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华化与分型》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华化与分型》读后感1000字

2022-07-05 09:1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华化与分型》读后感1000字

  《华化与分型》是一本由陈岸汀著作,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化与分型》读后感(一):琵琶的弦:怎样弹动你的前生和今世

  最近喜欢上了琵琶,不仅仅因为《梦华录》中的宋引章弹得好,是因为真的喜欢琵琶。

  琵琶是一件雅俗共赏得乐器,比如说,在江南的街边茶店,也能听到琵琶声声。但是,琵琶在国级殿堂也时常出现。琵琶,这件乐器,弹得了小曲,也弹得了华章。

  在艺术学博士陈岸汀所著的《华化与分型》汉唐琵琶的类型特征、演奏方式及其其人文存在研究,一书中,作者从音乐史学和琵琶演奏两个专业点出发,和读者分享了琵琶的前生和今世。

  最近在网上刷到一个视频,内容是声乐课的老师帮忙监考民族舞专业的学生,结果在课堂上可到学生们答题的时候,手在不停的舞动。这位声乐老师觉得可爱,因为自己不明所以。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即便是相近的专业,对于一些专也技能,也所知有限,这位声乐老师不理解舞蹈专业的手势,也是件正常的事情。

  在《华化与分型》这本书书中,作者因为是双专业,即懂得琵琶演奏也懂得音乐发展史,多以对于琵琶的发展解释起来比较通俗易懂。

  《梦华录》当中,有一集是宋引章作为演奏“琵琶第一”的高手被请到宰相家宴演奏,因为琵琶太沉,引章抱着都快站不住了。为了能有更好的演奏效果,顾千帆提醒她,记得把自己受到的委屈都用力弹尽琵琶里。结果一曲下来,让自命清高的柯老提了“风骨”二字。

  顾千帆自小生在富裕之家,得以诗书熏陶,又懂得音律。他早听出来宋引章琵琶弹的好,但是对于曲子的理解并不到位。

  所以,就教了她一个弹出曲子本身气势的方法。

  这是取巧。

  琵琶的重量和形状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在书中,作者提到汉唐时期琵琶根据共鸣箱的不同有直柄类琵琶和梨形琵琶。

  后来,两种琵琶又随着民族的使用的习惯,渐渐地分成了短颈类琵琶和五弦琵琶。在文殊山石窟千佛洞中,就可以看到雕刻和图案中地人物手持琵琶地大小和形状都已经发生了变化。

  后来,由于关贸交易,琵琶也受到了外传因素地影响,从琵琶的地域发展也有课很大的变化。

  记得,我小时候在村庄里生活,总是有一两位老人在午后的阳光下,随意的倚在自家的草垛旁边,眯着眼睛弹琵琶。他们手里的琵琶,都已经看不出颜色,但是声音很是好听,有时候婉转悠扬,有时候慷慨激昂。

  现在想来,是弹琵琶的人,根据不同的心境在弹奏自己的人生。

  在书中,作者提到关于琵琶的“哀怨”,是因为琵琶本身发出的声音,可以和人的感官同频共振,从而使人感到情感的变化。

  书中,作者介绍了汉唐时代琵琶的演奏和变化,刚开始读起来觉得有点难懂,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接触到的琵琶之音,反而阅读阅爱上了琵琶这件乐器。

  《华化与分型》读后感(二):汉唐琵琶研究

  提到琵琶,我最先想到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艺术来源已久,并在不断地与时代氛围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盛宴。

  最近我读了《华化与分型:汉唐琵琶的类型特征、演奏方式极其人文存在研究》这本书。

  这是一本非常专业的琵琶史研究专著,就汉唐琵琶音乐的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中国琵琶渊源、名实之辩、类型特征、演奏方式及其人文存在等多个层面进行阐释。

  毋庸置疑的一点是,琵琶艺术本身带给了人们很多艺术的享受与精神上的慰藉。自其诞生以来,有诸多弹奏水平颇高的人用其独到的手法带给了听众听觉上的享受。在偶尔倾听琵琶音律的时候,我也常常觉得“如听仙乐耳暂明”,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在做类似的历史研究的时候,研究者往往需要非常谨慎的去面对研究资料。不管是文字还是绘图,都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偏误,于是作者本书在史料互证的基础上,从叙述史事、辨析史实出发,尽量就“当时人”“当下记录”中的琵琶类型做梳理。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琵琶的演奏方式,我们可以去区分哪些描述是更加符合实际的。从演奏方式上来讲,琵琶属于抱弹类乐器,在一些有标注尺寸的绘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琵琶尺寸是否合理。这看似不起眼的判断方式,有的时候可能会带给我们很多新的发现。

  从文献资料上看,琵琶大概出现在东汉时期,不过大约在秦朝就开始流传着一种圆形的,带有长柄的乐器,当时人们叫它“批把”。琵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为在很早时候,琵琶就在多个文化部落中得以发扬传承。

  可以料想的是,不同文化对于琵琶的应用,对琵琶的弹奏风格等方面都会有不一样的表现特点。在我看来,琵琶历史,乃至更为广泛意义的音乐器械发展历史,值得我们去细究探索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就是,它们不仅仅与一种技能有关,还与当时整个文化环境,文化心理有关。

  在唐代,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不管是达官贵人们欣赏的宫廷琵琶曲,还是民间演唱中的琵琶表演,都展现出琵琶技艺的多样性,深入人心。在唐代的文献记载和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琵琶音乐的精彩篇章,我们也可以从这些记录中看出琵琶艺术的表现力与影响力。

  李白的《夜别张五》中写道:“吾多张公子,别酌酣高堂。听歌舞银烛,把酒轻罗裳。横笛弄秋月,琵琶弹陌桑。龙泉解锦带,为尔领千觞。”让人觉得颇为奇妙的一点是,当时也有人认为可以利用琵琶来占卜算命。至于妓馆酒楼里琵琶声不绝于耳,倒也不足为奇了。

  对于琵琶类型的划分自然会有不同的标准,可以通过琵琶的外形来进行区分,虽然琵琶的发声原理是一致的,甚至大致的结构也是相似的,但仅仅从外观上,我们也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琵琶之间的区别。在“装饰部分”,可以有很多独到的设计。

  从人文理念角度,我们也可以发现不同时代的琵琶艺术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主题和主流情感,这是就整体表现而言的。用作者的话说,这些琵琶类型的划分取决于它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形成的的历史和人文性质。

  譬如,晏几道所作《临江仙》,“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借琵琶音律传递思念之情。唐代王翰作《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其情其思则更为复杂,似乎有无奈,有悲凉,也有坦然......

  在琵琶的演奏方式上,我们从历史资料中也可以看到有诸多弹奏手法,比如拨弹、指弹、运拨、搊弹、摘阮等等。弹奏手法的多样性使得琵琶艺术也有更多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正如同样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象棋一样,正是因为棋盘之间有无数可能,引人入胜,才使得象棋文化一直传承下来。

  琵琶的弹奏水平同样需要不断地学习,精进,与其他任何形式的音乐一样,我相信琵琶声同样有其独到的魅力和治愈力。

  同样在《琵琶行》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白居易用精准的字句描写出了当时琵琶曲的弹奏手法,情感上的理解与共鸣使得琵琶艺术本身更为珍贵,难怪“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本书以类型特征、演奏方式、人文存在为关键词,用较为详细可靠的历史资料,梳理了汉唐琵琶的艺术发展脉络。

  在琵琶艺术的探寻下,本书回顾了艺术的发展,以及艺术与文化的交融。借由琵琶艺术,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慰藉与鼓舞。

  《华化与分型》读后感(三):从《华化与分型》看中国琵琶的“成王之路”

  说到琵琶,便想到前些天看的《梦华录》。由刘亦菲、刘岩、林允三人饰演的三姐妹在东京开茶馆,一开始生意不好,没有客人愿意来,三娘便提议让引章弹琵琶吸引客人。

  但引章怎么也不同意。引章说她不会在茶馆弹琵琶给那些粗鄙的客人听,他们听不懂她的琵琶,她的琵琶是要谈给那些懂音律的贵人们听的。 大致意思是如此。宋引章作为江南D一琵琶手,她的琵琶技艺之高超可谓冠绝天下。后来她也凭借弹得一手好琵琶,在半遮面一票难求座无虚席,也证明了她的技艺超群。 可我当时看的时候还是不理解,为什么弹个琵琶还分三六九等了呢?音乐不应该是雅俗共赏的才好的么? 后来朋友告诉我说,音乐,确实有高雅低俗之分,雅俗共赏也可作为好音乐的一个标准,但有些音乐,确实是给懂音乐的人听得,比如宋引章的琵琶。这就好比魏晋名士弹琵琶,为的是聊以自娱,而非娱乐大众,这两者都有自己的坚持在。 在我国的古典乐器里,琵琶素有“乐器之 王”的美称,但作为外来乐器,它是如何风靡我国古代社会,并走向如此之高的社会地位的呢? 其中缘由,陈岸汀博士在《华化与分型:汉唐琵琶的类型特征、演奏方式及其人文存在研究》(以下简称《华化与分型》)一书中,告诉了我们答案。

  陈岸汀是中国音乐学员的艺术学博士,她在中国音乐学院担任中国音乐史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长期参与国家著 名琵琶艺术家王范地先生的琵琶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这本书是她的博士论 文,专门研究琵琶的“华化”与“分型”问题。 在书里,陈博士从汉唐琵琶的型制与构成、演变与分型、名实关系、人文存在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并用乐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配以260余幅图像,以文献梳理与解读为基础,来研究汉唐琵琶的类型特征、演奏技巧和人文历史背景。 关于汉唐琵琶的类型特征和演奏技巧,书中有详细的历料考证,这里不做讲述,只简单地说一说上文提到的“琵琶在我国古代为什么会那么受欢迎”的问题。

  1.魏晋时期对“文士琵琶”的推崇 根据汉唐琵琶的分型特征可知,汉魏至南北朝时期的琵琶为“阮咸类琵琶”,只不过此时“阮咸”尚未因为梨形类奇葩在中原的传播而有所影响。 琵琶自秦由胡入汉后,一直为宫廷勋贵们所喜爱,凡有皇 家酒会的地方就有琵琶的身影。当时主要弹奏琵琶的人群,除了专 业的乐伎人,还有公主嫔妃们,而与琵琶相关的音乐活动也多出现在宫廷贵 族的宅院内。 魏晋时期,男性行乐人也逐渐成为主流,除了王门伶人,文人名士也喜弹琵琶,一些专 业的胡人音乐家也多为男性。与之相关的琵琶音乐活动除了宫廷、私宅的宴饮活动,还多为隐逸山林、喂亲朋好友才可参加的雅集活动。 与娱乐大众性质为主的音乐活动不同,文士琵琶活动主要以自娱自乐为主。也就是文人名士自己弹琵琶助兴抒情,具有聊以自娱的音乐文化属性。 魏晋名士追求雅声,且率真、放达、任性,至情至性。而琵琶能塑造“言之不尽,弦外之意”的艺术旨趣,由躁静之功、尽舒于疾的特点,且琵琶音乐以“哀怨”为主,也符合魏晋名士“以哀为主”的精神风貌。 琵琶与魏晋名士的八字如此之合,无论是从技艺还是审美来说,都撑起了魏晋名士的“雅声”风骨,也使得琵琶在文人雅士的游晏活动中大放异彩,形成了独特的文人丝竹。 另外,从社会地位上来说,文士琵琶音乐活动属于雅事,没有教高的音乐素养,不能够参加雅集弹琵琶。同时,文士弹琵琶在某些程度上也是文士自己的名片,能够提现个人的价值。 较为典型的代表人物为“竹林七贤”的阮咸,后来的阮咸类琵琶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尽管如此,但文士琵琶也只是奠定了琵琶音乐的“雅乐”基础,真 正让琵琶在历史中家喻户晓的,还属让琵琶音乐实现全社会覆盖的隋唐时期。

  2.南朝宋齐年间伎乐琵琶的盛行 在琵琶家喻户晓之前,还有一段转变过渡期,即阮咸类琵琶从“秦琵琶”更名为“阮咸”的这一段时期,即“文士琵琶”逐渐没落,而“伎乐琵琶”逐渐盛行的时期。 南北朝时期,随着胡俗琵琶音乐的南下,歌舞伎乐繁荣发展,女性伎乐文化的兴起,文士琵琶受到冲击,文士与琵琶的关系也日渐微妙起来。 与文人雅士的文士琵琶音乐活动相对立的,是教坊乐坊日渐兴起的胡琵琶女性伎乐歌舞文化。她们以为歌舞伴奏为形式,以娱乐大众、用技艺换取财帛名利为目的,为文士们所不齿。 但主流的裹挟力量是无法想象的,与主流对 抗必然会受到冲击。随着胡琵琶的南下,西域胡人文化与汉文化从冲突到融 合,胡琵琶音乐也逐渐在民间传播开来。当时的宫廷乐队中,时常有人因为擅长弹奏胡琵琶音乐而获得恩宠和赏赐,甚至还因此当了官。 这种现象对文人来说非常具有冲击力,这与他们一直以来对琵琶音乐的认知与追求背道而驰,加之胡琵琶演奏者的身份、地位和学识涵养都不甚好,文人对胡琵琶的排斥程度日渐高涨,甚至称胡琵琶是“亡 国之音”。直至后来唐太宗为胡琵琶正名,胡琵琶才算真 正进入了华夏音乐文化的大家庭。 再说回伎乐歌舞文化。在多民族融 合的社会环境下,从汉魏延续下来的权贵畜养家伎的情形一直存在,而魏晋名士操弹琵琶的风尚确立了琵琶在权贵音乐生活之中的文化价值。 到了南北朝时期,琵琶音乐文化随着宴饮享乐文化在王公贵 族、氏族大家和市井之间扎根愈深,女性乐伎人也随之登上历史舞台,逐渐在私宅宴饮场合占据一席之地,而魏晋时期风靡一时的文士琵琶逐渐走向衰落。

  3.隋唐时期琵琶音乐文化的泛社会性传播 到了隋唐时期,无论 文化还是音乐,都融 合了西魏、北周的鲜卑风俗和魏晋以来的关陇文化,多民族的文化交融营造出了充斥着胡人、胡乐、胡舞的开 放性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人们对外来事物,包括音乐、文化的包容度达到了更高的层次,这也为后来琵琶的大肆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隋唐承袭了北朝夹杂着胡乐渊源的琵琶文化,而胡琵琶到了新的社会环境之下,随着宴饮享乐文化的蔚然成风,琵琶歌舞伎乐的蓬勃发展,迅速融入当下社会文化环境。再加上隋唐时期开化的民风,开 放的社会环境,掌权者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与鼓励,对歌舞伎乐、宴饮享乐文化的默许,以及胡琵琶自身因其以突出技艺的弹奏特点而备受人青睐,逐渐成为隋唐时期大社会音乐潮流的主力军。 王建《凉州行》有诗曰:“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琵琶已经进一步融入了普通市民、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中了。唐代流行的俗语“琵琶多于饭甑,措大多于鲫鱼。”则进一步证明了琵琶的流行之广,数量之多,几乎到了家家都有的地步了。

  4.为什么是“胡琵琶”? 陈博士说:“文化在本质上应当是全民共享的。”既然如此,在隋唐这个社会开 放、文化繁荣、多民族融 合的社会环境下,琵琶随着歌舞伎乐的发展向市井社会扩散。按道理讲,阮咸类琵琶应当也在其传播范围之内,可为什么得到广泛传播的只有胡琵琶,也就是今天普遍被叫做“琵琶”的琵琶? 其实,这就是这本书研究的主题之一——分型。琵琶经历了从“秦琵琶”到“阮咸”,从“胡琵琶”到“琵琶”的名实过程,它们同为琵琶,却因为音乐文化的理念不同,为了便于区分,而改为了各自现用的名称。 秦琵琶主要在汉魏两晋时期流行,是文人摘阮的主器,乐器继承了魏晋时期“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超逸,就艺术品格当方面来说,自是尤其至情至性、寄情高远之特点的。但因为其在文化内涵上将音乐区分了雅胡俗的局限性,也没有在雅乐宫悬队列中占有一席之地,其社会地位比较尴尬。 而隋唐时期,胡琵琶已成为当下 流行音乐活动中的主器。相较于胡琵琶的雅俗共赏,其新的音乐风格备受新兴贵 族士大夫们的青睐,市井百姓也多有喜爱之特点,秦琵琶显然局限性大,适应面窄,社会影响力低,文化定位较为模糊,在权贵生活中备受冷落,中唐以后已少有人接触。 公元8世纪,“秦琵琶”正式更名为“阮咸”,彻 底区隔了阮咸类琵琶与琵琶的现实关系,完成了重 塑其乐器人文内涵的重大转折,以文人摘阮的表演形式成为文人雅集的专题活动,形成新的器乐文化,也强化了文人和乐器的紧密联系。

  5.想说点什么 每次读有关汉唐历史的书籍(多为历史类),都会感叹作为我国封建王朝发展阶段的一段历史时期,其的强大吸收、接纳能力。现在读这本专 业研究琵琶历史的书籍,依然有这种感觉。 琵琶从Z初的外来户,经历了从汉魏西晋的创制与归属,东晋南北朝的分型、变体与再整合,隋唐至中唐时期的“琵琶”与“阮咸”的文化身份再确立,完成了“中国琵琶”本土化的历史使命。 音乐文化无国界,在此诠释的淋漓 尽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