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王路:知识,见地,咒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王路:知识,见地,咒

2018-07-29 17:01:16 作者:王路在隐身 阅读:载入中…

王路:知识,见地,咒

  一般说来,修行是需要学习很多知识的。佛是正遍知,要想成佛,非得知道一切知识不可。但这太难了,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无量劫,无穷无尽时间。树立这个几乎不可能企及的目标的意义在于,让人永远不要放弃求知的脚步

  因为穷尽一切知识太难,就有一种倾向出现了,而且被广泛接受: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见地。知识是为了见地。假如你知道某个生僻的知识,但对提高见地没有任何帮助,你出门买菜,还是会被坑被骗,知道“死了的知识”,有什么意义呢?

  听起来似乎雄辩。但问题是,离开了知识的见地,很容易成为恶见。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学到的是知识,实际上,学到的是见地,而且是错误的见地。

  比如你出去见各种人,混各种圈子,学怎样给领导敬酒,敬酒时怎么说话,怎么察言观色,这些是知识吗?这些当中包含的也有知识的成分,它让你知道这个圈子是如何运作的,是怎样的生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在这块土壤中,什么样的行为引发什么样的结果。这些可以说是知识。——知识是理性的,知识不是评价对错好坏,不是贴上善恶标签,而是了解一样东西是怎样来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受什么因素影响。因此,不管怎样的场合,都是有知识在的。

  但如果,你因为接触这样的酒局,建立了这些观念:见了什么样的人应该有怎样的说辞,能给领导挡酒陪酒是好样的,能在酒局上讲点段子大家谈笑风生是好样的,否则就是糟糕的,这就不是知识,而是见地了。

  一旦这样的见地形成,并且越来越坚固,它的效果就是让你取著这样的环境。而不持有这种见地的人,则会出离这样的环境。有些人,你会发现他越来越适应酒局,越来越在酒局上玩得转,也越来越离不开酒局。相反的人,越来越不适应酒局,逢着适合的条件,就从酒局中淡出了。

  这就是为什么,观念会塑造生活的环境。你建立一种观念,行为就会受那种观念的影响,而你所处的环境,就一点一点被你的行为所构筑。

  这并不意味着,不习惯、不适应酒局的人就不承认酒局的“知识”。知识是无论他承认不承认,事情都是那样运转的。见地则是,它好不好。知识关心的是,一种行为引发什么样的结果,什么样的原因引发一种行为。见地关心的则是如何评价它。

  什么叫知识呢?比如说,“苹果滋味”,这个叫知识。但是,“苹果是甜的”,就叫见地。你把苹果放到阳台上几个月,再拿起来啃,苹果不是甜的,而是馊的。苹果中含有百分之多少的水分,百分之多少的糖,纤维素,这个用我们世间说法,算是知识了,硬邦邦的知识。但从修行的角度看,这个依然不叫知识,依然叫见地。为什么?当你把苹果拿到太阳底下暴晒,晒得皱巴巴的,里面水分几乎没有了,我们还是会把它叫做苹果,但它就不符合前面的标准了。

  如果我们用榨汁机把苹果榨干,喝上一杯苹果汁,再吃掉碎屑残渣,以前苹果的成分仍然到我们肚子里了,但滋味是很不一样的。同样一盘菜,放到盘子里,大家都想吃,谁对着那盘菜打了个喷嚏,喷嚏沫都飞溅到菜上,送到实验室测一下,菜的物理化学成分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但谁也不想动筷子了。

  因此,无论我们怎么下定义,觉得定义多么精确,它都不能百分之百地叫知识。总有定义不契合的时候。它只能作为知识的近似。因为其中包含了见地。你去新华字典里查“猪”的意思,它会告诉你“哺乳动物,肉可食,鬃可制刷,皮可制革,粪是很好的肥料”,好像猪天生就是被人吃的,被人用来制刷、制革。你把新华字典背下来,都不能说拥有知识。你只是拥有一些见地。有时候,这种见地未必与世俗看法相符,比如认为考上北大、考上中专,和当上售货员拥有同样美好前途。但这还算好,像“猪”这样的解释可能就是比较糟糕的见地,它在潜移默化中让人增长了某些生命生下来就是为另外生命服务印象。这样的见地,是无助解脱的。佛教里,把随顺解脱的见地叫“慧”,障碍解脱的见地叫“恶见”。

  得到“慧”,一般来说,需要以“知识”作为基础。但为了得到慧,并不是知识越多越好,而是知识的纯度越高越好。前面说的“正遍知”,佛教里叫“智”,那个是需要知道一切的,但在那之前,要先有“慧”,也就是说,在一件事情上,要先把掺杂其中的“恶见”去除,才好去学习了解更多的事情。

  我们很难直接得到“纯净”的知识,就像我们得不到100%纯净的水。我们得到的知识里,都包含着杂质,杂质就是见地。如果问“苹果的滋味”,我们没有办法语言来精确地表达,你形容得再形象生动,都不如直接尝一口更接近真相。即便你直接尝一口,尝到的也是一个苹果的滋味,不同苹果的滋味是不一样的。我们能够说出的“苹果的滋味”,只能是近似。

  在佛教看来,真正的知识,纯净的知识,就是“法身”,你没有办法表示它,只能说它“就是这样”。我们喝水,没有办法喝纯净的水,但杂质少一点,也可以勉强叫做“纯净水”。上超市几块钱买一瓶“纯净水”,虽然它并不是百分之百“纯净”,但毕竟比自来水纯净些,叫它“纯净水”,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从臭水沟里舀一捧水,说这是“纯净水”,大家是不能承认的。

  因此,见地和知识,也可以说没有绝对界限。知识是更具体的,更清晰的见地。而见地是模糊的,概略的知识。因为任何两法都不会完完全相同,就像两个一模一样的苹果你找不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且是没有办法迁移的,我们常说的“知识迁移”,其实迁移的是近似知识的见地。

  我们学数理化,一般说,学到的是知识。但学政治历史,可能更多的是见地。如果你的数学老师告诉你,“泰勒公式优美”,这就不是知识,而是见地。无论你多么强烈认同泰勒公式优美,你的微积分可以照样不及格。作为修行者,首先需要学习的是知识,你要知道如何推导泰勒公式,应用泰勒公式,至于它优美不优美,不必着急下评价。

  学习泰勒公式很难,你要先学四则运算,初等数学,然后才具备学习泰勒公式的基础。但是,喊出一句“泰勒公式很优美”,就简单得多。一只鹦鹉,你都能教会它。

  很多人学习,会着眼在见地上。因为他觉得见地最好学。人家吭哧吭哧花了好多时间,理解透彻中间每一个过程,他呢,瞄一眼结论,讲出去,好像自己就会了。学会一个“沉郁顿挫”,就好像懂得了杜甫的一切。知道“菜单成本”,就好像精通了曼昆的经济学理论

  如果没有知识作为依托,想凭自己有限见闻,就在很大的事情上树立见地,就十分容易成为“恶见”。“慧”和“恶见”有时候看起来一模一样,就像一个天才数学家,说“泰勒公式很优美啊”,你也可以说。但他说就是“慧”,你说就可能是“恶见”。因为在你这里,并没有坚实地得出这种见解的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修行一般要讲次第。在次第中,见地会一点点转变,在修行的初始,要知道苦,知道“生灭四谛”,在对“无常、苦、空、无我”产生坚定的信解之后,才可以踏上下一级台阶。如果上来就讲“无生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是很容易掉到沟里的。就像连二十以内的加减法还要掰手指头算,就已经高呼“泰勒公式太优美了”。

  不过,见地也是有必要的。见地的必要在于它可以摄持知识。如果没有见地的摄持,就像一把铜钱没有线串起来,就会散漫无归。

  在娑婆世界“学习”不易,是因为我们接触到的“知识”,都掺杂了太多杂质。它们更是恶见而不是知识。就像如何拍领导马屁,如何做表面文章,你处在那样的环境,是会把那些当成“知识”的。但那些混杂过多恶见的知识,非但不能令你解脱,反而会成为解脱的障碍。就像你喝了有毒的水,受益于水的地方小,受害于毒的地方大。

  因此,佛教的修行,最初讲的就是“亲近善知识”。佛陀说,亲近善知识是满梵行。当你亲近善知识的时候,容易建立随顺解脱的见地;而当你亲近恶知识的时候,容易建立随顺烦恼的见地。对凡夫来说,选择净土,选择亲近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我们在知识不够的时候建立起随顺解脱的见地。当然,对菩萨来讲,因为他已经能用正见去抉择,无论面对什么境界,都不会随顺他的烦恼,所以一切有情都是菩萨的善知识,一切国土都是菩萨的净土。但凡夫还做不到。

  凡夫常常争论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但凡夫并不能从甚深缘起上观察,见到一件事与其他种种事情千丝万缕关联。有些谁都知道“不应该”的事情,在某种情况下也会发生,甚至必定发生。如果你不去阻止那些条件,只是大声谴责,说不应该,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比如,我们手里一件雕塑。见地就是这件雕塑好不好。这件雕塑值钱不值钱,值多少钱,也是见地,但已经有点向知识的方向靠了。而这件雕塑的质料、刻工、风格结构年代,就接近知识了。按次第学习就是,先了解这件雕塑的质料、刻工、风格等,根据这些,结合市场行情判断出它值多少钱,最后说它好不好。这样,就是先以知识得到见地,再用见地摄持知识。知识是零散的,多方面的,用见地摄持,可以令很多知识不失。如果没有见地摄持,一个人装不了多少知识的。

  无生法忍的菩萨,用般若的见地去摄持,可以“悉学一切善法一切道”,最终达到“正遍知”。有了般若,无论多么繁琐复杂细节,都可以被消化,而且消化掉之后,不占用一点空间。所以,烦恼障一旦断除,再断所知障就有希望了。就好比先让一个人消化吸收功能好起来,再给他补充种种营养,如果连基本的消化吸收功能都没有,干吃不消化,是不行的。

  《心经》说:“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也叫“陀罗尼”,意思是“总持”,就像一条钱串子,把所有的法都摄持起来,令善法不散,恶法不起作用。般若不是知识,而是见地,用这样的见地,可以总体摄持一切知识。

  就好像我们有一张银行卡,就可以把所有钱都存进去,身上就不用带现金了。不过,“总持”的“总”字,也有大有小,银行卡虽然可以买东西,却不能当公交卡刷。况且我们去吃饭,不同的饭店都有自己的会员卡,去游泳健身,也要办个健身卡,刷公交也要卡,这样,虽然不用直接带钱,却需要带很多张卡。现在,可以把不同的卡都关联到手机上,手机上的电子卡包可以装各种卡,不占物理空间,吃饭理发出行,只带手机就行了。手机也起到了“陀罗尼”的作用,相当于“咒”了。在几十年前的人看起来,手机也是很神奇的。

  不过,因为在娑婆世界亲近善知识不易,听闻正法很难,或者因为根机的愚钝,按照次第学是很不容易的。就像老师去教一个差学生,可能直接让他把答案背下来。当通过知识得到正见太难的情况下,也有一条容易的路,就是直接把正确的见地背下来,用这个见地。但这个见地绝对不是从自己的见闻中总结出来的,而是老师给的。早期大乘佛法里,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无上咒。这咒就不是可以念诵的咒,就像一道题的正确答案并不是“正确答案”四个字。而后来,咒的种类越来越多,直接通过念诵起作用,就好比背下老师教给你的答案。这要比理解一道题怎么做轻松一些。

  这和“泰勒公式很优美”不一样,是因为咒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老师给的。如果自己写个咒念,是不起作用的。“泰勒公式”在哪里都是一样的,但“泰勒公式优美不优美”,就算在数学家眼里,也是不能得到统一结论的。所以,不是说修行者不能直接从见地入手,如果从见地入手,那就需要保证这个见地百分之百地正确,无条件成立。这样的话,这个见地就和知识没有什么区别。用佛教的话说,“正智”和“真如”不异,正智是真如的用,真如是正智的体。直接从这样的见地入手,就是“果地法门”。

  最有名的果地法门,是念佛人称“南无阿弥陀佛”。这也是咒,摄持一切善法,回向往生净土。印光大师说,“须知六字括三乘”,等于直接把结论给你了。学三乘法,最后得到的结论也是“南无阿弥陀佛”。直接念佛,它保证你结果是正确的,保证你往生净土,但是中间的推导过程你是迷糊的,不知道的。也就是说,在往生净土之前,世间的道理,你是不能认识清楚的。不过,反过来说,世间很愚钝的人,一点智慧都没有,也照样可以用这种方法往生。这就是念佛法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