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层楼上》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三层楼上》经典影评1000字

2022-03-25 08:20: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层楼上》经典影评1000字

  《三层楼上》是一部由南尼·莫莱蒂执导,安娜·博纳奥图 / 里卡多·斯卡马乔 / 阿尔芭·罗尔瓦赫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层楼上》影评(一):《非甜蜜生活》生活不甜蜜,選擇即生活

  南尼·莫瑞提回歸坎城主競賽,帶來了三對住在三層樓的家庭,時間跨度高達十年總共三個章節,每個家庭在這十年裡面對著各自的衝突、矛盾、慾望,其實三對家庭互動並不多,但在十年的跨度中,他們不管想不想的都迎來了別離與轉變。

  三對家庭每個故事都令人想起了不同導演的敘事風格,拿住在二樓的帥哥夫妻有,帥哥爸爸因為一起意外非常懷疑隔壁的老先生有對他的女兒做什麼,那個故事呈現出的憤怒、性、失序人生,個人覺得非常的賈克·歐迪亞。 - 然後那個永遠不在家的丈夫,總是一人養女兒的家庭,但這個媽媽總擔心著自己會與母親一樣得到精神疾病,這個片段我不自覺得一直想起阿莫多瓦,公寓裡瘋癲的女兒懷疑著自己的男人跑哪去了,又擔心自己有遺傳到母親的精神疾病,果然style is everything,個人很喜歡這家庭的第二段中處理妻子產生出的怪異幻想,南尼·莫瑞提拍出了一種懸疑感,這妻子在一個危險的人物身上尋求認同感,這是多麽孤獨的心靈狀態啊?第三段中的結尾也收得好極,當他女兒看到了自己母親的幻影,似乎應驗著這個家族傳統的持續...。 - 至於第三個家庭呢?就是那個小孩撞死人不敢道歉,一直求法官老爸幫忙的家庭,個人覺得就非常的南尼·莫瑞提,特別是第二段電話答錄機童言童語顯現出的無奈,第三段故事中妻子的選擇「變與不變」尤為精彩,兩段電話答錄機都成為了情緒的宣洩點,當結尾妻子穿上了新買的衣服迎向的轉變,令人感受到了生命中不可思議的可能性。 - 《非甜蜜生活》儘管有著三對家庭不太有關的家庭,並非我期待的交錯敘事,但在貫穿三個家庭的故事中,你幾乎都可以抓到一個堅忍的母親,不斷地在背後付出支撐家庭(除了二樓那對帥哥夫妻比較沒有強調到)也可以在十年的跨度中感受到,時間與選擇的魔力,有誕生也有逝去,物是人非或許是導演想在這電影中表達的,擁抱轉變並對未來抱持著微薄的希望,所以結尾前我們看到了費里尼式的馬戲團重現,個人私心覺得南尼·莫瑞提這樣對費里尼的致意,比隔壁的《上帝之手》好上不少就是了。

  BTW導演自己客串了法官的丈夫,他其實演的挺不錯哈哈

  《三层楼上》影评(二):無常及沒有真相的人生也要有尊嚴地活

  意大利2021的片子 戛納入圍

  由一次深夜車禍開始 串起來在羅馬一棟非常接地氣的 每一戶都是複式的公寓裏的 四個中產家庭 延續前後十年的故事

  這樣挺起來好像當年的好萊塢Crash

  But NoNoNo

  每個家庭都有一個事件中心 彼此又因為各自的事件有著或深或淺的交集 圍繞著同一個事件裏的每個人 又都有各自的方向和深淺各異的心理困境

  別說好壞的二元判斷 連客觀真實是啥都無從下手的時候 更談不上考究事出何因了

  即便好像有些真相在慢慢浮出水面(這就不得不又膜拜一下導演和編劇了 不需要交待給觀眾 真實生活裏誰能擁有上帝視角?) 但 又能怎樣呢?

  這不就是生活嘛 即便一籌莫展四顧茫然 難道就有充分理由不走下去嘛??!

  走下去 走下去 即便無措 狼狽 也得把內心那份尊嚴好生地揣穩妥了 儘最大能耐 真實得體地走下去

  整部片子的色調非常明媚 即便某些情節是哀傷的 晦澀的 憤怒的 但陽光照樣不改明媚 連陰天 下雨天都沒有

  而整個大半部的觀影過程 我是難過的 淚水就常在眼眶打轉 又不至於滿盈掉下來 直到在父子間做夾心人的優雅老婦人 給家裏打電話 跟有亡夫錄音的留言機說著心裏話 我就失聲哭出來了 卻也說不出為了啥

  即便如此 依然覺得 哀而不傷

  這大概就是面對無常人生的一種態度麽? 即便找不著誰去說理討說法 即便各種無措難過 總可以選擇一個能讓自己真誠體面的方式 站著 活著

  《三层楼上》影评(三):被压缩、加速的时间

  很难将莫莱蒂在10s的两部作品(《教皇诞生》《我的母亲》)称为Melodrama,无论题材还是体裁上都不太符合。但是《三层楼上》正如其片名展示的那样,以一种比喻式的空间结构组织起四组家庭的群像,并且开场就以一次车祸为切入点将所有人物带出,这样的方法注定与上述两部视点小、人物少的作品完全不同。在后续的展开中,从四个家庭中延伸出三条线索,虽然它们独立性很强、彼此交互不多,但是基于对三者的平行叙述,整部电影强烈地以情节的承递(线索之内)和切换(线索之外)作为发展方式,这与我们所熟悉的情节剧思维是一致的。

  在观影时,第一个“五年后”的字幕转场出现后,难免会惊讶于情节跳跃之唐突。但很快便又发现,这样的跳跃与整部电影飞驰的行进速度相匹配。第二个“五年后”的到来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三层楼上》的主题是关于时间的,流逝的时间,以及那些与时间一同流逝的东西。

  电影如何表现时间的流逝?班宁在《从贝克斯菲尔德到莫哈韦》中给出的答案是:耐心地还原那些在叙事中通常被忽略的“过程”,来表现一种真实的时间的流动。但Melodrama和真实是无关的,或者不如说它们反而意在制造一种“伪真实”,因此在《三层楼上》中,时间的流动也是被压缩的、被加速的时间,是“伪时间”,但却又恰恰反映了时间的某种本质。

  《三层楼上》中的每一场戏都被写得非常精炼,人物总是以最有叙事效率、最典型化、最易于理解的面貌将他们自身展现在观众面前。在此前提之下,《三层楼上》以双人或三人戏为叙事的基本单元,因为这种规模的戏可以承载最清晰的人物角力关系(典型的如Lucio线的几场车内戏),人物往往自登场就处在关系之中、情境之中,也就能越过场景内叙事资源的限制,在交互中投射出自身的形象,并且勾连段落外的更多内容。

  于是电影呈现出这样的形态:叙事单元之内,时间被压缩,人物不断高效生产着动作和言语,它们的开始和结束基本上就是单元自身的开始和结束,表意结束之后立刻剪辑至下一场,没有任何喘息的时刻。而连接着不同叙事单元的,则是推拉摇移的摄影机运动,迫近人物、围绕人物旋转、跟随人物行动,这些实体的速度和情节行进的速度的相匹配,将加速的时间视觉化。

  当然,时间被压缩、加速后,也必然有一些东西损失了。使得这些人物们的具体境遇跨越了阶级身份、成为可以共情的普遍问题的,是高效的叙事和人物塑造,但它们的反面则是肤浅与刻板。如果只是不断地强调人物的功能化的外在特征,势必会使其失去内在的复杂,成为被观众一眼看穿的情节棋子。在《三层楼上》中,莫莱蒂给一些人物(比如他自己演的那位父亲)以留白的自由,但却让另一些人物被简单的、外在的诠释所绑架,Charlotte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三层楼上》的群像叙事中,人物成双成对,几乎没有聚焦于单人的戏,偶有的几场大多用于过渡。而在极为少数的时刻,电影的视点一旦越过群像的表面深入某个人物,便意味着关键节点的出现,而这种节点的情绪往往是负面的,比如Lucio得知Charlotte一家决定继续上诉后在街道上奔跑,或者Monica看见的几次黑鸟。又或者,这种节点就是人物随着时间一同消逝而导致的节点,比如Monica出走之后,伴随着一个人物的离开,这场戏中只剩下Giorgio,于是他茫然地寻找;又或者,这不只是一个节点,而是人物消逝的持续性后果,比如在丈夫死后,Dora的几通独白一样的电话。这几处,是电影无情的时间进程之中为数不多的几次中断。

  《三层楼上》的故事以大多数人物搬离公寓结束,随着时间的逝去,人物、以及以空间结构表现的人物关系也随之逝去了。另两条线索的主要人物都在寓所之外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和解,只有Monica真的留下丈夫孩子一去不回,为什么?在结尾众人舞蹈之后,电影中罕见的主观视点再一次出现,我们看到的是小女孩Beatrice的幻觉中Monica的微笑。很难说这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妄想症代代相传,但同时,Monica也像她的母亲一样,在女儿的幻觉中回归,或许同样是一种和解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