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局外人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局外人的读后感10篇

2017-12-03 22:06: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局外人的读后感10篇

  《局外人》是一本由[法]加缪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局外人》读后感(一):《局外人》

  看了加繆的《局外人》,我觉得内容戛然而止。留下让人很多回味的空间。由于文中的当事人默尔索在常人看来非常的特立独行思想匪夷所思,所以我在期待他死刑的这件事是否也有出乎意料的转折。直到把书翻来翻去,才意识到也许作者不予再说下去,才能更让读者念念不忘吧。文中的“我”对母亲去世的淡漠态度吸引我一口气将这故事读完,这是作者高明的地方。默尔索思维的看似荒诞,冷漠,绝望,又能带领你读到希望,有“上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好似只要“我”还活着,生活中蛛丝马迹都能带来新意,都能引起“我”的兴趣,而“我”不再为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做更多感情的停留。在我看来,这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勇者行为。也许我们也在默尔索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你是否也曾有过道德上来说,该自责、痛苦悲伤、羞愧,而自己却觉得做的没错,没有这些情感上波动的时刻?也许从他身上能看到我们被道德,被社会眼光掩盖的人的本性,本能。而作者也讽刺了当中所谓法官,审判官,等一系列人本末倒置,闹剧般舍本逐末的“表演”,我们又不得不无奈的承认,这些竟都是事实存在的。理所当然的存在如今看来这么的荒谬不堪,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是荒谬的参与者还是局外人?值得深思。

  《局外人》读后感(二):用荒谬对抗世界的冷漠

  法国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加缪29岁时出版了成名作《局外人》成为存在主义的大师级代表作,这是一本比较晦涩难懂的书但是很多人大概都是因为书名对它产生的兴趣,那么什么是局外人呢?故事里的主角默尔索就是和世界格格不入的人,他冷漠、自闭、意外杀人用荒谬本身对抗世界的荒谬。局外人的开篇是“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母亲去世似乎天然就是一件让人悲痛欲绝的事情,但默尔索却表现出令人诧异的冷漠。母亲去世就要哭天抢地向所有人展示难看的伤悲吗?默尔索的答案是不,他无法哭泣,他看起来冷漠、自闭、没有道德、没有情感、毫不关心自己的母亲,他也不愿意回答女友是否爱她的问题,决不愿巧言令色来搪塞,对待感情默尔索从不表演从不虚伪,无论亲情友情爱情默尔索都不要按照社会给的规矩去表演,但那并不代表他就真的没有悲伤,他只是用冷漠去对抗真正的虚伪,我们的生活不也和默尔索相似吗?

  生活中做一个局外人是什么感觉?聚会上无法谈笑风生,生活中无法好友成群,有太多的时刻你可能会感到孤独,仿佛眼前的场景只是电影默片无法融入,只能做一个冷眼旁观的局外人,你是不是以为孤独是自己的错?但是其实我可以试着去质疑这个世界,生活里面有太多面目全非的情感表达,但那真的是我们的内心感受吗?恐怕很多时候并不是,当你孤独时并不一定要迎合和妥协,你也要学会摆脱他人绞尽脑汁设置出的虚幻和规则去直面哪些可能并不太美腻的真实诚实的面对你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面对自己的孤独,为了更好的活下去,我们都需要和这个世界和解但千万别盲目地迎合这个世界,否则到最后你只会掏空你自己。

  默尔索无意中杀死了阿拉伯人,漫长时光中他依旧冷漠,面对人们义正严辞的谴责与愤怒审判懒得辩解获得生机。

  其实我们焦虑的来源都是因为害怕失败害怕犯错怕死亡惧怕一切未知的事物,惧怕命运与未来,恐惧的事太多,所以你循规蹈矩,用讨好规则讨好大众获得短暂安全感,怂的情真意切身不由己,但默尔索不怕,生死之前他依旧是个局外人!

  生活工作让你成为群居生活的一部分,而模糊掉自我的存在,情人节一定要按时秀恩爱,没有礼物可能要闹分手结婚一定要计较现实又要有爱情,还要撑足场面昭告天下,我们似乎每天都像提线木偶般被教导着该如何表达情感从举手到投足就连抬起的高度都要分毫不差,但是事实上有多少现代人看似和外在世界融合内心却感到冷漠疲倦?加缪给了我们答案:人生没有希望但并不包含绝望,所以,要活得真实而不虚伪,就必须坚持下去,并不是不愿迂回,而是没有退路可走。

  《局外人》读后感(三):我们都是游走在世界之外的局外人

  加缪说:“人与生活的背离,演员与舞台的脱离,正是这种荒谬之感。”“荒谬”这个词,总能勾起心底最静的那根弦,幽幽地颤出令人心悸的音。但加缪笔下的“荒谬”,仿佛有了别样的神韵,更显平易近人。丢开了形而上这个沉重的包袱,加缪洒脱地刻画出世间万物的荒谬柔软而不乏刚性的线条。书中,加缪畅言的“荒谬”非我往常认知中简单的“疯得出人意料”,而是在乎世间万象,在乎宇宙中最普通的一切。没有人能对“荒谬”作出明确的定义,也没有人指出荒谬的标准究竟在何处。

  《局外人》讲述的是主人公因为意外杀人而被审判,但最终定罪的原因却是因为他在母亲葬礼上的冷漠,很荒谬不是吗?每个人都要融入世界得到认可,但这本书却揭示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可能你自己都没发觉的真实感受,其实你可能并不想被这个世界塑造的面目全非。默索尔在被形刑前说到“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是希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叫喊声!”这近乎狂傲地叫嚣声,但我偏偏听出了一种凉薄着却仍积极着的意味。这个世界浴火燃烧,如同涅盘,是重生,是不顾一切,是无言的反抗和对幸福的争取。在这个世上最真实而宝贵的时刻即为当下。在每一个当下做最真实的自己,让脸上的表情、肢体的动作、心底炽热的情感都属于那个最爱、最真的自己,而不是多年后翻开照片时的那个连你自己也反感的陌生人。

  默尔索被审判死刑,无论神父怎样去劝说他依然不愿意皈依上帝不愿意忏悔,不指望神的救赎,也不盼望灵魂永享安乐,他要坦然面对死亡

  ,他固执的认为自己曾经幸福,直到行刑依然幸福,他是世界的局外人,面对命运他惨败,但他永远蔑视世界的荒谬,活在这个荒谬的世界里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人们相互依赖又相互憎恨,不知道寄托在哪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游走在世界之外的局外人。

  《局外人》读后感(四):《局外人》的局外人

  诺贝尔奖获得者加缪,久闻大名,他是法国存在主义的文学大师。存在主义于我一个普通读者,总觉有点不明觉厉,抱着精读名著,提高理解和欣赏文学能力的觉悟,我挑选了加缪的这本《局外人》,里面包括成名作《局外人》和代表作《鼠疫》。

  《局外人》正如很多人观后所言,这是一个非常怪诞又荒谬的故事。书看到尾声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默尔索为何对自己无动于衷。无论是参加妈妈葬礼时的异常冷静,还是对待有肌肤之亲的女朋友玛丽的感情,乃至在事关自己命运的庭审过程,甚至在被宣判极刑后,始终是以一个局外人的心态。这是心理疾病吗?在当我陷入沉思中,突然一只大苍蝇飞到我身旁,嗡嗡的响,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脑海一下子思考的是这只大苍蝇是如何进来的?房子窗户都是关着,是刚才收快递开门时进来呢,还是此前晾衣服时,打开落地窗进来的?无解!不论是这只大苍蝇,还是对默尔索,我都完全不知为何,但凡事必有因果,我只是不知道。我在想,要是加缪对默尔索的过去多一些描写,我是不是可以找寻到答案?我在想,默尔索最后释然接受世间的冷漠,他是不是真的觉悟?我在想,检察官竭尽全力的求证默尔索的过去行为,是为了案件的结果,还是为了办案过程?脑海中,有很多对这些怪诞行为的思考。

  这就是存在主义?我脑海一阵惊慌,要是这样,我还没读明。如同《鼠疫》的故事,事发生了,是好是坏,怎么做取决于你是怎么想的,我想我要像默尔索那样,好好想想了。

  《局外人》读后感(五):一个人,一座城

  本书是阿尔贝•加缪的两部作品合集——80页的《局外人》和240页的《鼠疫》。

  《局外人》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一个年轻人去80公里以外的养老院参加母亲的葬礼,平静、克制,非但拒绝看母亲最后一眼,也没掉一滴眼泪,反而还喝了咖啡,守夜时甚至还睡着了。从葬礼回来后的第二天他陪新交的女朋友看了电影,而且是喜剧电影,还一起回了家。为帮助被情人欺骗的邻居,他代笔写信,在警局为邻居作证词,然后在一次打斗中开枪杀死了邻居情人的帮伙,并且冷静地朝着尸体又连补了四枪。故事的前半段到这里结束,后半段开始的是无休止的辩词和庭审。

  从这里开始,主人公开始隐身,变成了“局外人”。而检察官和辩护律师,甚至记者、路人、养老院的院长和门房们,成为了主要人物。一方是想竭力证明杀人凶手冷漠无情,泯灭了人性,将其在母亲葬礼上表现出来的冷静和杀人时的冷酷联系在一起,说明他是“在精神上杀死了母亲”,同现实中弑父案的凶手是同样的罪刑罪性;另一方则认为他是正直正义的,是善良勇敢的,他只是因为“厄运”而犯了不该犯的错而已,应从轻处罚。

  而“局外人”自己呢,他仿佛置身事外,所有这一切与他无关。他在母亲葬礼上没掉眼泪是因为自己“太累了”,他杀人是因为“太阳太毒了”,他接受女朋友的求婚是因为“你自己提出来的”,他希望庭审赶紧结束是因为“好想回去睡一觉”。在他看来,没有明天,三十岁死和七十岁死,没有区别;也没有永生,死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所以他一再拒绝与牧师的会面。但也正是在牧师的诘问之下,他的情绪爆发了,在他一长串的怒吼和呼喊中,我们看到了这个灵魂的不安。

  从加缪的《局外人》开始,“局外人”成为一个概念,代表了一类人物,他们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既有的意义,于是保持着冷眼旁观的姿态,我行我素

  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仍然拥有上帝的话,那么“局外人”则一无所有。他们先是拒绝了世界,然后拒绝了上帝,接着连自身也拒绝了。于是,任何事情都变得无关紧要,母亲去世,有人想嫁给自己,杀人,从一般的意义上而言都无所谓。所有存在的根基都轰然崩塌,整个世界变成荒谬的剧场,荒凉无物。

  然而,“局外人”也并非冷冰冰的机器,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处理着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而不愿被所谓的世俗裹挟其中,那就是——用荒谬来对抗荒谬,用冷漠来对抗冷漠。他拥有一种深沉的激情,在死亡前夜,在对牧师的怒吼中,他开始面对自己的内心,坚硬的保护壳在慢慢破裂,他感受到了一种至深的幸福。有人已为他而死,他的死并不徒然。

  《鼠疫》的叙述则更为流畅,故事情节同样不复杂:一座名为奥兰的普通小城爆发鼠疫,被迫封城,成为孤岛。在这座看似隔绝的孤岛上,各样形形色色的人物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目标不遗余力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里厄医生、塔鲁、朗贝尔、科塔尔、格朗、里厄老太太……他们没有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变得更坏,但也没有变得更好。卡夫卡笔下那座永远也到达不了的“城堡”,看似绝不存在,其实无处不在。不管环境如何改变,根本的人性是不会变的,这是一个历史性、终极性的问题。

  本书封面设计极佳,加缪的大幅照片从各个角度盯着你,仿佛要看穿你的内心。翻译语言流畅,丝毫没有常见译文的生涩拗口,阅读体验很好。

  《局外人》读后感(六):独立的精神世界

  加缪,是本人一直比较期待了解的作家,大概是始于颜值吧?他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我知道这个世界我已无容身之处,只是你凭什么审视我的灵魂。”对于我们当代人,保持精神独立是难以实现的乌托邦了,古有竹林七贤,而今有微信微博...在不自觉的过程中,我们的思想就被绑架,精神的独立随着信息洪流一去不复返。局外人这本书很值得一看,也值得去思考,我们每天的言行举止到底是处于社会中价值判断的思维惯性,还是遵循内心的选择。文中的主人公莫尔索,作为一个冷眼旁观、我行我素,与社会隔绝的局外人,或许很难用世俗伦理去简单的判定好坏对错,但至少个人觉得作为群居动物,敢于同群体同趋同的人伦(并非不向善)划清界限,就是一种勇气,或许他并非本意,可是在茫茫人海,泱泱大众中,我是哪一个,我是谁,我在那儿,并不是一句玩笑,而是我们应真实地去追寻,去探索的。

  《局外人》读后感(七):局外人

  荒诞,是对《局外人》最初的印象。无数放大的细节,详细的心理活动,都在透露着光怪陆离,无数次被主人公天马行空的想法笑醒,笑着笑着,突然发现这不就是现实的我么,想达成某个心愿,还没有开始,就想着这件事有多么多么困难,会遇到怎样怎样的挫折,想着如何失败,想着失败了怎样怎样难堪……于是乎,放弃反反复复失去斗志,一无所得,空留遗憾,仰天长叹,这大概也是作者想表达的吧。透过文字,深深感觉到主人公的荒诞,感觉到整个社会的荒诞。然而,《鼠疫》完全给人另外一个感觉,书写对象不是剧情的线性发展,而是灾变中每个个体的存在,这是加缪理解世界的方式,在突如其来般降临又以同样方式退去的鼠疫中,相较于《局外人》,人性似乎得到了回归,人变成用普通思维方式生活的普通人,见证了人们如何工作、如何恋爱、如何死亡,可以说在未来的某个日子,鼠疫注定会再次袭来,又终将退去,而漫长的时间会消弭意义,唯有在时间的漫长中体验时间,仅此而已。在最后,庆祝胜利的礼花中,人们还是之前的样子,还是那样的精力旺盛,还是那样的一无所知,一个轮回已经过去,城市暂时恢复,休养生息,等待着下一场“鼠疫”的来临,也许,这就是生活。

  《局外人》读后感(八):局外人有感

  加缪的《局外人》老早就听说过,一位好朋友在一次旅行中带着这本书路上读,不知道她选这本书的原因,但是知道选这本书的结果,作为旅途中消磨时间解闷儿的书,它好像不太合适,没那么轻松,能触发人的很多情绪,这么说来就真的不应该旅行路上看了……但她还是看完了,因为除了它没别的可看。好朋友说看完之后觉得很生气,很窝火……出现的都是负面的情绪,然后就是这些负面的情绪引人深思。

  我当时并没有对《局外人》这本书感兴趣,也许是因为本身不经常读经典的作品吧,个人比较偏好轻松愉快的书籍多一点。这次的诺贝尔文学奖60年纪念版,因为是经典作品的纪念版,于是就入手了。

  主人公默尔索在自己母亲的葬礼上的表现让我觉得他是个冷漠的人,甚至有点无情,由于没有时间照顾母亲而把她送到了养老院,母亲去世也不愿再看一眼,为母亲守灵也不觉得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我也有些生气、有些窝火了。他的表现就好像自己是个局外人,好像去世的是别人的母亲一样。再到后来他因为过失杀人而被判了死刑——那充其量也就算是过失杀人了吧——对待自己的生死仍然表现的像个局外人……整个故事就像是一个死去的人的灵魂看着自己度过的短暂的一生一样,始终是个局外人。

  然而,反过来想一下,咱们那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多么精辟,说的不也就是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清事情的本质吗?这么一想,也许主人公是个有大智慧的人,能够认识到这点,所以才表现的像个局外人……

  《局外人》读后感(九):荒谬的局外人

  原则上,我是个不看小说的人。因为看小说,在我看来,是一种消遣,在现代社会,消遣实际上是一种奢侈。

  我们浪费时间去交朋友,因为需要;去读一些有用的书,因为需要;去学英语背单词,因为需要……我们不断推着自己奔向前方,却真的没有好好地问一问自己,前方真的有自己要的目标吗?

  《局外人》的大名早有耳闻,却一直都没有看:因为无用,因为沉重。这个世界已经太沉重,为什么还要拿起一本让自己更沉重的书。可是,人,有时还是要去思考这些沉重的话题。

  在我看来,《局外人》的莫尔索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我们真的愿意抽离自己的话。一开篇,他妈妈过世了。但是,他很冷,很冷到完全感觉不到悲哀。只是冷冷地叙述着这个世界。

  局外人莫索尔的一生,就是荒诞的一生。接二连三的意外,莫名其妙的发生——他感到了天旋地转,他扣动了扳机。也许他知道为什么,也许他不知道。但是其实,他也许并不想知道答案——毕竟,这个世界已经荒谬到不需要答案。后来他成了魔鬼,但是其实,除了他自己失去了生命,真的有人介意吗?

  莫索尔冷漠,看起来麻木,他喜欢说不知道,喜欢说毫无意义。而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真的可以确切地说出,我知道吗?我们确定吗?

  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我们对于荒诞的世界其实无能为力。

  《局外人》读后感(十):自己的选择决定着自己的人生

  加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本书收录了作者的局外人和鼠疫两部小说,一部成名作一部重要的代表作,两部小说想要传达出的精神内核也是截然相反的。

  局外人,完全以第一人称来进行讲述,主人公默尔索把母亲放在养老院,不闻不问,参加母亲葬礼也不哭,在为母亲守灵时嗜酒好烟,葬礼一结束就带着女朋友去玩,最后又偶然枪杀了一个阿拉伯人,成为杀人犯,再被判处死刑,整个过程中他都无动于衷,情绪始终没有波澜,冷漠的存在着,这样的一无是处的一个人,在他这看似荒诞的行为背后,表现出人和世界的分离,他之于世界就像是一个局外人一般,周遭任何事情都好似同他无关,世界对于他来说也是荒诞毫无意义,身处红尘身不由己。

  鼠疫,则是和局外人相反,面对世界、面对灾难我们需要做出的选择,我们需要做出怎样的抗争;小城鼠疫来临,人类相继患病死去,主人公里厄医生宣布了这是鼠疫,政府不得已面对事实,封城;在这样的隔绝的小城中,不同的人做着不同的选择,不同于局外人,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人性,看到了更多地责任,我们看到了友情、亲情,人与人的关系,理想和现实,为着自己的选择和信仰做出着牺牲,终将战胜一切灾难。

  局外人体现了人对于世界的无奈,鼠疫告诉了我们面对世界的选择决定着我们的结局,我们需要自己为自己加油,自己为自己创造价值。一本具备思想性的书籍,开卷有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局外人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