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消失的真实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消失的真实读后感锦集

2022-04-26 00:2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消失的真实读后感锦集

  《消失的真实》是一本由金观涛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元,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真实》读后感(一):关于以道德为终极关怀的超越突破

  我个人对金先生所述的中国古代有以道德为终极关怀的超越突破是持否定态度的,在上一本《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一书中有了自己的看法。这次,金先生在本书中,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作为证明中国有超越生死的终极关怀,我对此仍然觉得不合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的话,而孔子是讲“未知生,焉知死”,他是避谈生死问题的。说到底,孔子所追求的就是核心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伦理秩序,然后向外推广到整个社会的礼制。所以他的中心就是“克己复礼”,礼是最终目标,其他都是为之奋斗的手段,在礼实现后,不再有关于生死的探讨。相应的,孟子说的话,只是为了实现礼制的核心,并没有要超越生死的意识。实际上,儒家回答的就是一个现实问题,不存在超越性的东西。此外,使用道德这个词也容易让现在的人产生误解,以为和现在的道德是一致的。实际上,古今道德本质上都是来自内心的善意,但儒家的道德和现代道德的内涵是不一样,所以与其用道德,不如用伦理作为儒家的终极关怀为好,儒家提倡的其他行为规范看似与今天的道德有相似性,但实质上,那些规范都只是服务于伦理秩序,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人人有等级差别的礼制社会。金先生说要走进去,再走出来,我认为对儒家的看法,金先生有点“中国人情结”的潜意识,导致他不能像对西方思想那样,有种抽身与外的中性评判。

  我个人认为,中国文化中,有涉及超越生死的思想家只有庄子,但是他的生死观其实是一种逍遥,甚至接近逃避,这种超越性与古希腊的靠认知理性超越生死,是一样缺乏效力的。因此,只有救赎和解脱才是真正能给人超越生死的执着。这也是为什么,在佛教传入后,古代中国有很多人都转向佛学的原因,因为原本的儒家根本提供不了超越生死的思想。同样的,道家发展为道教后,也让有些帝王痴迷于求仙长生。

  此外,我对金先生对于德沃金关于个人权利不能道德化也持有保留态度。其实,正向黑格尔所说的,中国古代只有一人是自由的,那就是皇帝。只不过当时并没有人说这种现代词汇或者说大部分人没有这种现代意识。我们现在可以问,为什么他能自由,别人不能?不是应该要么大家都不自由,要么大家都自由,才是平等吗?所以个人权利可以当作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基础道德,而以发自内心的善作为一种高阶道德,并不妨碍两者的共存,具体我在前一本《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中的评论中也有阐述。当然,关于古代中国的终极关怀和个人权利能否道德化,这两点都不影响金先生之后对人文世界真实性的论证,我非常期待金先生的第三卷,也希望能给个人权利自由更坚实的普世基础。

  《消失的真实》读后感(二):决不拖泥带水,径直奔向真理——金观涛和他五十年的哲学追求

  金观涛先生的书总是令人惊叹。

  我们很难想象,是怎样一位思想家可以同时兼综数学、自然科学、历史、美术并给出自己完整融贯的哲学体系。若论人生成就,从走向未来丛书到《二十一世纪》杂志,从思想启蒙到大历史研究,从中国思想史到数位人文研究的关键词数据库,从系统医学到山水画的观念史研究,单拎出来任何一项,都是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金先生却在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突破性的成就,而且这种成就不带有一丝夸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他与刘青峰老师恩爱伉俪,相扶相持,保持着始终如一的纯粹思考,不与任何人相争,也不追求任何名利的繁华。

  读两位老师的书特别爽快,特别过瘾。他们总是能够直面问题的本质,不受任何权威的束缚,以最清晰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哲思,决不拖泥带水,径直奔向真理。我常跟朋友说,读金先生的书就像灵魂被照亮了一般,通透无比,但这尚不能表达通透背后那种难以平复的激动心情。相比之下,也许那句“被闪电击中”的形容要更加妥帖。

  在横亘领域如此之广的同时,我们也惊叹于金先生是怎样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按理说,在完成《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以后,他完全可以在现有的研究成就上“坐享其成”,但金老师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是要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在万籁俱寂时开始自己的思考与书写,如果碰到停滞不前,也会烦恼和沮丧,一日万言的划水配不上他对智性的诚实。君不见,一段简短的文字背后也许是日以继夜的反复思忖。我不知道是否会有其他人乐意奔赴这种付出巨大、但收获可能甚微的工作,毕竟在真正“趟出来”之前,谁对这种吃力不讨好型的理论事业都心里没底。可金观涛终究是一位五十年来都仅将自己视为敌手、毕生都追求自我超越而达致真理的思想家。没彻底解决的问题,优秀的思想家决不可能视而不见。(写到这里,我想起他曾经写下的那段话:“我决心像青年时代一样听从命运的召唤,即使我自己无所贡献,我也愿意用知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成果来帮助后继者的攀登,我决不愿躺在学问的安乐窝里去逃避一个新领域探索者必然遇到的风险。”单只这一句话,不知给多少后来人带来了强烈的精神鼓舞。)

  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真实性哲学的问题意识,这在他的新书长序中有更加精彩的表述。早在三十多年前,他已经意识到了“客观存在是有条件的”,在其背后掩藏着的是更深层的人类困境,即“理性需要重建”、“哲学一定不能同科学理论矛盾”(参见《系统的哲学》)。从辩证法的泥淖中走出之后,他通过人的哲学、发展的哲学与整体的哲学,立足控制论与系统论构建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这在当时是超越时代的,即使在今天,能理解二阶控制论、自耦合系统与本征态的人也远不是想象中那么多。但在这里保留着三个未予解决的问题:

  其一,系统论与控制论作为20世纪宝贵的科学遗产,其实是为数不多的规避掉了“语言学转向”的领域。换言之,在一切哲学领域都遭受了语言学革命的风暴以后,这里是唯一一块未经风雨洗礼的港湾。如果说三十年前的《系统的哲学》可以暂时将语言问题悬置不论的话,那么在“客观性”本身出现裂缝以后,金先生的哲学是不能一直回避语言符号与认知科学之新成就的。特别是在虚拟真实、赛博空间和元宇宙大行其道或即将泛滥的阶段,对此的哲学思考不能付诸阙如。

  其二,在客观性的地基不稳和语言学革命的问题之外,还存在着“观念”的问题。这对应着他被迫从自己感兴趣的科学哲学领域转向人文历史研究的新领域。在1987年研究证伪主义、逻辑悖论和自组织系统时,他自己也想不到之后竟不得不从事起思想史的研究,花至少七年的光阴来进入人文历史的世界。新的领域不得不引发他的思考:之前基于自然科学的系统论哲学是否能对接于意义与价值的世界?人文历史领域是否存在一种有别于“客观现象”的独特真实性?这些思考的痕迹可以从他在《二十一世纪》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找寻。特别是在从事关键词的数据库统计分析以后,他发现人文、历史、社会领域的“拟受控实验”不同于物理、化学、生物领域可重复的受控实验,其所对应的方法论也有别于可以悬置观念的自然研究。那么,涉及自然语言、经验真实、可理解性、意义等问题时,是否应该出现一套独特的方法论呢?这是20世纪“说明”与“理解”方法分野的进一步深化。(更为复杂的是横跨经验世界与符号世界的拱桥问题,对于此一拱桥的研究,又与前述的第一点关联起来,它需要认真处理人类运用符号能力的问题。)

  其三,更加复杂的是“数学”问题。这是那些“假哲学家”决然不敢触碰的领域,因为他们除了用含混的语言编织概念之网,其它什么都不会做。数学问题是哲学的皇冠明珠,也是检验一位21世纪哲学家能否建构起自己哲学体系的试金石。20世纪的分析哲学处理起数学问题非常棘手,不少科学哲学家碰到它就频频蹙眉,比如“0”与“1”的定义问题就曾为难坏了罗素,图灵也因为维特根斯坦“不懂数学”而不再去旁听他的课,这一直延续到波普尔与拉卡托斯证伪主义的“速朽”。在《消失的真实》一书中,金老师单刀直入回应了“数学是什么”的问题,他敏锐发现并强力批判了20世纪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将数学等同于逻辑”的谬误,并且提出:数学作为一个独特的符号系统,具有不等同于经验的真实性。这句话看似非常简单,实际上是石破天惊的。其实这里的框架在2014年甚至更早以前他就意识到了,但他反反复复、反反复复给出极为缜密的思考和论证,这真是太耗精力了。(这里顺带感慨一句,许多朋友刚见到真实性哲学历史篇出版就在问“方法篇”和“建构篇”何时出版,大家真是不知道哲学思考所费的心力与时间是何其巨大啊!)

  由此,虽然《系统的哲学》在今天来看也依然未过时,但他还是毅然决然踏出了更全面、更融贯、更深刻的哲学探索。“作为一个思想者,我最终选择相信思想本身的力量。无论未来是多么晦暗不明,但只要远方存在着光,就应该向光明走去。思想者要做的是将这种探索进行到底,而不是等待。”在昏暗一片的海域中,等待躺平的就只有溺水,而唯有最富勇气的人才会去追求光明,毅然在前无古人的汪洋之中开辟出自己的路。我一直觉得,他就像先知一样熠熠生辉。对于以上三方面问题的回答,会在真实性哲学的三部曲中不断展开。我自己是一个大历史与观念史爱好者,我清醒地知道,20世纪的哲学(尤其是政治哲学)对客观性问题与语言学革命的“回避”是并不成功的,也为21世纪的哲学留下了隐患,这在今天真实心灵解体、灵魂无所依靠的时代更加明显。如果我们不能理解科学技术发展背后的观念层,又不能基于轴心文明比较与现代性研究来理解人类历史与社会走向何方,那么等待着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我知道这些问题极为宏大,宏大到有太多人都认为虚无缥缈、仿佛是空中的楼阁,但如果所有哲学家都对此置若罔闻,人类的明天又将在何方呢?

  金先生在《消失的真实》中谈到自己“从康德那里获得勇气”,康德哲学本身为现代性奠定了基石,而当它本身所立基的理性也出现裂缝时,纯靠科学主义或道德主义都注定无法弥补;而在法哲学与政治哲学领域,权利的基础问题也随着康德实践理性的内涵匮乏而亟待夯实,这一切的回应,都需要依靠思想的力量,放弃真实,放弃思想,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人就真的与动物没什么差别了。在一次讲座中,先生说:“现在,我可以回答阿伦特的问题了——人是什么?人是追求真实的存在。”人们终将会意识到并骄傲于我们曾接触到这样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探索是一段传奇,他的卓越已然超越了阿伦特,甚至超越了康德,只不过思想的闪电与大家真正的惊醒总是存在时差。

  其实,本文的标题是在向他1987年的那篇《20年的追求:我和哲学》致敬,从20年到50年,又何止是人生的坎坷与岁月的积淀。五十年前,燕园之中,文学才女遇到了科学才子,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里相爱相知、相携相持。他曾深陷黑格尔哲学的泥淖中,找到了科学这颗晶莹剔透的水晶球;她则在席卷一切的革命风暴中写下四十三封书信,描绘了一代青年人是怎样为了理想勇敢追逐。五十年了,他们从没变过,不改为了中国文化建设的炽热之心,始终为了坚持而坚持。当他问我们:“我们用一生提出的问题和得到的部分答案,会随着自己这一代人的消失而中止吗?”希望我们可以鼓起勇气来回答:“不会!”

  《消失的真实》读后感(三):重拾哲学之精神

  读金先生的书,总是有一种大彻大悟之感。作为一个知识储备没有那么丰富的普通读者,在阅读《消失的真实》时,即使忽略一些具体的细节,也能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巨大的思想撼动。一遍读过,不仅惊叹于先生知识之广博、思想之深邃,更像是追着光,一步步穿过迷雾,体会到了一种清晰的确定感。在真假难辨的今日,这本书是如此的贴近现实,给了我勇气和接近真实的可能性,激励着我进一步阅读和思考。

  疫情之后,人们失去了全面整体的真实性判断力这一事实被许多人真确地感受到。我们应该相信什么?我们可以期待什么?金先生提到今日的心灵与19世纪的心灵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当科学主义高歌猛进,人文精神的真实性被否定,人的心灵极大的空虚时,20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的反思成果随着胜利者的书写和哲学革命的失败几乎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认知和思想里。我们这一代,根本无法体会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心灵带来的巨大冲击,也无法再理解战后的全球性反思。可是如果我们无法去探知历史的真实,历史重演便不可避免。套用金老师的话,必须把握住“篮球”,历史才不会变成罗生门,并且必须拥有把握“篮球”的理论工具,历史才不会重演。

  早在中学时期,我疑惑于我们今日的社会何以如此,有限生命如何才能实现它的意义。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这种没由来的疑惑并不能得到任何回应,幸好坚持不断地学习,逐渐打开视野,这些儿时的疑惑才真正变成思考,成为我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起点。但是,由于各学科不断细化并相互之间筑起高高的壁垒,鲜有学者能够拥有广阔的视野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将这些问题融汇起来并做出真正有洞见的思考。因此,尽管我在理论背景上还有诸多不足,带着这些思考阅读金老师著作,总是发现让我欣喜不已的内容。(关于大历史和现代社会的探索,可阅读《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

  对于熟悉金先生的读者来说,《消失的真实》的序言应该是令人激动的。我在其中不仅看到了一位学者的思想发展与学术研究路径,也看到了其给后继者们孜孜不倦追求理想无形的支持。序言的内容已经足够写一篇长长的书评,而我主要关注金先生在《消失的真实》中的主要脉络,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书友指正。

  一、什么是真实的心灵

  金先生将真实的心灵定义为全面而整体的真实性判断力。真实心灵的解体表现为社会事实公共性消失、20世纪科技革命无法被理解、人文精神衰落。我个人的体会是,在众多表象与本质、真与假相互交织的事件中,根本不知道该反对什么、该支持什么,逐渐变得麻木,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无论现实世界还是历史都变得盲目和虚无。

  真实性心灵的解体与20世纪哲学革命有关,逻辑经验论和分析哲学家认识到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约定,其本身没有真实性,只有经验和分析的陈述才具有真实性,这使得哲学的工作变成的语言分析,人文精神的真实性随着形而上学一道被否定,结果导致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反思根本不可能涉及人文领域,因为哲学被困在了语言分析的牢笼中。哲学革命摧毁了符号系统的真实性基础,为现代价值提供正当性的理论只能指向科学,结果是科学逐渐变成乌托邦。

  但是,轴心文明阶段的人尚且拥有真实的心灵。那时的人作为三种真实性的载体,经验真实、价值真实和终极关怀真实是相互整合的,共同构成真实的心灵。然而这三种真实性随着现代性的展开相互分离,随着相互维系的机制的消失而解体。

  一方面,当个人权利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和主观价值论兴起,终极关怀和价值断裂,二者均丧失真实性。20世纪的哲学革命非但不能论证终极关怀和人文世界的意义,人文真实性不可被科学真实性代替,反倒是先将其给抛弃了。另一方面,经验真实在启蒙运动后变为客观真实,随着互联网时代和虚拟真实的扩张也处在瓦解之中。真实心灵丧失面临的困境正是根源于20世纪哲学语言转向带来的误区。

  二、真实性哲学的重建方向

  金先生指出重建真实心灵是当代哲学家面临的时代问题,其真实性哲学探讨大概以如下逻辑展开:历史篇论述现代社会的建立与真实心灵的解体如何同步发生。真实心灵演变的历史表明科学真实、科学经验真实和数学符号真实具有同构性。科学经验真实基于普遍可重复受控实验的扩张,而数学真实是普遍可重复受控实验无限扩张的符号表达,因此可以建立横跨两者的拱桥,科学真实的无限扩张得以可能。据此,真实性有着不同领域,彼此之间不一定相交且存在不同的真实性结构。方法篇就是实现不同真实性领域和类型的整合,即建立它们之间的拱桥。一旦不同于科学真实的新的拱桥建立,真实心灵的整合结构的发现便可重建现代真实心灵。通过对拱桥结构的分析可以从不同层面论证21世纪真实心灵的结构,无论科学真实还是人文真实,自由意志的存在是一切符号真实性的前提,个人价值是元价值。因此,建构篇在于分析人文世界的真实性,对现代价值基础进行再论证。

  《消失的真实》作为历史篇,论证了现代科学是横跨数学符号真实和科学经验真实的拱桥。这是通过对数学重新定义来实现的。金先生指出科学源于数学真实,数学既不是康德所说的先天综合判断,也不是逻辑的延伸,而是普遍可重复受控实验结构的符合表达。正因为此,数学真实和科学经验真实才具有同构性,二者共同构成了科学真实。

  一方面,科学真实不依赖于科学经验真实,并且是与科学经验真实同样有意义的存在。通过对科学史进行审视,金先生指出数学真实曾经两次被归为科学经验真实,而科学革命就产生于数学真实摆脱科学经验真实的桎梏。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学园的结合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革命,这就是数学真实的产生。数学真实在柏拉图那里成为非经验的客体——“理型”。在这里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柏拉图会用线段说来描述理念。而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将数学真实归为科学经验知识,数学真实不能独立于经验实在而存在,几何传统被误解为形式逻辑。数学真实的种子保存在《几何原本》中,现代科学的起源正是《几何原本》在各种知识系统形成中的示范作用。

  数学真实的再一次兴起是通过否定亚里士多德来完成的,表现为牛顿力学的兴起。牛顿力学是近似于《几何原本》的扩大化的公理系统。“近似”是因为其推理出发点是数学真实和科学经验真实的混合体。这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新世界观建立,数学变成了研究数量和空间的学问,客观存在的科学经验真实观起源。这在哲学上表现为真理符合论。二是其未能解决“流数法”运用中“无穷小”界定的问题,这位新的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20世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形成是数学真实的大扩张的结果,这同样是以《几何原本》的三部分中未解决的问题的大进展为起点的。不仅如此,数学在以上方面的大进展使人认识到科学真实的全貌。这主要表现为集合论的出现。

  集合论的出现使得数学真实与经验真实分离,与经验真实同样有意义。这直接导致了20世纪哲学革命,当数学真实可以不受任何经验限制,数学家和哲学家都必须回答“自然数是什么?”数学真实和科学经验真实必须要在哲学上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20世纪哲学革命却没能真正解释什么是数学,证明纯粹符号系统真实性存在。从逻辑经验主义到政治哲学的兴起,不仅没能实现数学真实和科学经验真实的统一,也没能解释科学史上科学变革的原因和说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作为现代科学的基础。当然,20世纪哲学上的语言革命带来的基于符号和对象关系的认识论转向是正确的,人类是用符号结构来把握世界的。其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是:离开自然语言分析,任何人文历史研究都不具有真实性。但是20世纪哲学革命的结果是令人沮丧的。对此,金先生总结了20世纪哲学革命没有把握的两个要点,即存在纯粹符号系统的真实性,作为符号系统的自然语言与逻辑语言不同构。

  我们可以从分析哲学的发展探知20世纪哲学革命失败的原因。弗雷格基于“数学等于逻辑”的观点用集合论中集合包含关系来定义逻辑,试图从逻辑推出数学,并打破了命题主谓逻辑,将命题分解为函数和自变量,开创了逻辑经验论哲学。与此同时,罗素应用符号逻辑分析数学基本概念,独自走上了把数学基础归结为逻辑的探索之旅。在运用康托尔的集合论解决自然数的数列问题时,罗素发现了悖论,即集合论悖论。如果根据弗雷格的定义,集合在自我指涉时就会发生悖论。罗素用类型论作为公理化方案来解决集合悖论,设定集合可以用逻辑涵项表示,将自然数视为符号性质规定的逻辑“类”。这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并没有很多人接受类型理论。为了使集合论悖论更加通俗,罗素为其提供了自然语言的案例,即我们熟知的理发师悖论和说谎者悖论。此处类型理论同样不起作用,因为自然语言的悖论反映的是说话主体的“自我指涉”问题,是一个语义学问题。为此,罗素将日常语言的表述形式归结为命题涵项,提出了摹状词理论。另一位分析哲学的开创者维特根斯坦受到罗素的影响,在其思想早期提出语言的逻辑构造等于世界的逻辑构造的观点。

  从这里可以看出,分析哲学的开创者所使用的方法是错误的,他们试图运用逻辑推导出数学,并用逻辑语言来解释自然语言。不仅如此,将语言符号的意义建立在其所指的对象上,真理是与客观实在的符合。这和分析哲学一以贯之的两个原则有关,一是只有分析的和综合的命题才具有真实性,任何科学命题都必须符合逻辑或经验。因为坚持数学是逻辑,在这个原则下,数学命题的真假也依赖于逻辑。二是还原论的思想,一切科学陈述是符合逻辑并且可以还原为经验原子命题的。根据这个原则,人文科学的命题既无法归于经验命题也无法归于分析命题,因此与形而上学一并被分析哲学抛弃了。

  后来奎因认识到这个问题,认为经验主义的这两个教条即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有根本区别和还原论都是不成立的。其实在奎因的约定主义本体论中“不存在超越语言思想独立存在的存在,而是我们的语言向我们许诺了什么样的对象存在。”已经蕴含着纯粹符号系统独立存在的火花,但是他最终走向了实用主义,没能发现存在纯粹符号系统的真实性,因为这必须以科学真实的发现为起点。之后政治哲学诞生于逻辑经验主义对形而上学的反对。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到库恩的“范式”理论,再到托卡拉斯的精致证伪主义,他们最初的目的在于解释科学革命的产生发展,确定科学和伪科学的、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界限,结果却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原因在于他们和逻辑经验主义一样,没有从经验论立场认识到数学不等同于逻辑,因此不能从科学哲学角度探讨数学真实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数学经验真实与科学经验真实同构。对此,金先生回到其80年代的科学哲学探索,他在《奇异悖论》这篇文章中已经认识到递归确证保证了单称陈述为真,像“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这一类全称陈述不能为真是因为我们无法给出可重复受控观察条件。

  金先生指出单称陈述中同样包含着“无限”。这是主体的能力,主体的这种构造方法带来的控制对象的开放性就是“无限”,这与现实世界是否存在“无限”毫无关系,是普遍可重复的受控观察决定了对象为真。简而言之,所谓客观实在是普遍可重复的受控观察的事实。不仅如此,金先生通过皮亚诺和戴金德对数学的定义证明了自然数就是受控实验普遍可重复和无限扩张的符号表达。

  这就基于受控实验普遍可重复为真,证明了数学真实和科学经验真实同构的康德猜想。在此基础上,金先生通过科学经验、逻辑语言、经验三个子系统重新界定了科学,展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科学观,能进行可重复的受控实验才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才具有科学经验真实和真假问题。这是一个多么具有革命性的创见呀!将真实性的本质视为主体判别对象的程序,困扰无数哲学家的康德的“物自体”也就此消失了。当数学不再等于逻辑,数学真理本身可以独立存在同时也为价值的真实性和终极关怀的真实性开辟了道路。因此,必须从数学真实出发,以数学符号真实和科学经验真实同构来重建当代真实性哲学的基础。

  三、真实性哲学的展开路径

  金先生指出,通过对康德猜想—科学与数学同源的证明,我们可以将科学真实性从人文世界的真实性中分离出来,对科学真实这一座拱桥的分析不仅为人文真实开辟了道路更是提供了方法。在科学真实中,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必须是因果论而不是其他,因为科学真实是横跨科学经验知识和数学符号真实的拱桥,而主体在这个拱桥之外,主体是被悬置的。康德哲学对此的回答是错误的。同时,康德哲学中人为自然立法也变成了“人的制造和发现的关系”的命题,主体进行制造和发现自然法则只是科学真实的两个方面。最后,正因为科学真实的前提是主体有自由意志,但其中又将主体悬置起来,因此科学真实本身一定是从更为复杂的真实性中抽出的,对科学真实这一座拱桥结构的分析能够为我们剖析包含主体更为复杂的拱桥提供方法论。

  写到这里感受到尽管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后前途却不是黑暗的。只要认识到现实的问题并不断学习和思考,尽管黑夜总会降临,我想我们也总能走出黑暗!

  《消失的真实》读后感(四):唯有直视骄阳才能拥抱希望

  拿到金老师的这本书,我就一门心思的扎进了书里。两周的时间,我几乎是灵魂颤抖着享受着这顿滋养心灵的饕餮大餐。在这本书中,金老师以他一贯博大而深邃的眼界,真诚而热情的观察,认真而理性的思考,为读者们展现了一副人类心灵史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伟大历程,并以严肃而凌厉的分析,剖析了当代思想的困局,并以当代思想家的热忱和担当探索了走出思想危机的路径和方向。

  此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智慧与魄力,温润与担当。当思想退场,黑暗的时代来临,也许只有直视骄阳,才能拥抱希望。仅以一篇读书笔记或者叫札记,将此书的脉络摘述如下,作为书评。个人理解错漏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本书的内容可以从7个方面来阅读和理解。

  一、从哲学已死到真实性哲学的奠基 无论是霍金所说的“哲学已死”,还是当代物理学家劳伦斯·克劳斯(Lawrence M. Krauss) 直言不讳的嘲讽“物理学需要哲学,但不需要哲学家”,都暴露出了当代哲学的尴尬窘境。而要分析当代哲学的迷失,就必然要从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开始。正是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错误的数学观和科学观导致了哲学的迷失。“数学就是逻辑”的幻象,是当代哲学式微的主因。作为21世纪的哲学体系,真实性哲学是在康德哲学大厦的基础上建构的。而要完成这个工程,则必须先把20世纪哲学研究的泥潭清理一下。

  1、康德的哲学与哲学语言学转向的渊源 康德的批判哲学,是以“判断”作为分析对象,以数学为先验观念建立其哲学大厦的。而何为“判断”?判断的本质就是主体用符号表达世界。从这一角度上说,判断哲学是哲学向语言学转向的先声。当把哲学化约为对判断进行研究之后,判断与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必须要说清楚。而将数学作为判断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就成为一种思想演化的方向。事实上,20世纪的哲学研究方向也是这么变化的。也就是说,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大转向可以看作是康德判断哲学纲领的精准化。

  2、错误的“数学观”——数学就是判断之间的关系 但是,当用语言哲学用”陈述“代替”判断“,”陈述“之间的推理关系如果就是数学的话,科学的本质就变成了”用一种严格的语言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说,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和把数学视同逻辑进行探索,是同步发生的哲学事件。

  3、数学并不是逻辑。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和把数学当作逻辑,直接导致20世纪哲学研究陷入泥潭。为什么康德哲学播下的龙种,最后会变成20世纪的跳蚤呢?关键的一个诱因就是把数学理解成逻辑。当证明数学不是逻辑时,哲学家们仍然坚持符号系统的真实性只能来自于经验相符合,拒绝承认”数学作为由特定结构规定的符号系统,当其不指涉经验对象的时候,仍然具有真实性。“把数学视为逻辑,造成了对数学语言的误解,这导致哲学家和科学家们既不能认识数学对现代科学的重要性,也不能理解符号系统的真实性并非一定要用他符合经验来定义。因此,把数学视为逻辑的错误前提,而推导出和建构出的逻辑经验论和分析哲学,其处理的科学只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和现代科学没有关系。 当理解了数学的本质,阐明了现代科学理论的结构后,就可以从20世纪哲学迷失的黑森林中走出来。

  二、真实性哲学建立的方向

  学习康德以判断作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真实性哲学的建立必须从人使用符号系统开始研究,然后界定符号系统与经验世界的关系,最后建立横跨经验世界和符号世界的拱桥。这就必须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符号系统?符号的类型有哪些? 数学符号,自然语言,艺术语言 有什么不同?什么又是经验?符号的真实性标准是什么?经验的真实性标准是什么?什么是逻辑?什么是观念?

  1、为何要从纯符号系统开始?

  因为人是会使用符号的动物,选择符号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与自由意志的存在。人使用符号指涉对象有两个要点,其一是主体有选择符号的自由,只有理解了如何选择符号才能准确定义主体,才能明白符号和其指涉的对象的关系是一种约定。其二 当符号系统不指设(经验)对象的时候,符号系统本身也可以具有真实性的。这个真实性标准是什么呢?就是主体规定的符号系统的结构,什么是结构?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符号系统的结构或者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跟符号系统是否指涉(经验)对象没有关系。如果要举例子,数学真实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数学真实就是一个符号系统具有普遍可重复性受控实验结构,这个结构在符号系统不指涉经验对象的时候,也具有真实性最终标准。

  2、为符号系统引入结构

  一旦定义了符号系统,第二步就是为符号系统引入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为符号系统引入结构 与 符号系统是不是指涉对象没有关系。根据某些特定的结构,就完全可以判断符号系统真实性的标准,同时这个结构也规定了符号系统的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推演法则。

  3、定义经验

  真实性哲学建设的第三步就是定义经验。什么是经验?这又是个哲学黑洞话题,关于经验的定义有这么几个。人体感官直接接受的刺激(信息)是经验,但神经系统接收的任何刺激都只是电脉冲信号,因此沿着各个生理研究的范式很难把经验定义清楚。

  因此,只能采取缩小包围圈的方法,先从最大的外延去定义经验。即不同于符号的对象,就是经验,然后采用层层限定的方式,将“可靠的经验”与想象、幻觉区别开。也就是说,假定主体可以清晰的区分什么时候是在使用符号,什么时候是自己的想象,什么时候是自己直觉感觉到的东西。因此,采用这种最宽泛的方式,所定义的经验世界,是自明的。

  4、定义经验世界的可靠性法则

  但这种对经验的定义方式,采用了差异分析方法,将经验与经验的可靠性或者叫可靠的经验进行了区分,然后采取递归的方式,层层研究。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因为一旦经验世界和经验世界的可靠性法则得到定义,可以立即发现,存在多个可靠的经验世界。其中科学真实所处理的经验,其核心是受控实验,受控实验的普遍可重复性是判别科学真实经验真与假的法则。在经验领域,如果发现其他可判别的可靠性法则,就可以规定不同类型或不同领域的真实经验。真实的经验通过各种可靠性法则得到定义后,就可以进一步界定符号系统指涉的经验对象了。一旦指涉的经验对象确定,符号系统就可以获得除了自身结构之外的另一种真实性标准了,这就是与真实的经验相符合。通过符号系统和经验符合,可以定义符号系统正确的指涉经验对象,这时符号系统本身就可以具有其指涉对象所赋予它的属性,逻辑以及符合逻辑的符号推演起源了。

  在这一基础上,就可以定义那种具有两种真实性标准的符号系统了,这种符号系统架起了符号真实与经验真实的桥梁,当符号系统的真实性与经验世界的真实性同构的时候,这个桥梁不会随着两个真实世界的扩张而解体。科学史所揭示的现代科学理论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5、有指涉对象的符号系统

  但有时候,符号系统虽然有明确的经验指涉对象,但符号系统并不完全接受来自经验世界的真实性标准,这个时候,将会出现一个非常特殊的符号系统:具有指涉对象的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就是形形色色的观念世界。观念世界与真实经验世界的关系,比现代科学理论所解释的那种数学真实符号系统与科学真实符号系统的关系还要复杂。但观念世界同样可以采用两种或者多种真实性的符号系统的结构和性质来研究,而这个研究的方法论就是与现代科学理论不同的一种哲学方法——研究人文与研究艺术世界的哲学。

  6、真实性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差异

  如上所述,真实性哲学与过去所有的哲学都不同,真实性哲学有效的驱除了自古希腊以来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以来所自带的迷雾,对哲学概念重新的了创造性的梳理和反思。比如定义经验,定义观念,定义实体,定义共相,定义个体。这些基本概念,都是来自常识的错觉,大部分只是在特定的领域里有意义,真实性哲学对自古希腊以来的沿用至今的那些从来没有反思的概念,进行重新审视,用当代科学和人文精神对哲学进行一次重建。

  三、什么是纯粹的符号世界及其结构

  在定义纯粹的符号系统时,有几个要点必须搞清楚。

  1、符号的类属性误区

  类当符号系统没有指涉对象的时候,是不能规定符号具有某种属性的。任何符号的属性,都是对象赋予符号的。对于纯粹的符号而言,只有相同与不同的分别。对于符号之间的类属关系,这是一个哲学误区。因为如果符号之间没有类属关系,只有同于不同的关系,逻辑推理是无法进行的。因此有的哲学家,会把类属性作为纯符号系统的属性,这是错的。逻辑推理存在的前提,就是符号系统指涉对象,这个时候作为使用符号系统的人把对象的属性赋予了符号系统。表面上看来,一个符号属于另一个符号,好像是符号的属性,其实不是,这个属性本来就是对象的。有人误认为纯符号系统也有属性。

  2、纯符号系统如何使用逻辑

  以数学为代表的纯符号系统只所以能使用逻辑推理,是因为数学符号的属性是由其指涉的数学结构规定的,属性来自于对象,而不是符号系统这一点没有改变。一个没有规定数学结构的数学符号系统,不能规定符号具有属性。也就是说不能把来自经验世界或对象的属性以及对属性进行抽象如 个别性 或共性 赋予纯符号系统,也不能在符号系统指涉非经验对象时,将对象的属性赋予符号系统。如果说符号系统具有某些属性,一定是符号系统指涉经验或者其他对象过程中获得的。也就是说,符合逻辑对符号系统的要求,并不能从对符号做出性质规定得到,因为性质一定是来自于其指涉的对象。之所以定义纯符号系统的方法如此复杂,是因为借鉴了数学的公理化方法。在定义过程中,要明确的一点就是,符号系统不指涉对象时,也可以具有自己的真实性标准。这个真实性标准就是导入的符号结构。这个符号结构,或者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与符号系统是否指涉对象没有关系。

  四、定义经验世界及经验世界的真实性

  当很多人在谈到“经验的”这个词时,一般被视为一种独立于主体的客观存在,也叫对象的客观性,“经验的”是人们讨论哲学时的出发点。因此 “经验的”和“真实的”经常是混淆的。其实,只有将“经验的”和“真实的”区分开,才能讲清楚什么是经验。

  在金老师的《系统的哲学》的人的哲学部分,已经证明过,对于与主体的客观存在大多是一种幻觉,即便是在物理学研究中,对象也不一定是独立于主体的存在。认识到这种客观幻想,就可以知道,经验的真假取决于经验的认识结构。当经验没有规定认知结构的时候,真的可靠的经验,幻觉,想象,是无法区分的。当然作为主体,可以肯定的是,这类经验肯定不是符号。因此最保守的办法就是采用 “不等同于符号”来界定“经验”。也就是说,当主体面对对象时,可以对对象有所感知并做某种控制或者操作,只要对象不是符号,都统统视为经验世界的一部分。当然,经验和经验的对象不一定是真的,错觉和主体以为存在的对象,也是经验,只要主体明确意识到不是符号,就可以认为属于经验世界。

  这是一个最宽泛的定义。人和动物的基本差别就是在于人可以用符号来指涉对象,而其他动物不能。人知道自己有选择符号的自由。因此人可以用自己意识到的“非符号的”来定义经验。这个经验世界很宽泛,包含了错觉,幻觉和非符号的想象。现在的问题就是把一些原则把那些真实的可靠的经验从广义的经验世界中区别开来,因此确定鉴别经验可靠性的原则就是成为关键。因此,不同类型的判定原则规定了不同类型的经验真实。比如科学真实 社会真实以及个人真实。

  科学经验的真实性,其判定原则或者叫认知结构,就是普遍可重复性。普遍这个定义是很精确的,即所有人可重复,对不同地点可重复,对不同时间可重复。只要放宽受控试验的限定条件和可重复性的严格限制,就可以得到不同于科学真实的经验真实性的判别原则。如果考虑观察-控制过程的可重复性,存在三种可能:

  A 个人真实的判别原则。当某对象的观测操控仅仅对于某个主体可重复,这当然不是科学真实,但是对于那个可以不同重复观察-操控过程的个体,这个对象当然是真实的,这样,就得到了判别个人经验真实性原则。

  B 社会真实的判别原则。当观察-操控是对一群特定主体可重复性,对不是对多有主体可重复时,就定义了某种经验对特定群体的真实性,这就是经验的社会真实性。

  C科学真实的判别原则 。这是对所有观察者可重复的科学真实。

  由上分类可以知道,单单就经验世界而言,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完全相同的经验世界,科学真实、社会真实和个人真实。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真实经验,存在三种不同的经验真实性判别原则,或者叫认知结构。科学真实的判别原则只是众多经验真实性的原则之一。如果在深入一层,会发现无论是科学真实,还是社会真实,个人真实,其认知结构或这叫真实性判别原则是无比复杂的。就以科学真实而言,还可以进行受控实验和受控观察的细分。在受控观察中,对象是不可控制的,而在受控实验中,对象是可控制的。在个人真实和社会真实中,就不仅仅要区别受控观察的可重复性和受控实验的可重复性了,还要考虑个体与对象的耦合问题,这就是价值的产生。

  在普遍可重复受控实验的符号表达中,主体是悬置而看不到的,社会真实的符号表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包含主体的,至于个人真实,他在什么前提下可以用符号表达,什么时候不可以用符号表达,这更需要严格区分 ,这涉及到符号表达的起源。也就是说当用真实性哲学对个人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真实性认知结构进行研究时,我们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以比科学真实更加需要哲学反思的领域。

  前面是放松对可重复性的限制,如果放松对受控实验的限制,也是可以细分出各式各样的认知结构,也就是说存在着不同的判别经验可靠性的原则。每个原则对应着各式各样真实的经验。当然其中科学真实是一切真实经验中最强大最牢不可破的核心。但只是核心,而不是全部,

  现代科学的建立是人类掌握真实性经验的划时代贡献,这就是用符号来表达并研究科学真实的结构,这就是数学。人利用这种结构的符号系统指涉真实的科学经验,从而建立了横跨经验真实与符号真实的桥梁。而真实性哲学学术野心不止于此,而是要把这种研究科学真实的方法扩展到所有的真实经验的研究中去。个人真实包含了价值,社会真是蕴含着社会形同,这两类经验的真实性研究,涉及艺术、道德和历史,研究这些经验世界与符号系统的关系,不仅仅包含了整个人文社科艺术领域,而且还涉及意识的起源。这才是真实性哲学主要内容。

  五、逻辑—— 符号正确的指涉对象。

  通过对经验世界的定义和探索,可以发现,真实的经验世界具有两种结构:一种是判别真实经验为真的认知结构,一种是真实经验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所规定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它可以表达成结构。以科学真实为例,科学经验要是真的,必定存在着一个相应的受控观察或受控实验,受控观察和受控实验的普遍可重复性是科学经验必须具有的认知结构(真假判定原则)。此外,对象的真实性使得对象的属性之间满足一定的关系。比如宏观物体的位置和动量,比如天鹅的形状和颜色,这些都是对象的不同属性,这些属性之间可能存在固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真实经验由其性质规定的结构。当然这个结构也是建立在受控实验之上,有的属性之间是可以同时测量的,有的就不能。

  对象存在各式各样的性质,对这些性质进行比较,可以得到“共性”。当对象是经验世界时,不同性质的分类可以得到质料,各种性质的结合可以得到实体。也就是说无论是实体,质料,还是个别性 共性都是通过真实经验的比较而得到的结构。只有当真实的经验,被误认为是和主体无关的客观存在时,这些结构才成为哲学研究的基础。真实性哲学尽可能不使用这些来自常识和错觉的观念来作为哲学分析框架,如果要使用,则必须要界定其成立前提的。

  当用符号系统指涉真实经验时,真实经验就把自己的性质给予符号系统。符号系统获得的真实对象的这个结构,就是逻辑,也就是说,逻辑是符号在指涉对象过程中产生的。因为人可以任意选择符号,在符号指涉经验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指涉不出现自相矛盾,当对象集中子集合或者元素间存在包含关系时,符号集也存在同样的包含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必须符号逻辑”成为正确使用符号系统的原则。

  也就是说当符号系统指涉有结构的对象是,符合逻辑的意思就是使主体可以自由选择的符号系统正确的指涉经验对象,它也可以表达为符号集与经验对象集存在自洽的一一对象。这就是符号系统符合经验对象的准确定义。

  所谓的符号系统使用必须符合逻辑,只是把经验对象性质规定的机构给予符号系统,判定经验对象真实性的认知结构尚未给予符号系统。也就是说除了用符号指涉真实的经验规定符号系统的“逻辑”结构外,还可以直接规定符号系统的结构,即定义一个不指涉经验对象的符号系统的结构,只要这个结构和判别经验对象的认知结构相同就可以。这个结构可以等价于符号系统不指涉经验对象时就具有的真实性结构。也就是说当经验的真实性的结构赋予了符号系统,这是符号系统在不指涉经验时也具有真实性。 通过数学史的研究,可以证明这一点。这一点还可以扩展,也就是说对于表达社会真是和个人真实的符号系统,已存在和数学真实类似的真实性最终标准。

  目前,哲学界还没有对(不同于科学真实的)个人真实和社会真是的认知结构或者叫真假判定原则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已经知道,个人真实中存在着价值和审美,而社会真实存在者道德和社会规范,这都与科学真实不同。符号系统是一种语言,其结构包含语法和词汇。用符号结构表达个人真实与社会真实的认知结构,实际上就是研究价值的真实性判定标准,道德伦理的真实性判定标准和语法的真实性结构。这些都是由某一种认知结构规定的符号系统的真实性,而且这一真实性与符号系统正确的指涉经验所获得的真实性不同。

  也就是说,经验世界,道德世界,价值世界,真实性最终标准是不同的,建立横跨这些不同真实层次桥梁必须依靠拱顶石, 除了科学真实与数学真实之间需要拱顶石以外,其他真实系统也需要在符号系统与经验世界之间架设拱桥。这样的拱桥,就是具有双真实性的符号系统,即真实性必须由两个来源,该符号系统正确指涉经验世界,可以从与经验符号来获得符号系统的真实性,其次符号系统本身必须具有本身结构的真实性。科学真实与数学真实之间双真实性桥梁的研究是基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对现代科学理论的梳理来完成的,现在需要的是把这种架桥的方式扩展到科学真实以外的个人真实和社会真实中去。这些研究内容与科学真实研究一起构成了真实性哲学的大厦。

  六、横跨经验世界与符号世界的桥梁

  当纯符号系统的真实性标准与经验世界的真实性标准同构的时候,只要找到同时存在两种真实性标准的符号系统,就能跨过经验世界和符号世界的鸿沟架设桥梁。这个桥梁有两个功能:一是形成一种整体结构保持真实性标准的稳定性,当纯符号系统的真实性标准丧失的时候,可以借助桥梁重建符号系统的真实性,在人文社会世界,这就是道德真实性的重建与终极关怀的展望。二是桥梁的存在有助于经验世界与符号世界各种的发展。相比没有此桥梁,符号世界与经验世界各自的扩展情况,桥梁可以是的两个世界在互动中呈现加速的趋势。

  道德真实性重建与终极关怀的展望,是真实性哲学建构篇的研究内容,各位可以静待金老师真实性哲学后两卷的出版。科学结构与科学真实以及数学尤其是欧几里得范式结合促进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的过程,在本书的第二篇已经详细分析。尤其要指出的就是,一旦在个人真实与社会真实架起经验世界与符号世界的拱桥,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会呈现加速吗?金老师发现,这个问题,在过去的哲学和人文社会研究中从来没有考虑过。可以从两个方向做研究。

  1、研究个人真实和社会真实的展开

  首先,个人真实与社会真实如何扩张?和科学真实通过实验的扩张方式一样吗?这两个领域的受控实验的自我迭代和组织机制与科学真实有何区别?这必须要采取新的角度来研究。科学真实与个人真实的扩张过程更为复杂。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符号系统真实性与经验世界真实性同构,只有这样,具有两种真实性标准的符号系统才能把两者永久的连接起来。如果个人真实不用符号表达,不仅不能和其他人沟通,其积累也很困难,这个价值与艺术的本质。

  社会真实的符号表达就是自然语言的发明和应用,这也是人类社会行动不断复杂化和社会组织形成的前提。通过在经验真实与符号真实之间架设桥的分析,可以将人文社会和艺术研究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是一个大大超越今日认知科学与符号学的新框架,从此以后,人文社会与艺术研究可以和现代科学整合在一起了。

  2、发现架设桥梁的过程

  除了研究个人真实与社会真实的展开,真实性哲学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发现架设桥梁的过程。对于科学真实而言,具有双真实性的拱桥,主要涉及欧几里得几何公理的起源以及现代科学如何在欧几里得几何范式的示范下形成(详见本书第二篇),虽然复杂,但毕竟可以通过科学哲学与科学史搞清楚。但是当把研究对象深入到个人真实与社会真实的符号系统的结构的起源的时候,发现一个比科学真实图画更广阔深邃的图景,涉及到的是一堆的问题,全是未解之谜:自我意识的起源,自然语言的起源,艺术的起源,道德的起源,这些问题深深藏在历史的黑暗处,从来没有被理性的阳光照耀过。而通过真实性哲学,参考科学真实与数学真实桥梁的研究方法,却有可能穿透这片黑暗森灵,走进其深处,探究这些历史谜团。

  七、什么是观念?——有指涉对象的符号世界

  要使用真实性哲学探究上述问题,一个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定义并探究观念。由科学真实与数学真实的拱桥一例,可以推出存在者有经验指涉对象的符号世界。

  在数学研究中,有经验指涉对象的符号世界展现了符号系统把握经验真实的可能性。一旦该符号系统指涉的对象与经验世界对象的真实性展开吻合,该符号系统就具有双重真实性标准,成为现代科学理论的一部分。在社会真实与个人真实的符号表达中,也存在这种有指涉对象的符号世界。因为只要规定符号系统的结构,使其和个人真实与社会真实的真实性结构同构,这些符号系统即使不指涉社会真实与个人真实是,也是具有真实性的,这些符号系统指涉社会经验与个人经验,但其真实性标准却不是与经验符合,这个有经验指涉对象的符号世界,和数学不同,它是什么?这就是观念。

  基于观念这一定义,再看经验世界的认知结构。为什么个人真实与社会真实的认知结构中,观察和控制过程只对某一个或某一些人可重复性?这是因为控制变量中包含观念,主体必须通过观念,进入对其而言可重复性的经验世界,进而判断这些经验是真实的,在规定科学真实的受控试验中,可控变量是不允许包含观念的。

  个人真实社会真实,与科学真实最大的不同就是认知结构的控制变量中存在观念,而观念有是一个有指涉对象的符号系统,因此在判别社会经验与个人经验的认知结构中,原则上不能排除符号系统,在这一认知结构中,主体是不可能被悬置的。在科学真实的认知结构中,主体是一个选择者,并不需要会使用符号,而在社会真实与个人真实中,并非如此。 个人真实与社会真实中,才能更家看清客观性的本质,即公共性。为了把握界定社会真实和个人真实的认知结构,将控制变量中包含观念的观察——操作过程车称为“拟受控实验。”通过拟受控试验可以分析历史以及价值系统及其变迁的真实性,这就是研究人文历史真实性的方法论。

  这就是真实哲学的研究提纲,很多问题只是提出了研究思路,至于这个学科能否真的建立,还需要一代代像金老师这样的思想家的艰辛努力。随着真实性哲学的展开,当把主体、自我意识以及自由意志作为研究对象时,已经把哲学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随着对主体、自我意识以及自由意志的重新理解,将看到人类自我的扩大以及那些不可知边界的不断向远方延伸,通过真实性哲学,人类站在了新轴心时代的门槛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