月之后的某一天,我突然发现了她的“脾气见长”,稍有不顺心就坐在地上,试图通过其他物品发泄自己的不满,吸引我的注意。

  心情好的时候,我会耐心的引导她,身心俱疲之时,还是会忍不住提高音调,试图制止她错误的行为,然而无济于事。

  某天,优爸拿着饼干,优宝看到想要,优爸便试图和她“等价交换”,“你叫爸爸,我给你”,此时优宝不乐意,开始坐在地上撒泼,优爸喊来了我,我耐心的蹲在她的旁边问她,“是不是想要吃爸爸的饼干”。

  优宝点点头,我抱了抱她,对她说,“你可以搂搂爸爸的脖子”,她照做了,很开心的得到了饼干。

  等到优宝吃完饼干,我告诉她,“坐在地上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你可以通过其他办法来解决,比如妈妈告诉你的方式”。

  她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或许她不能完全理解且懂得,但我相信她未来有一天一定会懂得。

  随着孩子的成长,优宝的行为当中也出现了很多让人头疼的问题,一言不合就闹情绪,想要的东西必须要得到...接踵而至的问题,让我头疼不已,育儿难道就这么累吗?直到看了杨杰的书籍《精准回应》。

  我醍醐灌顶,《精准回应》中提到,大人和孩子之间,因为年龄、心态、关注点等方面差异,很容易出现隔膜,变得疏离。

  孩子和大人一样,他们也有自己的需求,因为我们的不够耐心、不理解造成了积压的情绪和抱怨,育儿变得很难。其实孩子和我们一样,他们的内心也需要被“看见”。

  看清并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才会更好的察觉行为背后的因素,正确的爱滋养下的孩子也会变得安稳,有力量。

  了解到这些,育儿路上的问题将会更加有效解决,孩子的需求也会得到精准回应。

  《精准回应》这本解开我疑惑的书籍,是一本育儿问题宝典,同时也是思路引导,书籍从三大亲子互动场景入手,无痕引导孩子养成自主自律的好习惯。通过45个具体问题,为我们展示了教育孩子应有的思路和状态,教育贵在精准。

  书中的45个问题并不能涵盖育儿全部,阅读完各种场景,内心也就有了问题解决思路,作为父母,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此。

  人的信念非常重要,有的时候一个非常细小的念头,也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对于这句话,我很认同,感受也非常深。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真的是那种幸运儿,什么好事似乎都能降临到她的头上,后来通过我的观察和沟通,原来是因为她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宰着自己的行为。

  许多人的情绪容易习惯性低落、烦躁,自己却找不到源头,也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其实,我们都带着童年的影子生活,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积累各种暗伤。我们可以为自己停下来,看看究竟是怎样的念头在阻碍自己。

  耳熟能详的那句话:别人家的孩子,大概是很多孩子都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当我们成为父母之后似乎忘记了孩子的心理。

  看到别人家孩子乖巧地读书,面对调皮的孩子火冒三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取得优异成绩,面对自家孩子否定再三......久而久之,焦虑伴随的不仅仅只是我们,还有孩子。

  我就是一个容易焦虑、容易否定的人,结合作者杨杰的方法,我调整了自己的改善方式:每天的复盘日记,增加育儿模块--今天是否正面肯定孩子的行为?哪些行为做的不够好,需要改善,如何改善?

  做不焦虑的父母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精准回应》中我特别喜欢这句话:成长是翻山越岭的艰辛之旅。我们要学会理解孩子的困境并提供有效的支援,他们需要的是教练而不是法官。

  原生家庭带给每个孩子不一样的性格、成长履历,我们要延续过往的好,调整曾经的不好。

  仔细回想我们的成长履历,一个好的导师真的是非常重要,导师的角色背后可以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同事,我们的上司,我们的老师等等。

  职场上有一个默认的规则:遇到好的上司,可能你的职业生涯就会开挂(当然,前提还有你自己的努力)。

  育儿也是一个道理,好的父母也会正确成全自己的孩子。

  当今教育存在两个偏差:一是过度忽略孩子的感觉,总是用理智判断孩子的对与错、应该不应该,对孩子的真实处境缺乏体察。二是过度认同孩子的感觉,不忍心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当我们想要让孩子听话,我们是否认真的倾听过孩子内心的真实声音。

  我们习惯性的打断孩子的话语,习惯性的否定孩子的行为,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的行为。

  想要育儿道路更加顺畅,我们也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感觉,最重要的就是准确。

  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承担言传身教的任务。这个任务并不轻松。其实,说了不代表教了;教了也不代表会了。作为家长,不但要有耐心,还要有责任心,要“包教包会”

  孩子和大人一样,都有自尊,指正、指责、批评之前请先问问自己,“我真的换位思考过吗?我的行为是否合适?”

  成长不仅仅是孩子单向的成长,对父母来说有时候更需要,我们通过和孩子的互相认可、激励、守护与帮助,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成长“共同体”。

  总结现有的教育场景大概有三种:第一种,恰当适中,孩子快乐,父母也快乐,教育也很轻松;第二种,放养式管理,孩子的成长似乎和自己无关;第三种,过度管理,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处处管理,父母累孩子也累。

  育儿本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家应该是温馨、和睦的氛围,没有人愿意成长在压抑,不被看见的氛围之下。

  要求孩子成为之前,请一定要先成为自己,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首先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

  拿我自己举例,我的原生家庭不怎么和睦,父母从我小的时候吵架至今(父亲常常帮助好吃懒做的亲戚),父母为人朴实善良,一个内向、自卑,一个大大咧咧,我天生敏感、自卑,工作需要的时候自信、坚定,生活中自卑十足。

  我希望我的孩子未来乐观积极,此时我需要学会的是自我接纳,接纳我的原生家庭环境,成为自信的人,我需要做的就是向内关注,关注个人成长,我的自卑可以用复盘日记的肯定逐步改善,生活压力的焦虑可以用计划持续改善。

  看得见自己,看得见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以身作则的教育远远比说教来的更好。

  总有一天我们需要放手孩子的成长,教会孩子比喋喋不休来的更长久。

  所谓育儿,真的是一场父母和孩子相互确认和接纳的双向成长。

  《精准回应》读后感(四):教育者做到精准回应才能让孩子养成自主自律的好习惯

  三岁的小侄女因打不开门而哇哇大哭,嫂子急切地安抚道:不要哭,哭就不漂亮了。不管她怎么说,都无济于事。我走过去,看着小侄女的眼睛,稳稳地问:你需要帮忙吗?小侄女立刻止住哭声,回答:需要。接下来我一步步耐心给她演示如何转动门把手。为什么我用一句话就让小女孩瞬间平静下来呢?那就是精准的回应。她因遇到困难而哭泣,回应的重点就应该是她的困难。

  上面的案例,有没有让你感觉似曾相识?无论是妈妈,还是老师,都曾因相似情况而手足无措。我们只看到了现象,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回应不到位,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自己就会麻烦不断。

  怎样才能做到精准回应?亲子咨询师杨杰的《精准回应》会给我们期待的答案。

  当下,亲子最大的冲突之一就是陪写作业产生的矛盾了。“鸡飞狗跳”真不是夸的的,用全家不宁来形容都远远不够。很多时候,整条街的邻居都知道,谁谁家妈妈和孩子又起硝烟,是因为写作业。可以说,大多数的家庭都陷在写作业的难题之中了。

  我大致缕了下作者杨杰这本书的思路:写作业问题——亲子沟通问题——情绪管理问题。作者的观点就是这样的,陪写作业出现问题是因为亲子沟通存在问题;亲子沟通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在大人的情绪管理有问题。

  出现“鸡飞狗跳”式冲突,肯定是双方都坏了情绪。大人是孩子的榜样,大人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孩子情绪怎么会稳定?

  现实情况是这样的:孩子做作业磨蹭,大人忍不住想吼;孩子回家总是先玩,临睡才想起写作业,大人也吼;孩子写作业应付差事不用心,大人还是想吼……大多数情况下,情绪先失控的是大人。当然,有时候是孩子现情绪失控,即使这样,大人如果能保持情绪稳定,沟通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正如本文开头那个案例,小孩子先大哭不止,大人只是情绪稳定是分析孩子问题的前提;如果大人一上来就大声吼喝,问题解决不了不说,还会破坏亲子关系。

  《精准回应》的上篇是:好妈妈情绪管理有办法;中篇是:好妈妈亲子沟通有办法;下篇是:好妈妈陪写作业有办法。作者先从根本处谈起,再一层层帮大家解决问题,这样就不仅仅是解决表面问题了。

  最近网上的一段视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一位青春期女孩一边和大人吼叫,一边被大人打耳光。那场面真的是惨不忍睹,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仇人上门呢!现在的孩子都怎么啦?家长都怎么啦!归根结底,是双方的情绪管理出了问题。

  杨杰在《精准回应》中选取的都是我们几乎天天都正在上演的问题,如:

  家长是个急性子,看到孩子磨蹭就忍不住想干涉

  怕孩子骄傲,看到孩子“自夸”就想给孩子浇冷水

  ……

  孩子11岁了,还每天粘着我、要跟我睡

  孩子10岁左右的,开始学会“偷钱”了,怎么办?

  ……

  杨杰给出的办法更有效

  家长是个急性子,看到孩子磨蹭就忍不住想干涉——先默默观察、等待,给自己一个“等待期限”

  怕孩子骄傲,看到孩子“自夸”就想给孩子浇冷水——“自夸”不等于骄傲,肯定孩子的积极体验

  ……

  孩子11岁了,还每天粘着我、要跟我睡——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管理情绪先管理念头

  孩子10岁左右的,开始学会“偷钱”了,怎么办?——换个角度,这不叫“偷”;理财教育从管理零钱开始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1.先默默观察、等待,给自己一个“等待期限”。

  大家不要看不起“等待”,很多时候冲突的发生是因为我们等不起。要知道,我们是在陪一只蜗牛成长。我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节奏处理问题,忽略了孩子也有孩子的节奏。等不起的结果就是控制,甚至过度控制,这样孩子怎么能学会自我管理?你也不给他机会呀!

  2. 沉默的等待,可以激发孩子的主动性。我们选择沉默,孩子的注意力会放在自己的行为上,想着怎样改变自己;大人急躁,孩子的注意力则会放在情绪上,想着怎样应对火山爆发的父母。

  调换角色,确实是这样啊,谁愿意让大人“苦苦”等待?有点没面儿。所以,自己就会想办法做快一点。

  3. 等待的过程也是观察、思考的过程。静静地等待,可以换角度思考,看到平时看不到的,想到平时想不到的。孩子扣手、转笔等小动作,有时候真不是磨蹭,而是思考。我们的急躁不是在帮他们,而是在破坏他们的主动思考。

  总结下,选择默默地观察和等待,不仅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还给孩子以自我管理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大家还可以仔细看下上文中提到的,杨杰关于另几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换角度思考,帮助孩子主动做自我管理(包括情绪管理)的理念都在其中。精准回应,一招胜万招。

  谈教育容易,做教育难。《精准回应》是作者杨杰选取自己咨询工作中的真实案例,抽丝剥茧式的给大家仔细分析,每位读到这本书的大人都会像初到桃花源般的惊喜,世间竟有如此境地!

  我再举书中的一个案例:就算怒吼打骂,孩子也不写作业,怎么办?

  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就遇到过不止一家。这样的孩子真的可以使家长崩溃的,有的家长告诉我,当时自己撞墙、离家出走的心都有了,但孩子始终无动于衷。这种情况下很多家长无奈地选择了放弃,保住自己和孩子的命,也保住家庭。杨杰却开的“药方”是:请别说无药可救,对镜微笑、深呼吸,以积极视角看孩子。从148页到161页,作者详细的给大家分析了一个典型案例。这里既有孩子妈妈的仔细描述,也有爸爸记录得教育日志。结合作者的感受、思考、分析和建议,以及多方沟通和实践,这个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妈妈变了,孩子也变了。

  这个家庭的问题是两方面的,一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教育方式问题。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的问题。

  改变先从家长开始,由于童年的成长经历,妈妈分不清“严肃”和“生气”。杨杰老师给妈妈布置任务:练习表情、眼神和音调。妈妈改变了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孩子的性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学会了主动关心妈妈。

  一次,孩子早早完成作业,杨杰老师建议妈妈给孩子发奖状鼓励。

  管教界限,渐渐浮出水面。孩子和妈妈约法三章,这就是主动积极解决问题的表现,自主管理又向前迈了一步。

  根本问题解决了,孩子的记忆力和社交能力,也慢慢地改变了。学习成绩上去了,朋友也多起来了。这样以前油盐不进到令人崩溃的孩子,在杨杰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简直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我是哭着读完这个案例的,一半激动、一半欣喜,如果早点读到这本书,很多孩子可以改变命运。现在读到也不晚,努力帮助眼前的孩子,加油!

  解决问题有很多种办法,有的是治标不治本,问题暂时得到压制,不久之后就会有更大的爆发。《精准回应》是从根本处解决问题,我理解的“精准”是精准的找到问题的“根”,精准的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对常人来讲这是非常难的,杨杰做到了。这本书旧版的名字是《让孩子心悦诚服》,已畅销8年。著名教育学者尹建莉在序言中强调了杨杰的专业水准,大家如果在育儿路上有问题,就请打开这本书步入教育的“桃花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