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典导读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典导读读后感摘抄

2022-05-10 00: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典导读读后感摘抄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典导读》是一本由秦亚青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4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典导读》读后感(一):目录

  第一编 现实主义3

  现实主义对乌托邦主义的批判 爱德华·卡尔3

  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学派 汉斯·摩根索25

  政治结构 肯尼思·沃尔兹40

  第二编 自由主义67

  世界政治中存在着秩序吗? 赫德利·布尔67

  世界政治中的相互依赖 罗伯特·基欧汉 约瑟夫·奈90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无政府假设 海伦·米尔纳124

  第三编 建构主义149

  规则与世界政治的建构 尼古拉斯·奥努弗149

  是什么因素将世界维系在一起?——新功利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挑战 约翰·鲁杰173

  国际体系的三种无政府文化 亚历山大·温特219

  第四编 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251

  世界体系理论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251

  社会力量、国家与世界秩序:超越国际关系理论 罗伯特·考克斯263

  新现实主义的贫困&理查德·阿什利306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典导读》读后感(二):第一编 第一章:卡尔的最后一节——现实主义对国际主义的批判

  在国内政治中,“举国团结一致”的主张总是由主导集团提出来的,目的是利用团结加强自己对整个国家的统治。在国际政治领域也是一样,国际团结和世界联盟的主张总是由主导国家提出来的,目的或许是以此对一个联合的世界实施统治。所谓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到底有没有实现的可能?实现的又是谁的大同?

  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讲,无非就是那个这个成王的大同,而这个那个败寇是没有话语权的。

  e.g.1919年之后,英国和法国致力于创造一个新的“国际秩序”,以维护自己的主导地位,于是,德国加大了反对国际主义的力度。当时,一名德国记者在《泰晤士报》发表文章。他说:“思考‘国际’这一说法,我们终于理解了一种思想,那就是使其他国家处在优于我们德国的地位。”所以很多人吐槽英美国家关于国际政治的记录充斥着“毫无目标的抱怨”、“教条式的臆断”和“隐晦的虚假与伪善”。

  综上,《是,大臣》yyds!

  那么为什么现行国际秩序依旧在正常运行呢?

  因为至少在明面上,并没有国家挑起意识形态的冲突,换言之,各国在思考完本国利益和发展路径时,觉得在维持当下的国际秩序方面是有着共同利益的。(虽然毛衣站后还在观望)

  未来不敢妄言,但我可以就现实主义的批判去展开一点:批判的目的一定是服务于建构的。

  尽管我们可以说这个那个理论都是政治宣传,口上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但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让我们自己陷入虚无主义的深渊。无他,因为它在消解我们现实生活的合理性。作为个体来讲,我们需要某种叙事观念(自认为不需要叙事观念也是一种叙事观念——参考瑞克政府)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每种理论都会带有一种偏见和倾向。我们批判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拆解这个理论,而是保持对这些理论的警惕,相信在不断批判中我们会接近真相的(而不是所谓的真相都是编出来的)

  如果走的太偏太远,就会开始反人类了……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典导读》读后感(三):第一编 第一章 现实主义对乌托邦主义的批判

  才发现不仅仅Karl翻译成“卡尔”,Carr也是

  现实主义是从马基雅弗利的观点出发的,就是那个写君主论的,一般译作马基雅维利。其理论的核心在于以下三点:

  1、历史是一系列因果关系发展的结果,因此历史是可以通过理性的方式加以分析理解,但不是靠想象的(也就是历史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 2、理论不能创造实践,但是实践可以创造理论。用他的话来说:“无论何种忠告都是源于君主的智慧,而不是君主的智慧源于忠告。”; 3、政治不是乌托邦主义者所想象的政治,政治不是由伦理决定的,而伦理则是由政治所决定的。“规矩使人诚实。”马基雅弗利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但也认为,没有有效的权威便没有有效的道德。道德是权力的产物。(成王败寇)

  马氏思想基本也就是属于直面人性的恶的一面,不去鼓吹什么高大上的价值观。因而此后的政治学家也必须正视他的理论,例如有人认为霍布斯等就试图“将伦理与政治分离开来,在理论层面完成了马基雅弗利在实践领域对两者的区分”。还有斯宾诺莎等blabla的,总之,伦理学开始研究现实而不是美德了。

  此外,现实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经过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洗礼,去掉了纯粹的人性的悲观论,但是增添了几分决定论的宿命感。例如,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除此之外,他似乎没有其他的意思。

  “但是,当代现实主义的重大成就绝非仅仅反映了历史进程的决定论观点,而是展示了现实主义思想的相对性和实用性。”换句话说,在不同的人那里,有不同的乌托邦,只是过去发声的人少,显得好像只有一条路而已。

  所以,你相信的,也只是环境让你相信的,自由是最大的伪命题。

  带着这个视角去看国际关系,其实就是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永远是成王败寇,瞬息万变。

  其对国际法的影响,如进攻性武器和防御性武器的区分,以及美国在经济发展后对关税壁垒的认知:

  所以,这倒是国际理论的一个作用——帮助我们去清理掉国际法中的“伪命题”。

  ------------------

  给我们的提示就是,现代国际社会秩序还是80% 的依赖于西方话语。我们必须【重建】我们的话语体系,至少至少,不能纯粹跟着西方的国际法或者国际准则理论体系走。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典导读》读后感(四):第一编 第一章 现实主义对乌托邦主义的批判

  国家利益和普世福祉国家利益肯定是存在的,但是普世福祉存在吗?

  对于我们国家来讲,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确定的,“世界人民大团结”还高挂在城墙上。对于英美国家来讲,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确定的,毕竟,当下“国际道德的原则主要是由英美人通过一个自然和必然的过程确立起来的”。但是,两个正确的反向的答案摆在桌面上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没有答案了。

  很多讨论都涉及这个问题。比如我先是人再是xx人,还是xx人与xx人的问题。我作为人本主义者,曾经也是坚信“所有的一切,必须先是人,再是其他”,当然我现在还是这么相信,只是,我越来越开始怀疑:我们可以脱离其他去讨论“人”么?假设一个相信基督的遇见一个相信佛教的,互相吵起来了。我作为第三方——一个新自由主义者——淡淡说一句“我不赞同你说的所有东西,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估计这两一听就会联合起来打我了。那我们三个人之间的共同福祉是什么呢?你可以说生命权,但那是你相信且你想构建的,基督徒说我早死早赎罪。你可以说财产权,佛教徒说我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拿这个视角去看格劳秀斯构建的自然法体系,还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主流认知。

  等等,如果我们讨论的是普世福祉的话,这好像本来就是一个多数决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普世福祉如果反过来保护少数人的权益的话,就成了一个很吊诡的事情。(除非我们随时会变成少数人)

  站在这个角度上,如果我们想去建构一个新的普世福祉的话,决策者没有必要那么抵制批判。当然如何引导这种批判去到它该去的地方——反帝反封建反资本主义,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尤其是在当下的时局中讨论第三者)

  至少现在,我看不到路在何方。

  不多说了,作者写的很好了。

  听听弦外之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