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茶
莫名的期待,只因喜欢的作家,喜欢的文章。
第一次知道“奉茶”是因为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家家有明月清风》。文中这样写道“到台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阶中途,看见一个不锈钢桶放在石头上,外面用红漆写了两字“奉水”,桶耳上挂了两个塑胶茶杯,一红一绿。在炎热的天气里喝了清凉的水,让人在清凉时感觉到人的温情,这桶水是由某一个居住在这城市里陌生的人所提供的,他是每天清晨太阳升起时就抬这么重的一桶水来,那细致的用心是颇能体会到的”。我是一个对饮食没有什么特别要求的人,可以说简单到了极点。有白开水绝不喝矿泉水,有矿泉水绝不喝饮料、喝茶的。可就是这“奉茶”却激起了我的好奇。可能是那路边的人无私奉献茶水给路人感动了我,也可能是最开始不小心错念成“捧茶”的原因。
不期而遇,看他手忙脚乱,我顿生怜意。
国庆假期带孩子到红地毯看电影,买过电影票了,离电影开演还有20分钟时,孩子竟然说想喝奶茶。知道这东西有很多添加剂,但想着又不常喝,于是就答应孩子去买一杯。
时间不允许走太远,就在电影院附近买。没走几步,看到一家店,似乎是新开的,平时不曾看过,也可能早就有只是自己未曾留意罢了。要什么味的呢?我看着单子眼花。让孩子自己选吧。孩子选了一杯芒果撞奶,“ 芒果撞奶16元”,那位收银员说。我指着单子上说,“不是15吗?”她有点慌乱,脸涨得通红,连忙说“是15,不好意思,我看错了”“没关系的”我赶忙说,看她这样慌乱我竟有些不好意思了。“一定是新来的,业务这么不熟练”我心中默想。随即看向里面做奶茶的人,是三个小伙子,二十刚出头的的年纪。如果没猜错的话应该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见那个做奶茶的旁边放着一本书,往杯子里放一样东西瞅一眼书,动作特别慢,很不熟练,还时不时和旁边的两个男生小声说上一两句,一脸很认真但又很不自信的样子。“这样做出的奶茶能喝么?”我心里嘀咕着。本来三分钟可以做好的奶茶他足足用了10多分钟。终于做好了,的确像她说的那种分层的撞奶。那服务员递给我的时候专门偷偷看了一眼奶茶,长舒了一口气,很满意的样子。看来紧张的不仅是做奶茶的小伙子,他们都在为他捏了一把汗呢!
电影快开始了,我让女儿先走,见她拿着奶茶跑步向电影院跑去。我没有紧跟着离开,因为我突然有了再买一杯的想法。不为别的,只为他做奶茶时认真的表情和他们为他成功后的窃喜。
我要了一杯金桔柠檬茶 ,因为不同的口味,这一杯做得依然很不熟练,依然要不停地看书。突然很后悔自己没有要跟女儿同样的口味,这样他做时就会熟练很多。但又转念一想,这样也好,他早晚要熟练掌握所有品种的作法,如果他们想把生意做好的话。
拿着奶茶,我说声谢谢就急匆匆离开,因为此时电影已开演好几分钟。见到女儿,我小声问她,奶茶好喝吗?她说:“妈妈,一点都不好喝,你尝尝。”说着递给了我。“你喝妈妈的吧”我随即把我刚买的递给她。她尝了一口,又给了我。“这孩子一定是嘴喝刁了”,我心想。我不相信地也喝了一口,真的很难喝。就这样一场电影看完了,花了二十多分钟买的两杯奶茶几乎没喝。
特别的期待,惟愿他们做出成功的奉茶。
走出电影院时,女儿说:“妈妈,以后咱别买他家的了,难喝死了”。我正想把两杯奶茶扔掉时,忽然看到杯子上写着“奉茶”的字样。就想起了林清玄的散文“这使我想起童年住在乡村,在行人路过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时常看到一只大茶壶,上面写着“奉茶”,有时还特别钉一个木架子把茶壶供奉起来。我每次路过“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总会灌一大杯凉茶,再继续前行,到现在我都记得喝茶的竹筒子,里面似乎还有竹林的清香。”
我们从那家店都经过这才注意到店名就叫“奉茶”。哦,这就是林先生所说的奉茶了么?也许本就没有什么关联的。但我依然想把奉茶的故事讲给孩子听。于是,我耐心地给孩子讲奉茶的来历,讲开奶茶店的一定是几个自主创业的刚毕业的大学生。看到做奉茶时那个哥哥多么认真,做成功时长出了一口气,其他人也都为他的成功而窃喜。没想到听了我的话,女儿说,妈妈,下次来,咱们还喝这一家的奉茶吧。“你不嫌难喝了吗?”我问。“我想看看下次再来时他们的手艺有没有没进步呢。”女儿瞬间高兴了起来了。
我很奇怪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更高兴她能有这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