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留神你的孩子正看着你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留神你的孩子正看着你

2022-05-16 20:12:05 作者:和菜头 来源:槽边往事 阅读:载入中…

留神你的孩子正看着你

  目前,我很多朋友正在居家办公,他们的孩子正在居家上网课。自上学以来,除了假期之外,父母很少像现在这样全天候陪伴。为此我专门从imgur找来一张图发在朋友圈,宣称这就是现在他们在家给孩子讲解功课时的情形。发出去之后颇受欢迎,不少家长欣然对号入座,纷纷表示:没错,这就是我。

  作为孩子们亲爱的和叔叔,在这张图背后其实我有很多话想要说。但是朋友圈放不下,放下了又要给我折叠起来,所以我就只能写在这里。

  猫咪的可爱,表情的搞笑,其实冲淡了这张图的严肃主题。看上去,它是在说老猫正在朝小猫咪发火,小猫咪正在承受怒火。但对于正在成长的小猫咪而言,它未尝不是正在学习,学习父母的情绪反应。

  小朋友生下来如同一张白纸,除了几个本能反应模块之外,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上。落生之后,每一天都在学习。除了学习认知外部世界之外,最主要的课程是通过父母学习人际交往方式和个人情绪反应。

  我很早就发现,每家人对于特定的情况反应完全不同。比如说在我家,如果我失手打碎了一个碗---话说这种情况在儿童身上很常见,因为大脑和肌肉之间的协调还没有调试完毕,所以失手打碎碗很常见---那么肯定就要挨一顿锤,然后含着眼泪捧着新碗把饭吃完。

  而我在某位同学家吃饭,看着我同学把碗当面打碎,他的父母却完全不在意。不是那种因为有客人在给孩子留面子的强作镇定,而是发自内心的那种不在意,扫干净地板换个碗继续吃,还能接上刚才中断的话题。与此同时,我在我同学身上,自始至终也没有发现有任何紧张的迹象。可在碗落地的一瞬间,我的背却如同挨了一鞭子一样紧紧绷直。

  我的紧张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同样是打碎一个碗,在我家意味着我父亲的情绪反应是暴怒,行为是暴锤,所以损失一个碗这件事就自然地和暴怒这种情绪联系在一起。在我这张白纸上也就多了一行黑字:打碎碗应该暴怒才是,不能容许打碎碗。从这里开始,推导出一条人生行为准则:你当为他人对你造成的财物损失报以暴怒。

  我同学的不紧张也不是天生的,第一次打碎碗的时候,他可能因为受到惊吓而哭泣。父母则给予他安抚,然后平静地换个碗吃饭,没有指责,没有暴锤,于是他也学习到一行小字:打碎碗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换个碗接着吃。我甚至怀疑他那张白纸上连这行字都没有,最多写着:收拾碎片的时候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多年之后,当我们离开家庭生活,奔赴学校,走入成人世界,各自背后都背着一张写有字迹的纸。我那张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禁忌,各种应该做出的强烈情绪反应。我同学那张纸上可能只有寥寥数行,第一句总纲大概就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用猫咪那张图来开讲解功课的玩笑,玩笑的对象是父母面对挫败时的情绪反应。解不出题,理解不了讲解,我认为是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无好无坏的事情。理解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在功课上。回想起来,童年时代我有很长一段痛苦的时间,就是因为不得不强行把自己的脑子从理解一个具体世界,扭转为接受书本上的一系列抽象概念。比如说小学数学里的“单位1”概念,我就理解了一年多。

  对于一个成人而言,这是很简单的事情。无论是做一批零件,还是开车经过一条路,都是单位1。4天完成,那么每天就是四分之一。5小时抵达,那么每小时就是五分之一。对于当时我而言,首先为什么要变成分数?然后为什么1?为什么不能数格子?我想,换任何一个成人来和我讲解,我的天真无辜小表情都能把对方逼疯。因为说到底,我就是顽固地不肯接受抽象概念,我就喜欢10个苹果5个梨,问小朋友们如何来分。你不要跟我讲单位1,你给我具体讲一讲有几个零件,有几公里,我得看着去数心里才踏实。

  这当然会让人感觉到挫败,自己讲不清楚,这是个人挫败。孩子怎么讲都听不懂,这是他的个人失败。然后失败就是一种过错,不能容忍。面对挫败,“正确”的情绪反应是发怒。白纸上又多了一条:理解不了就是笨,笨就是失败,失败就是错误,面对错误就应该沮丧,就应该崩溃,就应该发火,这是应对错误的标准情绪反应。

  离开学校之后,人生中就不再需要经常做题。但人生里还是会遇见很多挫败时分,面对挫败人也总是需要作出某种反应。这时候人因为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去翻那张白纸。于是,世界上又多了一个面对挫败时沮丧崩溃大发雷霆的人。

  其实大家是有选择的,不是么?我爷爷暴怒之后,习惯把孩子绑在家门口的大树上抽。我父亲暴怒之后,因为住单元楼门口没有树,只能扇巴掌。而到了我这里,发现了这种相因相循,谬种流传,于是决定在我这里中断暴力传承。他们选择暴力是因为没有个人反思,当时囿于时代和眼界也没有选择,但我有。

  看起来是心态平和情绪稳定的父母,造就心态平和情绪稳定的子女。但这也就变成了命定说,投胎选择学,完全豁免了个人努力。家庭悲剧会遗传,这是个现象,不是一个定律。子女在成人之前,有漫长的岁月和父母在同一屋檐下生活,通过观察父母习得各种类型的情绪反应。打破碗就有情绪反应,那么孩子就把两件本来不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打破碗没有任何情绪反应,那么孩子就依然把打破碗当作是单纯的打破碗,事情依然是它原本的样子。

  同样的,孩子也通过父母学习如何应对失败,如何应对困境,如何应对人际冲突,如何应对人生中的两难困境,等等等等。这种经年累月的学习和训练,把一个孩子潜移默化变成和父母类似的人。所以,父母对此负有很大责任,因为演示是父母来做的演示。如果父母受限,那么子女也同样因此而受限。

  有一句漂亮的空话,叫做:孩子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礼物,父母得以完满自己的生命。什么是完满自己的生命,是有了个孩子可以填空吗?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么理解:当父母觉知自己对孩子的影响,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更好的教养,因此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超越先前自己的限度。以孩子为镜,反观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尽可能在孩子面前展现积极、乐观、宽容、镇定、冷静、豁达、开朗,以及富于激情和信心的那一面,人性中好的那一面。也应该不断展示个人调伏情绪,应对逆境和困难时的乐观态度,以及理性的力量。

  甚至是那些负面情绪,也应该向孩子讲解清楚中间的那根线。讲发火是一种沟通上的技术手段,狂暴的外表下应该有一颗宁静的心。讲哭泣是一种情感自然流露,可以发泄内心痛苦,但是不要完全沉溺。讲焦虑其实是一种动力,保持它的存在但又不要被它彻底压垮和控制……

  因为孩子而反思自己,重新考虑自己习以为常的一切日常应对方式,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在得到一个美好的孩子之前,先成为美好的父母,这才应该是孩子完满自己生命的解释。人出生时都是完满的,因为后天教育和成长变得有缺。孩子的到来是个机会,有可能因此而弥补自己的缺失。人们在孩子身上不断投射内心中完美的自己,那么不妨多想一步,孩子就是那个完美的自我,那个完美的自我正在家里看着你。现在,你要向他展示什么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