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10篇

2018-04-05 20: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10篇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一本由杨钢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一):坐而论道,起而行之

  通篇看下来,觉得作者杨钢 应该是个讲故事方面比较厉害的人,用叙述方式,把自己观点深入浅出的讲出来的方式,恰恰又是我比较喜欢的。

  刚看到开篇时候,会有种拿错书的错觉。这是工具书还是小说?而且是穿越的仙剑小说。

  因为作者在《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开篇的时候,就用一篇讲的很好的故事来引读者入局。而且故事讲的很有吸引力

  这本书,作者主要引入了4个人,其中一个主导者,也就是零缺陷博士。他以相互讨论的方式,引导其他人讲自己的经历,然后做总结,最出通过一些案例来得出结论

  可能是他的案例的缘故,反而更容易让读者找到共鸣

  做正确的事,做正确事的人相加其实就是第一次把事情 做对这本书的中心观点。

  就如作者所说: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方向,正确地做事动作与执行,第一次是效率结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完事意义

  世上很多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者把《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核心流程也作了总结。只要7大步即可。

  为了保持书里内容有趣性,在这里就不剧透啦,有兴趣小伙伴可以自己看书哦!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只是体现工作中,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里。而思维的局限性和行为的暗示的影响又是巨大的。

  整本书讲了很多案例,

  有两个案例对于而言是最印象深刻的,

  其中有一个案例讲的是,工厂产品总是会被返工,返工的结果就是工厂不能按期完成生产计划,那这样对于客户来说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工厂的工人由于返工,总要加班,从而没有自己的时间,有抱怨,并且还不能完成客户需要的量,老板只能又再招几百人来解决问题。老板可以说是寝食难安

  后来经过高人指点发现,其实最主要的问题是:领导者没有对一线工人进行培训,他们的观念是“一切都需要返工”;另外专门设立的返工区,更是加深了他们的观念印象;并且建立零缺陷的工作执行标准从生产线上就开始执行。

  所以,问题就全部迎刃而解

  另外一个是案例中传达出的一些观念。即S制冷公司的3N目标,也就是3个NO。S制冷公司严格执行这个目标,所以公司发展特别好。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其实和零缺陷传递的价值观一样的。

  零缺陷的概念对于产品来说,注重源头的缺陷预防系统,强化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宏观控制

  但并不是说只要过程,可以不看重结果。这个概念传送的是既要过程又要结果,结果才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而结果只不过是一个体现,能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就是看过程。

  作者认为匠人精神本质也是零缺陷精神。这个我也很认同。因为只有抱着零缺陷精神才能做到匠人的品质

  最后,引用学者胡适先生的一篇短文,也是本书中引用的文章做结。来说下差不多和差很多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太多人都是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小姐,就是由于这种观念和想法,我们做事总也做不到最好。这背后的意义耐人寻味

  《差不多先生传》

  你知道中国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

  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

  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

  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

  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

  “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

  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

  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

  道:“千字比十 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

  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

  “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

  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

  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

  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

  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玻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

  …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

  …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

  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

  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

  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上面的《差不多先生传》大家都看懂了吗?

  最后希望大家都养成零缺陷的习惯,最主要是从内心里开始接受零缺陷,让自己变的更好,人生更顺利!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二):差不多其实是差很多

  一直以来,我家教育观念是差不多就可以了,小时候上学,爸妈压力不要太大,成绩过得去就可以了;毕业工作赚钱,爸妈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我的观念也受此影响,认为学习和工作差不多就行了。

  在学校的时候,我从来不是努力学生,凭借一点小聪明,学习成绩还能靠前;开始上班以后,这种差不多的观念继续影响着我,但以我2年多的工作经验来讲,我渐渐觉得工作开始吃力,最近更是明显感觉这种差不多的观念不对,做事差不多的态度让我满足现状,进而有些不思进取

  正在我焦虑迷茫之际,遇到了杨钢的这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书里阐述的观点是“零缺陷”,也就是如书名那般,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运行与执行,“第一次”是管理效率,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

  作为一本畅销书,《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经过了多次加印,并一版再版,依然热度不减,说明“零缺陷”这样的观点很受欢迎,当然,也从侧面证明,在当今时代非常需要“零缺陷”,需要匠心精神。我们中的很多人受“中庸”文化的影响,认为做事情差不多就好了,崇尚的是一种不放弃的精神,也就是说,第一次没做好,有可能要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五次、第六次……然而,这样做的结果,不管最终是否成功,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浪费时间和物力。

  杨钢作为中国零缺陷管理的奠基人,也是“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的中国弟子,他在本本书中传达出来的观点,是让我们在做事情开始时,就按照标准去做,尽量不要有过多的耗损。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应该将“一次做对”、“符合要求”作为工作标准,而不是把“差不多”、“下次注意点”、“缺点难免” 作为自己的借口

  希望“零缺陷”这样的观念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深入人心,如果大家都能接受“零缺陷”的观点,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严谨认真一点,那么,未来留给“差不多'的空间将越来越少。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三):节约时间就是要从少犯错开始

  文:薇薇爱阅读

  年初读过一篇《差不多先生》, 什么是差不多先生呢? 估计大家都认识。 他干什么都是差不多就行, 对待自己,对待别人, 对待外物,只要差不多就行了, 何必那么较真儿呢。 以至于最后因为看病没有找对大夫,差不多也是一样的这种态度下,医治无效了。 人们对他的态度也是不大一样, 有的人认为他挺想得开的, 什么都看得开, 最后给了个封号“圆通大师”, 但是这种释然, 可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 却也经常性的存在

  早些年听了一个相声也是跟这个差不多先生一样, 马大哈净闹笑话, 领导让去外地采购,单子上写了个猴头, 但是这猴头去哪儿买呢? 最后采购回来一车的猴子, 说这样的猴头也算符合要求,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了。 需要采购的是猴头菇, 采购回来的却是猴子。 让人哭笑不得。 让去采购附子,结果领回来一对父子, 还非要说是亲父子。 不懂装懂固然是后果可想而知了, 不得不把工作又重新再来一遍。

  生活中类似这样一次没有成功,出了问题再返工的事情屡见不鲜。 因为没有注意到小数点,把数据搞错了, 因为没看清楚截止时间,最后不得不加班加点。 因为没有看好客户要求,结果做出来的东西客户不满意,要求索赔。因为记错了发音,读错别人名字的。 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不论是像上面说的差不多先生,还是下面说的马大哈, 结果都是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看着很多的文章或者体系文件里面的要求, 都是90% 、99% 大于95% 等等, 貌似100%这样的事情,人们自己都觉得很有困难。 可是你想想, 产品出厂合格率99% 那么不合格的1%到了任何一个人那里,对于他来说都是100%的不合格。 很多行业不允许有错误发生,类似航天航空,医学,包括我们经常乘坐的公共交通, 如果晚点了的话, 那么等车的人心情是怎样的呢? 对于他们来说, 晚点率多少没有什么印象, 结果是他们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晚点了。 这个不到100%的差异地方,对于他们来说就相当于100%了。

  这本《第一次把事情做好》让人拿起来读就放不下。 怎样一次性把事情做好呢? 不妨来书中寻找下答案

  提前计划好,少走弯路,少犯错,这样比来回返工要高效率很多, 也自然是大家都喜欢的一个结果。 谁不喜欢和高效率的朋友搭档呢。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四):从质量零缺陷来看企业管理

  从质量零缺陷来看企业管理 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这本书名一开始很容易给人混淆的感觉,以为又是一本鸡汤文,不过欣慰的是它是以中国品质系列为前端,强调质量体系,从质量零缺陷来解读中国制造业的精益求精,从而引申一个企业在管理上的全面发展。 全书通过一个三人密洞寻宝的探险之旅,分析三个人做事、看待问题上的区别不同,从而引申出“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原则及其重要性解释了为何最终寻得宝藏的是汉斯,而并非他人,是他一开始面对任务时的那份从容和果断,对事态的把握和谋划。 更多的还是“零缺陷”博士,通过与三位学生之间解疑答惑的交流,将质量管理的话题,通过各种案列分析,延伸到企业管理的多方面,强调质量管理与质量体制、企业文化、人事管理、问题预警系统、客户需求服务都有着密不可分联系。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上,就是从最小事情做起,用代价最小,建立质量的零缺陷的体系,从而收获最大空间的利润。 零缺陷,不说就说不会出现错误,而是从一开始用心做事,多角度考虑问题,从而更可能地规避人为因素的错误出现,减少在中间的损耗,减少损失,真正做到节约成本,以实现的最大化。 如何才能“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有了深意。这是从高层管理到一线员工,都必须达成的共识和态度,上下同心,才能其利断金。在态度上明确自己要做的事,才能在工作落实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把产品最好,把控质量,才能更好地迎合客户的需求,生产出创造利润的产品。 在企业内部达成一致,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体制,行为可依,有理可据。 质量达到零缺陷,对差不多说不,用精益求精的方式,发挥匠心精神,形成做事的格调,合理地理解客户的需求,发现市场的变化,应对市场的转变,真正做到打败商业对手,占有市场份额。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五):《愿望是美好的,世界是现实的》

  我想你可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也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并且我们中国也有一句俗语跟它很像,叫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而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经常会感受到这两句话的魔力,感慨说的实在太有道理了。

  那么本书讲了些什么呢?简单的来说就是作者认为这两句话是不对的。然后举了很多很多在我个人看来稍微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例子,比如在“预防:先其未然,未雨绸缪”这一章举的第一个例子,用“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来说事,说这个明显是不对的啊,为什么要等羊丢了再找问题呢,而应该在最开始就把羊圈修的坚不可破才对啊,应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嘛!

  诚然,在这里我还是要说一句,我其实是非常同意作者的某一些观点的,比如说做事情要尽职尽责,争取第一次就把事情做的完美,没有一丝瑕疵,这道理当然是这么个道理,我举双手赞成,但是我们回头看看刚才这个例子。拜托,“亡羊补牢,未为晚矣”这句成语的本意明明是在教人出错后应该怎么办,人家根本没有什么提前的意思好嘛!例子多的是,但这个就很不恰当了,所以看起来稍微有那么一点点违和。

  作者的文笔我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用浅白的语言讲道理,你问什么道理?就是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么个道理!

  人无完人,没有谁终其一生都没有做错任何一件事,神都不完美,更何况是人。三国的完美人物诸葛亮北伐也用了六次,最后还没成功。没有人不犯错,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诚然,我们所追求的也确实是作者所倡导的,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第一次就完美,但是,可能么?

  有的时候确实是可以的,说我认真认真再认真,但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有时候事情是拿不准的,不到最后的关头,谁也不知道结局是什么,俗语有言:你只管努力做事,剩下的交给时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完美只是目标,努力去争取足矣,却永远达不到,你见过完美的事物么?

  能做到问心无愧,我认为就够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并是不借口,这是事实。

  最后还是要说,本书虽然可能有我说的一些不足,但愿望确实是美好的,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所有人真的做任何事都第一次就做对了,那么世界可能真的会变的无比美好,没有浪费,没有错误,人间天堂,那真是美滋滋。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六):坐而论道,起而行之---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通篇看下来,觉得作者应该是个讲故事方面比较厉害的人,用叙述的方式,把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的讲出来的方式,恰恰又是我比较喜欢的。

  刚看到开篇的时候,会有种拿错书的错觉。这是工具书还是小说?而且是穿越的仙剑小说。

  因为作者在开篇的时候,就用一篇讲的很好的故事来引读者入局。而且故事讲的很有吸引力。

  这本书,作者主要引入了4个人,其中一个主导者,也就是零缺陷博士。他以相互讨论的方式,引导其他人讲自己的经历,然后做总结,最出通过一些案例来得出结论。

  可能是他的案例的缘故,反而更容易让读者找到共鸣。

  做正确的事,做正确事的人相加其实就是第一次把事情 做对这本书的中心观点。

  就如作者所说: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动作与执行,第一次是效率和结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完事意义。

  世上很多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者把本书的核心流程也作了总结。只要7大步即可。

  为了保持书里内容的有趣性,在这里就不剧透啦,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看书哦!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只是体现在工作中,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里。而思维的局限性和行为的暗示的影响又是巨大的。

  整本书讲了很多案例,

  有两个案例对于而言是最印象深刻的,

  其中有一个案例讲的是,工厂的产品总是会被返工,返工的结果就是工厂不能按期完成生产计划,那这样对于客户来说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工厂的工人由于返工,总要加班,从而没有自己的时间,有抱怨,并且还不能完成客户需要的量,老板只能又再招几百人来解决问题。老板可以说是寝食难安。

  后来经过高人指点发现,其实最主要的问题是:领导者没有对一线工人进行培训,他们的观念是“一切都需要返工”;另外专门设立的返工区,更是加深了他们的观念印象;并且建立零缺陷的工作执行标准从生产线上就开始执行。

  所以,问题就全部迎刃而解。

  另外一个是案例中传达出的一些观念。即S制冷公司的3N目标,也就是3个NO。S制冷公司严格执行这个目标,所以公司发展的特别好。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其实和零缺陷传递的价值观是一样的。

  零缺陷的概念对于产品来说,注重源头的缺陷预防系统,强化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宏观控制。

  但并不是说只要过程,可以不看重结果。这个概念传送的是既要过程又要结果,结果才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而结果只不过是一个体现,能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就是看过程。

  作者认为匠人精神本质也是零缺陷精神。这个我也很认同。因为只有抱着零缺陷精神才能做到匠人的品质。

  书中引用了学者胡适先生的一篇短文,来说下差不多和差很多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太多人都是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小姐,就是由于这种观念和想法,我们做事总也做不到最好。这背后的意义耐人寻味。

  最后希望大家都养成零缺陷的习惯,最主要是从内心里开始接受零缺陷,让自己变的更好,人生更顺利!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七):态度决定全部

  拿到杨钢的这本《第一次把事情做好》,我边看边思索。质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它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看到此书,人们都会连线到自己的生活,从而进行反思。

  我想到两个场景:

  第一个,是近期在网上公众号中发的比较多的几个动图,比如在田地里,之间几台机械有序排开向前走,前面的庄稼纷纷倒下被收进机械中,后面的斗中,玉米或是葡萄等等其他都已有序放好,如果需要粉碎的秸秆也已粉碎撒回大地。亦或是进行播种,农夫们只需端坐车中把手中的秧苗放入面前的小盒子。然后公众号问:请猜这是哪个国家?

  第二个,化工厂突然发生泄漏,英勇的消防员奋力抢险,拯救民众及财产若干,并及时扑灭了险情,新闻中庆幸。“万幸”没有发生爆炸事故。这个就不猜了。

  我们不讳言发展中的问题。但人如果总活在问题中而视若不见,那也就不会再有什么发展。当我们看到有些国家出产的东西就是质量保证的时候,我们不该想想,到底是哪里出的问题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从最初就把事情做好。

  质量零缺陷(照片来自网络)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八):一次就把工作做好

  世界上的每一项工作而神圣的,不要轻视的工作,人的岗位多么的不起眼,多么的无关紧要,只要是身在岗位,就应该对待,人对待工作的决定了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工作是人的天职,工作是人精神状态的,全身心的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人生的价值,也许你的工作能力肯定和承认,也或许你工作没能你所要得的期望,工作日复一日,平庸无聊,单调无趣,但你把工作当成你生命中的使命,就能从中快乐,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将来你回忆你的人生,你将为你的工作经历感到骄傲,为你的人生经历感到无憾。一是用心,二是细心,三是耐心,四是诚信。

  步入社会后,人人都想做点事,也无法逃避做事,做事将伴随我们走完这一生。既如此,就要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做得更好,唯有此,年华不会虚度,人生才有意义。

  一次就把工作做到最好,要有心。或经历、或借鉴、或传授,在岁月长河中,有心人会不断累积做事经验、方法;无心人则被动应付,推一下动一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的钟,有一件决不做两样,做完就了事,不善总结得失。美国总统本杰明·富兰克林每天晚上都会把一天的情形重新回忆一遍,发现错误的事并努力在今后改掉坏习惯。甘地曾说:“如果要改变世界,先要改变我自己”,检视自己的不足、并设法改进,不断超越自我,成功或许就在眼前。

  一次就把工作做到最好,要自信。第一次参加业务考试的时候,我没能及格,事后反思我并不是比别人笨,而是比别人懒。受此冲击,我决心系统学习业务知识。那时有同事参加注册税务师考试,中专毕业且不是科班出身的我鼓足了勇气投入到这场之前一直不敢企及的拼搏中。事后证明,人的潜力是可以被无限激发的。凡事做则会,不做焉能会也?办法总比困难多,组织交办的事不管会不会,接就是,接了就会有法子。组织既然要你做,肯定是相信你有这个能力。如果你都不相信自己,怎么能让别人相信你?

  一次就把工作做到最好,要无畏。敢做要无畏,要有不怕失败的豪情壮志。挫折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再没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年轻没有失败,初冒的新芽唯有经历寒霜才能茁壮成长,“跌倒了也要抓一把沙子”的网易创立人丁磊在演讲中说道:“在30岁以前,我最大的收获并不是赚了两三个亿,而是有过一段亏掉两三个亿的经历。”无畏不因年龄增长而渐渐褪色,身患糖尿病且心脏不好的任正非在1978年创办了华为公司,那年他43岁,在那之前他一事无成。如今,华为已是中国最伟大的公司之一。

  一次就把工作做到最好,要专注。改革开放30年是世俗的时代,人人以物质追求为目标,道德底线被轻易穿越。什么能发财做什么,去年学装修、今年学理发、明年搞养殖,“吃着碗里又想灶里的”,抱着这种心态的人终将一事无成。俗语有云:“业多不养家”,除了吃喝拉撒睡,用来做事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唯有专注

  一次就把工作做到最好,要坚韧。行百里者半九十,坚持就是胜利。“追求梦想的人们啊,已经付出就要准备付出更多”,书中鲜活的事例告诫我们,当你你付出却一时得不到回报的时候报怨放弃,你将被超越或者自我毁灭。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持续不断的付出,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梦想才会实现。成功是抵挡诱惑的结果,伟大是熬出来的。

  把工作做到做好的道理和法则有千万条,绝非一本书所能涵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事做人法则,但万变不离其宗,一次就做好无疑是最有价值的。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九):零缺陷,高效率——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初读书名,我觉得它应该在讲述一个失败许多次的人,第一次做对了一件事情。但是,当我一口气读完后,发现它并非我想的那样。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要表达的应该是第一次做事情就做对、做好。 本书开头以三位国际地质勘察组织的成员到斯芬克斯岛密洞探宝的故事开篇,众所周知“斯芬克斯之谜”有着千古之谜——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见人就让其猜他的谜语,猜对者活,猜错者死。而他的谜底就是——人。 所以,用斯芬克斯命名这个拥有藏宝密洞的岛,不仅凭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指向其谜底。 开篇故事中,以克鲁斯、德普、汉唐三个人的探秘故事为讨论话题。 克鲁斯:要求自己做正确的事,只是解决了“头脑”问题,但是他并没有解决工具和方法的问题; 德普:习惯于“正确的做事”,但也只讲求章法,不注重效率; 汉唐:第一次把正确的是做正确的人,他不仅讲究价值观和方法论,而且还讲究效能,汉唐实践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法则。 之后,书中对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进行了解释——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运作与执行,“第一次”是效率和结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完整真义。 接下来,“零缺陷”博士让三个学生分别对此事中的三个人的行为进行分析。 在三个学生分析过后,我们可以知道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秘诀—— *首先,要清楚地确定自己想要什么,要做什么(确定结果) *其次,对全部过程中需要的活动与资源进行规划(分析过程) *然后,对可能出错的几个关键要素事先防范(控制输入) *一旦出现错误,则坚持“不害怕、不接受、不放过”的标准(建立标准) *建立团队合作与协同的模式(团队协同) *在变化中总结经验,随机应变(随需而变) *最后,及时准确地到达预期的目标(一次做对) 而本书的作者杨刚先生,作为中国零缺陷管理奠基人、克劳士比中国学院创始人兼院长、畅销书作家。他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贯彻了他的管理思想,之前两次出版,销售火爆。 本书开头的故事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后来作者表达自己的思想做铺垫。而且作者对于文字、结构、层次和节奏的把握比较到位,同时又融入了许多时代管理的话题,生动演绎了如何打破心灵束缚的过程。 读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后,我好像懂得了许多。过去都说有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改正。但是,这种思想也让人对于做一件事情不会尽全力,而是想着补救。 好书无需多言,打开这本书—— 你将开启一次颠覆思维与认知的奇妙之旅; 你将加入一场对工匠精神和工作哲学的激烈讨论; 你将了解一项2025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关键法则。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十):品质的追求从第一次开始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做对,是一种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虽然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就先把退路想好、把补救的方法想好并没有错,错误的是我们常常以此为理由对某些事情不太认真,因为知道一旦发生了纰漏还有补救的办法,结果是本来可以一次做好的事情常常要做很多次,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精力。

  工作可以很忙,但忙得要有价值,而不应该把精力浪费在只是忙着制造错误或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一个人要想树立起自己的个人品牌,对工作极度负责的态度是不能或缺的。不管你的工作是怎样的普通,都应该以一种艺术家对待自己作品的严谨态度来对待。当额外的工作降临到自己头上时,我们不妨视之为一种机遇,让自己有了一个更好的平台来发挥自己的才能。这须要长期的实践并不断从成功失败中终结经验教训,吸取其中的“营养”用于自身的行动中,使成功的感觉不断输入潜意识中,这样你做事情就会有更大的把握性,就会把事情一次性做好。但切记不要孤意追求一次性把事情做好这一理想目标,把握不好它会对你照成心里伤害,尤其在心里不成熟阶段。只要每次争取把小事不断做好,你就会有相当把握性每次都能把事情做好。《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第一章为读者讲述了三位地质勘察组织的成员到斯芬克斯岛密洞探宝的故事。

  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代价最小,质量最高,收效最大。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哲学,是实现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第一法则。

  书里阐述的观点是“零缺陷”,在当今时代需要匠人精神。如果我们在第一次工作中没有做好,就有可能要做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这样的结局,在很大程度上看,都是在浪费时间和人力物力。

  作者杨钢是中国零缺陷管理奠基人,克劳士比中国学院创始人兼院长。作为畅销书作家,其主要著作包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质与量的战争》、《零缺陷智慧》、《零缺陷大道》、《零缺无陷》、《质量无神》、《质量无惑》、《零缺陷漫画》等;主编并翻译出版了大型系列丛书《克劳士比经典译丛》(12本)、《质量管理经典译丛》(6本)和《现代质量工作应知应会译丛》(6本)等;同时还出版了一系列音像制品,包括《零缺陷管理之道》(北影)、《质量不花钱》(北影)、《现代质量经营新思维》(时代光华)、《削减质量成本》(时代光华)、《质量经营》(山东卫视)、《工作零失误》(吉林音像)等。

  这本书装帧精美,精装硬皮书,是一本比较高档豪华的读本,阅读舒适,内页双色印刷,重要的文字比较突出,说明对事业的追求尽善尽美,把工作做好做对。这是一本畅销书,已经多次加印,并一版再版,而依然热度不衰,还被盗版商盯上,市面上出现多种盗版书。所以,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我们买来阅读珍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