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说时迟》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说时迟》读后感摘抄

2022-04-21 00:0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说时迟》读后感摘抄

  《说时迟》是一本由谈骁著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时迟》读后感(一):谈时间

  是最近阵子,

  才接触到的谈姓诗人。

  他的故乡,竟然是我不太愿意提及的,

  有感情的地方。

  谈诗是这样的:

  你从第一行开始读起,非常平静地

  读到最后一行

  的最后一个句号。

  然后才意识到那三句,或者两句?

  你非常非常喜欢。

  上一首,那之后的五六首,还有再下一首,都是这样。太阳突然就落到城市跟远山中间了,睁眼合眼,放下又想起来。

  于是他说的话我听起来,比此前,

  还要更加意至切情至深了。

  《说时迟》读后感(二):“它们是草,只有一季的枯荣,片刻的悲欢”

  诗人对这些诗歌的评论,如其诗歌本身一般真诚:

  我愿意宣称我的诗都是 “感受之诗”,受益于感受的真诚,也要正视它可能的无效:太实在了,无法化实为虚;太传统了,只有认识学或传记学的意义,而缺少语言学上诠释的空间;太缓慢了,语言永远在追赶生活。这是这本书,也是我的诗歌写作显而易见的缺点,但在这缺点被更诚实的感受、更洞察的眼光、更具消化力的胃有效纠正之前,我愿意这缺陷更大一些:更实在,更传统,更缓慢——说到底,是更忠于经验和感受,更“个人”。

  如果诗歌是为了生活更有人味,那么这些都是不错的诗。对当下体验的凝视中,生活其中的时空开始泛起一层光晕,人与物都变得温柔,迫使我们慢下来,重新抚摸那时快,重新更像一个人。有一些则太过缺乏克制,不像诗歌,“提起水壶,我是一个贫乏的主宰者,/放下水壶,我也枯竭如植物,渴望天降甘霖。”写女儿的诗歌读来也没有感觉。

  可以读到这些诗歌,也算是一种“缘分”,大约是投过一期读睡的三行诗,奖品就是这本诗集。封面设计和开本都很好,很舒服。最近一直想理智和情感在生命中的关系,大约得到审视的情感或自觉的理智都会让生命或多或少地脱离麻木。

  《说时迟》读后感(三):斗胆写一下这部诗集的书评

  这部诗集是对美好生活朴实的礼赞。

  因为习惯,读每本书都要写书评,是因为每本书都是作者的心血,每个人的思想都有闪光的地方,能够出书的人大体头脑不会空空如也,费尽心血写的的文字必然作者思想最耀眼之处,这样,就觉得不能辜负了作者,也不想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于是便养成了这个习惯。

  于是乎,写了很多书评,虽然自己也觉得并不是什么上的了台面的文字,但毕竟是个人的一块天地,无论结出的果实好坏,自己都会美滋滋的品尝。所以对于这本诗集也一样,文字是作者的,书评是我的。

  一直以来,都很想写诗,将心头的感悟化成文字,或优美的,或朴实的,都好,之前也读过一些唐诗宋词,从小教育的结果,读过《飞鸟集》,好奇心成为驱动力,会被“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感动,也会向往着那个散发着丁香的雨巷,偏偏懒惰的情绪往往占据上风,加之没有环境来引导,便一直处于想的状态中,所以对于诗的了解很少,不敢说能有资格写出很正确的评论,只是个人的心得。

  谈骁的诗是朴实的。作为一个从农家走出的孩子,笔下流淌着的是充满乡村气息的文字,这些文字自然而美好,是对生活本来面目的礼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人类最纯真的情感。谈骁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乡村,在人类架构的钢铁城市之中无法去寻找诗的灵感,诗不存在城市里,比如,可以写“啊,清澈的溪水缓缓流过我家门前,我每天淅淅沥沥的流水声中醒来,感受时间和空间的流动,”,描写城市呢,就要写“啊,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入下水管,我每天都在稀里哗啦的洗菜声中醒来,感受上学马上要迟到了”,正如歌颂高山可以说“群山无名,只有高度”,那是一种无言的壮阔的胸怀,城市里则是“大楼无名,只有高度”只能是站在弃管小区门口,感受楼真高。谈骁将他的生活写成诗,幼时的,成年后的,迎迎接新生命时的,这些都是真实而朴素的生活馈赠,让他化为诗,以朴实见真挚,附生活以诗意。

  谈骁的诗是真诚的。谈骁说他的诗太实在了,无法化为虚,确实是这样的,他的诗里都是生活的琐事与感悟,不像一些诗歌在歌颂英雄伟人,用文字歌颂爱情,叩问灵魂,但谈骁写诗是很有诚意的,他在讲述生活,歌颂生活,用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所见所感,写成诗,他写他的父亲,写他的爷爷,写女儿,写自然,写生活,写生死,写那些生活中易逝的美好,有些人有些事,在记忆中,像点燃的纸,慢慢化为灰烬,消失的无影踪,他把最真实的感受写出来,便成为了永恒,便是他献给读者的最真实的自我。

  谈骁的诗是温柔的。谈骁热爱着自然,那些高山大河,那些小树小花,拥有迷人的美,在他的心里,自然也眷顾着他,“河流从不催促过河的人”,他的温柔使在他笔下的物也平静而和缓,不能踩石头,不能踩水,变慢的细沙,平缓的岸边,即使涨水的时候,谈骁也将这些描述的没有一点戾气。就算是《追土豆》,全篇充满了动感的文字,让人感受到整篇的活力,谈骁也在说“不费力的生活没有,费尽力气的生活算什么”,这样豁达的心胸,悠悠然的生活态度。写父亲厚重而隐忍的爱、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爷爷对待生死的智慧、对待女儿充满了慈爱,作为一个男人,谈骁将自己感知的温柔写成了文字,这些人塑造了他,他将这些人的记忆写成诗,献给他们。

  一共两本诗集,无事的时候便拿来读上几篇,每一篇都像一个故事,拥有诗意的故事,讲述着那个温暖的男人点点滴滴, 虽然说时迟,但读到了,会念念不忘,会有回响~

  《说时迟》读后感(四):为了给我写书名,父亲把我的一句诗抄了187遍

  1

  最先想到请父亲为我写书名的,是我的责编老黄

  四月中旬,书名确定了,叫「说时迟」,虽然我一度想叫「河流从不催促过河的人」,后者算一句鸡汤语,是我2016年写的一首诗,奇怪地在网络上有一点流传度,常常被人作为「十字之内的格言警句」「朋友圈最美文案」分享。

  作为一个从事诗歌出版、深知诗集难卖的编辑,作为一个上一本诗集开卷数量是“1”的作者,我想给书找一些卖点。老黄理解,但他不觉得起一个小清新的名字对销量有多大帮助。

  四月中旬,我和老黄在断了电的百草园书店外面,聊着诗集的细节,老黄突然说:「你可以让你父亲给你写书名啊。」

  父亲高中毕业后,当过几年民办乡村教师。到了1980年代末期,大概是嫌教师工资太低,没法养家。就回归田亩,同时兼着村里一个闲差。

  父亲教书不赖,种田却无论如何算不上好手。在我的印象里,长势很好的庄稼总在别人田里。当然,父亲也无意于把庄稼种好。我的老家官店镇,即使在贫瘠的鄂西山区,也算是僻远之地。海拔高,地势陡,庄稼种得再好,也就是能填饱肚子而已。到了1995年前后,父亲开始外出打工,先武汉后广东再浙江,辗转多地,至今已二十余年。

  不管到哪里,父亲都要带着他的几支毛笔。

  父亲是怎么写起字来的,我不清楚。我们谈家小门小姓,说不上家学渊源。爷爷曾被划为富农,也不过是多种了几亩山田,能识字拿笔而已。我从记事起,就知道父亲的字写得好。每到年关,父亲都要写春联,我写过一首《春联》,说写春联时是他「最光辉的时刻」。村里有红白喜事,他也会被请去写对联,主家有时候会包个红包,他一般不收,只拿几包烟。等我大一点,也能出门吃酒席时,常常在门楣上看到父亲的笔墨。别人说好,我也深感脸上有光。

  父亲至今嫌我字差,尤其是签名差。有一次他给我设计了一款签名,上谈下骁,适当的几笔连写,说是像个繁体的“龍”字。要我好好练习。

  父亲给我设计的签名

  我2006年开始写诗,一直到2016年,才敢写到父亲。2018年,父亲把我写他和母亲的诗抄了下来。

  2018年,我把父亲抄诗的事,写文章发在了公众号,老黄大概也是看了我公众号的文章,才知道我父亲会写字的。

  02

  第二天早上,我给父亲发信息,说了想让他帮我写字的事。除了书名「说时迟」,还有五个小辑名:大地之上、人事音书、残忍练习、语言指南、河流从不催促过河的人。

  父亲回复说:「好啊。」后面是两个微笑表情。我想他是乐意的。问我纸张规格,我说没有要求,他说:“用4A的纸。”也不知道他是打错字了,还是一直把A4叫4A。

  晚上,字传来了,用软笔写的。其实已经够好了,这是他用得最顺的笔。我想多一个选择,让他用毛笔再写一遍。他刚搬了住处,手头没有毛笔,于是去找一个朋友借。

  父亲朋友的笔太粗,写出的字有拳头大小。我希望细一点,他便去网上买了一套笔。

  新笔到了,他先写「说时迟」,写了几十遍。再把小辑名都写了,写「河流从不催促过河的人」时,他还特意横的竖的各写了几幅。写毕,一一拍照给我看。有几幅我很喜欢,可是他发照片不会勾选原图,精度不够,就决定把这些A4纸全部寄给我。第二天一早,他叫了顺丰。一天后,快递到了,厚厚一摞。我摊在沙发上,拍照,再选了我觉得效果好的,发给了老黄。

  老黄发给排版的设计师,对方觉得可用,很快就把字抠出来用在书上了。父亲写得最多的「说时迟」,设计师反倒没有选出合适的,她觉得字体有点单调,想要多出几种字体。

  这有点为难我父亲,要他写大写小,写毛笔写软笔或者写钢笔,都没问题。但具体到字体,他并不能清晰地辨别。毕竟是自学写字,对小楷、隶书、颜体这些,听说过,但不知其所以然。他写的这个体呢,我请教过一些书法届的朋友,他们只是礼貌性地说“不错不错”,也没有给出专业的评价。

  我不怕麻烦父亲,就把设计师的意见转告了。他当然也不怕麻烦,很快就发来了他写的。

  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地上、桌子上,全是铺开的「说时迟」。这天,他变成了写字的工具。哪怕是我说“可以了”,他也还没有收手,对我说:「这三个字不好写,单独一个一个的还好混过去,派(排)在一起就有难度,我已经感觉到了。」

  我把他这一天写的,挨个数了一遍,连同之前写的,一共是187遍。我最后凭直觉挑了三幅:

  还是一样的字体,区别只在笔画的粗细上。但父亲已经尽力了。

  设计师拿这些字体出了方案,老黄没有选上。五月中旬,另一个朋友给诗集画了一幅画,老黄很喜欢。画的是一个人在两面石壁间,抬头看着远处的一线天——我在后记里写了这个场景,说我童年时在故乡「铁索口」为头顶铁索般的天光而震撼,那是审美的开始。画已经是设计感很强的元素了,再用书法字体,会有堆砌过头的感觉。最终,封面直接放了这幅画,书名用的是最简单的宋体,没有任何的花样。

  父亲的字没有用上,他那187遍都白写了。我和朋友聊及此事,朋友说:还好书名短,如果是「河流从不催促过河的人」,你父亲再写那么多遍,非得把手写废不可。

  朋友并不知道,对我父亲来说,即便是写100多遍「河流从不催促过河的人」也不算什么。之前,他可是抄了我一整本诗集的。

  03

  2018年,我写文章说父亲抄诗时,他还只抄了我写他和母亲的七八首诗。后来大概是见了我的文章,看到了公众号留言里网友的夸奖,他受了鼓励,一口气把我2017年出版的诗集《涌向平静》抄了下来。《涌向平静》虽然不厚,130多页,但字数加起来,万把字还是有的。他先是抄了封面,用的是大红的纸,喜帖一样。书名、著者、书系、主编方都抄了:

  接下来是勒口的作者简介:

  正文,一页一首,每首用塑料袋装了,封口,总共有130多个塑料袋。

  2018年我收到这厚厚一摞时,感动之外,也很不好意思。许多诗我现在看来,都有凑页码的嫌疑。不知道父亲抄的时候作何感想,但有一点,现在想来又觉得安慰,这些诗,每一首,都是父亲能读懂的诗,他说“抄一次胜观十次”,好懂的诗,他抄的时候,也会觉得更轻松一些。

  最新的这本《说时迟》,诗集里写他的诗的占比,已经远远低于上一本了。

  2018年以后,只有三四首诗是专写他的。其中一首叫《自动转行》,写的就是他抄诗的事:

  “我在朋友圈发了一首 和父亲有关的诗, 写的是一个夜晚, 他带我们走夜路回家。 父亲把诗抄下来, 拍照发给我看。 诗只有十八行。 抄下来变成了三十三行。 他的手机屏幕太小, 因为老花, 字号又设置得很大, 一行最多显示十一个字, 超过的部分 就自动转入下一行了。 我决定再写一首 与父亲有关的诗, 没有多余的词, 每行不超过十一个字。”

  《自动转行》没有一点虚构。当年父亲传我图,我几乎是立刻就明白了转行的原因。

  三十三行《夜路》

  《夜路》原版

  对我和我父亲来说,《自动转行》都是有意义的一首,但不了解前因后果的人,单看诗里的叙述,大概也还会觉得摸不着头脑。我本来想从诗集里拿掉,老黄却说意义特殊,可以保留。

  《说时迟》里还有一首《屋外的声音》,由头是小时候听着父母聊天我们安然入睡:

  “一觉睡醒,夜深了, 外面房间的灯还亮着, 父母还在说话, 不用听清他们在说什么, 有声音就够了, 我可以安心地继续睡。 许多年后,轮到我 在夜晚发出声音: 故事讲到一半,孩子睡着了, 脸上挂着我熟悉的满足表情。 夜已深,屋外已没有 为我亮着的灯。 夜风扑窗,汽笛间以虫鸣, 如果父母还在房间外面, 他们什么都不用说,我什么都能听清”

  童年住在山里,独门独户,我怕黑,半夜醒来,周围阒寂无声,让人惊惧,恨不得发出各种声音,把睡我旁边的我哥、睡隔壁房间的父母弄醒。那时我最喜欢的,是在父母尚在屋外忙碌时睡着,如果一觉醒来,仍然听到他们的声音,更觉得安心。

  现在,屋外的声音似乎掉了个个,母亲2019年来武汉给我们带孩子,她每晚九点多就睡了——轮到我在屋外发出各种声音。

  写父亲的诗虽少,但有总比没有好。而且,这些诗,仍然是父亲能读懂的诗。说回《说时迟》这本书,书名虽然没用上他的字,但小辑名都用上了,这样,责编老黄可以名正言顺地把他的名字写在版权页“小辑题字”上。

  我也可以在后记里表达一下我对他的谢意:「感谢我的父亲,本书中全部的题字,都出自他之手。」

  这话应该在他最初抄我诗时就说的,或者在他抄完我全本诗集时说,但一直没说出口,希望现在说不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