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光荣日(第一季)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光荣日(第一季)读后感10篇

2018-01-13 20:0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光荣日(第一季)读后感10篇

  《光荣日(第一季)》是一本由韩寒著作,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18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荣日(第一季)》读后感(一):青少年读物

  看光荣日的书是因为看光荣日的话剧

  老实说,此话剧是我看过最没有深度的话剧,最后是在半睡半醒中被掌声吵醒,除了一些咬文嚼字的段子以外,完全没有可圈可点之处 (与演员的演技无关),更不要说什么含义

  来说说韩寒大师的书吧,自从初中认真看完的三重门,其他的书都没有读完。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读他的书有些浪费生命。不可否认,韩同学对实事有着犀利的见解,可以找到很好的切入点,并用合适文字表达出来,当然了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我这辈子翻来覆去也就用到这么几个词汇。 然而,作为批判家和作家的他,我觉得距离还是有些远,一本本书读下来觉得没有什么意义

  与其说这是一本魔幻文学作品,还不如说这是一个段子集锦。还是挺适合初,高中阅读的,年轻时候总是比较热血和无厘头吧

  《光荣日(第一季)》读后感(二):不光不容易

  有些人老是纠缠于魔幻现实主义这几个字。看Marquez的人和看韩寒的人应该没什么交集吧,说得好像因为这个宣传语就把看《百年孤独》的人吸引过来了似的。看韩寒的人绝大多数没看过Marquez,反倒是看Marquez的人还有可能看一下韩寒,因为人类的天性之一就是取易不取难,国家元首还要看一下电视剧放松一下哩。

  正文前面是插图,画的是故事梗概和人物介绍,这是从小四的书那里学来的吧。但学也没学到位,人家是正文没有的才用漫画表现出来,而这里全部都只是正文的节选。这还让不让人看书了。看电子书的人史无前例地比看实体书的人幸运,因为不用看这些插图,那些根本影响了整本书的观看。要不然把插图放到书末也好啊。出版社要推插图画家也不用这样推啊。

  看韩寒的人完全是看他的文字而已。就这本小说的情节而言,是没什么情节可言。如果换成了其它人,这样的书早就被撕烂了,还好有文笔拯救一下。如果单纯有文笔,任何人都会没落,要屹立不倒还是要靠内涵思想。后来韩寒也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从写手转职到公知去了,既有文笔又有思想,就把一大堆没文笔光空想吃空饷的专家学者比下去了。这是天大的好事,至少把公知的门槛提高了。现在的普通民众都能够讨论时政了,因为能看懂了嘛。《种子连播》也很通俗易懂啊——光看那个根本不需要思考更不用讨论,人民团结国家富强等着享福就是了。

  在这一册里文笔松散了,有少数精华的摘录如下。不同意选材的请不要看。

  ——————该醒来了分割线——————

  老外说:谢谢你,我能不能麻烦你件事情。我要去里面上个厕所

  老头说:不行,里面是政府办公的地方

  老外非常疑惑,说:难道公务员都不上厕所?

  老头说:不是,但是,这里的厕所,别人不能用。

  老外说:为什么?我们州长的厕所,我们都能用。

  老头说:那你去用你们州长的厕所。我们镇长的厕所不能用。

  老外说:为什么,这是用纳税人的钱,造的厕所。

  老头说:没错,我们纳税人都不能用,你连税都没有纳,更加不能用。

  你这骗子,早知道你不是好人,没想到你连个坏人都不是。

  那可是真正的眼皮底下,都快近到不能对焦了。

  小站和小站间相隔三十公里,这老火车需要二十公里的距离把速度提升到比自行车快点,然后需要十公里来减速。

  后来大麦突然想起来,沿着这河道走,肯定会有所斩获。苍天不负有心人,大麦终于斩获了。他的第一个斩获就是一具尸体,头部因为被巨大水流冲击到锐利的尖石上,已经削去,乃是最货真价实的“斩获”。大麦一阵晕眩,看见自己同伴的尸体,第一件事情就是想上去人工呼吸,进行抢救,走近一看,连可供人工呼吸的地方都不存在了,大麦坐倒在地,久久不能站起。

  这样的一步到位,省却了以后不断的改进,是节约经费的最直接表现。

  离电视最近的人把头凑近电视,大声念道:《文人何苦问难文人》,介个讲的啥,是文人相轻吗。

  众人哄道:文人去相亲,谁要啊。

  这时候机器旁边的女人说道:这首辛晓琪的《女人何苦为难女人》,送给在场的女人,希望不要撬别人的男人

  大家又是一片掌声,大麦想看看现场的女人是什么反应,发现原来现场一个女人都没有。

  哈蕾问:这个车好拉风啊。

  大麦说:是啊,风阻系数大,都被风拉住了。

  一摸摸半个钟头,裤子刚扒下来,操,马赛克比裤子还大。

  但随着保安队伍的越来越多,曾丽梅担心再过几年,这保安的人口都要超过旁边的军区了。再不好安排一下就要被部队收编了。

  这姑娘这点危险期算什么,明明王智才处在危险期。

  当时光想着倒腾毛片回报率高了。没想到这行业的回报率要建立在回头率的基础上。

  爸爸,怎么分辨左和右啊?明天学校要测试。

  儿子,你拿筷子的手就是右手

  这个我知道,我能分辨左手和右手,可是怎么分辨左和右呢?

  万和平连忙从兜里掏出罐可乐,手扣在拉环上,大吼:谁敢过来!

  她问同学们:同学们,你们觉得种什么蔬菜最好?

  一个个子矮小的男学生说:大麻。

  麦片大惊失色,说:谁告诉你种这个好的?

  学生道:爸爸妈妈。

  麦片教导道:大麻是不可以种的。我们只能种蔬菜。

  那位学生不屈不挠道:老师,我想要种榨菜。

  麦片仔细一想,觉得这主意不错,如果种了榨菜,直接就着早上喝的粥,可以节省不少开支。

  《光荣日(第一季)》读后感(三):我要求不高,好玩就行

  从形式上看,我比较偏好荒诞类文学。

  今天坐图书馆,草草的看了一遍,却也看了三个多小时

  然后接了男闺蜜电话,他跟我讲他的事,我给了我的建议

  他说,你怎么这么淡定啊,

  我说,我在看书啊,看了几个小时,光荣日

  他说,这么黄的书你看这么久。

  我说,我没觉得啊,还行。

  身为一名明显女性,我绝对不承认我尺度大。

  我向来保守,我自以为。

  揶揄可以,批判可以,胡扯意淫也可以,

  我不觉得赤果果的性描写可以,

  韩寒在这方面高中时代必有幻想YY,愤青恶搞

  之前我看 古华 的《贞女》,挺长的一篇,里面两条线,一古一今,尤其是古代戏,里面有很多女性的性心理描写,仿佛女性耐不住寂寞就单单因为那几分钟的感官刺激似的。这就是古华身为男性却极力勾描女性心理的自以为是

  贞女里还有其它可说的,先不扯了。

  韩寒作品里很多讽刺政府和官员的,比较稚嫩,却很有点青春气息,适合8090.我是90,所以差不多

  有些有意思东西,能让你觉得不错,我觉得就够了。

  总比有些作家,满篇都不知所言强好多。

  我以为,真正的大家把深刻的东西写的很轻,写的有趣。我自己感受

  《光荣日(第一季)》读后感(四):本是洒脱何必较真

  在闲钱有限情况

  挑了安意如的两本诗评和这本光荣日

  其实本来看好的是三重门,担心言情入坑

  读过韩总的杂的文和1988,尤其喜爱1988,翻来覆去读过很多遍

  黑色幽默和一些小聪明文字游戏,很有趣很可爱

  把尖锐的讽刺包裹的可亲可昵

  内容确实显得单薄,但毕竟是拿来闲读,洒脱的笔锋还是很讨人欢喜,可以拿来磨磨笔头

  不适合未谙世事的同学,潜藏暗黑的文风太容易引起误导。不适合成熟的圆滑处世玩者,幼稚简化的语言或许会引起厌烦。萌发青春期荷尔蒙的小青年读来娱乐还是不错的消遣

  黑色幽默和冷段子似的笔风,本就容易引发争议,不过韩寒根本不在意,写的不过是自己想要抒发的

  本是一场洒脱,何必如此较真

  《光荣日(第一季)》读后感(五):韩寒还是那个韩寒,但我已经长大

  假模假样地在图书馆借了这本过季的书,想着要和看过的《三重门》《零下一度》做个对比,来点感慨:哦,为韩寒着迷的人都长大了。

  说真的,韩寒风估计没几个八零后能错过,他出道的时候我初中,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啰里八嗦地批判倒灶的教育制度,可想,我初中成绩不是那么好的。韩寒就像一阵清风把所有人吹醒了,大伙儿都觉得终于有那么个人出来说说了,淋漓啊!

  《三重门》里那首著名的《卧梅》,那时候当笑话,过几年当谈资,现在当回忆,偶尔背背还笑出声来。

  现在迷韩寒的人估计少了,要有也是当年残余一路跟着的老粉丝了,因为喜欢有时候只是一种惯性。也有不少人看着看着从获奖到闹事到写书再到玩赛车,也就看淡了,像我。

  前阵子找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篇文章,看到了他那篇成名作《杯中窥人》,时隔多年再看竟也不觉得幼稚,我想,不是我早熟,而是作者深刻。相比小说,我怕是更喜欢随笔杂文,也因此,我对《零下一度》印象更深。

  借《光荣日》来看纯属消遣和功利,我以为又能长篇大论一番的,事实上丢在床边很多天才想起来翻翻,一上午翻了大半,不想看了。一方面我本身就不是个热衷小说的人,再者,还是觉得太水,韩寒这些年没有多大长进,反而越来越贫。你说幽默和深刻也是有的,我还是很认真地做了些笔记:

  一开始从英语老师的原版经警察地面指挥、局长助理再到局长,传话时每一道都改动了几个字,最后就搞出了人命来;

  对于《动物世界》的多次嘲讽,“雨季过去了,又到了交配的季节”,多么熟悉的开场白啊,这可是童年记忆呀。而今关于它,免不了滴汗的韩寒口中的“赵详”事件,真是不堪;

  兄弟就是送死的,朋友更多是送你死,在香港电影里,一般只要说出“真是我的好兄弟”这七字咒语,这人肯定活不过5分钟;

  暗绿色的都代表慢,比如,火车和中国邮政;

  兄弟们总是喜欢跟着能拍板的人,因为人总是不喜欢拍板,拍板砖倒是大家都喜欢,所有组织都是如此,一群拍板砖的跟着一个拍板的,大家才有的拍;

  一本书下来能记得一些还是有收获的,也是身有体会

  韩寒的特点就是用嬉笑怒骂轻松的语言揭露中国人的劣根性,这点我一直是欣赏的,可是看多了就只是一笑而过,觉得没啥意思了,达不到最HIGH点,是成名太早而缺乏新鲜感吗?

  无论怎样,韩寒代表了那个逝去不再的青春叛逆,用他来纪念刚开始知道应该骂一下的年纪。这是难得的,也是珍贵的,我脑子一闪而过“青年领袖”这四个字,用在韩寒身上不见得很离谱吧?

  但话说回来,这些看一两年就够了,有太多更好的文字更重要的事情。像一豆友说的,韩寒自那时候起实质上没长大,他能写凭的只是一份“聪明”,而我早不是那个年纪的我,我也不希望看韩寒文字的人都停留在仅仅喜欢看“骂话”。

  《光荣日(第一季)》读后感(六):光荣日,光荣的日

  恕我直言,真是一本烂书。但是我希望不要有不明真相群众因为这么说而平生起对这本书的好奇,以致把它找来看,尤其是买来,——比如我一直对所谓电影版的龙珠非常感兴趣,因为它的差评实在太离谱了,以致我非常想知道它是怎么样一个差法——这远离我的本意

  在看书前我并不想把时间花在这么一本书上。但因为我觉得对一本书生出厌恶还是需要一点了解。于是还是看了一下。放下书的时候终于生出庆幸:果然是一本差书,它终于还是在预期之内,而没有让我生出不得不承认的感觉。阅读的时候还是笑了若干次,但是我觉得花同样的时间在读者,故事会之类的书上应该可以笑的更多。

  看了题目我觉得应该是讲日的。结果确实是。我想到了作者想要的。在贴吧里,我看到有人说韩寒做的是以前鲁迅,王小波做的。而韩寒自己也是在模仿。他大概也想写出所谓真实存在的文章,所以把中心放在了已经烂俗的日上。

  日作为一个被泛滥使用的题材是有它道理的。它很普遍,很自然,在一个故事里可以几乎是当然而然的被写入,尤其是强调着所谓真实和存在的小说,被自己主义化的作者。他们强调着自己写的是生活的荒谬,而生活却又如是真实的存在。他们被这种想法指引着,他们想要自由,但有时却被自己的主义束缚。

  而对于这本光荣日,却连真实都做不到。几乎每个人物都身怀绝技,以满足情节的需要。所谓的真实,不过是写到洗头店洗脚店,不过是写到在这些里面的日。但是,我想如果他真的觉得日并没有什么特殊和回避,他不应该刻意写到官僚的光顾,不应该对这提出指摘,因为这和他自己的主张矛盾。或者作者可以说,凡是官僚做的事,都是不好的。

  我平时并不愿意去想这些事,我说的是评价政府和官僚。我知道有许多人喜欢这样,喜欢评价。我曾把这篇文章隐藏掉,因为一段时间内我对自己有怀疑,觉得自己应该更热情一点,更愤怒一点。我觉得只有说出来,社会才会进步,现状才会改变。

  但是我又改变了主意,只是因为并不想被归类到光荣日这一类而已。

  接着说日。日并不只是日,正如红气球并不只是红气球而已。它可以代表着所有被有意无意压抑着的东西——但我想着不是这本书想说的——这些东西可以是人的原始的状态,也可以是生活水平高到一个层次后的产物。许多同类的书,正是写着这些,而不仅仅是日。许多时候,我们所追求的,并不一定是迫切需要的,而只是为了保证一个可能的存在,保证在某一天,突然想要时,不至于被禁止访问。这是自由的某个境界,但显然很不容易达到,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达到。

  《光荣日(第一季)》读后感(七):还是那么韩寒

  看有人对这本书批,有人对它捧。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刚看到有人提书的封面,我怎么觉得这就是 windows经典桌面那个蓝色山脉的红版.....

  书有点余华的影子,读的时候,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余华,当年读他的《活着》,就诧异于人物的夸张与异样,但是无论再怎么奇特,透过事物所展现的人物性格与现实,却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挥之不去。相较而言,韩寒笔下的人物没有那么力透纸背罢了。也许是因为韩的书中掺杂了各种小聪明,小刻薄,小讽刺,小贫嘴,小扯淡,所以娱乐性强了一点。

  书中没有少揶揄四娘:秦艺以45°仰角看星星啊;梦里花落值多少啊;似乎还有点周星驰和王家卫的电影的风格:比如那个精确的时间。各种混搭,当然,还有韩式幽默以及对各种事物一贯的立场和态度,比如抨击教育制度,但这次竟然对老师也是一番讽刺,让我很诧异。也许尊师的观念已经深植我心,所以才有点不能接受吧。

  如果非要把不明显的爱情揪出来说说,那就是韩寒表达了自己对爱的态度。书中麦子的女朋友是哈蕾,作者让她是个神经病,但是她却神经的纯粹简单,只爱唱歌,只说真的话。大概很多人心里都对爱情、对伴侣有过这样的期望,反正我就是,哈哈~

  哦,对了。书中还是有歌词出现,遥记起当年的《三重门》,也是有很多歌词的。主观猜测下,现实中,韩寒肯定是个爱听歌的人吧,这种人真性情嗯。

  好了,上班了,有空继续补。

  《光荣日(第一季)》读后感(八):《论写手骗钱的首选方式》

  韩寒骗钱的招数从来拙劣,这一点上他和好基友郭敬明五十步笑百步。《光荣日》绝对是韩总缺钱赶制出来的泡面文,他可能每天觉得无聊了写两笔,然后依靠名声把书凑凑合合写到能出版的字数,交给出版商后坐等收钱。所以广大的写手朋友们啊,写来写去没用的,最要紧的是赶紧找个机会搏出名,出名了你闭着眼睛写个东西也会赚钱。我们的读者认准的作者品牌不是依靠作品判断的,而是根据媒体曝光度。这本书据说还改编成了舞台剧,这舞台剧导演和组织方也不靠谱,骗读者钱完了还要骗话剧迷钱。一个作者曝光度越高,他可能越来越要靠名声吃饭而不是作品。所以不用怀疑,我们伟大的莫言同志是会越写越糟糕的。这都不用预测,一定是事实。作为一个已经开始想抓紧赚钱的人来说,我当然羡慕韩寒能随便写个东西就卖大笔钱的幸运,在心底某个角落,另外一个我自然也会把读完这本书当成吃了一顿大粪,只想把肚子里的东西抠出来甩给别人。

  2012年12月5日

  《光荣日(第一季)》读后感(九):所谓荒诞不经的事

  我在初中的时候开始,带着不同的目的去读郭敬明和韩寒的书。读郭敬明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提升泡妞的水平,我的初恋女友特别喜欢郭敬明以及他旗下那一系列作家的小说,比如什么笛安、七堇年、落落等。所以每次读完之后,我都会和初恋女友进行一番伤春悲秋的交流,当时的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心理活动,现在早已无从记起,同时随之淡去的,还有郭敬明小说里那些华丽的辞藻和惨绝人寰的结局。我只读过5本郭敬明的书:《左手倒影,右手年华》、《1995-2005夏至未至》、《悲伤逆流成河》、《梦里花落知多少》、《小时代1.0折纸时代》。

  初中毕业的那个夏天,我和我初恋女友的关系宣布告终,没有所谓落幕,悲伤无从记起,唯一记得的,就是我从那之后便没有再读过郭敬明的小说。

  我第一次接触韩寒也是初中,我在书店买了一本《杂的文》。相比要艰难地去理解郭敬明华丽词藻背后的伤逝,韩寒的文笔更让易于接受,直截了当,大快人心,如同他自己在《杯中窥人》里提到读杂文的感受:读之甚爽。较之文笔,我更欣赏他那站在风口浪尖处把那些倚老卖老道貌岸然的家伙贬得一文不值的行为。这仿佛唤醒了,又或者是进一步刺激了我内心那反叛的热血,让我在应该张扬的时候不再胆怯羞涩,让我在应该表现的时候不再装腔推让。我亦开始尝试地去说一些让人难以接受但又发自内心的话,开始对一些看不惯的行为或现象去妄加评论或讽刺谩骂。韩寒在我中学时期的影响很大,又或者说,他对社会现象的看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

  我看过他写的所有小说,我特别喜欢的有四本:《1988我想和这世界谈谈》,《他的国》,《一座城池》,《光荣日》。在这四本里面,我最喜欢《光荣日》。原因除了书里搞笑荒诞的剧情,还有自己的经历的共鸣。我也有一帮身怀不同绝技的兄弟,他们有的发号施令,有的人际四通,有的桃花不断,有的技同鲁班。他们读书的时候成绩平平,但都有着比同龄人早熟的个性。他们蹂躏校规校纪,但是个个都有着值得托付的义气。读《光荣日》的时候,我仿佛在看着那一张张熟悉的脸,无论是作为领袖的麦大麦或是精于来钱的米旗,又还是那个为数不多的有用的诗人石山,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深深刻下,让我坚信自己不是老师口中的老鼠屎,同学眼中的“读不出书就拿个性掩饰”的人。让我意识到像我这样的人也是有人认可的,也是可以生存的,这条路不是在逃避之后所选择的投机取巧之路,是同样荆棘满布挑战重重的路。小说里面没有金碧辉煌的环境和成就非凡的大人物。里面所写的就是一帮带着各种技能的无为青年所发生的一系列荒诞事情,它里面有韩寒自己所要讽刺的东西,有它所要表达的东西,也有或许有心或许无心插柳的让我应该铭记和怀念一生的东西。那就是交一帮能力强大而且情同手足的兄弟除了很重要,还能很快乐,而这种快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因为人不能荒诞一辈子,这个世界不能容忍永恒的荒诞,如同爱情的久远不能依靠热恋和浪漫。正是因为这样,那些荒诞才弥足珍贵,我怀念蹂躏校规的那个年代,我怀念和他们逃课上网,然后无忧无虑的在街边小摊用仅剩的一两块钱买串牛杂然后一人一口吃完的美好时光。我怀念那些一杯奶茶或者一个纸鹤就能让彼此之间产生莫名暧昧的温暖冬天。我无比怀念那些还未分道扬镳的我们彼此携手共进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破坏,那些都是挥之不去的在现实里无限靠近理想荒诞的日子,那些都是值得铭记和再也回不去的光荣日。

  荒诞不经从来不是为了成就万千,对我来说,也只是为了可以在老来回首时更加泪眼纵横。青春不需要精雕细琢,不需要惶恐镌刻。如果可以,就应该用涂鸦胡乱上色。

  《光荣日(第一季)》读后感(十):对性原罪意识的救赎和性压抑的反抗

  《光荣日》还有另外一种读法,就是戴上弗洛伊德主义的变色眼镜,把这部小说当成一个充满象征和隐喻的世界。

  有同学可能会说,弗洛伊德那老帮菜早就过时了,你还当宝祭出来。在此首先对弗洛伊德主义做一个简单的科普,说已经知道的各位那就跟着温故而知新一遍:在梦境和文本分析中,凡是突出类物体,如蛇、树干、钢笔啥的都可能被视为男性那话儿的象征;凡是凹陷物体,如洞穴、脸盆、大深坑之类的都可能被视为女性那个宝贝的象征。泛而言之,就是大多数物体、大多数事情,都要么对应人类的小弟弟、小妹妹,要么对应操持井臼那些人那些事儿。简单说就是这样。

  这个理论的合理性在于,将人及其文化看成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所有行为——即使是很高级很文明的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其动物性的本质。这个理论的不合理性在于,人发展到最后,行为越来越复杂,有些东西确实没有动物性的起源;有些东西虽然有动物性的起源,但是跟嘿咻已经隔了十万八千里,嘿咻在里面所起到的影响,几乎就可以当成不存在了。尽管如此,弗洛伊德的思路,还是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很多东西,对于咱们大多数俗人来说,动物性的、物质性的存在,确实是第一位的存在。

  如果我们把《光荣日》看成一个充满象征和隐喻的世界,从弗老先生理论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小说开头部分,麦大麦见证美国老外之使用手枪(象征男性生殖器)实际上象征了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年轻人对于性的朦胧感受,但他试图进一步满足其窥视欲望的努力却被老师的喊声(象征教育)和警察的暴力(象征道德法律)所打断——从张望的墙头掉落下来。在此,年轻人的对于性爱的渴望和好奇心理被无情地遏止了。结合中国学校里、家长们、社会上对学生早恋的普遍严厉态度来理解,大麦的性原罪意识和性压抑,正是学校教育和社会规训的结果。

  麦大麦在大学时期和同学一起野游遇到发大水、其他人住在帐篷里被冲走,唯有他一个人因独自在外守夜生存下来的故事,则象征了年轻人身边其他年轻人纷纷体验了性爱、而自己却孤身一人,继续闷骚的情形。在这里,当事者的潜意识深处受到老师教育和道德法律的束缚,将情欲的实现视为罪孽,因此其他的年轻人才会在故事中被洪水冲走,受到惩罚。帐篷象征了房子,而洪水到底象征的是啥东西,大家也可以思考下。

  小说还写到,学校里有个女生因滥搞男女关系被轮奸,被裸体绑成个粽子丢在街上,好像很多人都想多观光一会儿,所以就没人救她。麦大麦却献殷勤去解绳子,却被松开手脚的女生扇了耳光。这一情节象征着大麦因性压抑转而与堕落女性来往、并遭受伤害的经验。大麦到和平凤凰后,有了一个自己的女人哈蕾,虽然不是公共汽车,但却是一个疯子。与麦大麦的情况相类似,王智和米旗的肉体、精神满足对象是性工作者麦片和秦艺。麦大麦、王智、米旗等人,正是通过和疯女人哈蕾、性工作者麦片和秦艺的交往,完成了对性原罪意识的救赎、对性压抑的反抗。

  同风尘堕落女子的交往,既是性压抑体验的顶点,也进一步加强了人物的性原罪感,如大麦救人反被打象征的就是这一点;顶点之后就是情绪的大释放、性原罪意识的救赎。

  在麦大麦的女人哈蕾那里,她所以发疯不被理解成一种沉沦,而是因为拒绝潜规则,对某种崇高的东西的坚持。王智的女人麦片本来是王智的校友,本来对王智有意思,后来因没钱交学费退学,退学前本想勾引王智将生米煮成熟饭,因凑巧当天王智做了拉包皮手术未遂。王智到和平凤凰的第一夜就去镇上找鸡,想结束自己的处男生涯,结果却阴差阳错地遇到做了鸡的麦片,两人消除误会,竟成全了一段秦晋之好。这些情节使得麦片的做鸡行为变得令人同情、可以接受起来。

  由于哈蕾发疯、麦片做鸡是值得同情的,就使得大麦和王智跟她们这种风尘中人的交往,其中肯定包括嘿咻啦,演变成一种高尚的救赎行为。不过,大麦和王智表面上是在救赎哈蕾和麦片,其实是在救赎自己。

  不过另一方面,收编风尘女子做媳妇的情况毕竟是少数,兄弟们去泡妞大多数情况都是逢场作戏,结一段露水姻缘。这种情况的存在,显然会使得前述救赎行为有成为烂尾楼的可能。

  不过接下来,小说还写了米旗跟性工作者秦艺的交往。米旗在洗头房看上了小姐秦艺,甚至想用大哥麦大麦让他搞来的钱替秦艺赎身,但恰好听到秦艺接客时说“这几天危险,大哥你可别放里面”,才“黯然心碎”,“打消了要把秦艺赎出来的想法”。[ 韩寒:《光荣日》,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94页。]在这里,秦艺对于米旗的所谓“不忠实”,使得烂尾楼工程的存在变得合情合理。米旗并不是不重视感情,并不是不想将责任负到底,而是他所面对的人不值得珍惜。通过体验小姐秦艺的“滥性”,米旗消解了自身在嫖妓行为中的道德逻辑困境,完成了又一次移情。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大麦、王智、米旗他们的所谓救赎和反抗是不是仅是一种为自己为自己嫖娼行为开脱的自我欺骗呢?答案是并不仅仅如此。因为逼正常人发疯、逼良为娼、妇女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现状违心的出卖肉体,身心健全的男性和女子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在适宜的年龄通过正常的途径满足其生理、心理需要,在我们这个社会并不是特例,而是普遍存在的活生生的现实。这就使得麦大麦对哈蕾的收留、王智和麦片的结合、米旗有心为秦艺赎身的行为,具有了一种反抗社会压迫的意义。

  在后面的故事里,小说中的两个小屁孩还通过在课堂上对麦片老师的“性侵犯”,表达了对禁锢性爱自由的教育体制的直接反抗。麦片在生理卫生课上别出心裁,让广大同学模拟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由漂亮的女生扮演卵子,男生扮演精子,哪个男生先到达,就让他跟卵子结合。其中11号男生最先冲进来,“一把抱住麦片,大笑道:成功喽,成功喽,老师受精喽,老师受精喽。”[ 韩寒:《光荣日》,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37页。]

  在政治课上38号男生拉链没拉,麦片“于是蹲下身去拉了拉 38 号的拉链,发现果然不能拉上了,麦片想仔细看看能不能修复,把拉链拉到最下面,提着拉扣正在对链子,突然觉得不对劲,她站了起来,扇了 38 号一记耳光,骂道:流氓,你怎么硬了。怎么可以硬?你对老师抱着什么想法,快软下去,听见没有?”[ 韩寒:《光荣日》,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50页。]

  事实上,作为教育体制实际体现形式的老师不仅仅是青少年情爱、欲望的直接压抑者,同时也常常成为青少年暗恋和性幻想的对象,男孩子对漂亮女老师、女孩子对英俊男老师有非分之想的情况,恐怕不是特例。在前面这两段情节里,11号男生用让“老师受精”、38号用“变硬”,虚拟地完成了对老师麦片的“性侵犯”,实现了对压抑他们情感、性爱的世界的反抗。

  韩寒是青少年早恋、甚至性爱自由的支持者,在《我的前卫与荒唐》中,他写到:“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早恋或者偷食禁果。无论什么样的年龄,只要双方喜欢,心甘情愿,任何的感情或者性行为,都是天赋人权,那是人类最大的权利,是不能被别人干涉阻止的。这就是我前卫荒唐的观点。”老实说,这些立场观点确实挺猛,一般人就是想也憋着不敢说。不过如果我们将社会对青少年的性行为的控制,看成不仅仅是对青少年成长的呵护,还同时是一种统治手段来理解,韩同学的说法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在法国思想家福柯看来,对性的控制,是权力维持人口增长、维系社会关系、培养适合权力需要的合格劳动者的手段之一。[ 转引自李银河:《福柯与性——解读福柯<性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小说中人物对于性爱围城的破袭,与他们对教育体制、黑社会、白社会的反抗,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中,年轻人中的大多数必然因社会中肆虐的拜金主义、贪污腐败、巧取豪夺等不公平现象处于不利的生存状态,以至于无法正常的恋爱、结合,享有正常的性爱。对于他们来说,追求情感、性爱的自由和权利,也就是追求生存的自由和权利,也就是追求公平、正义和民主。反过来,也只有真正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民主,他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情感、性爱自由。

  《光荣日》中的大爆炸,造成了学校的破坏,还将消灭曾丽梅黑帮、炸毁白楼,在象征上指向的似乎是男人性高潮。是的,该死的社会确实是挺欠操的。

  (节选自夏国祥、郭小兔:《韩寒的奋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