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私的父母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自私的父母的读后感10篇

2018-02-05 21:5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私的父母的读后感10篇

  《自私父母》是一本由[美]尼娜·布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私的父母》读后感(一):【书评人俱乐部】别人很难超越他们的界限来爱我们

  豆瓣曾经有一个话题,觉得什么是最大的谎言。看到这个话题,我脑中浮现出来的就是“我是为了你好”,我总是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你的行为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只有我自己知道,为什么你觉得好的,我就一定也觉得那是好的呢?好不好不是由我自己来判断的吗?

  前段时间,刷微博时候,刷到了一部叫《小别离》的电视剧,在微博中的话题中,我不断在评论里看到:“方朵朵怎么那么不懂事,父母那么为她着想,她还那样”。当时我很好奇,就去看了那部电视剧,在看的时候,我脑中一直在想,所谓的懂事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孩子就不该有自己的想法,只要听父母的话就是懂事了呢?

  我们一路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父母的辛勤。他们操心我们吃喝,关注我们冷暖,重视我们的未来,所以他们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为我们安排着未来。毕竟他们从他们的人生得出经验,知道什么是好,什么坏,所以他们想法设法为我们最稳妥的道路。似乎什么都被父母想到的,留给我们的就只剩下按照父母的意志一步一步地去走就可以了。毕竟父母吃过的盐比我们吃过的饭还多,所以我们明白父母的苦心,要听话

  似乎道理都是对的,但是父母似乎忘了一件事,孩子是一个人,和他们一样,是活生生的,有着自己想法和观点的人,他们不是木偶,不会真的完全按照父母的意志去行事的。

  其实父母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有了“不听话”、“叛逆”、“不懂事”等等的这些便签,父母似乎非常不能接受孩子的想法跟自己不一样。所以他们企图用自己的权威批判孩子的行为,又或者用自己的含辛茹苦让孩子发现自己错误的。本该其乐融融家庭,成为了一个战场,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竭力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误的。

  面对家庭,面对与父母的关系,我们总是有种一言难尽感觉,因为可能在别人眼中通情达理的父母,到了自己面前就是强势的、难以沟通的大家长

  当父母在质疑,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的时候,孩子们同样无比心塞,不明白自己的父母怎么会这个样子

  尼娜·布朗的《自私的父母》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团。我们的父母有一种破坏性自恋模式,所以才常常以为了你好,而控制孩子。其实不止父母,孩子在抗争的时候,何尝不是这种破坏性自恋模式的影响呢?

  《自私的父母》书名就能让人想到,父母对于孩子的种种影响力,甚至会让有些人产生一种父母背锅的心态,因为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所以现在我们才会被童年创伤影响。然而翻开书,却能发现,尼娜虽然阐述了很多父母带给孩子的创伤,但是更重要的却是让我们看到一种了解自己,面对那个受伤自己的方式。不可否认,父母的作用力,但是面对生活,我们依然有选择权,依然可以为自己负责。

  当我们可以客观公正的看待自己的时候,也能明白,别人很难超越他们的界限来爱我们。父母如是,当我们成为父母的时候,也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让自己建立一个坚韧心理边界的时候,我们可能就能真正尊重其别人和自己的不一样。

  《自私的父母》就像一个工具箱,向我们展示了很多能让我们能更加客观看待自己的方法,帮助我们建立坚韧的心理边界。

  《自私的父母》读后感(二):自私的父母后感

  《自私的父母》文笔朴实无华简单却又能让人从中受益,是一本普及心理学知识的好书。条理清晰,逐章推进,帮助那些深陷成长环境,父母影响等操纵关系里无力自拔的人群,教会人如何自我疗愈。

  作者花了较大篇幅详细指述了一些与父母相处的不愉快体验解释了父母行为态度背后的原因,针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具体借鉴的方法,目的是减轻自恋型父母对子女造成的隐性、有害的影响,帮助他们构塑一个新的、更好的自我。

  对此,我是完全认同的,在我的成长笔记快乐或许应该有形迹》中我曾经写道:我喜欢这样的比喻,人是一根植物,或者是一根会思想芦苇,只要被播种了,就会有生长挺拔机会,即使被砖石头之类盖压着,亦会以坚韧的耐心撑持着,拱出土来,迎向蓝天白云,亮出自己的姿态

  一个人,当内心平和、有坚固的、强韧的、富有弹性的心理边界支撑着时,奔发出的那种力量,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也会用一种不屈的姿态去直面。“可以被打倒,绝不会被打垮”,《自私的父母》正是教会你如何构建一个强大并有弹性的心理边界。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学习心理学、阅读心理相关的书籍,从另一种角度来讲,不仅仅是我自完善,更大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成长,播种希望的种子,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价值收获快乐。

  愿《自私的父母》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自私的父母》读后感(三):没有人不是自私的

  现在越来越发现,读一点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其实是蛮好的。因为它可以将你长久以来的困惑给你一个很简单的答案,你会发出由衷的赞叹,原来如此啊。

  所有的父母都是自私的,因为他们觉得他们给了你生命,给了你来到这个世界的机会,含辛茹苦养育你成人,他们的一切都给了你,从这个角度讲他们是无私的。可是,他们会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来要求你做这做那,或者不要做这做那,你负责给他们长脸,负责懂事,负责做他们手中的木偶。上学的时候不准谈恋爱,一工作就立马催你结婚。本身自己的婚姻状态就一团糟,还不许你离婚,什么都是为了你好,可是你却感觉快被他们的爱勒的断气。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明显意识到父母给自己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会侵蚀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感。经常吵架或是家庭气氛紧张的家庭,子女多半会恐惧婚姻。因为就算你有多不想承认,但事实就是你会变成他们的样子。生气起来会和他们一样说脏话,是你经常从你母亲骂你父亲那里听来的一样的脏话;你会把你的怒气发在你的男朋友身上,就如同从小你的母亲把怒气发在你的身上一样,甚至她还会打你。

  我在这本书中学到以下几点,用来改变敏感、易怒、焦躁性格

  1、我不需要照顾他人。随着父母渐渐上了年纪,我越来越不放心他们做一些事情,老觉得他们做不了。今年送我弟上大学,我也是提前一个月已经开始焦虑的睡不好觉,各种叮咛。其实我忘了,我上大学的时候不也是他们送的我吗。当一个人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一种强烈保护欲和照顾欲,通过被别人需要来达到内心的满足。所以我要摆正心态,我没有照顾别人的义务,别人也没有被我照顾的需要,只有这样双方才不会受伤。

  2、我得到的就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永远也得不到你想要的,那么你就有着自己不能胜任的信念。我从小到大基本没受过挫,学习很好,人缘不错。唯一受挫的便是爱情,爱而不得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但是我不会沉迷其中,如果想法也算是恋爱的话,那我绝对是个花花公子,我喜欢上一个人很快,但是如果他不喜欢我,我会立马开始讨厌他。所以转变观念,我得到的就是我所想要的,比“我想要的可是我得不到”一定会幸福的多吧。

  3、不要被别人的情绪感染。当你和一个怀有敌意、愤怒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变得紧张,说话刻薄,行为唐突、无理?那是因为你可能吸收、感受了别人的痛苦、愤恨、恐惧等等,进而对自己造成了伤害。你要建立自己的心理边界避免捕捉他人的情绪。你会与他人感同身受,但不会内化这些感受。你可以让别人与他们的情绪共处,而不必掉入他们的陷阱。如果我上大学的时候懂得了这个道理,我就不会那么难受了。

  4、降低你的脆弱感。如果你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父母不可能变成你梦想中的完美父母,伴侣不会变成你梦想中的完美伴侣,他们不会改变,也不认为自己需要改变,你的痛苦就会大大减弱。你希望他们改变的渴望愿望是徒劳的,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爱你。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要找不痛快,要上枷锁,你明知道和他争吵是没用的,他还是会抽烟会喝酒,那你为什么还要白费口舌呢?

  最重要的是,你没有取悦他人的义务,也没有防止别人失望的义务。做好自己分内的事,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爱自己家人,自私就自私吧,又不犯法。

  《自私的父母》读后感(四):正确的爱,远离伤害

  豆瓣有个小组名为“父母皆祸害”,小组成员高达十一万之多,豆瓣用户数量一亿,按照这个比例简单推算一下的话,讨厌或者不认同父母的人数占比高达千分之一,这还不包括没有在此类社团中公开表露过此情绪的人,实际生活中看,与父母意见相左、难以与其和睦相处的子女大有人在,我个人认为,这一数字或许会过半。这是很矛盾的事实,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都会明白亲子之爱几乎高过一切,所谓血浓于水,但是伴随亲子之爱的还有如此令人难以启齿的叛逆和逃离,这不是简单一句“爱之深 恨之切”可以解释的通的。

  来自美国的自恋心理与关系研究专家尼娜•布朗在其新作《自私的父母》中从自私这一视角深入探讨自私型人格父母对子女的性格戕害,并给出切实的方法弥补、修复损伤。她为我们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司空见惯场景:父母打着爱的旗号掌控孩子的人生,孩子或顺从或叛逆,但终归脱离了应走之路。

  事实上,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掌控关系,在近年来的育儿学中已经研究的较为深入了,大部分年轻的父母已经认识到掌控型亲子关系的问题和危害,并能接受独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自私的父母》与其他同类书籍的区别在于,他研究的更为深入和透彻,并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心灵鸡汤纸上谈兵的假大空阶段,而是从心理学和实战角度抽丝拨茧的剖析自私型人格的影响,手把手教你如何摆脱控制、修复伤痕。这是一本实战型的工具书。

  全书共分十个篇章,分别是:

  1.破坏性自恋型父母

  2.面对伤害,该如何自我肯定

  3.受伤成年子女的典型态度和行为

  4.与自恋型父母互动的常见困境以及应对方

  5.父母造成的隐形毒副作用及克服方法

  6.停止自恋型父母负面影响的策略

  7.自身调整策略

  8.增强“自我“的策略

  9.让理想自我变成现实自我的策略

  10.掌控自我的终极策略

  坦白说,这样“苦大仇深“的章节标题乍看起来会略扎眼,我首先会想到的是,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成年人,把所有过错都归咎到父母身上,究竟是否合适?但是,已经有无数科学研究表明,父母这一人生第一导师对子女特别是未成年子女的影响之深远。也就是说,当我提出怀疑时,我怀疑的第一论点”独立人格的成年人“就是错误的、站不住脚的。本书给出的就是自恋型人格父母对子女独立人格形成的妨碍甚至是破坏。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总是会感慨奇葩越来越多,事实是,每个奇葩背后都有一对更奇葩的父母和一个扭曲的童年。作为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自恋型人格对孩子的影响让我心惊,更让人心惊的是,繁衍后代这一无穷尽的人类行为会将这种不健康的行为方式无限期的传递下去。也正是因为这心惊,我愿意让自己的爱不再扭曲成为孩子的绊脚石,而是给孩子的独立人格提供助力。

  《自私的父母》读后感(五):甜蜜负担

  在友人推荐下读了《自私的父母》这本书,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很多共鸣,它似乎帮我解开“为什么我爱父母却不想成为父母”“成人以后我该如何与父母相处”以及“我以后应该做怎样的父母”这几个问题。

  我们成长过程中,总免不了有一些甜蜜的负担,父母或多或少总会以爱的名义侵犯我们。他们似乎权威感爆棚,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自私的父母》书中把自恋型父母分为四类:贪心的父母、爱发脾气的父母、诡计多端的父母、爱表现的父母。解释并罗列了每种类型的行为态度表现,同时阐述了面对自恋型父母孩子典型的反应,能让我更能意识到父母是怎么影响到我成人之后的行为模式,而我也找到了为什么自己成年以后仍然无法摆脱父母种种苛求的心理根源

  ·按父母的计划行事

  ·接受父母的责备和批评

  ·主动了解父母的欲望或要求并给予满足

  ·绝不忤逆

  ·对他们的评价逆来顺受

  ·相信父母永远都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

  书中很多方法策略练习很实用,通过联系可以使我不断的提高自我意识,加深理解

  而通过阅读,我也领悟到,父母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唯有独自修行,悦纳自己,爱戴自己,所以我们可以学习以下的能力

  ·更不容易让他们的评价伤害

  ·如果没有满足父母的要求或者期待也不会觉得歉意

  ·自我接受程度更高·

  ·不再希望父母改变

  ·对自己和他人更容易感到满足

  ·增加对父母的理解和容忍

  ·能够与他人建立更有效、更令人满意的长期关系

  当然本书在排版方便沿用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惯有的高颜值高质量的排版印刷,增加了我阅读的兴趣,很喜!

  《自私的父母》读后感(六):适合长期安静探索自我自我更新的书

  快读完本书的时候,才突然注意到本书的中文名字是“自私的父母”,但英文却是“Children of self-absorbed”(直译为自私的孩子们)。很奇妙的一种体验,不知是该给翻译人一个差评,还是该给一个满分好评。哈哈,没错我相信你读完后也会有这种类似的微妙感受的。

  讲真,是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的,但读毕回味一下,却更像是一次对自我的探索与寻求。因为里面充满了各种可以实操的方法和练习,让遇见真实的自己不再是那么抽象又不可捉摸。很多很多都摆在桌面上,更准确说,是摆在自己面前的由自己亲自完成的纸面上,自己可以随时拿出来,用直观的方法完成对真我的探索。虽然过程可能五味俱全,但我敢保证,你是安全的,因为没人会看到,甚至作者也不会知道你写了什么,想了什么,经历了什么;你是会有所收获的,因为你会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这条路,是如何走过来,又该如何更好的走下去。

  你可能注意到了,阅读本书你还需要很多工具在身边,比如纸、笔之类的。如果你更想深入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我很不建议你把本书当做一本在地铁上浏览的报纸杂志——一个安静和独处的环境会跟本书更搭,相信我。

  好评,适合长期收藏,不时翻看做练习。

  《自私的父母》读后感(七):附条件的爱是爱还是控制欲?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而家庭教育在教育中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生百年,立于幼学。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作用和影响自不必说。古人亦有不少遗世之作是关于家庭教育的。然而随着清末西方国家的入侵,西方思想中的“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洗脑”中国大部分阶级家庭,从那时起,孩子便开始“不好管教”了,又经历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国家浩劫,现在的孩子放过去都得被打死。于是《颜氏家训》中的“努笞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的理论终于被收了起来,人们开始重新探索教育的新道路。

  在诸多教育途径当中,有一种也是人数颇多的父母采取的措施是以一种不可理喻的态度来教育孩子,以附加条件的亲情来威胁孩子以达到自己所欲达到的目的。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我生你养你,你必须按照我所期望的路线去走。他们给孩子制定好了一系列人生道路,却从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他们贬低批判孩子的一切,却从不照顾孩子的情绪;他们像龙卷风一样席卷了孩子的人生,却从不关心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这种附条件的亲情究竟是爱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祸不出所憎,常出所爱。当我们在社会摸爬滚打之后满心疲倦,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家;当我们在餐桌上饱食地沟油之后,第一个想到的还是父母做的饭菜。我们爱父母,便希望父母能以同样的想法来回报我们的感情,反观家长亦然。普天之下,没有一个父母不望子成龙。当我们还小时,父母便试图为我们打造一条康庄大道,希望我们在此路上畅通无阻,免受社会的无情摧残。于是希望作为子女的我们亦步亦趋的走着这条道路。当我们还小时,还是很好“控制”的,但当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我们成长到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时候,我们真正成为了独立的个体,我们急于摆脱父母的“控制”,父母对此却无能为力,有的缺乏与孩子沟通又没有适当的教子能力的父母无奈之下常祭出一道“我生你养你,你必须听我话”的杀手锏,以期望孩子“回头是岸”。当然,这并没有什么用,反而激化了矛盾。

  《自私的父母》讲述的便是破坏性自恋型父母的亲子教育问题,从孩子的视角探讨对策,引导孩子改变方式与父母相处。从我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这种方法实在是无奈之举,大多数父母从不会承认自己的教育有问题,他们过多的关注自己教育的优势,局限于部分,片面的认为自己的教育绝不会产生失误。为了解决这种自恋型父母与日益成长有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之间的家庭矛盾,我们只能引导孩子作出让步,或许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相处更加和谐有爱,但这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当然,尽管本书有着大部分书籍的治标不治本的通病,但从另一种角度来考虑本书,也是不错的一本励志书籍。书中的测试评估能让读者迅速自测定位的同时增加趣味性,并且引导读者学会书中的方法去有针对性的对待父母。而书中的练习,不仅是应对自私父母可以用到,在日常生活的自我定位中也可以用到这些方法来正确评估自己,并且逐步成为一个开朗、脚踏实地、更加独立的自己。

  教人至难,乃尽其材,不敢误之。

  《自私的父母》读后感(八):自私的“遗传”

  看过《自私的基因》,认同一个人类准则(能不能扩充到全生物,还有待商榷):能活下来的人都有自私的基因,并且身体不过是基因的载体。确立了这个大框架,再来看这本书,就能相对客观一点了。

  我只谈其中感触最深的两点:

  1.亲职化

  亲职化是父母和孩子角色的对调。孩子的个人需求因为父母的需求而被牺牲。孩子会牺牲自己的感受去照顾,安慰,关注甚至引导父母的理性和感性需求。

  我有一位朋友A,A是老来得子,所以家里对他的期望很高,要求也很高。导致了他现在很容易有压力,即使平时考试基本前三,他依然觉得自己很差劲(是真的认为,不是谦虚)。而一旦到了正式考试,他就倍感压力,最后成绩总是达不到平时标准。不仅是学习上,生活上也是如此。他的情绪过于敏感,时刻关注别人,琢磨他们的感受,非常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同与尊敬。与人交往时情绪容易忽然激烈起来。

  优点就是,对于父母和朋友,他总是充当奶爸的角色,照顾各方,尽心尽力。这本书的亲职化内容我已分享给他,认识起因,就是改变的第一步。

  2.比父母更恐怖的

  我的一个表姐B,从她外婆开始(她外婆的事我是从母亲那听说的),总是与自己的儿女关系紧张,谩骂甚至大打出手。对孩子漠不关心,只关注自己的感受。一遇到事情失败,把责任全推给他人。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所遭受心理上的摧残之大。然后,B的外婆去世,现在B与她母亲又重蹈覆辙。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B的女儿——我的侄女,也已经开始学着B嫌弃自己的外公外婆,有时候还会恶语相向。

  相对于基本不可能改变的私自的父母,放任不管的“自私的环境”,更令人担忧。

  《自私的父母》读后感(九):口口声声说爱,却在不断伤害

  昨天上班,正在苦思冥想一个案子,QQ上闺蜜的头像不停闪烁。我知道,她又要大倒苦水了。

  闺蜜刚结婚几个月,小夫妻正处在甜蜜期。让她叫苦不迭的,不为别的,是她无处不在的妈妈。

  结婚前夕,妈妈很贴心地说:“你们结了婚以后,每天下了班就回来吃饭,妈给你做好吃的。”闺蜜感动得眼圈通红,还是妈妈心疼自己,知道自己在父母家被公主一样养了二十多年,十指不沾阳春水,直到前段时间,才学会做简单的面条炒饭。

  但是好景不长,她却叫苦连天。妈妈每天下班前一个小时准时打电话来提醒她回家吃饭,闺蜜呢,由于新婚,下了班想跟老公出去约会、享受一下二人世界,有时候夫妻一起参加一些年轻人的聚会,所以有好几天都不能按时回妈妈那里吃饭。推脱了几次后,妈妈开始数落她“嫁了男人忘了娘”“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等,还动不动就抹眼泪,在亲戚面前数落她的种种不是。结果家里亲戚经常打电话来,言必称妈妈培养她多年如何如何辛苦,要她多体谅妈妈,多顺着妈妈。

  而这边,一向好脾气的老公也颇有微词:每次去岳母家都要赔笑脸说好话,为了表示自己勤快疼老婆,还主动包揽晚饭后洗完搞卫生等家务,一顿饭吃得一点不轻松。

  闺蜜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一边是稍不如意就对自己耳提面命的妈妈,一边是新婚燕尔对自己百般呵护的老公。

  “上一天班已经很累了,下了班我们就像放松一下,吃点喜欢的美食,享受一下二人世界,这点要求也不过分呀。”她满腹委屈。

  “问题不在你,而在于你妈妈。她还没有接受你长大成家这个事实。” 看着她烦恼不堪又不知道怎么样反抗,隔着电脑屏幕,我很想抱抱她。

  研究表明,个体90%的创伤来源于缺乏界限感的亲子关系。有多少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包办他们的兴趣爱好、工作生活,大到结婚对象,小到三餐饮食。这种越俎代庖、事事包办的亲子关系给子女带来的致命打击是:让他们不知道如何做自己。结果就是,他们需要反复从他人或外界身上获得自我认知与肯定,会过分在意外界的评判,而非自己内心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把这种畸形的亲子关系带到自己与下一代的相处模式中。

  豆瓣上有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如果你不去浏览,根本不相信,父母子女之间会有这么多匪夷所思的矛盾存在。在中国,亲情和孝道是一种宗教,被奉上神坛,作为子女的我们只有供奉的权利,没有证伪的机会。然而,父母非圣贤,甚至会有很多愚昧的人、贪婪的人,歹毒的人、心胸狭窄的人、狡诈多疑的人、好高骛远的人、暴躁鲁莽的人、仗势欺人的人……这些人做了父母,身上的缺陷和劣根性依然存在,而且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最真实而残酷地展现,潜移默化地伤害着孩子的感情。如果对自己身上的缺点不自知、不自省,很容易以爱的名义,肆无忌惮地限制孩子的自由、伤害他们的感情。

  这本书的存在,就是时刻提醒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曾受到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在成为父母之前,一定要自我成长,尽量排毒,千万不要把原生家庭的烙印,深深烙在你天真纯洁、善良而无辜的孩子身上。

  《自私的父母》读后感(十):总会有些爱让我喘不过气

  《自私的父母》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是觉得与我心中对父母的认定有所共鸣。和母亲的关系一直处于又爱又"恨"的状态,从小到大,直到现在长大结婚自己做了母亲,她还在用她的爱无私的为我。我感觉很难受,并不是不领情。她对自己的丈夫,兄弟姐妹,我,所有她在乎的人,越在乎越让人反感,她自己也有所感觉,会有种被抛弃的无力感,然后又想不断的证明自己是为我好,为他们好。我并不是不知道,只是她这样无私的爱和证明让我觉得被束缚想挣脱。她总会以爱之名束缚我。我在教育孩子,她就在旁边说我要怎么教。我说一句,她就教一句。她这样的状态我真的很想帮她改变一下状态,但是我发现太难。《自私的父母》是本心理学专业很强但是又很容易看懂的书籍,从中摸索与自己父母的关系的修善,自己与自己亲子关系间运用一些心理上的技术去改善这些关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