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房地产大周期的金融视角》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房地产大周期的金融视角》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30: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房地产大周期的金融视角》的读后感10篇

  《房地产周期的金融视角》是一本由巴曙松著作,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58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012-3-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房地产大周期的金融视角》读后感(一):难以读懂的房地产

  2015年中旬,中国一线城市又开始了与上一轮类似的房地产周期的上涨,而且远比上一轮要猛烈,幅度之大超出很多人的想象。2016年中旬,一线城市房价基本翻了一番(非官方数据),官方数据要低一些,当所有人都为高房价所折腰、抱怨的时候,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政策限制房价上涨,当所有人天真的以为房价会在高位平稳运行一段时间的时候,2016年9月,一线城市的涨价幅度变得更加猛烈,在如此高位以如此的涨势,真的成为人们心中不可明说的痛。当然,在这期间,不仅一线城市翻一番,中国城市四小龙,合肥,郑州,苏州等,均实现了房价的跨越式发展。终于,我们的ZF看不下去了,在这么割下去,韭菜就再也长不出来了。。。2017年3月,以北京最严厉的限购为时点,以中央对各级政府官员的行政问责为时点,以全国大大小小城市出台五花八门的限购限售限贷自持比例租售同权为时点,坐上火箭的房价终于来到了平流层。。。目前看,谁也不敢说房价是要平稳降落回到人间烟火,一地鸡毛,还是房价在积蓄动能要冲破宇宙的枷锁,一飞冲天。。。毕竟,你我说了都不算,政策说了才真算,但是我们这些年最善变的就是政策。

  目前,由于各种政策的出台和政府问责机制的进一步落实,房地产周期出现了对房地产趋势的背离,这一背离最终是否回归均衡,长期来看还是由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及家庭的裂变速度。中国的人口总量将长期稳定在13亿左右,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城市化质量的提高,二孩政策的放开(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这两年小孩数量明显增加且88-92附近青年开始生育),家庭裂变速度的不断提高,此外,即使考虑保障房、经适房、共有产权政策的推进,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拥有一套属于自己房子的理念短期不会变,预计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趋势没有从根本上改变,2018年如果房地产长效政策落实不到位,预计房地产市场在2018年底之后会开始由周期向趋势的回归。

  2017年8月20日

  《房地产大周期的金融视角》读后感(二):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

  作为房地产从业人员来说,这本书写的还是挺客观的,基本讲解了中国房地产涉及到的问题(房价过高,房价调控不下去)以及解决房价过高的基本思路,且这个思路理论上是成立的。

  1、人口的结构和城市化的进程是在无法回避的房地产周期中,判断房地产是否会低落的关键因素。

  2、中国的房地产存在着局部泡沫,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存在着明显的泡沫。

  3、 当房地产的金融属性被过多强调和利用时,房价的涨幅过快是不好的现象,很容易造成房产泡沫,也即是说,房产投资过热会产生较大的泡沫;

  4、国家房地产调控的政策要从本质入手,不能指标不治本,调控的基本方向:

  a、调控好土地的供应量,目前的土地供应量不足;

  、房产销售制度的完善,预收款的监管,房产开发资质的审核,房产预售的审批,政府部门的监管;

  c、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d、房产税的试点。

  个人觉得这本书还是有一些地方没有考虑到,比如说房产企业和客户购房时政府所收的税收,郎咸平说房产企业70%的利润都是交给政府部门的,虽然有点夸张,但是房产企业每个项目向政府所缴纳的税收,费用,以及和政府部门沟通的费用,往往都是一个房产企业很大的支出,而这部分支出基本是都是由客户来承担,导致了房价的升高。这一块也需要逐步来完善。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房地产大周期的金融视角》读后感(三):以日为鉴 可以知房事

  以日为鉴 可以知房事

  ----巴曙松《房地产大周期的金融视角》读后记

  房市或者说房事,是中国人最关注的话题之一,这个话题的确也是真正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所谓国计,可以从数据得到支持,今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额4.2万亿,而上半年全国GDP总量为26.9万亿,也就是说,仅房地产一个行业就占去了15%以上。所谓民生,因为衣食住行乃为每个人的基本需求,房市的变化直接决定了民众的居住需求。作为一个半调子的钢铁行业研究员,房地产行业是钢铁行业主要的下游行业之一,所以我比普通民众更加关切房市问题。于是,机缘巧合之下,我读了巴曙松的这本书《房地产大周期的金融视角》。

  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无法回避的房地产周期”,论述了房市周期的概念和特征;第二章“日本仍在失落”,回顾分析了日本房市泡沫的形成及破灭过程;第三章“十年之痒:中国会重蹈日本覆辙吗?”是对近年被广泛传播的“中国房市将重蹈日本覆辙”论点的回应;第四章“调控进行时”,主要讲述当前中国决策层对房市的调控措施;第五章“保障性住房大幕已拉开、剧本待完善”,是在房地产买卖交易市场之外,讨论政府还应通过公共福利满足民众居住需求的问题。从题目来看,全书的逻辑还是比较清晰的,第二章和第三章显然是全书的重心,也是最吸引读者的部分。

  从供应端来看,终极因素是土地,试想一个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和一个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可以用来盖房子的面积显然不同,后者相对于前者,房子更不容易成为稀缺品(不具体考虑地形因素)。房市的供应,按照提供者的不同区分为保障房和商品房。所谓保障房,自然是政府的义务(当然那是在万恶的西方民主国家),就是政府收了税之后,用税收来建造一批房子供穷人居住。而商品房,就是有经济实力的民众通过货币在市场上购买的用于满足自己居住需求的房子。两个途径供应的增加,无论是政府出资建更多的保障房还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更多的房子,都可以增加房市的供应量。

  这里还需提到两点:一是房市的投资需求,就是指富人拥有多套房子,自己根本住不过来,买房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价差受益或者租金。一方面来说,这种需求,通过租户的入住,也最终体现为居住需求,另一方面来说,这是由于政府的信贷宽松而宽松的信贷又找不到高收益的投资行业从而流入房市造成。这种投资需求的确存在,而且关于其规模有多大没有可靠的数据,这就牵扯到第二点问题——中国的财富分布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楼市不断高涨普通工薪阶层早已惊呼买不起的情况下,近几年一线城市的房价却并未停止上涨步伐,这不仅让人产生疑惑:是谁在买?也就是说,房价高涨压制了普通人的需求,需求端减弱了,但如果有钱人的需求能够填补普通人减弱的这一部分,那么需求可能仍会保持上升,房价就有支撑。那么问题就来了,中国的富人有多少,他们的财富有多少,他们可以提升多少房市的需求?这是关于中国财富分配的问题,但如前所言没有可靠的统计数据。基尼系数大致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一个指标,北京大学发布《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指出,中国财产不平等程度在迅速升高,2012年我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73,1%的家庭占全国超1/3财产,而25%的家庭仅拥有约1%。应该说,这一数字非常惊人。

  从房地产投资占比指标来看,自2000年起我国房地产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呈现小幅稳健上涨的趋势,且保持在15%~20%的可控区间内(一般认为20-25%属于正常范围)。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尚未出现全国性的房地产泡沫。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就大中城市而言,房地产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远高于上述数据。因而,对于大中城市而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局部性泡沫是极有可能存在的。另外,从房地产投资额增长率/GDP增长率的倍数来看,在2001—2003年均超过“2”的安全警戒线,而此后由于GDP的快速增长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投资存在过热现象,或者说在大中城市存在局部性泡沫,但尚不能据此判断说全国泡沫已经形成。

  从房价增长率/GDP增长率和商品房销售额/GDP来看,以上海为例,在2000—2008年间,上海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快速上涨,领跑全国,其涨幅大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在北京、深圳等其他一线城市也存在类似现象,局部泡沫明显。

  从房屋租售比来看,2009年12月4日,中国指数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一线城市的房屋租售比已经超过1∶300的国际警戒线。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统计数据,2009年1至10月,北京地区房屋租售比达到1∶434,高居榜首;上海地区也高达1∶418,此外深圳、杭州均突破1∶360。统计所采用的是二手市场数据,如果换成新房,结果可能比实际水平还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认为,合理的房价租售比应在1∶250以内,房价相当于大约10~20年租金,也就是投资回报率在5%~10%之间。而目前上海的投资回报率远远低于这一水平。不仅豪宅,普通住宅租售比一般也在3%以下,而低于1%的也比比皆是,局部性泡沫明显。

  据说巴曙松的这本书是给其作为智囊团交给决策层的报告,希望“以日为鉴、搞好房事”(请勿联想岛国爱情动作片)。但在此书的序中,巴曙松开篇就写道:金融市场有一句谚语说,历史给人们的最大教训是——人们很少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意味深远。

  《房地产大周期的金融视角》读后感(四):烂书一本,也许不是巴曙松的水平,但反映出浮躁功利的态度

  1.日本周期部分有点偏题,而且前后文重复,本书对房地产市场的分析仅限于日本和美国,想必是最容易获取资料的两个地区,而真正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参照完全没有涉及。猜测是某个学生的论文删减而成。但即便是作为关于日本经济衰退的论文,也属于内容肤浅缺乏真知灼见,数据支持单薄,车轱辘话反复说。

  2.对中国房地产状况分析浅薄,基本是常识性表达,类似浅尝辄止的报纸文章。

  3.对2012年的预测偏离实际太远。对中国处于日本70年代泡沫期的判断明显缺乏论述,结论荒谬。

  4.下结论的时候模棱两可,缺乏干货,不敢给hard conclusion,总是一句话似是而非,然后大篇幅再加disclaimer。

  5.最后的参考文献格式混乱,而且可猜测出本书基本上是靠翻译一些英文文献,七拼八凑的二手货,基于某篇论文拿出来骗钱的。

  6.价格远超过价值。

  一直觉得微博上巴曙松难负盛名,这本书更是证实了该人真实水平,至少这种作品反映了浮躁且功利的态度,该人响当当的铭牌一大堆,但急功近利,对待学术缺乏踏实务实之风。

  《房地产大周期的金融视角》读后感(五):拭目以待房地产的大周期

  1. 这本书的主题:

  第一,房地产行业归根结底也要受供给和需求的规律所左右。所谓的大趋势就是当人口红利和城市化作为主要的需求,而有限的土地供给之间判断;第二,周期是指房地产行业受到政府的包括财政,货币政策以及行政手段在内的调控,以及经济发展阶段影响下所呈现的波动。

  2. 作者的主要声明和论点:

  第一, 对于房地产问题的研究,要放到整个供给需求的大框架中来探讨。

  第二,房地产的周期往往是和经济周期进行“顺周期”波动。即,在经济向好的阶段,房地产会提前启动;在经济下行阶段,往往又会有叠加的作用。政府调控的出发点,应该是在顺应趋势的前提下,慰平剧烈的周期性变化,使得市场平稳发展。

  第三,作者分析了日本从1955年开始,至1995年这四个十年的阶段。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进程,日本的房地长迎来了从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再到商业用地一次蓬勃发展的三个十年;当日本的城市化基本完成(特别是三大城市圈),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日本在经济格局中的过分依赖进出口等因素的主导下,即使存在这供给的相对有限,日本的房地产也伴随着其经济步入了“失去的十年”。

  第四,政府的角色不应只着眼于房地产这一个行业。政府的除了关心房地产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上下游的带动)之外。住房,除了有其经济属性之外,使“居者有其屋”也是房地产行业所具备的社会属性。所以本文也花了一些篇幅来阐述日本,新加坡,美英等国在保障性住房方面的历程,经验以及教训。

  第五,文中提及,全国平均而言,土地财政收入占到了地方财政收入的18%左右;但在有些地区,也一度高达50%以上的财政收入是来自于土地出让。

  第六,日本的房地产历史值得借鉴,但是毕竟两国之间的国情大有差异。不论是市场的体量,发展的历史阶段,经济结构都不相同。日本的历史很难再次复现。

  3. 这本书和自己的联系

  “未来无法准确预测”,媒体上诸多经济学者对于未来的预测大都成为事后的笑谈。但我也愿意依照这个框架来设想一下国内未来的房地产走势,

  第一,在80~90“婴儿潮”一代基本完成首次置业,而且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的情况下,需求应该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趋于稳定。即意味着房地产的趋势很难再有过去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如果站在政府的角度,如何确保房地产的社会效应(兴建保障房,两限房),如何减少经济对房地产的依存(鼓励社会其他行业的发展),如何使房地产的供需平稳变化(加快土地供应流转,开发“双独”二胎)等都是政府的抓手。

  第二,房地产市场是一个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外资与购房者的一个多方博弈。所以尽管在局部地区,以及在某些时段会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所以作为个人而言,或可以关注一线城市的郊区,以及国内发展潜力较好的二三线城市投资机会

  4. 引文摘要

  “历史给人们最大的教训是:人们很少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周期是对趋势的偏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