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为自由招魂》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为自由招魂》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00: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为自由招魂》读后感10篇

  《为自由招魂》是一本由李敖著作,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自由招魂》读后感(一):Be free ——《为自由招魂》中的自由之路

  e free

  ——《为自由招魂》中的自由之路

  作为一个“斗士”,李敖在大多数的人眼里,大约是一个“疯子”吧,至少,在我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之前,是这样觉得的;而读了他的《为自由招魂》以后,大抵会觉得他是一个佯作癫狂的清醒者。杂文是这样一种体裁,你不需要装腔作势搞什么花样,随性而至,因而,对于一个以狂而名的人物来说,显然是一个更能读懂内心的选择。“与其迷恋李敖说过什么,不如看看李敖写过什么”,封腰上,对于本书的定位不觉透出些狡黠的意味,其实却再也正确不过——与其听说,不如自己选择,个中滋味,自己最懂。不知道,这算不算也是freestyle呢?

  看李敖自己选文来定义自己,自然是连题目都需要在意的。“为自由招魂”、“为历史拨云”、“为文学开窗”,像是排比一般,阐明自己以文争来醒世议人的方向所在、笔杆所指。称呼之为“改变中国一代公知的自由启蒙书”似乎是有夸大的意味,毕竟崇拜西方的某些习性所致,我们可能最先通过卢梭或者什么《独立宣言》来知道“民主是个好东西”,但如果读李敖,你会看见一个更加完整走来的自由的灵魂——肉身浸淫在传统的学问和知识里,升华成一个无畏的勇士,用嬉笑怒骂,开了我们眼界的窗、拨了我们思考的云、招了我们理想和自由的魂。

  Language is free.博学的智者是不需要拘泥于某些口头上的雅俗的。喜欢张扬自己的李敖,在言语的选择上,就是一个自由的人。评琼瑶的时候,不会顾忌一众痴迷的女粉丝,开骂“琼瑶这本《窗外》的大毛病,是她在爱情的本质一点上,没有发挥‘妈妈管不着’的清楚观念。不但没有发挥,她反倒把这个不知老一辈管辖限度的混妈妈,刻画成一个慈晖普被的伟大人物。这真是思路不清!”“难道谈情就是清高,性交就是‘侵犯’‘不尊重’吗?这是哪一门子的狗屁观念呀?”若是你专注他用词上的粗鲁,就会错过他毫不留情却又带着自己的见解、没带强迫认可却又引发些新的思考的评述的精彩之处了。

  这些爱里面,他都是掺杂着渴求的,他渴求的东西就是自由,“敢怒而又敢言”的自由。他自己做着,即使为之付出肉身的自由,他也不让灵魂进入牢笼,他一直嬉笑怒骂着,想必也是不断再提醒还未醒来的人民主与自由的本质——“高杆就是只问说的对不对,不问态度好不好。”

  e free.他是不会吝啬表达自由的,也不吝啬展现自己自由的思想,自由的言行,自由的灵魂。与其说是“为自由招魂”,更不如说是为疑问找答案,为顿悟找棒喝,为雄辩打机锋。他用他的底蕴去诠释自由的魂灵,为我们和体制在拷问那些我们曾经有过的怀疑:民主与政治、自由与独裁、出世与入世、名利与正义……他过去在质问,现在也在不懈地提出疑问。

  五十载的自选,给予我们的是一个答案——be free。

  y 林怿

  2012年10月31日21:06:22

  写于履坦巷19#

  《为自由招魂》读后感(二):读《为自由招魂》

  在读李敖的作品之前,我已经听到了太多关于李敖这个人的评价:有很多人喜欢李敖,认为他真实犀利,有批判精神,敢跳出来说真话,也有很多人不喜欢他,认为他狂傲不羁,对政治很圆滑。因为不了解他,没读过他很多书,所以我不敢妄下评论,在随意翻了《为自由招魂》这本后,却让我有了一口气读下去的冲动。这本书有三个部分:“为自由招魂”、“为历史拨云”和“为文学开窗”,由于里面涉及许多历史和文化典故,我不太了解,因此对后两部分看得不太明白。这本书收录的文章都比较简短,但是都十分精悍和经典。

  我不带任何偏见地读完这本书后,感到这本书和李敖都很有意思。这本书让我不只从文字和材料上看到了李敖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更在思想上让我看到了他宏观的价值体系和有高度的思想层次。在这本书中,李敖旁征博引了许多历史典故,插科打诨,用一种幽默和调侃的方式对很多现代民主社会中的概念、观点、事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比如自由、民主、报禁等等,让人感觉不再那么高不可攀和概念化、抽象化。

  李敖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暂且不论其为人,我觉得他对政治民主和言论自由的呼吁,对国民党专制政权的抨击的行为都让人十分敬佩,而且他的文风、他采取的嬉笑怒骂的方式读来让人不禁会心一笑。他对国民党当局、对政坛和文坛中的污流进行了批判,一些沉重的话题在他的笔下显得不再那么鲜血淋漓和压抑灰暗,而是让人更加清醒的思考。

  这三部分中,我特别喜欢“为自由招魂”这部分,其中有一些文章很棒,闪现了他的智慧光芒。在《流血的自由》这篇文章中,他讲革命烈士不怕牺牲,在英勇就义之前一般还会大声呼号革命口号,鼓舞千千万万志士继续为理想奋斗,虽然成了刀下鬼,但仍然传递了其革命薪火,这也是历代统治者至少会保证的“流血的自由”,但在处置清朝革命志士禹之谟的时候,金蓉镜却不许他“慷慨歌燕市”、不许他“引刀成一快”,剥夺了革命党这种看似无用却影响深远的抗议的自由。李敖又写,此后新式统治者在除掉革命烈士前,还会用各种卑劣的手段抹黑英雄,蒙蔽愚昧的小老百姓们,让英雄悲愤苍凉的死去。读了这篇文字,感到胸口就像被堵住了一般,不让你说话,不给你辩白的机会便罢了,还要颠倒是非黑白,不仅让你痛恨于统治者的残暴,也悲哀于群氓的无知。

  《论唱反调》这篇文章也不错,李敖说知识分子是天生的造反派,因为他们比一般的老百姓专业、清醒,看待事件更加辩证,因此要追求真理,要监督政府来防止权利腐化。我很认同他,要允许各种观点和意见的存在,才能去伪存真,才能开启民智。李敖很追崇东林党人,他们敢于争辩朝事,敢于反对阉党,他认为知识分子一定要有气节。我突然想起了明朝文官集团中的一些有气节的官员,那些感动过我的名字:徐阶(对张傯说‘我从来不是和你一派的’,由此张傯怀恨在心在嘉靖帝面前说其坏话,嘉靖帝决定永不用徐阶)、杨继盛(冒死弹劾严嵩)、海瑞(十分清廉,置生死于不顾)等等。

  在《论唱反调》中,还提到了一个人却很有意思,在老罗斯福时代,出了一个法官霍姆斯,被老罗斯福认为是“捣蛋鬼”,因为他总喜欢表示异议,他认为有反对的形式上条件,比反对的内容还重要。民主制度的特色就是表达反对的意见、容纳反对的意见,民主制度一定要有反对,即使为反对而反对,也是对的。

  我对李敖很多思想和观点都比较认同,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各类指南类图书和碎片化信息的时代,我们的阅读空间被塞得慢慢的,精神却日益匮乏。我觉得阅读中,思想内涵才是最宝贵的,是真正可以指导人生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虽然有些文章的写作时代与我们现在距离较远了,但仍然能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瞬间清醒的感觉,我想这也许就是思想的魅力所在。

  《为自由招魂》读后感(三):一个全方位的自由人

  自由这个话题并不新鲜,可谓自古有之,但是自由有时一个始终无法弃之和回避的概念。时至今日,世界上很难有一个国家被认定为充分自由的,但是为自由而奋斗的人却已是数不胜数,李敖则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人。

  《为自由招魂》本身就是一种个性的体现,自由本身也是有灵魂的,当然这在李敖看来灵魂已经出窍很久了,因此才会有招魂的想法。实际上这本书整体都集中在台湾地区,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台湾的现当代史。台湾现当代的基本现状是由当年从大陆败退的国民党一首成就的,也就是说李敖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谈及的就是这种现状的问题。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就采取的是一党专制、领袖独裁的体制,这种体制在其到台湾的一段时期也没有改变,最终酿成了很多问题至今无法解决。李敖作为当时台湾知识精英中的代表是不可能忍受这种体制和它所带来的那种压抑的感觉,也因此受到了国民党当局的毫不留情的打压,在监狱里的李敖依旧不改自己狂傲不羁的本色,将自由的理念贯穿到与很多人的书信交往中去。对自由的领会我也算有一定的基础,李敖对自由的理解则又有一些新的东西。一直以来,自由作为对人身控制的反面来定义,但是自由的外延随着政治生态的不断变换也在不断的扩大。国民党在开放党禁、报禁之前始终在强化自己的统治,尽管蒋经国在吏治腐败上下了一定的功夫,依旧对政权的稳固抱有自己的担心,实际上这种担心现在看来还是有道理的。在长期的压制下,民众中早已经有了蓄势待发的诸多力量和主张,在整个禁忌得到了解除之后自由民主仿佛突然间降临到民众面前,但是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置至今留下祸患的“台独”就是例子。李敖作为自由运动的急先锋在追求的过程中试不会去想那些后患的,但是他有着自己的主张和观点,自由作为专制的反面不进行一些破坏就不可能有什么实质的进展。很多国民党要员都被李敖毫不留情的批判着,因为这些要员作为国民党当局的马前卒不断的封杀着民众对自由的追求,甚至是发篇文章、发表言论都会被国民党当局视为敌对势力和违法行为,这与当年苏轼的“乌台诗案”和清朝的文字狱有什么大的区别呢?李敖明确的表达了“敢怒而不敢言”是中国人自古至今的惯性状态,这本身是对自由的最大扼杀,因此自由的最直接和最现实的表达就是言论和出版的自由,这也可能与其从事过相关行业有关吧。其实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早就有过相关的论述,当年的普鲁士“报刊检查令”遭到过马克思的猛烈抨击,马克思虽为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但其依旧锲而不舍的追求着言论、出版自由,可见这一类型的自由是受到不同政治色彩的人共同维护的。在我看来,李敖对自由这个问题的政治诠释核心即在于此,言论和出版自由就是对外界传播信息、造成影响的关键。如果主流的社会舆论都是专制和独裁,就很难指望还有什么救世主脑门突显灵光,成为倡导自由的导师。宣传主张永远是影响社会和民众的关键,因此这个渠道一旦被某个单独的势力所把持,那么就很难提及什么自由,因自由本身已经被繁多的“经咒”所禁锢。

  其实《为自由招魂》一书的精华在我看来是在第二部分即“为历史拨云”,这种以历史为依据对现实社会、政治进行检视和批评是一种很高明的技巧。李敖的态度鲜明,虽然常常说话不按规则“出牌”,但是可以感到他身上在“邪”的外表下的浩然正气。就我个人来说,李敖的品质和思想都值得深入发掘和吸收。《为自由招魂》一书中体现出的就是一个全方位的自由人,他把自由这样一个闪光的理念,完完全全的再自己的身上进行了实践。

  《为自由招魂》读后感(四):布道、卫道和传道

  李敖这本名为《为自由招魂》的自选集,实际上包括了 “为自由招魂”、“为历史拨云”和“为文学开窗”。在“为历史拨云” 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可以独立成集。李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旁征博引、明朝暗讽的写作风格在这本自选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收录的文章虽然大都简短,但绝对精悍。对于书中的这三个部分,我想用三个词语来形容,“布道”、“卫道”和“传道”来形容。“为自由招魂”是李敖对于自由的宣教,可以归结为“布道”;“为历史拨云”是李敖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肯定以及对于现代人不取精华而取糟粕的批判,可以归结为“卫道”;“为文学开窗”显然是对于文学本身以及文学为载体的宣扬,可以归结为“传道”。

  自由是最大牌的奢侈品。

  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就是自由,裴多菲那首经典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早就为自己贴上了最大牌的奢侈品商标,所以自由给人最主观的印象就是高不可攀。李敖很了不起,他以他自己特有的态度把自由具象化、世俗化、简单化了。他打破了这种“高不可攀”的常识观念,甚至给你一种割肉买菜时讨价还价的现实感:不用旷古迄今,一点一点慢慢来。照着老祖宗的程式,不妨先来个“开玩笑”的自由。西太后和刘赶三还有一桥段呢,上峰与艺术家的这种“戏谏”的佳话怎么好戛然而止呢?如果艺术家的“戏谏”能让上峰豁然舒服了,那就再给点“沉默的自由”吧。当然了“沉默是金”,就算通货膨胀的时候不行,还有通货紧缩的时候吧。总不能丢了“老本”,留得青山在,一点一点讨。关于这一点,在《秘雕案的案外意义》一文中说的更为直白,那就是从国民党那里抢到不能“民呼”也要“民吁”的自由。这番说词的光景,让李敖看上去就像一个智慧的“小痞子”。

  革命者都说自由是要革命,是要流血的。但如果连流血的自由都没有了呢?唯恐只有“招魂”了吧。李敖为这本书起名叫做“为自由招魂”,看到“招魂”两字禁不住就想问“自由是死了,还是休克了?”,其实李敖开篇就给出答案,他列举了世界历史上几大专制政权,专制产生了高压,高压之下自由就“休克”了,然后这才有了李敖的“招魂”说。如此看来,李敖岂不就是一个“老道”?!国民党的高压有时表现的也很“可爱”,比如为了钳制言论自由,居然给出“节约新闻用纸”的理由,这样的理由而且用了很多次,也难怪李敖会戏谑之“只有第一声最像”。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少数应该必须要唱反调的,所以真理更往往是从唱反调中来的——这是李敖在《论唱反调》中告诉我们的,他认为知识分子天生就应该是唱反调的。如果真的如索尔仁尼琴所说的“第一流的文人是第二个政府”,那也太恐怖了吧?你能理解“焚书坑儒”和“文字狱”什么的了吧?知识很可怕,掌握了知识的人更可怕。卧榻之侧,岂容鼾睡?这个道理我们的老祖宗很懂的。所以,李敖是不是像个“贪嘴”的小孩?(画外音:你要的有点多了)。

  历史就是一面魔镜。

  古人早就有“以史为鉴”的警示,历史真的就是一面魔镜,它显像过去,也能映照未来。既然李敖来“拨云”,我们就乐于“观像”了。在中国人的思想里,五百年还真是一个隐含抱负时间单位。经李敖这么一点拨,我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就是韩磊那首“向天再借五百年”。李敖在列举五百年思想的实例时,漏掉了一个名头最大的,那就是孙悟空。虽然孙悟空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比真实的历史人更真实,以为他有实例。在孟子、陆游、赵翼那里,再怎么头头是道,五百年不过是理想。而孙悟空是有资历,他老人家最有名的那句开场白便是“五百年前俺老孙……”,当然,据说他被压在五指山下也是压了五百年。

  中国的文官制度有千年的历史,其风气也可谓绵延流长。所以,官场上那些看似高明的手段,其实已经被我们的老祖宗用烂了,要想以此欺人,恐怕真的是自欺欺人了。本部分关于写“大臣之风”的作品一连就有三篇,而且日期非常接近,也就是一个周之内。文中李敖很简明地就指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大臣之风”、“大臣之体”,“定天下之大计,定百年之大计,在定大计中表现自己,为国为民做大事”,这样的理念完全可以适用于今天的为官之道,既可以警醒也可以借鉴。

  文学是一扇窗户,文化是一种态度。

  关于最后面的一个部分,我觉得没有什么可多少的了。李敖除了嬉笑怒骂之外,还用自己的行动来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出版《中国名著精华全集》。这应该就是李敖的国学态度吧。

  另,李敖博古通今、旁征博引是无可置疑的,而且无论他什么形式的文章中总能给出许多有趣的知识点,就连他的情书也不例外(给女儿的信中更是比比即是)。本书中有个“洋麒麟”的典故很有意思,不过,李敖说《坤舆图说》中的“独角兽”就是“洋麒麟”(P185),我不太认同。按此文的内容来看,这里所说的“洋麒麟”就是现在动漫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神兽“独角兽”,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外形像马,而是传说中的神兽。而《坤舆图说》中的“独角兽”显然不是这样的,其中有云“头有角…做饮器,能解毒”。从这一点看我猜测这个“独角兽”很可能是犀牛,一是犀牛角确实有做饮器的功能和能解毒的功效,二是确有实物,国宝中有许多犀角杯。

  《为自由招魂》读后感(五):“形而上学”的践行者

  不要误会,这里所谓的“形而上学”并不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是当下的一种流行语,大意为“你行你上啊”。这个流行语背后其实表现的是社会上的两种人:第一种人评判事情或人的各种缺点,第二种人批判第一种人,光说不做假把式,你行你上啊。我们不是要评论这两种人的是非对错,但我想李敖的确践行了这句“你行你上啊”,他是奋斗在最前线的啊!

  李敖为什么奋斗在最前线上,这个问题只需要上网查一查或看看他自己的几部回忆录就能了解个大概。回头看看这部《为自由招魂》,报纸新闻他要批,法律法规他要批,书籍文章他还是要批,满腹经纶的脑子似乎只是他的工具,是他“为自由招魂”的工具。

  千万不要和李敖吵架。你看他的历史文章,初看觉得他真的读书无数、自成体系,看到最后终于露出了真面目来,总是在文章结尾“骂”点什么人或事,实际上这部书中骂的最多的还是“国民党”。就像上一段说的工具,他的知识就是他“骂人”的工具,他和你吵架,脑子里搜索的是整个历史材料,他举出的例子都是“铁证如山”的,试问,你怎么和他吵?

  和李敖做朋友也要慎重。比如看这篇《没有窗,哪有“窗外”?》一文,他声称琼瑶是他的朋友,却又把她的作品写出了这篇长文进行批评,后又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舆论。李敖交朋友有他的原则,他如果觉得你不对一定会“六亲不认”,如果觉得你“够格”甚至会散尽家财来帮助你。不要觉得李敖其人多么不够朋友,其一他是性格使然,和他做朋友(即使不做朋友也要小心)就是要小心;其二,“义气”并不是“友谊”,“友谊”是建立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上的。

  不久之前,看过一段李敖上《康熙来了》的视频,李敖在节目中和小S、蔡康永”打情骂俏“,开着各种低俗的玩笑,小S还一口一个”李敖大师“。当时觉得这种行为怎么能称为“大师”呢?但是换种角度去看,也可以说李敖活的是真性情,不虚伪不做作,不看别人而活。当然这种度掌握不好,会被误解为网络上炒作红人一流。肯定还是会有人认为李敖实属“哗众取宠”的人,喜欢被公众关注,其人是不是这样我不好说,但我知道陈光标也做了类似的事情,但是他确确实实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善举,李敖也确确实实为自由做了许多努力,这些都是不可磨灭的铁证。很多人喜欢用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去衡量(要求)别人,他们期待的是自己心目中的“完人”(往往高要求高标准都不关自己),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也只能用“形而上学”来做回应了。

  很多人都会问“学历史是为了什么”?我想李敖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他是我们的工具、是各种例证。它指导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哪些是前人犯下的错误,也指导我们今后该如何更好的发展。

  最后我希望:

  多一点李敖这样的人

  多一点“为自由招魂”的人

  多一点“形而上学”的践行者。

  《为自由招魂》读后感(六):招魂=復!回來吧!

  這本書我發現其實有三個部分

  為自由招魂

  為文學開窗

  為歷史撥雲

  李敖的世界裡沒有"哲學"。因為傅斯年認為"哲學"是日本人的詞兒!他不承認這東西!照西方說法,就是"愛智慧"。怎麼樣得到智慧?

  爭自由!

  不是去叫你去擋坦克車,而是對自己先評判一下:你是什麼?你現在在做什麼?你預備要做什麼?

  那什麼是文學?

  李敖在視頻說要有信仰,得是理想主義!可是在虛擬的十七歲裡頭也說只有浪漫主義才是文學。看起來文學得是情感豐富的,真實不虛的,真誠的。

  歷史被甚麼雲遮住了?李敖說有傳統的雲,有洋人的雲,有左邊的有右邊的雲。雲深不知處的雲!

  李敖是閃電,李敖是驚雷,李敖是冬季到台北來看雨,李敖是身如泡沫亦如風。

  李敖是一座大山。

  李敖是國寶。

  李敖是Picasso.

  《为自由招魂》读后感(七):为李敖还魂

  说李敖的、听过李敖说的,大半是没有看过李敖书的。即便看过也只是李敖书籍的很少一部分,因为别人是著作等身,他是“禁书等身”,作为一个老顽童,李敖还曾经真把自己的禁书拿出来摆一摞和自己合影“以兹证明”。考虑到李敖说自己已经不是男人了(2003年因患前列腺癌动手术),我们还是要回到李敖的著作当中,为这个不是男人的男人找回自己。

  李敖是一个话痨。最初阅读李敖是从李敖的两本小说开始,一本是除了慈禧这个老女人以外出场人物都是男人的《北京法源寺》,一本是号称“黄色小说”的《上山上山爱》。可惜这两部小说空有个讲故事的架子,但不管是“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还是爱上萝莉的大叔,都不过是李敖手中的布偶公仔,说的还是李敖的话。不过看完《为自由招魂》,我也就能原谅这个话痨了。

  在《北京法源寺》里,李敖利用日本浪人、维新人士、谭嗣同等布偶演了一出双簧,围绕“死君还是死主义”、“要不要流血牺牲”展开了一番辩论,然而到了《流血的自由》一文中,已经不再是死不死的问题了,而是政府连你流血的自由都不给你。因为在政府看来,公开“杀”出个英雄或烈士,虽然可收儆众之效,可是却有“反令竖子成名”和“陷政府于不义”的大流弊。于是就有了一位没有“流血的自由”的先烈——禹之谟。1906年,为了反对盐税禹之谟与当局力争,被判绞刑。临死前,禹之谟说,“我要流血,为何绞之?”结果当局回道:“尔辈素讲流血,今日偏不把你流血,何如?”

  想必写到此处,李敖该与禹之谟一般气结。所谓的不流血的自由,控诉的其实是对自身行为意义的抹灭。谭嗣同流血是为了主义流血,禹之谟想流血是为了“实行”救国亡而流血——禹有言“若读书而不能实行,则与书肆何异?试问千万书肆能救国亡否乎”,到了李敖这,虽不流血,其著书立说也是为了求自由,结果当局直接封杀——“禁书”,两度入狱,把你所做的努力作为玩笑来传播。于是一个“不流血”的斗士就这样成了草寇。单纯从这点而言,我还是愿意让这个话痨继续说吧,他还要好多话不知道憋了多久。

  李敖是一个老不羞。当年在“立法院”赤裸上阵,一生笑骂过多少敌人、朋友,前一阵更是因为要控告小S再次吸引人眼球。然而在李敖看来,开玩笑恰好是一种最有力的自由。李敖说,在历史上,真正吹胡子瞪眼的一方,总是高高在上的当今圣上。他们的威严与威风,部分要靠脸色铁青来维持。他们以“不苟言笑”自律,也以“不苟言笑”律人,这样久了,不苟言笑变成一种象征——一种威严与威风的象征。在这种象征下,多的是暴力与暴动、奴役与奴性。因此,为了纾解不必要的紧张,李敖认为不二法门就是——“开玩笑”。

  在文中,李敖举了不少历史上有名的开玩笑来说明幽默的重要性,其实有段关于西太后与名丑刘赶三的故事更是与现实相映成趣。刘赶三演完戏后走到西太后面前,朝后面的光绪说了一句话,“别瞧我是唱戏做皇帝,我倒还有个座儿哪。”这意思是说慈禧欺负光绪帝,而西太后却面不改色,说:“那就给皇上添个座吧。”看这段时,我想起当年李敖在北大演讲时开头说的一段话,李敖说,“接下来这个演讲的时候是刘长乐老板告诉我,最后我问他一句话,把他问得愣住了,我说有没有铺红地毯?他说柯林顿有、连战有,你没有。我说为什么我没有?他说,北大尊敬你,把你当成学术演讲,所以不铺红地毯,校长是不是这个意思?”这幽默中的“话中带话”大家也就一笑了然吧。

  近年来,由于媒体的传播,李敖似乎跟我们不那么远,既主持过不少电视节目,也到神州大地开过不少演讲。但如果只关注于李敖夸张的表演,而不关注于表象下面的思考,或许我们会忘记曾经作为自由斗士的这个男人。谨以此文为自由招魂,为李敖还魂。

  《为自由招魂》读后感(八):自由何在

  自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是哲学、法律概念,又是自我意识形态,古今中外歌颂自由的文章很多,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就是一个最好的实证,今天读完李敖《为自由招魂》,我立即想到这首诗,为了自由可以抛弃生命与爱情,彰显出自由的地位何等显要,正所谓自由在高处,每个人对自由的诠释不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李敖先生眼中的自由是什么?让我们且听李敖先生为自由招魂……

  很早就买过李敖文集,只是一直没有阅读,去年阅读《审判美国》,才第一次接触他的文章,记得我读完《审判美国》时,对他的负面印象较深,我个人感觉他太霸气、嚣张,文章语言不干净,难怪被称作台湾第一狂人,再加上他与小S的“战争”,进入公众视野,我对他的印象更是大打折扣,有关他的新闻与文章一概不看,直到读完《为自由招魂》,我才重新认识李敖先生,我不得不佩服,他渊博的知识,犀利的文笔,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他惯用黑色的幽默叙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通读全文,我对《流血的自由》感触颇深,看他在《流血的自由》中书写的一首诗,不准“慷慨歌燕市”;不准“从容做楚囚”;不准“引刀成一快”;不准“不负少年头”。旧时代好汉们为了理想奋斗,他们深刻理解“千古艰难唯一死”的哲学,33岁的谭嗣同就是代表,他以流血向世人说明,改革需要流血,用鲜血让大家觉醒,让沉睡的民众清醒,为了事业献出生命,他还是幸运的,清政府成全了他的愿望,可恨的是靖州牧金蓉镜,竟然不给好汉们“流血的自由”, 金蓉镜抓到革命志士禹之谟,再把他全身修理后,却来个“杀人不见血”的绞刑,临刑时,禹之谟大叫“我要流血,为何绞刑?”可见那血也不是能让你流的,死的悲壮,悲壮的抗议,也是不可以的,这种自由也会被抹杀……

  自由何在?清政府靖州牧金蓉镜认为,你想自由我偏不给你,我不会成全你,让你一世留清名,他落得骂名,更有甚者,还会诋毁你,让你在百姓中失去威信,再让百姓们唾骂你,这种伎俩,真是越来越高超了,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为自由招魂》读后感(九):民主是争取来的

  台湾的作家李敖先生可谓是名满天下,他的文章总是那么纵横捭阖,犀利尖刻,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管你喜不喜欢他的文字,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深刻和博学。

  下面且来具体看看他的文章。这本集子中首篇文章是《独裁中的民主》。民主是争取来的,不是施舍的。民主政治是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斗争的产物。维也纳会议是反动势力的大本营。正所谓“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毕竟民主的趋势是不可抵挡的。在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以后的三十三年,就有过较大规模的十次革命运动:一、德意志学生自由统一运动。二、西班牙的革命。三、意大利的烧炭党活动。四、希腊的革命。五、法国1830年的七月革命。六、比利时的独立。七、波兰的革命。八、法国的二月革命(1848)。九、从1800年开始的拉丁美洲的革命。十、意大利的革命。但民主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917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二十二年间,独裁政权就频频出现,按照李敖先生的说法,左派独裁就有苏联的斯大林政权,右派独裁就有十四个之多,简要列举如下:一、匈牙利的霍赛将军(1919)。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1922)三、西班牙的里韦拉将军(1923)。四、阿尔巴尼亚国王左古(1925)。五、希腊派加洛斯(1925)。六、波兰毕苏斯基(1926)。七、葡萄牙科斯塔与后来的卡尔莫那(1926)。八、南斯拉夫亚历山大一世(1929)。九、德国希特勒(1933)。十、奥国总理陶尔斐斯(1933)。十一、巴西(1937)。十二、土耳其。十三、波斯。十四、日本军人专政。真是不算不知道,这么多独裁政权啊!当然二战后,只剩下苏联的斯大林政权和西班牙的佛朗哥。民主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独裁政权内心的恐惧是无法掩饰的。那些独裁者看起来是那么高大,是因为你跪着!

  《不拍马屁的自由》也是一篇有趣的文章。在马屁吃香的时代里,想要维持不拍马屁的自由,也是不大容易的。没有沉默的自由,就不会有不拍马屁的自由。  

  人民对政府的态度,大致可分三种:第一种是敢怒而不敢言;第二种是不敢怒而敢言;第三种是敢怒而又敢言。如果我们有了“敢怒而又敢言”的自由,就真是离享有真正的民主不远了。

  对于李敖这样一个奇才,无论是你是否认同他的一些具体观点,但他对民主的招魂态度还是应该值得肯定。这本书中的很多文章对我们对民主的理解还是大有裨益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