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对冲基金风云录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对冲基金风云录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29 21:3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对冲基金风云录经典读后感10篇

  《对冲基金风云录》是一本由[美] 巴顿·比格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冲基金风云录》读后感(一):对冲基金风云录 读书笔记

  投行人写的回忆录,投行人士特点故事不少,深度不多。

  书中多次提到《股票作手回忆录》,非常经典,值得反复研读。凯恩斯传也值得看,凯恩斯不但是经济学家,也是投资经理,这种双重身份值得膜拜。

  塔勒布,写了《黑天鹅》的作者,认为不应当过分的关注短期的趋势,每周读经济学人比每天读华尔街日报更有意义。下面是注解:

  作者讲到,他不怎么看卖方分析员的报告他喜欢看经济学人杂志,在车上会看看纽约时报和金融时报。(相比我们现在无时无刻不被新闻统治,何其可悲。)

  VIX在预测底部比较有效,但是在逃顶方面却不太好。媒体也是很好的反向指标。(这难道预示股市真的要见底?)

  集体智慧=集体昏聩,独断专行也会导致失误,最好的方法是有一个领导核心,但是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基金业绩,如果可以量化的话,是不是也可以观察出来,投决会人数越多,业绩越差?)

  对冲基金的竞争无比激烈,大家只关注短期的表现。就算是长期业绩不错,但是短期不行,也会被迅速淘汰。(原因除了投资人的短视,还有个原因是这个行业技术含量并不算高,替代性很强,如果一个人被淘汰,迅速会有其他人上位。)

  单飞,独立募集私募基金的经历真的是血泪史,募集的艰辛管理困难,书里讲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有能力受不了一个人投资的孤独寂寞,一个是摩根财富管理部的,缺乏投资的经验,只有客户资源,也归于失败,一个是运气不好,但是又有个雄心勃勃的烧钱媳妇。(如果很多人看过这本书就不会有奔私的想法了)

  大机构虽然看似正规,但是在管理能力上往往比不上一些小公司,主要是两点,1、大公司的官僚气息太重,让人不能集中精力于投资,2、大公司的领导者多是商人,商人讲求的是短期利润,而真正的投资家管理下的机构,则会更注重投资方面。(博时这样的估计就完蛋了,上市公司下面的基金公司估计都有风险问题)。

  趋势投资未必不对,我们不应当被价值投资绑定,有时候市场告诉我们怎么投资比让我们告诉市场怎么投资更有效。价值投资未必永远有效,市场非理性、流动性和客户的压力可能会能会让你崩溃,而且自己坚持的所谓价值,往往由于基本面的变化灰飞烟灭。正所谓,深度分析让你掉进深渊。(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又有谁能够淡定呢?例如苏宁环球。)

  投资者真的很悲剧,被各种机构薅羊毛,例如被对冲基金薅,被组合基金薅,20%的收益率,经过几轮薅之后,估计就剩下12%了。

  《对冲基金风云录》读后感(二):中国,美国:私募,对冲

  虽然是学金融的,但是一直不太了解基金的运作,看了这本书眼前豁然开阔,原来基金是这个样子

  当然我说的基金和中国的基金并不一样,更有些私募的性质。不过他们更阳光,金融工具的使用上更具前瞻性,也更大胆,真正的高风险高收益。

  中国现行的金融的体系不如美国完善,现有的基金更类似于美国的共同基金,他们并不是以为顾客赚取绝对收益为目的,不过是追涨杀跌,买入一支蓝筹股,然后坐等股票价格上升,但这时候他们绝对不会卖出,因为他们的基金净值在增长,奖金已经进入了基金经理的口袋里。在这之后,随着市场的波动,基金公司的股票会像坐过山车一样俯冲直下,让坐在上面的基民们刺激万分。最后赎回的浪潮会一波高过一波,基金经理不得不卖出股票,却又可以美名其曰“看清市场之后的减仓”。所以现在的基金公司根本不能解决中国人资本保值增值的需求,不过是浮华梦一场而已。

  中国又迟迟解决不了私募基金的问题,无数的私募基金徘徊在制度边缘结果只能是投资者的收益得不到合法保证,私募基金的运作不能得到有效监督。其实私募的问题在07年的时候是最为尖锐的,那时候大牛市的行情下,无数的私募为各种投资人进行着理财服务,可是身处灰色地带的私募存在着很多问题:监管机构对私募不能进行有效监管,投资者收益不能得到合法保证(卷包会的隐患非常之大)……最近很少能够听到这些声音了,因为市场下跌,私募们早就偃旗息鼓,也没有人去分食公募基金的蛋糕了,但这个问题一天不解决,未来出现牛市行情的话,私募依然会成为各大公募基金攻击围剿的对象

  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阳光化,这样既便于监管,又给予了私募一个身份,将草莽英雄招安成了正规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对冲基金风云录》读后感(三):读[美] 巴顿·比格斯《对冲基金风云录》

  一本绝佳的对冲基金入门书,不管在牛市还是熊市都值得反复重读。

  7 大量对冲基金的开设,使得传统的套利策略越来越难,价格被迅速哄抬。尤其是大量宏观基金的涌入。

  15 开设基金初期如果收益不好,对于之后的操作运营将是极大的压力,入口时机重要

  18 创业早几年就大肆挥霍无疑就是噩梦。

  20 开办并管理自己的对冲基金是一个如此艰巨的挑战,而失败将会给你的生活精神带来巨大的创伤,它们可能永远无法痊愈!

  22 有杠杆的多头基金业绩波动极大。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晚期两次大牛市结束后,大多数对冲基金都变成了杠杆多头基金。

  23 空头窘境:当太多空头对个股进行做空时,由于缺乏可融的股票,当有基金面临赎回时,平掉空仓将导致股价迅速上涨。

  26 (JP Morgan的VAR在实际应用中其实会周期性的面临巨灾敞口。)

  31 livemore的机智

  51 对紧急状况下的赎回必须制定条款。

  (财发股票的暴涨说明,做空策略只有在资金面趋紧的情况下才更有效)

  89 1929年大崩盘以前,纽约也有很多使用杠杆的对冲基金,但没有一家使用对冲来系统性的控制风险。

  在熊市做空化学、制铝和25-30倍市盈率的零售股,做多科技股和中型成长股(无疑这和当前基金做空周期性行业,做多创业板和中小板如出一辙

  然而,当成长股泡沫破裂时,垃圾股表现却十分良好(米尔肯效应)

  90 当市场崩溃时,不仅流动性烟消云散,而且价格的直线下跌使所有的决策都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

  (如果你能在熊市里保持稳健的收益,你将获得大量的资金)

  91 1972年,摩根斯坦利的转型与崛起。

  100 要像他那样使用杠杆,必须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强大自信

  107 在泡沫破灭时,纸面财富迅速消失,东京豪宅从120万美元跌到20万美元。

  黄金是一种收益为负的资产,其价格取决于恐惧。而当次贷危机来临时,黄金的价格随着恐惧迅速增高。

  109 太多空头导致的平仓上涨。分析师只能分析基本面,但无法分析行情。

  123 基金经理对高尔夫的痴迷。

  129 市净率是最为稳定的指标,日本从5倍回到1.5倍,美国从5倍回到2.9倍。

  135 拿不准市场形势的时候清空所有股票,休假,然后回来重新建仓。

  137 只有自大狂才幻想抓住底部和顶部。

  138 寻找一段时间的相对强势股,只要基本面没有问题,就持有该股直到优势消失为止。让市场告诉自己应该持有什么股票,而不是让自己告诉市场。(当然,巴菲特可以做到)

  148 顶尖私募股权基金与普通私募之间的业绩差异极大。当私募难以退出时,便会通过垃圾债券来获取利益

  156 俾斯麦认为,土地的价格会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每年2个百分点(北京的地价?)

  163 分散化投资能够从一些尚未充分定价的领域中得益。

  178 集体智慧并不存在。最聪明的人共同达成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

  182 Frank Quattrone与Mary Meeker

  199 格雷格对于格林斯潘政策后果判断非常精确。

  223 女性最好的朋友不是钻石,而是珠宝。珠宝上的金银可以保证基本的购买力。钻石的价格被认为操纵。

  238 日本在泡沫时期购进的画作和红酒的大幅贬值。

  261 巴菲特这样的私人投资者,可以等待足够长时间,直到像棒球手一样捕捉到好球,然后一棒打得不见踪影。

  270 萨默斯的论文《Gibson's Paradox and the gold standard》,揭示了黄金与股市的负相关性。道指的6-8%的增长是黄金增长的分界点。当道指下降2%时,黄金上涨22%。实际上,彼得的黄金策略将获得极大的收益。

  300 大萧条时期货币政策的失灵,迫使凯恩斯转向创造新经济学,可见凯恩斯也相信货币政策的作用

  301 当巨大熊市使得实物资产和股票资产同时下降时,运用杠杆风险会很大。

  303 对于那些完全没有赌博天性的人,专业投机无比枯燥,也过于艰苦;而具备这种天性的人则需要为自己的禀赋付出代价

  304 凯恩斯的出发点在于节俭悖论,然而当今的经济危机大多数来自于过度投资。

  凯恩斯的高度让索罗斯这些对冲基金明星难以企及。

  《对冲基金风云录》读后感(四):对冲刺猬──请管好你的钱包

  摩根大通的客户经理最近很活跃,摩通收购了贝尔斯登后,服务加强,并向我们公司(一个私人家族基金)推销他们的另类投资组合,里面包括对冲基金、私贷基金和一些衍生工具。这都是他们的强项,客户经理很自豪地说,因为这些投资,使他们能在这一波大浪中脱颖而出

  对于这些投资工具我们并不陌生,公司曾经投资这些东西认识它们的特性;但是我们不肯定客户经理自己知道得几多,而且目前这波大跌市还没有过去。

  每种投资工具都有它的特性,要把握这些特性来获利需要透过实践,不能纸上谈兵。许多人刚念了一些理论、偶然买卖过些股票、培训了一些日子就想替客户出主意;但是管理百多万的资产,和管理数十亿有多种杠杆和透支、分散在不同银行的资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同投资工具在牛市和熊市的表现绝不相同,应采用甚么策略,是需要亲身经过了牛市和熊市的人,才能明白的。

  公司曾经投资了一支对冲基金,购入后它每个月都下跌,整整一年,直到接近年底结算,它忽然大赚一笔,把全年亏蚀的都赚回不止。我们老板接受不了这种波幅,连忙赎回。那是07年股票畅旺的日子,要是今年,可能他会改变主意。

  近读 Hedgehogging,很有启发,那是一种前辈人的肺腑之言,难得作者Barton Biggs不怕说自己的馊事,写专业投资者看错大势后那种患得患失,胃痛失眠,甚至破产改行的例子,深刻真实。这种坦白够窝心的,所以我们看着一浪低于一浪的市况吓得心跳暴快,并非浑菜,祇是我们比不上他混得那么油条。

  许多年轻投资者眼前祇有钱,对于一本有关投资的书,评价以实际操作为尚。Biggs是投资老手,写的不光是对冲基金,更是有关财产管理的老人言。他着眼的不是一天的得失,而是怎样能得百年富贵;但他又不是毕菲特那种强调价值投资者,一只股票恍眼就持有几十年,作者做对冲,对市场动量有十足经验。

  1999年科网股灾爆破前,他比大市早了九个月开始做淡科技股,那时科技股像火箭冲天飞,而他的对冲基金却反而下跌,所受到的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那不光是因为投资回报,那时人人都认为互联网会带来商业革命,而他的坚持看来就是食古不化。他记得在一个讨论会上,他认为空调对人类文明重要性不下于互联网,论坛主持有意抬杠,问在场听众有几多人赞同,结果是2对80,80人认为互联网更重要,那2个支持者中更有一个是作者的太太

  那次他没有支持到底,在大市爆破前已经开始拆除对冲,在后来的调整中获利不多,虽然没有损失,但在爆破前的一段日子里,他的基金还是流失了好些客户。这正就是我们买对冲基金的经验──连续长期下跌,最后一次过赚回,但客户就吓得急急赎回离场。

  iggs常感叹,基金客户在基金下跌时固然赎回,但基金涨升太快,他们也会套利离去优秀的基金很难持续维持资产规模,而客户总是在基金过了它的黄金时间后才加入。亦因这个原因,对冲基金总是强者越富,弱者越弱;成功的基金超额认购,向隅者众,绩效不好的基金,哪怕过去是多么的辉煌,有时连分析员也请不起。

  这便产生了基金中的基金,有些基金专门替人买卖基金。这个在大陆市场好像还没有,我有朋友干这行的,买卖整个亚洲各国的基金,成绩很稳定。Biggs举出统计显示,多付点钱找人来管理基金,比直接买卖基金风险小一点,当然回报没有那么好,但这是值得的,起码基金中的基金还是跑赢大市指数,而波幅小很多。

  这令我好奇,投资究竟需要几多的付出?认识的一家本地基金,聘请两三个职员,加上办公室、资讯费用等,每年开支二百万,管理十亿港元资产。耶鲁大学基金会,07年规模达225亿美元,雇用20名合约雇员,还有达100名外包投资经理,十年平均绩效达17.8%,是众多公共基金之首。有一定规模的财产要管理得好,一定要花时间做功课,光是聘请有素质的投资经理人是不够的,还要有好的规范和管理;耶鲁大学基金会是哈佛MBA的著名案例,几乎是金融行业的必修科。

  iggs写得细腻,这是对专业投资者而言。例如讨论集体决策那章,还有写私贷基金、创投基金;和讨论资产规模的,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参考。他写的尽是故事,就是一个个的案例,比满版的微分方程,实用得多了。

  管理金钱并不容易,中国数千年历史,但没有几个家族,能把财富留存超过一个朝代。西方不同,欧洲十四五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的显赫世家,现在还是富甲一方的不少。中国每隔一段时期,财富总会易手,这可能也是好事;但另一方面,财产管理在我们是一种失落的艺术,要学习的还是很多。

  《对冲基金风云录》读后感(五):职业投资者必读

  对冲基金风云录》这本书的好处在于不仅叙述了对冲基金发起的大致流程和相关的实际经历,而且提供了很多具体案例和各种风格的投资管理人的思路和风格。对投资者心理层面的问题也有真实的再现和分析,同时文笔也十分流畅。在这本书里不仅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大量失败的教训(包括他人的失败经验)对于职业投资者和投资经理是非常好的阅读资料和投资参考。

  伟大投资者和平庸的投资者的区别就在于伟大的投资者有着超常的投资直觉。本书对于投资直觉和投资界超常神秘事件亦有详述。

  这本书的可读性在于是建立在作者本人和同事、同行的真实经历的基础上写成的。和《股票做手回忆录》一样,对于职业投资者来说,本书只读一次是不够的,个人的经验是至少读3遍,每隔3个月读一遍。

  关于作者:作者巴顿.比格斯在摩根斯坦利工作了30年并于2003年和两个同事发起了自己的Traxis对冲基金。该基金是2003年发起的对中基金中最大的,如今规模达10亿美元。

  “与其它的华尔街人士相比,巴顿比格斯在描绘市场时更有品位、更清晰,也更富有见地。他的新书《对冲基金风云录》不仅为我们带来大量宝贵的投资经验,也提供了令人兴趣盎然的阅读享受。”—— 大卫.F.斯文森,耶鲁大学首席投资官。

  2007年1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ISBN:978-7-5086-0761-0

  这本书可能是专业投资者拿起来就难以放下,并很轻松地一口气读完的书。

  趣味性/可读性:5星级

  内容: 5星级

  推荐级别: 5星级

  注释:5星级为最高级别。

  :如果你没有金融市场方面的专业知识或经历,这本书对你的用处就大打折扣。

  the following is what I got from amazon.com:

  105 of 119 people found the following review helpful:

  It’s not about how to invest but how to be an investor., January 5, 2006

  y Michael A. Kelly “highgamma” (Basking Ridge, NJ USA) - See all my reviews

  (REAL NAME)

  I previously worked in the hedge-fund industry and now teach college students about finance. Therefore, I found Barton Biggs’ anecdotes both instructive and amusing, having seen some of the poor lifestyle choices that some hedge fund managers (”hedgehogs”, according to Byron) make.

  However, the book’s strength is not an “inside look” into the world of hedgehogs, but a series of instructive vignettes about how to be an “investor”. According to Biggs, a true investor sees one step ahead, while the rest of us are responding to the “now”.

  The true investor pays a high price for this insight. A true investor makes mistakes, is inevitably early, has doubts, lives in a lonely world, and is abandoned at precisely the wrong time by his most loyal investors. Sleepless nights, grinding teeth, and poor digestion are just part of the price paid. (I certainly can attest to this, though I would never claim to be a true investor. I guess that I am just a “journeyman”.)

  The goal of people with money to invest is to find these true investors, give them their money, watch them closely, and stick with them through thick and thin. One must constantly watch, though, for the weaknesses that often come with succes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book, Byron provides many instructive stories, centered on his town of Greenwich, of successful hedgehogs who let their money determine their lifestyles. Inevitably, pride comes before the fall, destroying both lifestyles and businesses.

  I strongly recommend this book, not as an investment guide, but as an “investor guide” — a guide on how to be a successful investor or how to find successful investors to work for you. This book fills an critical hole in my library.

  Addendum January 8, 2006: I’ve spoken to a few friends in the business who are quite angry about the passages in the book concerning the Breakers meeting that is sponsored by Morgan Stanley. I, too, felt that Biggs’ comments were unwarranted, but they did not detract from the book for me. There are many in the hedge fund community who feel that Biggs owes them an apology. I agree.

  《对冲基金风云录》读后感(六):真实就是力量

  我虽没去过华尔街,但以前跟这个师兄,那个师姐聊过,也从类似《华尔街》这样的电影感受到我们这个行业在国外的生态,算是多少了解一点美国的证券行业,但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大,这跟我已经了解的和想象当中的几乎一样,虽然没有过多的意外,但是这么细致入微的描写我们这个行业,我还是感受到了真实就是力量。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时候会笑出来,有时候又会掩卷沉思,在我看来,这本书比那些指导别人炒股的书强多了,基金经理能放下身段写作就很不错了,关键还能写得那么真切就更不容易了,了解这些顶尖人士对这个市场的心得和真实看法,让我收获了超越所谓投资技巧的感悟。人其实放在哪里都一样,在美国和在中国区别不大,投资其实就是人性的放大镜,我相信这部书中的很多事情若干年后在中国也会发生,我不指导到时候我还是不是在这个市场,如果还在的话,也许我也会写一部类似的书。

  说实话,在十年的投资生涯中,我收获最多的不是投资收益,而是这个行业的八卦,呵呵,那些让我兴奋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在这个市场中我是一个怎么样的我,永远不要丢失了自己的部位。

  《对冲基金风云录》读后感(七):把这本书当作传记文学来读

  一群人的传记!

  1,写历史写得较多;挺好!所以,我的标签用了“历史”

  2,如果说这些人是精英的话,可能他们是精英;但,我觉得,他们只是另一群人,不太为人所知的那群人!该书的最大的好处,是让你觉得对冲基金,不再是特别的人,仍然是我们社会中的一群人,只不过,他们因为压力巨大,没时间来介绍自己罢了。他们可能更醉心于业务的良好表现。

  3,有很多奇闻逸事,但这本书可以讲,绝对不是小说,应该理解为传记文字。

  当然,它不属于报告文学。只是一个人的观点与理解,并没有去弄准确每一件事。

  不用报告与数据,使得这本传记文学具有很高的阅读性。

  翻译得相当不错。推荐读一读。

  定价不便宜,不过,当当网上的价格还是能接受。

  《对冲基金风云录》读后感(八):很有意思的一堆故事

  百度百科这样介绍《对冲基金风云录》的作者巴顿·比格斯:“巴顿·比格斯,在美国整个投资界的声誉和影响力几乎可与索罗斯、朱利安等一班金融大鳄匹敌。身为大摩的首席战略官时,他的一句评论足以引发华尔街乃至全球投资者的震动,而作为对冲基金界的“老兵”,他所亲身经历的故事比投资界中多数的见闻都丰富有吸引力。”而这本《对冲基金风云录》确实好看,就像一本故事书,像小品而不是历史,里面有着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故事,每一章的故事互相独立,看起来很轻松不费劲。尤其对我这种尚未在金融圈混过的人来说,这本书确实能让我了解华尔街的文化。

  苦逼的基金从业者

  一开始,作者讲述了一个酒会,告诉你美国的对冲基金界(或者整个金融界)的风气。酒会上的打哈哈,要么就是拉客户,要么就是放话,给自己看多的证券说好话,或者给自己打算做空的证券说坏话。而整个美国,由于资金不断进入,导致证券的资本回报率越来越低,对冲基金是越来越不好做。业绩占前20%的基金在未来5年还能维持前20%的概率不到一半,每年有1000只基金启动,又有1000只基金退出,像极了现在的中国——跟风、扎堆、产能过剩。美国的热钱热起来,跟中国当时的创业热差不多,这也有好处,创业者至少能拿到更多的钱,但对于投资人来说,回报率下降了。

  而基金从业者没法和个人投资者一样灵活。如果你是价值投资的拥趸,你就明白“耐心”是怎样一种可贵的品质。巴菲特可能只用20%-40%的钱来建仓,在没有好机会的时候,他宁可换成现金放着,一放就是大半年,但一出手就是大手笔。个人投资者,给自己打工,就是这么爽。

  但基金就不一样了,你要面对官僚主义的公司、吹牛逼的战略部,以及啥都不懂还瞎逼逼的客户、逃不掉的经济周期。大家都注重你的短期业绩,更加啥都不懂还爱瞎逼逼的就是媒体,过段时间就要给基金“评级”一下,于是客户们更加短视,一旦业绩下降就要抽身,但做投资谁不知道,业绩下降是常态。连芒格都有好几年的苦逼期,他5年中有连续4年的业绩是落后于大盘的,但拉长了13年来看,他的业绩超过大盘指数4倍!但在这个短视、缺乏包容的行业,人们普遍缺乏耐心。

  于是,有抱负的年轻人们怒了,他们愤然离职,建立起了自己的基金。

  最后他们发现有些东西依然避免不了——你没有了满脑肠肥的老板、官僚主义的公司和吹牛逼的战略部,但你依然有啥都不懂还瞎逼逼的客户、逃不掉的经济周期。在美国,对冲基金的表现还是比大盘要好的,但客户总觉得不论熊市牛市你都有义务为他赚钱,否则就撤资。基金业的创业者们,需要忍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所以,最后牛逼的从业者,都是狂躁症患者,这是被逼出来的。

  人算不如天算

  有些事情的发生让你不得不相信“命”的存在,在西方咱有一个更科学的词汇来描述:黑天鹅。

  作者是比较倾向于价值投资的,所以有一次,他看空石油,基本面的所有分析都预示着石油要下跌。当然跟众多基金的故事一样,你总要忍受这样的折磨:奇怪,我认为石油就是被高估了,可,怎么它还在涨呢?

  短视的客户、短视的媒体、短视的合伙人……各方压力就来了。就在他们等到拨云见日的那一天,石油终于下跌后,当月,“黑天鹅”来了:美国刮起了一阵飓风,导致墨西哥湾的离岸石油设备停转,油价上升已成定局。

  在这个问题上,作者倒不是纯粹地抱怨,能从困难中学习是强者的本能。他说,这件事的教训就是不要有“实证性偏执”心态,说白了就是脑袋自动过滤,寻找的所谓证据都是对自己有利的证据。看空石油,你说找的所有信息都是看空石油的,看多的,就自动被你脑袋忽略。后来他们就懂得买进一些期权来对冲风险。

  索罗斯是个很牛逼的人,他每天都能让自己的观念清零,能在这一秒马上否认自己上一秒的看法——不固守任何策略,保持开放的心,永远客观,是投资者必备的品质。

  “灾难骤至的可能性永远存在,无论向上还是向下,市场都容易走火入魔。”

  趋势投资者(或者说,炒短线的)的通常下场

  有个人叫吉姆,是个趋势投资者(专门追涨杀跌的短线投机客),他是所有短线炒家的画像:在牛市,确实能赚不少,然后他就真以为自己是股神了,后来熊市来了,他发现自己的方法不行了。

  炒家再怎么神,总要经历大起大落大波动,第一年赚45%,第二年65%,然后第三年大跌55%……后来吉姆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试图去进行价值投资,后来发现价值投资者是天生的——他就是如此浮躁、爱冒险,价值投资显得很无趣。

  于是,吉姆又赶上网络股的热潮,又是大赚一笔,大概85%吧,此时他左拥右抱,出入高端会所,第二年又大跌75%……

  还有戴夫,在书里,他是一个价值投资的变节者,最后投靠了趋势投资。你能想象这种大波动:大盘上涨30%,他上涨56%,赚了一大笔后,熊市到来,虽然没有全军覆没,但也吃了亏,有时候他会追随各种概念,好比中国的“互联网+”什么的,然后吹捧一些屁都没有,只会吹牛逼的股票(比如余佳文之流)。随着风向转向价值投资,他的客户也纷纷撤资,因为实在受不了他的大波动。然而作者对于戴夫是非常钦佩的,至少他敢于承认自己是个投机者。

  对此,价值投资者们是很开心的,正是吉姆和戴夫的存在,才给了他们机会。

  在基金领域创业很不容易

  基金就是这样,一开始,你要保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头几个月,不亏钱就万幸,后面盈利了,客人就高兴。如果你波动太大,正如前文所说,客人会马上撤资。不懂投资之道的顾客,总觉得赢钱才是必然的,甚至每天都要你能赢钱。

  所以,一个基金经理,要有能把别人的钱当自己的钱一样投资的心态,不管顾客说什么,该怎样怎样——但这很难。“水位线”制度,就是今年亏损了的话,你就拿不到提成,要把亏损都填平了才能拿到提成的制度,也在让基金业变得短视。如果我这只基金掉到水位线以下,那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关掉,重启另一只基金,省的我还要为客户继续打工。

  在巨大利益、压力的推动下,基金的短视不可避免,短视的顾客,导致短视的基金。投资人也是,不好你就退,好了你就进,结果导致很多人是“低卖高买”。事实上,对冲基金总体上产生的价值是很大的,但投资者的所得却不成比例。

  但是,任何投资家都是在失败与亏损中学习的,作者也是亲身体验了熊市中的低流动性,明白了杠杆的危险和止损的必要性。如果真想成为投资家,就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另外,一些心理素质层面的东西,比你的投资技巧重要得多:厚脸皮,不在乎各方压力,有耐心,不该投的时候不要投,哪怕月底会有短视的顾客对你叽叽歪歪。

  不要爱上你的基金

  基金有个“首年现象”,那就是第一年表现很好,后面就不行了。这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很多投资者一开始在选择投资组合的时候是很用心的,经过谨慎分析和深思熟虑,最后定下一个组合。这个组合在那个当下,或许确实是最好的决策。

  但人总有一种思维惰性,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形势悄然变化,你去年、前年设计的那个投资组合不一定好用,于是,你会觉得想买又不够理想,想卖又觉得便宜,幻想你当初精心选择的投资组合总有一天还会翻身。

  基金不知道你爱它,它也不会因为你的诚意和情感给你回报。永远保持空杯心态。拿不准形势的时候,清空股票,然后跑到云南丽江好好放松一下,什么都不管,过个一星期,回来,重新开始挑选组合。

  日本产生了大萧条,而美国为何没有?

  固定资产价格上涨,会引发人们投机的欲望。泡沫有两种,一种是不好的,另一种是很不好的。美国经历过科技股泡沫,但好在科技其实是能产生生产力的。比如互联网,再怎么泡沫,但互联网毕竟改变了世界。

  日本呢?泡沫产生于不能创造生产力的领域,比如字画、房地产。

  看看现在的中国,触目惊心!房地产、比特币、艺术品等没有生产力的东西,被人大量投机。而日本的银行却急于给这些东西融资买单。泡沫破灭,日本的银行背上沉重的包袱,日本经济从此一片萧条。中国也在重蹈日本覆辙,但中国与日本不一样的是国家对于经济调控力量相对强大,中国会不会变成第二个日本,大家自己判断吧。

  集体智慧=个人智慧+集体昏聩

  群氓不仅出现于全社会,哪怕一个决策群体依然。疯狂总是群体的必然,在个人则是偶然。记得当当网总裁俞瑜说过“办公司不是办民主”,我的经验是:不能同意更多。

  所以在公司里不能做民主决策,“谋可寡而不可众”,在声称民主的美国,他们的公司恰恰实行的是CEO责任制。作者建议,开会的时候应该请一些不合群、意见不同的人进来,有些人不必非得参加会议。

  对于合伙人多的,可以将基金分开管理,各自决策,可以互相讨论,并对结果负责,但不要插手

  对于投资决策,更不可能通过投票来决定。一家公司的管理者,不要对投资决策叽叽歪歪,找到合适的交易员,信任他,够了。

  说起这些,我想起很多朋友的公司,他们的管理,持续地在犯着这些错误,当然,这里就不吐槽了。

  以上就是鄙人记录的几个比较有意思的要点,具体的,还是推荐各位亲自读读这本书。

  ——————————

  本篇书评,将由本人原作者,发表至公众号:白鹭读书会

  《对冲基金风云录》读后感(九):刺猬般的投资者

  《对冲基金风云录》是近年投资界的一本热门著作。因为此书的作者巴顿·比格斯曾经担任摩根斯坦利的首席战略官,更多次被权威的《机构投资者》杂志评为“美国第一投资策略师”,在美国投资界绝对是顶尖的响当当人物。而此书除了包括作者自身经历的回顾,更多则是涉及到其任职于摩根斯坦利期间,以及2003年自己创业组建对冲基金后对于对冲基金行业的所见所闻以及一些思考,所以此书以《对冲基金风云录》作为中译名还算贴切,不过比起英文原名Hedgehogging(像刺猬一样生活)就少了一点一语双关的玩味。

  作为一本回忆和见闻录,此书显然不可能给你直接的投资指导,更不会告诉你一些短线买卖的必杀技,但是这绝不妨碍笔者在这里向众多投资者推荐这本书。道理很简单,巴顿·比格斯毕竟是策略师,是战略官,他所思所想的很多东西,往往是高屋建瓴的,虽然直接看着帮助不大,但是对于我们投资理念的培养却大有帮助。比如他谈到的收益率回归平均的理念就很有意思,再好的对冲基金,在几年大丰收之后往往也有落后大势甚至大幅亏损的时候,但只要管理者能力在并且态度不变,那么必然业绩有重新向平均回归的那天。因此,当好基金战绩不佳时,恰恰是最好的入场时机,而不该是选择赎回。

  类似这样的真知灼见书中还有不少,其中让我等媒体人尴尬的一点则是:巴顿·比格斯将大名鼎鼎的《商业周刊》的封面报道视为市场冷热的反向指标。

  《对冲基金风云录》读后感(十):读书笔记-《对冲基金风云录》(1)

  1.关于对冲基金的相关基础知识补充

  里面概念比较多,要解释清楚对冲基金的概念,先要解释清楚金融衍生品的概念。衍生品即原生的有实际现金流动的现货金融交易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事物。按金融界的定义,金融衍生品是有关互换现金流量或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一种双边合约,常见的有远期合约、期货、期权、掉期等,国际上属于金融衍生品品种繁多,在我国现阶段金融衍生品交易主要指以期货为中心的金融业务。期货又可分为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后者主要包括货币期货、利率期货和指数期货。

  通常被利用在金融市场中作为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金融市场上,部分基金组织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采取多种以盈利为目的投资策略,这些基金组织便被称为对冲基金。对冲本身的原意是对冲收益和风险,但是目前对冲基金早已失去风险对冲的内涵,正好相反,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对冲基金实际是基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极其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

  对冲基金的英文名称为Hedge Fund,意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起源于50年代初的美国。当时的操作宗旨在于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实买空卖、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和化解投资风险。

  杠杆效应即是我们说的数倍的放大效应,用少量的保证金可以作放大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交易。这次由次贷引起的金融危机涉及到的核心因素就道德风险,杠杆效应,信用衍生品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对冲基金的放大作用为20至100倍;当这笔交易足够大时,就可以影响价格。

  对冲基金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及朱里安·罗伯逊的老虎基金,它们都曾创造过高达40%至50%的复合年度收益率。采取高风险的投资,为对冲基金可能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为对冲基金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最大规模的对冲基金都不可能在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中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2.书里面的一些重要内容笔记

  我们将风险和收益始终都是并存的,杠杆的作用就是既放大的收益又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每一个麻雀变凤凰的故事,就有至少有两三个麻雀变麻雀,或麻雀再变麻雀再变麻雀的故事。开办对冲基金是一个艰巨的挑战,而失败将会给你的生活和精神带来巨大的创伤。

  卖空的概念就是空头,或者做空。股指期货可以做空,融资融券中的融券也是有放大效应的做空。融券是当看空市场的时候,先借来股票卖,后面再规定的时间再返还股票。所以空头仓位经常看到的是当股票上涨空头失败的时候,需要的是买股票回来平掉空头仓位。卖空,绝非胆小者能玩的游戏,它往往让你赌上身家性命,你的痛苦不仅仅是金钱的损失,更多的是巨大的精神折磨。如果大家都早看这本书,相信更加能够培养大家的风险意识,人都是好赌和贪婪的,但是始终不能超过自己能够承受的度。

  对冲基金的投资方式,书P56页有说明,但是未详细描述。

  * 长短仓,即同时买入及沽空股票,可以是净长仓或净短仓;

  * 市场中性,即同时买入股价偏低及沽出股价偏高的股票;

  * 可换股套戥,即买入价格偏低的可换股债券,同时沽空正股,反之亦然;

  * 环球宏观,即由上至下分析各地经济金融体系,按政经事件及主要趋势买卖;

  * 管理期货,即持有各种衍生工具长短仓。

  组合基金抽取的费用再100到150个基点,大部分抽取5-10%的利分成,这对投资者将是巨大的负担。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投资银行的金融衍生品业务形成的杠杆放大后,交易员往往要抽取到20%-30%的利润,而且即使出现风险和问题也是投资者来买单,奖惩机制完全失控引来了严重的道德风险。

  真正成功的投资家一定是反映在硬性的量化指标上,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做一只猪需要勇气,为了得到长期的回报,你必须做一只猪。猪绝对不会把吃进去的食物吐出来,你也得能够守住你赚钱的投资,不要急着跑掉,直到真正的赚足为止。对于大幅的应用杠杆的基金经理,允许他们犯错的时候要少得多,他们必须要有钢铁般的意志和强大的自信。投资组合损失10%往往意味着损失50%,如果投资组合损失的再多的话往往就很难再恢复元气。

  蒂姆:投资管理是一种独立,孤单,恼人的工作,而密切的人际关系只能够让你分神。你的关注点必须完全放在投资组合上,对世界和市场保持机警,随时伺机而动。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业绩。

  小道消息和权威意见都有损你的投资健康,而且它们的传播量极大。塔勒波的主要观点之一是聪明人听到真谛,而傻子只听到噪音。希腊诗人说过,上帝感知未来,常人感知现在,智者感知近前。对于噪音和真谛的区别我们做过蒙特卡洛模拟,在一年中对于出色的投资者往往有93%的概率获得高于国库券的回报。然而,随着时间跨度的缩短,这种可能性大大降低。多数投资者都认为自己是理性的,但实际上,他们总是会掉进随机性的陷阱里面,并且饱受短期业绩波动带来的精神折磨。而投资明星们确实具有感知市场的魔力,能让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凭直觉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明星们能够用真谛和智慧滋养自己的头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