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瞬间的自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瞬间的自觉

2021-12-21 17:54:45 作者:98557518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瞬间的自觉

  我的脑袋歇业了。应该是在毕业前的寒假开始,也有可能更早。

  待在家已经有一年半了,由于突发疫情,大学时光的最后一个学期在家中度过。这段时间可不短,如此长时间的自由是我之前梦寐以求的,只是我没有按照以前的想法来利用它。

  受考试失败的影响,我不可避免的对自己产生怀疑。除对自己目标的动摇之外,更多的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对自己判断能力的不信任。

  自高中之后,关于我人生重大关口的跨越都以失败告终,道路的选择几乎全部与现在的想法相左,重大问题的抉择也偶有成功(这里成功是指达到期望的结果,失败反之)。高二分科理所当然似的选择了理,如果非得说个原因的话,那是因为不喜欢背书,后来才发现理科需要背的书才是真正的抽象(物理除外)。相较之下,文科的思维可能更适合我,文科所要背的书也不是毫无逻辑可言,最重要的是,我更喜欢探讨人与社会还有其他更浪漫的东西,而不是深入研究分子、原子、微积分。我感觉我与物理是真正有缘的,但时至今日,这份善缘也走到了尽头,现在没有时间精力,也没有什么意愿去进行系统学习,更不要说是进行深入研究了。

  高二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关节点。分科之后,自然少不了分班,因为我成绩尚可,我的班型也升了级,进入到全校最好的班,这听起来很不错,却是“孤独的我”的开始。我喜欢交朋友,但不会为了交朋友而交朋友,我喜欢能和朋友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劳逸结合一直是我学习时所信奉的教条。进入好班让我压力倍增,没有朋友一起玩、老师不允许太多放松是一个原因,但不是太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我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群体,这也不是不能接受,谁又没有在刚入学的时候认识一大帮新同学呢?最要命的是只有我对这个集体陌生,除了少数几个“升级”进入新班级的同学之外,其他同学早已熟识,也拥有着成熟的圈子。同学们都很好,没有丝毫排挤我的意思,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只是我无法拥有自己的圈子,也不能获得十分亲密的朋友。我曾想加入他们,可惜的是,我实在找不到足够多与他们相通的地方。我对自己十分诚实,不愿勉强自己。

  只是自己一个人而已,又不是天塌下来了。

  两年时间让我养成了独立的习惯,其间具体的感受已经在时间的消磨下无法忆得,想必十分痛苦吧。

  高考被描述为压力与轻松的分界线,束缚与解放的中转站,很多老师把它比作打仗或是挤独木桥。考出高分便是胜利,目的是考高分进入好大学,然而我不清楚进入好大学可以收获什么,更不清楚我想要收获什么,又没有谁跟我说过这些。如果当初有老师能够让我认真思考人生理想并说高考是通往理想的捷径的话,估计……这都是后话了。现实是,我连最基本的考高分都没有实现,实战与多次模拟的分值差高达几十分,进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无法触及好学校的门槛,选择以前想都没想过的学校又相当可惜。

  当时也单纯,复读的事愣是想都没想一下(如果知道灿复读的话,我肯定也去复读)。

  学校是就近选的,专业也是随意定的。我十分乐意学物理,可惜的是学校的物理专业只是二本,我不懂什么一本和二本有啥区别,父母认为这个事情十分重要并因此反对。没办法,再看其他的喽,心理学我也比较喜欢。化学也行,高中化学老师的生活风格我十分羡慕,洒脱、随性、热爱生活,我错误地把她个人与学化学联系起来,想着那就学化学吧,说不定能成老师那样呢。

  讽刺的是,我报的不是化学,而是跟它差了十万八千里的化工,外省二本招生,全系三分之二的同学来自调剂。

  我时常被现实选中为开玩笑的对象,这让我的承受能力很不错。我习惯于在新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不想主动进入新环境,出于对陌生事物的恐惧。

  每个选择都是自己决定的,怨不得别人,只能说是因为没考好,对学校、专业什么的了解不足,自己缺乏魄力之类的一大堆自己的原因。自己欠缺的实在太多,又没有什么办法,怎么让一个从小就只在学校和家中生活的小孩子掌握在其中没有见过的东西呢?因此我并痛恨自己,已经到来的总是要接受。

  那时我还不清楚大学对我意味着什么,即便现在我也不十分明晰它对我的意义。

  大学可以是空间单位,它是学生们固定食宿、学习。社交的场所;大学也是个时间单位,是每位同学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巩固期,还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稳定期,更是自我意识完全觉醒的阶段。

  刚入学的我是个憨憨,像个二傻子,也怂,在老师的鼓励之下仍然不敢提前交卷。到临近毕业,要是有哪个老师不让提前交卷,肯定是要不满意的,这可以说是大学里最直观的变化了,不少同学也经历了类似的变化。

  有人说大学是小型社会,此话不假,也不完全正确。我大学里预演了处于社会的无奈,明白了自己的忙碌不一定有收获,也会见识过现实存在的利益冲突。但我没有看到尔虞我诈,也没有看到同学因种种原因相互结仇报复的凶残景象。毕竟还是在学校,同学之间的情谊依旧相当可靠,就算是不曾一起上过课的同学,也能够收获友情,甚至是特殊的友情。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经验中成长为独特的自己。

  大一没什么好说的,终日忙忙碌碌,一年到头不知道干了啥,这就是大学的第一课。

  从大二开始,课程逐渐变少,相应的,受自己支配的时间多了起来。有了闲暇,也有了思考的机会,猛然间意识到离毕业,也就是步入社会只有不到三年时间了,而自己全然没有准备,能力什么足以谋生的本领更是欠缺。来自未来的重压一下子降临到心头,迫使我对以后的职业和生活做出规划。这相当残酷,在上一年,还有人信誓旦旦告诉我考上大学就轻松解放了(我对此深信不疑),在下一年,就意识到我即将面临一个事关生死的挑战,这个挑战与之前考试之类的完全不同,它的解决方法十分开放,以至于我无从下手。

  我第一次考虑职业问题是在高三,也不过是随意想想,并未深究,连大学都没考呢就想大学之后的事,着实太早,再说我也从未对什么职业表现出特别的兴趣。

  实际上我逃避了,意识到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责任太大,不愿承担其后果。

  我之所以考虑职业问题,是因为燕同学对我说了她以后想走的路,她那对人生清晰的规划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我有一个如此重要的任务需要我来完成,但也只是让我意识到而已,我没有做出解答的勇气。

  终究有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

  受情感经历的影响,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我自尊心很强,也有点骄傲,不知道是傲气还是傲骨,更有可能是傲气,毕竟没啥本事;在那一段时间里,我竟然发现一个卑微到尘埃里的自己,我的自尊心不知道跑到了哪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对此我还觉得无所谓。

  这个现象让我好奇,好端端一个人怎么会变成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模样,哪个才真实?

  这种探究自我的渴望重燃起了我对于心理学的热情,我也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像我这样处于困惑中的人。心理学,嗯,好像很能帮助人的样子,就学它吧。

  (我本来就乐于助人,自恋一下)。

  有了目标的生活变得单纯,考研备考成为了主旋律。但充裕的时间总是会被浪费的,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看课外书似的学习教材,并不懂得背书的意义,英语的学习也是从备考四级开始,这种散漫学习的效率很低。

  学习是一个人的事情,我也喜欢自己一个人完成自己的工作,但即便习惯孤独,也总会觉得悲伤,仿佛自己不完整,因此想要交友。偶尔和朋友一起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和别人在一起时会感受到不小的压力,我要装出更优秀更完美的自己,累得不行,这还不如自己一个人。想要找到契合的同伴可真不容易,我内心的自尊也隐隐作祟,可真是麻烦。

  选择独行可以避免评价带来的压力,也不必强行打造虚假的自己,但是也需要独自承担来自各处的压力,不得倾诉内心的苦闷,也无法分享自己的喜悦。总是存在这种情况,有让我感动的事件发生或是发现什么有趣的事物,这时想要与人分享却无人分享,此刻我感到无比空虚落寞。自由是有代价的,要享受自由,就要承担自由之重,要放弃一些本能所欲求的东西,如和大家一样(即合群),如被所有人喜欢。

  我远未达到我所向往的自由。

  自由的定义尚不明确,我的能力也不足以支撑自由,在坚持自由时难免失控。

  我害怕被动承受我不曾设想过的事情,因此我害怕失败,尤其是在经历种种失败之后,学业的、选择的、情感的,太多太多。我的自尊也要求我做出成绩,现实总是与要求相背,我急需证明自己。

  考研的意义太过重大,人生轨迹的变化,自我能力的证明,家人的期待等等。

  太过看重的东西,总是要失败的,对我来说总是如此。极度的渴望会转变为对不理想结果的极度恐惧,那样的我已经无法正常做事了。

  初次考研的失败在情理之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跨考考入一个十分理想的院校,本身就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而我又给自己砌了一座无比坚实的墙——极度焦虑。

  恶性循环就是这样,这次失败继续摧残我的自尊,强迫我接受从来不愿接受的现实。

  实在无法接受,总不能相信自己的无能,也不愿自己的努力白费。

  那就再来一年吧,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逃避,我知道的。

  我一直不够勇敢,是在逃人群的一员。

  我能够预见第二次考研所要遭受的压力:一年的时间成本,竞争对手的增加,自制力的又一大考验,这都是初次准备时不曾想过的东西。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还考不上呢?

  那就找个班儿上吧,我这样对自己说。

  然而我并未如此洒脱,我不想就这样去上班。

  历史会重演,如果我没有改变的话。

  二战失败的导火索出现在学习的瓶颈期。我从未设想过学习几个月会没有丝毫进步,那是在秋夏交接的时候,看着错得惨不忍睹的英语试题,我开始考虑背这么多遍大纲词表的意义。

  紧接着,一连串的问题涌来。

  我每天背单词、背短语、看文章真的有用吗?

  我不会就这样一直止步不前了吧?

  如果就这样一直没有进步,一直努力最后还没有考上怎么办?

  这就是我的最高水平了?到此为止了?

  如果失败了不会真的要去上班吧?

  上班的话是去化工厂还是去找个辅导班?

  都不想去啊,再想想还能上什么班?

  如果我一直努力还没有考上,我的同学和朋友会怎么看我?

  想必他们会想:就这?没什么本事还要考那么好的学校,吃到苦头了吧。

  ……

  我得出一个结论(当然这是潜意识的),与其好好学失败,不如不学然后失败,这样还能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没有努力,而不是我自身的问题。如果我没有好好学还成功了,那不说明我真的很厉害?

  心理学上称这种行为为自我设障: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是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归因策略。

  我熬过了最磨人的酷暑,却在清爽的秋选择了放弃。

  我的自我意识一直很强,在我告诉自己放松一下,实则开始放弃,沉溺于游戏和帮父母干活时,我觉察到了自己行为不对劲,但我没有勇气接受失败的勇气,任由自己沉沦。

  有了放纵的开始,就不知道它何时结束。

  重新学习是在考前三周,要不是推迟了考研时间的话,学习时间还不足三周。

  学习效率并不高,我不对自己有信心,也不对坏的结果释怀。

  一边做着放弃的行为,一边还做着成功的白日梦,真是可笑。

  第二次考完,说了和第一次一样的话:试卷很简单,但是我没答好。

  殊不知我接下来又错失了几个拯救自己的机会。

  自知考试发挥拉胯,一志愿是肯定没戏,心理学这么热门也不会有什么学校可以调剂了。考虑到这些,也没再想着准备复试。反倒以等出分为由再休息几个月,到时候国家线和学校线一出,就可以上班去了。这是第一次放弃机会,认定自己不行不再准备复试。

  出分了,居然还比去年高了几分,挺行的啊,要是比去年分还低才丢人,现在虽然失败,也有的说了。

  国家线出,较之去年涨了几分,意料之中,国家线不涨都对不起那么多人报名。不过去年院校线都那么高,自己虽然比国家线高了几十分,还是不够看啊。这是第二次放弃机会,认定过线不少的成绩是个低分,没有入学机会。

  院校线出,这才让我大跌眼镜。啥,所有学校普遍比去年低了几十分?今年出的卷子有那么难?哎,可惜,离一志愿还是差点,考心理学的人这么多,调剂肯定也没啥学校。这是第三次放弃机会,知道自己勉强算个高分后,却认定调剂没有名额。

  调剂系统开,居然还有不少学校,有机会那就申请几个吧,人家给不给机会还不知道呢,他们不给通知也不知道要学啥,先等等再准备复试吧。这是第四次放弃自己,知道有调剂名额仍没有进行复试准备。

  申请院校发出了复试通知,终于我没有再放弃机会,即便通知发放时间与复试时间只相差两天,我也没有再坐以待毙。两天时间准备肯定不够,但我还要挣扎一下,就算是为了之后可能的机会见识一下复试也行啊。

  不放弃自己的人,总是有希望的,即便他曾多次放弃自己。

  出乎我的意料,我收到了待录取通知,算是对我的一种肯定。

  虽然院校不理想,但我可以夸张的说:我三周考上研究生。

  当然,这是假的。如果没有第一年的努力,还有第二年夏季的苦读。再给我三个三周也考不上什么学校。

  现在想想,我今年要考上华东师大的话也不是很难,荒废了半年时间,最后只差了十来分,如果我能挺过瓶颈期,我迎来的应该是质变吧。我自己给自己增加了难度,我打败了我。

  但是,如果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不认为我能够坚持下去,从本质上来讲,我并没有发生真正的改变,我不知道如何面对坚持过程中沉重的压力,虽然一直在失败,并且实打实地承受了失败,但我不知道如何面对假象的可能的失败,对此我以前思考过,但一直没有答案。

  受前几天看书的启发,我或许知道了部分答案。

  我害怕失败,有相当部分是担忧自尊受损,我十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即便我不优秀,也希望其他人能够看到一个优秀的我,能够希望他们能够喜欢我。我能够承受失败,却难以接受他人的否定。我害怕被别人讨厌,因此我尽量少的进行社交,不喜欢嘈杂的地方,总是在外伪装自己,只有在私密的地方比如家、宿舍,我才会放松一些,打游戏、肥宅、一切我喜欢的但被评价为不太好的东西。

  我缺少被讨厌的勇气,我无法接纳存在不足的自己,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也有陋习。

  太累了,也太假了。

  我对自己的否定,被所有人认同的渴望铸就了一个矛盾不断、充满恐惧的我。

  要解决办法的话,那应该是接纳自己,改变自己,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敢于被别人讨厌,敢于去认识那个真实的自己,去敢于去追求更好的自己。

  这并不容易,但归根结底,也就是一个词。

  勇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瞬间的自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