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收藏家》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收藏家》读后感10篇

2018-04-08 20: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收藏家》读后感10篇

  《收藏家》是一本由[英] 约翰·福尔斯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收藏家》读后感(一):小说现实淋漓的展现

  把年轻貌美的女孩子长期关到地窖里做性奴这样变态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没有。每每看到这样的报道,都有不寒而栗感觉,因为不知道人性究竟可以丑恶到什么地步才能做出这样罪恶行为

  通常,人们看到的都是事件表面,也许只是一个短短的报道,看过后没多久,也许就会忘记。可是做为被害的女子,她们曾经历过怎样屈辱可怕日子,人们除了给予适度同情,又能怎么样呢?毕竟,每一天阳光都还是会照样升起,能够正常享受阳光的人,怎么能够感同身受处于无边恐惧人的心情

  英国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收藏家》,里面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残忍故事

  一个从小寄人篱下内向孤僻的税务所小职员,因为突然中了一笔巨款,于是像从前喜爱收藏蝴蝶标本一样的“收藏”了年轻漂亮的女子米兰达。他把她关在地窖里,以自己认为正确方式爱着她,她是他的全部,所以他不能放她走。当然,他没有把米兰达当成性奴,他努力装出文质彬彬样子来掩盖自己强烈自卑无能,而一旦被揭露,立刻恼羞成怒,露出凶残的本相。

  故事一开始以男主人公弗雷迪的口吻向我们展示着这样一个残忍的故事,一边读一边纠结,替被害的女子难受,而我又终于忍不住对结局好奇,提前窥探了一下,渴望像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小说那样,也许天降奇迹,她获救了呢?而事实却是一段时间后她死了。这结局倒米兰达的结局倒不意外,变态男子原本想逃跑,却无意中发现了米兰达的日记,于是对女性有了更深的憎恨,又准备对下一个目标下手。啊,这多出来的一段,真正是读者倒吸一口凉气的开端。可是你能说是作者的残忍吗?不是,这就是现实。

  仅仅读到这两部分时,我以为作者创作的不过是一个有噱头的人间惨剧,然而当弗雷迪的叙述告一段落而转为米兰达的日记表达时,我才发现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这本小说中蕴藏着福尔斯深刻的创作意图,正如我读过他的《法国中尉的女人》那部小说所受到的震撼一样,作家是非聪明地将自己对于世界文学看法融入到故事中,他的故事从来都不是流于表面,而是自有一番深刻的思想在其中。

  《收藏家》是福尔斯的处女作,1963年一问世立即成为英语国家的畅销书。他通过一个心理扭曲男子对艺术女性米兰达的绑架囚禁,来揭示西方社会自我幽闭和灵魂扭曲的现状。从故事层面看,这个自小没受过什么良好教育亲情关爱的男子所展现出来的人生轨迹,正是他后来对于他人与社会的报复源头。其次,他又恰好是个暴发户,精神上的贫瘠使他对于艺术与美有着相当强烈的仇视心理,通过他与米兰达的对话就可看出,他思想极为苍白,没有办法与米兰达进行精神上良好的沟通,而这使他更为自卑与愤怒。他通过限制她的人身自由,扼杀她的精神世界实现个人的自我控制欲,一步一步,将她逼入死路,却仍陷在自己的偏执中而不自省。其次,这个案例也是作者将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精神欺凌,将女性看作物品这个问题的揭示。再次艺术与极端科学抗争,对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从创作背景时代来看,这部小说所表达的对科学禁锢艺术的忧思是最为沉重的,而作者给出的令人沉重的结局,也充分说明,这样的悲剧,是不可能一下子就结束的。

  无论从哪个角度解读,这都不是一部轻松的小说,它过于沉重,以致你没办法一下子从故事中抽离出来。

  《收藏家》读后感(二):读约翰·福尔斯《收藏家》有感

  人世间的恶行莫过于美好的摧折,这是我们之所以对罪犯充满厌恶与鄙弃,却又同情刺死辱母者的原因。犯罪者固然犯了罪,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但是其中有些人只不过是被生活逼上梁山”,犯罪行为是他们最后的反抗,比如《白夜行》中的亮司与雪穗。但《收藏家》的主人公却是真正的穷凶极恶之徒,虽然外表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小资产阶级,但在他的心中兽性膨胀,充满对欺凌弱小,霸占美好的渴望。

  读这本书,好像手里被塞进一把锋利手术刀,被作者牵引着,一点点打开主人公的胸腔,检视着他丑陋的发育畸形的内脏。

  主人公弗里迪·克莱格原是税务局的一个小职员,近乎变态的迷恋着女艺术学生米兰达;由于阶层不同,以及内心的自卑,他敢做的就是偷偷的盯着她,在梦中幻想与她恋爱结婚。突然有天弗里迪买的彩票中奖了,七万多英镑。暴富起来的他立即辞掉了工作,为了防止乡人的打听更是举家搬到伦敦。但是弗里迪总疑心伦敦人看不起他,暗中耻笑他不会花钱,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罢了。随他一起来伦敦的姑母,和患小儿麻痹的表妹是他最亲近的家人了,他父母双亡,由姑姑家抚养成人,但理解他的姑父也已去世,他对这仅存的两位亲人没有什么感情,甚至暗自鄙夷着她们。弗里迪对美有着渴望,但是囿于阶层、经济的限制,并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甚至可以说,除了他姑父给的一点鼓励之外,他基本上没有受过美育,对于怎么样对待美也没有正确的认识,他只想着占有。他对美的感知萎缩到只剩下对米兰达的迷恋,就像对制作蝴蝶标本的迷恋。

  他把米兰达看做捕捉到的一只从来没有见过,不知如何处理美丽蝴蝶,愉悦满意地观看着她的挣扎。他悄悄地跟踪了很久,在一个雨夜下手,用一个拙劣的谎言和迷醉剂,像他捕捉蝴蝶那样,捕捉了单纯善良女孩。他满怀喜悦的载着他幻想中的爱人,关进了早已准备好的牢笼之中。他与她相处,忍受她的无礼与指摘,接受她各种要求,似乎极其爱护她;但其实,不过是另一种形式地观看蝴蝶在毒物瓶里的死亡。她恐惧,绝食,试图逃跑但失败了,要求洗澡、新鲜空气自由;但在弗里迪建造良久的牢笼里,她的挣扎是如此软弱无力,连一道锁一扇门都打不开。她只是徒劳无功的耗费着精神与生命,在狭小的地下室里绝望地一次次突围。作为个性无能者,他欣赏米兰达的肉体线条颜色,却在她袒露自己的身体之后恼羞成怒并最终促成了最终致使米兰达死亡的肺炎。克莱格因为自卑,古怪地近乎乖僻地秉持着道学家们的古板观点,厌恶着与他人调情的女人,鄙弃轻浮佻薄之人,因而否定肉体的欲求,拒绝生命的鲜活,他最爱的是观赏整齐划一的蝴蝶标本。他是爱“美”的,这是之所以他制作蝴蝶标本,捕捉米兰达的原因。而米兰达没有被做成标本,是因为,弗里迪所要的不是米兰达的躯体,而是他所羡慕而且嫉妒的米兰达的风度与格调。

  《收藏家》读后感(三):禁室培欲题材的翘楚

  英国当代文学大师约翰•福尔斯凭借《收藏家》一举成名。他的作品往往洞察人性幽微处,备受斯蒂芬·金、尼尔·盖曼在内的诸多文学大师推崇。《收藏家》讲述了一个喜欢收集蝴蝶标本、虚伪懦弱的税务所小职员弗雷迪,因一次意外中奖得以买下一套乡间别墅,囚禁了他窥视已久的女大学生米兰达的故事。

  鹦鹉史航曾说:“《收藏家》是一切禁室培欲题材的影视舞台剧的翘楚,如果不是源头。《捆着我绑着我》,《恋爱的犀牛》,都不错,可我永远难忘这个中彩票的绑架自己女神的税务所小职员。”

  以下文章节选自《收藏家》里弗雷迪绑架米兰达的过程,不妨让我们来看看文学大师约翰·福尔斯是怎么描写惊心动魄的一幕的。

  《收藏家》读后感(四):被禁锢的人性悲剧

  若是单从书名来看,这本由约翰•福尔斯创作的《收藏家》,其实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下意识认为书中主要是介绍各种热衷于收藏的人,包括他们的藏品和有趣的收藏经历。然而翻开书才知道这是一本小说,上演了一出有关自由与禁锢的人性悲剧。 穷职员弗雷迪性格孤僻,跟亲戚朋友早已断了往来,几乎与人隔绝,压抑的内心无处宣泄,只能寄托于收集蝴蝶标本。他喜欢将鲜活的蝴蝶做成标本,并为它们摄影留念,这种残忍行为或许给他带来了些许快感,让他逐渐滋生一种阴暗畸形的心态。不曾想风平浪静的生活因为中奖而彻底改变,弗雷迪瞬间翻身成土豪,有了钱他总算能一尝心中的夙愿。 没有任何人知道,他是多么的迷恋艺术生米兰达,却因自卑不敢靠她太近,只能默默窥视她的一举一动。直到巨款的来临,他看上了一幢带有地下室的房子,总是知道该如何把米兰达请来做客。在此之前,他必须把地下室重新加固,并根据米兰达的喜好装饰布置,确保米兰达能爱上这里,爱上与他同居的生活。一切准备充分后,他就开始了绑架计划,就像收藏蝴蝶一样,把米兰达收藏在地下室。 以上便是故事的开端,从弗雷迪的视角看去,尽显收藏家的冷漠残酷。有人说“收藏家都是痴迷的恋物癖”,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放在弗雷迪身上,此话不假。对他而言,米兰达与蝴蝶毫无差别,只是被鉴赏的对象,所谓狂热的爱,仅仅停留在表面,爱她的天生丽质,爱她的艺术气息,却无法融入她的精神世界。这种对女性物化的盲目追求,让弗雷迪相当偏执,内心极度扭曲,一旦米兰达表现得与常人别无二致时,弗雷迪就会完全崩溃,犹如一件完美的收藏品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因此,当米兰达为了逃出去而故意诱惑弗雷迪,像下贱的娼妓勾引正经人时,他被这种行为彻底激怒。偏偏他自己又是个性无能,面对米兰达的讥笑嘲讽,内心的兽欲呼之欲出。他为自己接下来的所作所为找好了充分理由,然后脱光米兰达衣服肆无忌惮的拍摄裸照,享受着独特的快感,毫不在乎米兰达的身体状况,甚至看着她慢慢失去生命气息…… 而从米兰达的视角看去,我们会发现这两个人物都是悲哀的。米兰达出生于富裕家庭,接受过高等教育,在追逐艺术自由的同时,也享受着人身自由。可是被囚禁在地下室之后,她从身体到心灵都被束缚住,唯有逃离才能摆脱禁锢,重获自由,但她失败了。同样的,弗雷迪看起来很自由,肆意玩弄着米兰达,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但他一直把自己囚禁在那个压抑的世界,心理的病态让他永远走不出那间阴暗的地下室。 作为约翰·福尔斯的处女作,《收藏家》充满了自由与禁锢的对峙,以及对独立和自由的追寻。尽管书中渲染的恐惧气氛,让人不寒而栗,这场因爱而生的人性悲剧,却更让人震撼万分。

  《收藏家》读后感(五):这本书告诉我应该放弃绑架囚禁女神的想法

  偶然看了这本约翰福尔斯的成名作《收藏家》,被剧情给吸引进去了,很精彩。据说他还有一本《法国中尉的女人》也很有名跃跃欲试了。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普通男人因为中了彩票大奖,然后开始策划绑架他一直魂牵梦绕的女神,以及后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样的情节开头设定满足一个男人的各种YY的想法,当然让男人欲罢不能了。从女人的角度看了开头的剧情之后,也会想着也许可以从这本书学到一些被绑架之后的逃生技巧。所以本书的开头就注定吸引大量的读者。

  很有趣的是前半部分是从这个男人的视角来叙述的,而后半段则以这位女神的日记的形式呈现。同一段故事让我体验男主女主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让男女主人公都显得更加的饱满。这个技能今后可以应用在自己写的小说上哦。

  这个故事因为能体会到两个人每一个行为的心理动机是如何的理所应该的发生的,让人有一种宿命感,这样的悲剧似乎一开始就注定悲催的结局,而男女主角刚开始都以为事情会往好的方面发展

  收藏家,这个 书名让人以为是古董收藏家,然而,这是一位蝴蝶收藏家,因为小时候制作标本被夸奖还获奖了,所以这个爱好陪着他成长,也让他有一种想要保藏美好事物愿望,这也包括她心爱的女神,他有一颗纯洁的心,从他收藏蝴蝶可以看出他是一只视觉动物,他只要看到女神的各种美好就够了,一些跟性有关的事物他不敢想也很痛恨,这是一个多么扭曲的爱情观,也许是因为从小失去父母导致的,也许是因为觉得养他长大的姑妈不够友好,所以就把所有的美好都寄托在她的女神身上。

  插播一个小常识,氯仿有麻醉作用,四氯化碳也能麻醉,就是人们常说的CTC。从这本书可以学到一些绑架的技巧的,还能学到一些绑架之后的注意事项,比如准备一个地下室,把车后箱打开跟绑架对象说,你好,你能过来看一下么?我撞了一只狗,然后用麻醉药捂住对方的口鼻,顺便把对方放进后备箱,如此方便哈!至于为什么要准备地下室,那是因为地下室隔音效果比较好,也比较不会被搜查到。

  插播一段暖心的话:我是你的囚徒,但你希望我做一个幸福的囚徒。平日里当你喜欢上了对方,你的思想就会是对方的囚徒,你会因为对方的举手投足而做出各种反应,这也算是一种囚徒,虽然男主囚禁了女主,但是他的举动却被女主所囚禁。男主确实希望能永远看到女人的美,但要因他而美,不能是因为别人。

  “不管怎么说,我不能尊敬任何仅仅是为了讨好我才去做某件事情的人,尤其是男人,我们希望他因为相信那些事情是对的,所以才去做”女主的这段表达很好,当我们要追求某个女生,我们会去做女生喜欢的事去讨好她,但是从她的角度来看,你的行为是为了做给她看的。更高明的做法是,你要真心的去喜欢女主喜欢的事物,然后真心的去研究去学习去成为那方面的能手,哪怕你真的是为了她,但是你就是不表现出来,而是让她知道你是发自内心的去喜欢她喜欢的事物,甚至能给她在她的兴趣方面一些指导。

  如果你遗爱的名义囚禁她,她就敢对你施加压力,真是有恃无恐啊,生活中的爱情就是这样,都说爱情要包容才能长久,但是一包容过度就是纵容,当对方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儿你也不指正,今后有你好受。

  “如果你仅仅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那髌骨意味着感情不深沉。”话是这样说没错,但是不善于表达总归是个缺点,一定要好好努力啊。

  男主认为女主甚至做哪些别人做起来难看的动作,比如打哈欠,伸懒腰,也显得十分娇媚。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或者说被爱冲昏了头脑,但是也有一种可能,就是世上真有连便秘拉屎都很优雅的人,就是人比人气死人,我们一定要设定高目标,让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符合最优雅的标准,这样一来,哪怕一些别人看来难看的动作你都可能做得更优雅一些,那是多么大的人格魅力呀,然而生活中好多人为了一点儿放松简直是自毁形象,比如穿拖鞋、驼背、放屁什么的。是啊,对于有些人,不要自毁形象已经很不错了。

  男主不能像朋友一样对待女主,是啊、试问那个人初次恋爱会很自然的以朋友的状态去相处,特别是碰到自己的女神。

  插播一个比喻:“你知道你是怎样说话的吗?你知道雨水是怎样使什么东西都褪色的吗?你说起英语来就是那副德性:一张嘴,就使它黯然失色。”这个我真的躺枪了,我说话就是有这个臭毛病,再牛气的东西都被我说的黯然失色,给小朋友讲一下作业都会把人说到人家想睡觉。请叫我催眠师。

  被迫的誓言是不成其为誓言的。这句话会让那些因为被迫而发誓的人因之而产生一些自我安慰。生活中何必那么多誓言和保证呢?既然未来总是不确定的。

  女神虽然是女神,但是女神也是人,她也是热爱生命,不想死啊。她已经告诉自己,就算被奸污了,也不要反抗,为了活着。当尝试着激发男主的忏悔之心无效之后,最终她只好尝试以色诱的方式来讨好男主,然而男主却更加的排斥女主了。这对女主来说真是让她更加的绝望了,到处都是碰壁。

  虽然你绑架了她,你满足了她所有的要求,除了自由,但对她来说,活着,像这样活着,真是虽生犹死,那死一样的寂静。还是太可怕了。连一点声音也没有。所以爱她就放开她,不要绑架她,她受到的伤害你真的体会不到。

  女主有一种“身份高贵则责任重大”的想法,这让我想起蜘蛛侠还是蝙蝠侠的一句名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生活中,高看自己的人就会多包揽一些责任吧!那些认为自己没有责任的人是否意味着他们看轻了自己。

  “去表现生活的本质,而不是生活本身”这句话如何理解,希望有人给我些解答。在我看来,是不是说,我们要注重人的感受,而不是只是呈现生活。

  “我十分恨他,倒不是因为我热恋着他,而是因为他似乎属于我,结果没有得到我的允许就远走高飞了。”生活中,如果有个朋友对你好,追着你,忽然他就消失了,你会觉得若有所思,你会觉得它是属于你的。就是这么神奇,有时候这样的贪婪的不想失去的想法会让你试着把这种友情转化为爱情来经营。从这个角度看,你追一个女生可以先不要以追求的角度去追,以朋友的角度去跟她交往,也许更有机会,因为你们的地位更平等一些,平等更容易滋生爱情。

  女主喜欢自由,不喜欢生孩子,欧洲生育率低的原因可见一斑。

  重点:这些是女神喜欢的老男人让她喜欢的那些优点,男士们睁大眼睛来学学,我挑几点总结一下:1不要表现出过分的热情。2永远去创造,马上付诸实际行动。3不应该羞于表达出你深刻觉得的情感。4不要妥协于自己的出身阶层。5不在小事上浪费时间,应当严肃地生活。这让我想起那句话“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老男人和女神下棋故意输给女神,有时候,失败反而成了胜利。说的多好,你赢得她的棋赢不了她的心又有什么用?

  书中推荐的书《麦田里的守望者》《理智与情感》《巴巴拉少校》《天方夜谭》《爱玛》《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顶楼上的小屋》

  白蜡树一尺高的时候,就已经是白蜡树了。有时候先天的优势我们是抹杀不掉的。

  当你不想给予的时候,人家会生气。倘若你坚持要给,他们又会恨你。

  我把镜子放在她嘴上,没有蒙蒙的水汽。她呼吸停止,死了。这是试验她是否还活着的一个办法,又学到一个新技能。

  男主本来想和她一起埋葬,却看到一个乡村菇凉,然后打算把她当成自己的下一个猎物,不过他也体会到不要再去找那种看似高不可攀的女神了,阶层差异太大是个很难逾越的鸿沟,这次他的猎物是一个看起来更般配的女子,我祝他成功。想起那句忠告:不要去证明你有多合适,而是要去找那个合适的人。

  如果你企图靠绑架女神来拥有她,那么最终可能是她生病了,而你却不敢去叫医生,然后各种药的试过也不见起色,然后她就死了!然后你还要处理尸体,太麻烦了,还是放弃绑架女神的念头吧。

  《收藏家》读后感(六):雨轻风色暴

  米兰达曾经总结了自己在G.P.影响下产生的新习惯,其中有这样一条:

在政治上一定要偏左。因为社会主义者是唯一关心民众的,尽管他们也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他们毕竟是想把世界改造的更好一些。

  缘此,米兰达热心公益事业和社会运动,她募捐,她游行,她示威,她甚至在被囚禁期间还要求克雷戈给反氢弹运动和慈善组织捐款。看上去真像是个好人。可惜,她根本不是真正地关心真正的民众。

  米兰达只是在居高临下地施恩于她自己想象出来的民众。阿尔及利亚战火中的难民,刚果吃不饱饭的孩子,还有广大穷上不起学的贫儿——这些都是米兰达抽象出来的待救群体,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则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乏者得我”给米兰达带来了一种精神上自我满足的快感,更重要的是,她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成为了米兰达划分阶级的一种准则。她认为克雷戈“应该把大部分钱都分给别人”,为此她极力劝说克雷戈,试图“使他羞愧”, “好把钱分散出去”,这样就可以“把钱用于人民真正需要的地方”。克雷戈敷衍过去了。由此,米兰达鄙视克雷戈所属的“新人”阶级(即暴发户),并且认为他是“真正的吝啬”,是一个“真正的囚徒”,是“他那个充满了仇恨的、狭窄的世界的囚徒”。

  米兰达再次搬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人民”概念,她根本没有意识到克雷戈也是、至少曾是那个“人民”里的一员。克雷戈自幼丧父,母亲又跟人出走,他由姑姑一家来抚养长大。天有不测风云,家里的顶梁柱狄克姑父中风去世了,于是他便只能和安妮姑妈、患有小儿麻痹症以至难以走动的梅珀尔表姐相依为命,日子很艰难,克雷戈根本不能妄想得到多么好的教育。即便早早工作,他家里依然困难,甚至他购买的最终使其赖以一夜暴富的彩票都对他都颇有负担,他的同事里有人还得合伙购买。

  即便了解了克雷戈家的情况,米兰达都完全没有想起这也是待她拯救的“人民”之一。正相反,米兰达觉得这类人“鄙俗”、“悲哀”、“沉闷”、“迟钝”、“毫无希望”。因此从根本上来讲,米兰达是虚伪的,她根本不关心民众,她关心的是自我满足的精神快感和道德、阶级上的优越。一旦她真的接触到底层群众的代表克雷戈时,她眼中就只剩下了鄙夷。

  米兰达如鄙视克雷戈这类人的一大原因是他们居然需要金钱。米兰达所崇拜的画家P.G.认为,“诚实的贫穷是一种身无分文的、庸俗的富足(这里的庸俗让人摸不着头脑,疑似误译)”;“贫穷逼迫人们去培养好的品德”,“一种最美好的品德应当是脱离了金钱束缚的人”。

  对此米兰达完全同意。虽然米兰达自己也承认,她“还是需要钱”,但她觉得“这是错误的”。她钦佩G.P.和“好几位这样的先生”,他们“只要有钱买绘画用品,吃粗茶淡饭,每年度一次假就够了”,“他们生活在世界上不是为了金钱”,“他们有钱就花一点,没钱就算了”。

  这就叫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两个晋惠帝眼中活着只为钱的人,未必就是阿巴贡或葛朗台式的人物,他们更可能是祥子,是闰土。米兰达根本就不知道她那些“只要”和“花一点”对于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穷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也根本没有任何同理心,足可见其对所谓人民的关心之虚伪。

  G. P.和米兰达都厌恶克雷戈这类他们谓之曰“新人”的暴发户。暴发户可能的确惹人讨厌,或许他们庸俗、低级、跟风、虚荣、爱炫耀,但大多数情况下各阶层对他们的厌恶并非出于这些缘由。对暴发户原处的下层阶级而言,他们嫉妒别人的一夜暴富,渴望自己也有翻身的机会。而现在暴发户所跻身的上层或中产阶级,同样的,他们也嫉妒暴发户地位的飞速跃升,而且害怕他们抢占自己已有的特权和地位。

  为了维护自己的有利地位,处于高层的各个阶级曾经开发出一系列方案来隔绝下层阶级,比如血统和资产。而在米兰达这里,则是金钱观和艺术观。上层阶级往往还会垄断其方案的解释权,比如在不同时空里,这血统有时属于王侯将相,有时又属于贫农佃户。米兰达也同样垄断了艺术的解释权,在她眼里,只有自己认可为艺术的艺术才可以称之为艺术,只有认可了自己认可艺术的人才可为上等人。

  莫奈、梵·高、毕加索,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莎士比亚、奥斯汀、塞林格——这些是被米兰达“认可”的艺术家,所以能欣赏其人其作的便是上等人,而克雷戈完全不了解这些东西,因此在米兰达眼里,他是个“空洞的废物”。

  克雷戈并非是个木头人,他也有自己的爱好——收集蝴蝶。而在米兰达眼里,这完全算不得艺术,只是“一点可怜的兴趣”,所以克雷戈依旧只是个下等人,是个凯列班一样的怪物。这不禁让人想起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那种在是艺术与非艺术之间产生的巨大的悲剧与荒诞。

  米兰达自称自己养成的新习惯里这一条看来就有些讽刺了:

不要和你的出身、经历妥协……不管你是什么阶级出身,都应该摒弃这个阶级自身的弱点。因为阶级的界限是原始的、简单的,也是愚蠢的。

  对了,凯列班,米兰达给克雷戈起的外号是这个。这种互文手法很容易就让人联想起了莎翁的《暴风雨》,其实,文本中米兰达还读到过它。莎翁的原著里,米兰达和他的父亲普洛斯彼罗,本质上就是上层人物——殖民者。而他们所困居的岛屿的正主,凯列班,则丑陋、无知、无耻、下流,这殖民者(上层)眼里土著人(下层)的写照。莎翁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凯列班试图强奸米兰达的情节,这无疑给了殖民者奴役土著居民最好的借口——我们是有资格凌驾于你们头上的,因为你们有罪。在本书的米兰达这里,这罪则是看重金钱和不懂艺术。

  莎翁的《暴风雨》中,一个很关键的对立因素就是囚禁与自由,普洛斯彼罗、爱丽儿、米兰达、凯列班……所有的人都被囚禁,都在追求自由。而这本《收藏家》,也是一个关于囚禁与自由的故事。

  《暴风雨》中的凯列班与克雷戈的角色正好相反。凯列班企图强奸米兰达,因而被他的父亲贬为奴隶,失去了自由。而克雷戈为了让米兰达爱上她,将米兰达囚禁在了自家的地下室中。最大的讽刺在于,克雷戈没有性能力,这可能是他精神异常的根源。

  失去作为男性的功能,就等同于将克雷戈排除出了男性的范畴,而在一个男权社会中,这更意味着剥夺了克雷戈作为男性将拥有的特权。所以克雷戈对米兰达的爱情,可能与盖茨比一样,是出自对权力的渴望。通过征服一个阶层高于自己的女性,克雷戈就能重新获取本有的权力。

  本书的视角转换也很有意思,第一部叙述者和视角均为克雷戈,仿佛十分自然;第二部转换到米兰达,才让人发现原来克雷戈这样“庸俗”。

  此书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亦值得玩味。在第一部克雷戈和米兰达的对话里,米兰达所有的话语都有引号包围,而克雷戈却从没有引号。这种奇妙的对比凸显了克雷戈怪异的谦逊和米兰达的傲气,亦对二者精神上的地位有所体现。

  《收藏家》读后感(七):践踏,以爱的名义

  印象中的英国人,自大、傲慢而保守。和他们打交道,你会感受到精致的表面的尊敬,同时还有他们内心的铜墙铁壁。

  对于英国文学,我也猜测大抵如此,不指望那些刻板教条下,能写出什么可读的东西。

  不过,这其实是在并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而且还有少部分失败的阅读经历下的粗浅体会。近期读了一些书,这种印象大为改观。

  人,经常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开朗乐观的一个人,可能会在深夜哭泣。古板教条的一个人,可能有狂野惊悚的内心。我们绝不能从表面去猜测一个人的全部。正如,一个表面宁静的古堡,内部可能正在进行着肮脏的罪恶。

  当一个完全不了解的人,刚刚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和在他深入阅读之后,多半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从封面到标题,这本书都像是一本自然科学型的书籍,美丽的蝴蝶在封面上扑打着翅膀。可是读上一段,就发现原来如此。原来这里隐藏着这么深的秘密。

  当我得知了真正的内容后,我最关心的,是这本书成稿于什么年代!是什么启发了作者写下这样的文字!

  本书的作者约翰·哈尔斯,对于熟悉英国文学的人来说不算陌生,他的一篇改编成电影而驰名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广为人知。不过,《收藏家》这本小说,也是他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作为处女作,正是这本小说,把他带入职业作家之途。

  可能,在现代,小说所表述的内容,我们已经经常在网络见到类似报道,也有很多类似题材的影视作品。但是,如果你知道这部小说成书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相信每个人都会非常惊讶,甚至会怀疑,这部书是不是类似题材的鼻祖。这个还有待研究。

  不管是发生的真实事情还是虚构的故事,看到类似的事情,总会使人震惊,看到发生的过程,总会使人压抑。

  作者为此找到了一个平常人忽略的但是很贴切的比喻,这种以爱的名义实施的囚禁,就如同捉住自由飞翔的蝴蝶,关进盒子里,杀死,做成标本,然后去欣赏它的令人震颤的美丽。

  小说的人物组成很简单,主要角色只有两个,其他都可以忽略不计。

  弗雷迪,作为一个没有受到过良好教育,底层的、潦倒的税务所小职员,美好生活对他而言只能是一个梦。虽然一直暗恋着美丽的姑娘美兰达,但他知道那种结合永远都不能够实现。生活中,能够为他所控制的,就是抓住天空中飞舞的蝴蝶。

  美兰达,受过良好教育和艺术熏陶,活泼开朗而又带着小女生脾气的女孩。生活中,有快乐、有烦恼,但那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所有一切,都在小职员获得了一份大奖之后改变了。

  “没有创造力(思想)的人获得创造的机会(金钱的力量),等于坏人(巨大的破坏)”,囚禁中的美兰达这样写道。

  很多人把这个故事看作是阶级的对立。但是如果认真看一些结尾,可以看到,当一个人产生犯罪的欲望之后,往往是无差别的伤害。

  准确的说,这是一部独角戏,蝴蝶可能美丽,可能是珍品,但都无碍结局。生活中,这种以爱的名义实施的践踏,少吗?

  《收藏家》读后感(八):收藏家——美丽蝴蝶的收藏家

  哎,突然觉得有点悲催啊,这几天看的书都是阴暗恐怖令人起一身鸡皮疙瘩的类型啊,尤其是我这种大白天连恐怖片没人陪都不敢看的小女生诶(虽然她们评价我在平常是一个糙老爷们一般的存在)。 一个是孤僻默默无闻的银行小职员弗雷迪,一个是青春活力漂亮的少女米兰达,两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一朝走运中大奖,买了别墅买了旅行车尾随米兰达将其掳进地下室从而开始囚禁的同居生活。 弗雷迪是一个会犯罪的人吗?他虽然孤僻、自卑、无趣,一直重复着单调乏味的生活,虽然一直压抑着对米兰达的渴望却也不曾进入过她的生活,连个过客都算不上。如果没有那比巨款,他这一辈子估计都会这么暗暗的注意着米兰达,直到她工作结婚甚至是离开这里。那么,这样就是说“金钱是万恶之源”啊,一个普通人手里有了权利欲望也跟着一起膨胀,做什么都有硬气,就像是现在社会上很多手里有点权利的人都会因公谋私,上到官员腐败贪污,下到职员各种节日收购物卡啊,出差各种花费报销,甚至学校食堂一声甜甜的阿姨都能换回来两块鸡肉而不是鸡骨头,啧啧。 不要看弗雷迪一声不吭,孤僻又无趣,可人家的脑子好使啊,在刚得到这比钱,刚看到别墅,刚看到地下室的时候立马就有一个计划:收藏米兰达。在掳走米兰达之前,人家还很细心的改造了别墅的室内设施,与被囚禁者换位思考逃跑方案(哥们儿,你腻害!棒棒哒,给你36个赞赞哦),这份谨慎,这份心思,真的让他的形象一新,就像是一个玩具塑料刀一下子变身成吹毛立断的利器,脑回路都不一样了,朋友笑说,真真应了那一句“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被囚禁的米兰达当然并不甘心被囚禁,无时无刻不想着逃走,愤怒,绝食,到后来虚与委蛇,但是这些都没有逃过弗雷迪的法眼——毕竟有钱后的他智商也蹭蹭的往上蹿。弗雷迪虽然是别墅的主人,囚禁米兰达的主宰,但是他却用奴仆一样的态度服侍着米兰达,在囚禁她的前提下,为她提供书籍,提供各种油画,买各种华美的衣服,甚至是钻石项链,而他所做的一切就是让她爱上他。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剥夺她人身自由、既不英俊也无才华、古怪低俗又唯唯诺诺的人她又怎么会爱上呢,尤其是她心里还有一个G.P。 《收藏家》,弗雷迪确实只是一个收藏家,他会收集各种美丽的蝴蝶制成标本,他只喜欢这种永恒的美丽,这种只属于他一个人的美丽。而米兰达,米兰达年轻漂亮又有活力,甚至还带有一些青涩的风情,这种魅力一下子吸引了他,他想要独占她,他愿意花钱去满足她,除了放她自由,除了理解她的思想,除了了解她的兴趣,除了去看看她的内心,仅仅是让米兰达待在他眼皮底下,看着她,就是非常幸福——她只要她美丽的外表,这是他迄今为止最美好的收藏品。但是米兰达并不知道这些,她只知道他小心翼翼的伺候着她,却不知道他对她既没有男欢女爱的冲动,因为逃跑心切而自动献身反遭厌弃最终丧了命。 我觉得弗雷迪有病,有精神病,偏执并且情感缺失,这种缺失还是那种补不回来的缺失,脑回路与常人不同,他本打算与米兰达陪葬,却碰到了另外一只美丽的蝴蝶,别墅的地下室以后都不会再空着了,一个变态就这样开始了。朋友看完之后还说,好害怕啊,被变态盯上好可怕啊。但是现在社会的变态还少吗?朋友下班会被摩托放拍屁股,我骑单车的时候碰到过有人专门作势撞车,还有新闻上面各种夜跑割喉、网约车抛尸等等。思及如此,身上凉意更重了几分。

  《收藏家》读后感(九):人生的禁锢下那些不可能被拥有的自由和意愿

  约翰.福尔斯是英国后现代主义的以为杰出的作家。他的实验主义创作手法为英国后现代的小说开辟了一条新路,激起大批青年作家创作的热情。《收藏家》是他的成名作,自发表以来,在文学评论界一直备受关注。

  《收藏家》采用双重第一人称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蝴蝶收藏家从收藏蝴蝶到收藏女性的故事。二十多岁的克莱格是小镇上一位不起眼的小文书,由于自幼缺乏关爱,性格孤僻冷漠封闭,因为童年的不幸遭遇和成年后的怀才不遇而深感愤怒。他将自身的愤怒情绪投射在捕捉蝴蝶和收藏蝴蝶标本这一行为上。他喜欢将美丽的生命据为己有并将其扼杀,最后他的疯狂经发展到将美丽的女性据为己有的地步。

  一次意外的中奖使他一夜暴富,克莱格辞去工作,在偏僻的郊外买了一所隐秘的带地下室的17世纪古宅。然后,他像捕捉蝴蝶一样,把窥视已久的美术学院学生米兰达绑架并收藏在经过他精心改造好的地下室里。最后,由于终日不见阳光,加上肺病治疗延误而身心备受折磨,漂亮的米兰达不幸香消玉殒。克莱格悲痛之余,偷偷埋葬了米兰达,并物色到了下一个收藏目标,一个名叫玛丽安的店员。

  《收藏家》读后感(十):虏获了心仪的美人,无比绝望

  对于爱情,向来相信一个真理:爱与不爱是两个人的事。相爱然后在一起是幸福的,不爱抑或单相思在一起是不幸的,甚至就是一个带血的悲剧。

  他们用尽手段,将对方与之捆绑。那些不知爱为何物却用卑鄙无耻的手段强行得到对方的变态来说,剥夺别人爱的权利,是无比正确无比欢愉的,甚至感觉自己做出了超级伟大的“牺牲”。这样的人“令人作呕”,活着简直就是个悲剧。

  这些,并非只是电视剧里出现的狗血剧情,确实也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有时候,文字的力量远远胜过影视剧的震撼。

  约翰福尔斯的《收藏家》,看似一个梦,一个大打出手的梦,然而一切的一切就开始了。

  弗雷德,一个虚伪、自以为是、懦弱、多疑到淋漓尽致的性无能退役变态男。自小丧父,母亲离家出走,由姑姑姑父抚养与残疾表姐一起长大。爱好收藏蝴蝶,自诩收藏家。虽然中了彩票,依然处于社会底层,被人看不起。

  他只是多次看见年轻的米兰达,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便觉得爱上了她。在这个白日梦中,他们是相爱的,也爱他收藏的蝴蝶。一对欢喜的男女主人。

  这个被米兰达称作凯列班的男人扭曲的爱情观和奇怪的逻辑理论,使人惊奇不已:我的爱情是不会辜负她的,所以爱情可以是单方面的,与她爱不爱我没有关系;我爱上你、不放你走,都怪你长得太好看,并不是我的错。乍听真是荒诞无稽,可仔细一看,这种强盗理论也并不陌生。比如,你家被偷而不是别人家,都怪你太有钱;被人咸猪手活该你长得好看穿的少;经常被欺负,只能怪你身材弱小脾气好……

  不幸地是,他中了彩票,一夜暴富,由一个银行小职员从此晋升为“土豪”。自认为有了将白日梦变现的资本。明明就有意图,将米兰达据为己有,却一边遮遮掩掩的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是我没想到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一边布置着他黑暗的阴谋。买了车,买了一栋古宅,布置了地下室,甚至买了米兰达的衣服,甚至还安装了报警装置……

  “我把一直装在口袋里的那团纱布掏出来,堵住她的嘴和鼻子……她拚命挣扎,但是毫无用处……我做好随时逃跑的准备……她突然变得软绵绵的……我把她抱起来……把她大半个身子推进汽车,然后连忙打开前面的车门钻了进去。”

  自此,将米兰达“收藏”的乡间别墅的地下室。他的日子向来就是暗黑的,似乎没有人关心,他是否活着,活的怎么样。甚至,连他自己也不关心。而可怜的米兰达,生活瞬间转向黑暗的炼狱。她是否活着,也没有人能够知道。

  过着自由潇洒日子的美丽女大学生,本有着光明的前途和美好的人生,却被断送在这密室囚禁之中。与世界仅一墙之隔,却是失去了整个世界。她被困在密室里,这样一种关系里,一种状态里,却也困在了自己的傲娇执念中。

  她被困在这种被逼的关系里,与绑架者共处一室,身处同一空间却想视而不见的复杂关系里。更何况每日都要面对的是这个连一厢情愿都称不上的可怜变态。

  她时时刻刻处于不安的状态之中:初期担心凯列班施暴,却没有发生任何人们预料中的事情。处于一种看不出对方任何企图的不安状态,她提心吊胆。她时刻提醒自己要意志坚强、抱有逃生的坚强信念。却也在痛恨他、可怜他,想要感化挽救他以及时而的自责情绪中,徘徊、飘忽不定。

  因为她的信仰,她拒绝杀死凯列班。“使用暴力是错误的。如果我使用暴力,那便将自己降低到他的水平了。那就意味着,我并不是真正相信真理、同情和人道的力量。”相比之下,她更加傲娇虚伪,更令人讨厌。她虚伪做作、爱上老男人,还放弃了生命。

  读这样一场阴谋,这样一个结局,这么一个故事,读的是极端的社会暗黑,夸张真实的人性。

  不得不说,约翰•福尔斯,了不起的大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