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有趣的心理现象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有趣的心理现象

2022-01-09 18:51:44 作者:小兔乖乖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有趣的心理现象

  先来讲一个我们心理咨询师碰到的案例。半年前,这位来咨询的家长看到儿子喜欢书法,想提高儿子练习书法的积极性,于是,她设立了一个奖励机制:每写一张,给一面小红旗,积攒到20面小红旗的时候,儿子可以提一个愿望,比如,买个玩具之类。一开始,孩子积极性很高,几乎每天都写一张,得到小红旗,然后实现一个小愿望。但是渐渐地,孩子对书法的兴趣没那么高了,很多时候是在机械地完成任务,是为了攒红旗而写书法。半年后,孩子对书法完全失去了兴趣,即使家长提高奖励,他也不感兴趣了。怎么会这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种现象--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将学生分为两组,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可以得到1美元的奖励;控制组的学生跟第一阶段相同,没有奖励;

  第三阶段,是自由休息时间,每个学生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实验组(奖励组)学生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但是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而控制组(无奖励组)学生在休息时间还在解题的人数更多。于是,得出结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如果提供外部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换句话说,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外界加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只专注于奖赏物。所以,作为家长,要特别注意正确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不滥用奖励,要避免“德西效应”。

  在工作中也是同样的道理。企业在实施激励机制的时候必须考虑德西效应,恰当地进行激励。过分激励和不足激励都起不到激励的效果,甚至有时候还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运用德西效应的两个成功案例吧。

  第一个案例。有个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可就是对班集体工作漠不关心,与同学的关系也不太融洽,常常独来独往,真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老师找他谈了几次都无济于事。后来,老师经过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后,决定让他负责班里一些具体任务,让他担任班里班报的编审。慢慢地,他觉得这份工作对他的学习挺有帮助,就热心地干起来了。他还经常和同学们在一起找资料、搞设计、编写稿件和讨论组稿。由此,他变了许多,像换了个人似的,不仅关心班级工作,而且与同学的关系也十分融洽。

  第二个故事。—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而且屡禁不止。

  于是,老人想了个办法。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孩子们又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这时候,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叫得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会为老人嬉闹了! 在这个故事中,老人的策略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钱而玩”,从而顺利地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姜还是老的辣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有趣的心理现象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