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暗的左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黑暗的左手》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17 20: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暗的左手》经典读后感10篇

  《黑暗左手》是一本由[美] 厄休拉·勒古恩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一):性,战争与阴阳

  译自http://futurefire.net/2005.03/review/sm-leguin.html Reviewed by Simon Mahony 题目为译者所加 在原文基础上有一定删改 作为《沙丘》之后又一部雨果奖与星云奖的双料得主,厄休拉·勒古恩所著的《黑暗的左手》实至名归。这部杰出作品描述故事发生于并不宜居的“冬星”上,人们在南北极冰带之间狭窄区域顽强生存。那里生活严酷,任何错误可能导致死亡。金利·艾是第一个与格森星(即“冬星”)上的居民直接展开沟通的来自“爱库曼联盟”的使者,所谓“联盟”并非一个国家,而是由83个星球上3000多个国家组成的联合体,旨在使成员间的贸易交流变得更容易,并且促进各国和睦相处(至少他们自己是这么说的)。 故事由两位主人公分别用第一人称叙述,另一位主人公伊斯特拉凡在被自己的国家流放前曾是该国首相。他的故国卡亥德也是金利·艾在格森星上访问的首个国家。两人的形象言行的描述与互相交流中逐步丰满起来。书中还穿插有不少卡亥德神话故事,使读者对卡亥德文化有进一步了解。 除过格森星的冷酷环境,金利面对的另一大障碍是格森星人的生理条件:他们都是双性人。雌性与雄性的特征在他们身上共存,大多数时候他们没有性别特征,在每月短暂的发情期(“克慕”)里才体现出性征。 全书运用大量篇幅描述格森星人的性征。作者勒古恩始终用男性的“他”来指代格森星人,这强化了读者心中格森星人的男子气概。金利作为一个外星人对这种特点感到困惑,一次与伊斯特拉凡的谈话时,他指出在其他种族中“影响个人生活最重要因素,就是一个人的性别。在大多数社会中,这决定了社会对这个人的期望,他/她的行为长相道德标准礼貌——几乎一切。”在他们处于无性别状态时金利将他们视作男性,但是难免对他们身上展现出的女性质感奇怪带有偏颇的厌恶。在他看来女性特征是阴性的,比如在他早先与卡亥德疯癫的国王会面时,他觉得国王的笑声尖锐得如同一个愤怒女人”,当他愠怒时“像被困笼中的年迈母水獭”。 一个性别不分的社会是如何正常运转的呢?一方面来讲,这样的社会没有战争——然而战争正是伊斯特拉凡的继任者、国王的弟弟泰博所追求的。他为了自身利益与邻国欧格瑞恩在边界地区发生冲突。谋杀,劫掠,他使用了很多恶毒方式,但是没有战争。他们的语言中甚至没有准确的词句来描述战争,正如他们也无法描述男性与女性之别。 (写到这场战争时,作者借伊斯特拉凡之口表达了自己的爱国观。“怎样才算恨一个国家、爱一个国家呢?我熟知那些人,那些城镇农场、山丘、河流岩石,可是为什么要把这些划入某一片疆域,给这片疆域起一个名字,当这片疆域不再属于这个名字时就停止对它的热爱,这么做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对祖国的爱到底是什么?就是对非祖国的恨吗?那么说的话,这种爱并不见得有多好。”在冷战背景下,卡亥德与欧格瑞恩的交战可以看做美苏对峙的隐喻,可见作者对冷战的态度。——译注) 爱库曼认为所有人类都是相关的,很久以前都起源地球。格森星人的生理特征可能是某种类型基因实验结果。令人惊讶的是,作者没有提出一种额外的猜测,即这可能是地球人到达格森星后要适应冬季恶劣气候的结果。人类付出了这么多努力旨在追求性征服(据弗洛伊德),若是对这种生活方式不做出重大改变,他们肯定不会在这个无情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如果人类无需在性方面付出努力,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成就?这是我读到这个故事后一个自然而然想法(对我来说第一次读到这本书就是这样——现在这个疑问依然存在),但作者并没有探讨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关于忠诚背叛的故事,以及同一枚硬币的这两个方面如何被人误解。伊斯特拉凡从欧格瑞恩的农场救出金利后,两个主人公必须一起在冰川上经过漫长危险的跋涉回到卡亥德(以获取相对的安全;尽管对于伊斯特拉凡并不是这样)。在这段旅程中,他们完全孤独,分享着帐篷的密闭空间,共同完成将载着帐篷的雪橇拉下雪、冰和冰川的工作。这种亲密接触第一次引发了亲密的讨论,因为他们放弃永远存在的“希弗格雷瑟”——这类似自尊心指导格森星人如何与他人相处。 书中字里行间弥漫着成书时代紧张气息。这些是作者的意图、读者的期望还是我们对文本的互动反应?要知道,那是美国妇女解放运动长期停滞之后重新觉醒的时代,是冷战的高峰。 我们可以对比卡亥德,一个无政府、分散和灵活的国家——尽管被疯子统治(这也是一种隐喻吗?)——与集权、僵化和线性的欧格瑞恩——一个分散为“给所有单位提供工作”的众多共生区的国家。卡亥德充斥着派系主义政治阴谋相比之下,欧格瑞恩似乎非常吸引金利——至少直到政府隐瞒在农场中对他进行监禁和虐待,并声称他已死亡以掩盖他的行踪之前是这样。 自从《奥德赛》和《埃涅伊德》(维吉尔(Virgil)所著的12卷拉丁文史诗,译注)(以及许多早期的创世神话)以来,英雄之旅就是一个熟悉话题,在科幻文学中通常表现为从地球到其他星球的旅程。这里也是这样,然而本书在“大旅行”中还包含着一场“小旅行”:金利最重要的旅程不是从地球到冬星,而是他与本地人伊斯特拉凡一起穿越冰雪艰难险阻的旅程。这次穿越冰面的旅程甚至还包含另一趟旅程:金利踏入自己灵魂的旅行,以及他对自己和伊斯特拉凡之间关系认识之旅。在这段旅程中,两人变得亲密,这是一种伊斯特拉凡与自己“哥哥”之间永远不会产生的感情(见书中章节“叛徒伊斯特拉凡”)。 正如《奥德赛》中的旅行者,金利和伊斯特拉凡也可以根据需要,向陌生人索取庇护和食物; 这是必要的,以最大限度提高在这个严酷无情之地生存的机会特别是对于那些“住在边境之边缘”的人们,要是缺少食物与庇护,没有任何理智清醒的人会冒险走上冰雪覆盖的道路。 在金利接受了伊斯特拉凡身上的女性气质后,他也开始接受自身的软弱——起初他以为软弱是女性专属的特质曾经他因自己的性别而骄傲,现在他有了勇气打碎这骄傲,他接受了、甚至表明了自己的脆弱。金利感受到了深刻爱情,在伊斯特拉凡被自己人杀死时他也失去了这份爱。他学到了爱的代价:爱情的得到与失去,就像快乐悲伤,像光明与黑暗。就在他们达成目标,即将促成格森星的加盟时,金利失去了他历经痛苦才得到的礼物——与另一个人的爱情与亲密。感受过爱的深切,他也必须感受痛苦的深沉,并且从中获得更多成长。读者可能会特别注意到勒古恩为这位英雄起的名字:艾。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痛苦的呼喊”,就像索福克勒斯(雅典三大悲剧作家之一,译注)的名言一样,“人若想明智,须先受苦难(Man must suffer to be wise)”。 在道教中,光明与黑暗不是对立而是共存的,一方因另一方的存在而有意义而非试图毁灭另一方。二者的结合对于生命很重要,正如善与恶,阴与阳,雌与雄的结合。对立面经协调而变得平衡和谐。这是勒古恩的故事中蕴含的意味。如果人类无需始终与强烈性欲作斗争,我们将实现多么大的成就!如果男人和女人都能感受到人类的每一种情感,而不只是受到限制的那一部分,我们的生活该多么丰富!人类的性别是我们接受的惯例,更是一种偏见。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承认、并且同时培育出男性与女性的特性,那么每一个个体都可以达到道家推崇的平和状态,整个世界也可以达到平和。这样我们才是完整的人。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格森星的历法始终以当下作为元年。这也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道教强调将所有力量运用于当下,而不太去关注未来(反之,西方文化中却往往关注未来)。这不是说道教完全不关注未来,也不是说当下的生活要放纵、极尽享乐之能事,而是要在二者间寻求平衡。不论我们多努力规划未来,我们都存在于、也只能存在于当下。 另一方面,勒古恩所编织的复杂故事使读者沉浸于冬星这个新鲜奇异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对居民的探索迫使我们思索“性”的本质——忠诚,背叛,统一。勒古恩完全配得上颁给她的所有荣誉(这本小说值得文学圈里的所有人阅读,而不仅仅是科幻粉们),因为她将人类社会的本质通过散文性的语言高雅而雄伟地描述了出来。她在社会学与政治学的重大问题上都极富洞察力,用笔触带领读者思索哲学心理学上的问题。 在《性问题》一章中,我们可以读到作者本人的一些思考。这一章被归类为“田野笔记”,是早期研究者(做初步、基础的调查,但不与当地居民直接接触)的记录,在倒数第二句话出现了一个女性的声音——这也是小说中唯一的女性。这一章里描述了格森星人的性生理学特点,虽然对其性周期的描述有些模糊,但它很好地解释伴侣配对与家庭关系的实现方式。性别是循环的一部分,所以不会有某一方不接受的性,不会有强奸,也没有强者弱者主动被动之分。最重要的是,没有战争。“调查者”假定“持续的性行为能力和有组织的社会侵略”之间存在联系,并认为“战争是纯粹的男性化”活动——“一场巨大的强奸”——尽管她自己“不是暴力与战争本质方面的专家”。或者,可能仅仅是气候,是无情的寒冷消耗了他们所有的战斗精神。他们需要集中全部精力来战胜周遭的严酷环境。那才是属于他们的战争。 我提出的唯一一点批评是,在描述格森星人的性特征时,作者似乎始终将他们看做男性(除去他们身上一些女性的性格特征),因此他们的人物形象显得不够饱满。另外,书中也没有提到同性之爱。我们读到了伊斯特拉凡之子的情节,但在伊斯特拉凡身上看不到任何母性、或是女性的特征。不过,我手中的《黑暗的左手》已经有300多页,如果作者详细描述了这些内容,这本书就将成为《沙丘》《指环王》那样的大部头了。 这部作品已经历了时间的检验,我期待未来的读者读这本书时仍能有所收获,因为勒古恩在这本书中描写的问题是永恒的、与人类息息相关的。 http://futurefire.net/2005.03/review/sm-leguin.html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二):其实挺失望的……

  呃,先说一下,这本我不太喜欢_(:з」∠)_,原因如下

  首先是生造名词太多,但凡天气地名装束身份食物都有自己对应名字。作者在提及这些的时候不是预先对事物描写一下,让人大致明白在说什么之后再带出专属名词,而是直接将生造名词甩出,让人读起来一脸懵逼,严重阻碍快速理解剧情。举个例子,比如第59页粗略计算了一下,仅15行文字就出现了12个生造名词。小声BB,这些名词很多是地名,不影响剧情,感觉完全可以用描写带过,外星背景不是靠堆砌看不懂的词得来的吧……_(:з」∠)_

  然后是叙述视角转换的混乱,呃,这种混乱倒不是作者混乱,而像是编辑混乱,擦汗,感觉自己的解释也很混乱啊。就,全文是一种pov的写法,主要是两位主角的视角相互交换,作者的描写在可控范围内,没有出现明明是A在叙述却发生了B才知道的事。但是每次视角转换能不能在章节头稍稍提醒一下,角色的叙述都是第一人称,一开始就是“我”如何如何,没多看几行真不知道这章叙述者是谁,很容易把对上一章中A的代入延续到下一章,结果经常看了几行突然出现“妈呀视角换人了这个‘我’不是A是B”的事。就,挺心累的……

  故事虽然有些冗长,倒也符合对卡亥德人的性格描写,只是看起来不那么好看就是了。就,到监狱逃脱和冰原冒险和最后伊斯特拉凡的结局的时候,文章节奏才回来了才好看起来了。个人感觉冰原冒险那段的描写也冗繁了一些,当然这只是个人的看法

  最后说一下这书的两性合一的设定,之前久仰这个设定,特别是那句“国王已经怀孕了。”但是通观全文,作者除了提及这个设定对冬星人性格的影响外,这个设定其实只是个好看的噱头,对剧情并无作用,可以被比如发情期之类的设定替代╮(╯_╰)╭,看了之后,就,挺失望的……

  emmmm,等等,还有不明白为什么把特使这样重要身份的角色塑造成一个心胸狭隘又有偏见的人(虽然这对剧情有影响却感觉不合理),也不明白设计欧格瑞恩的反乌托邦制度存在的意义。总之结论是——这本的阅读感真的不好,看得很痛苦。反倒短篇性质的比如《变化的位面》却看得愉快……

  ===============再添一些其他想法===============

  1、人物的行为逻辑很混乱啊,前文说因为天气的缘故冬星人性格比较迂回,不存在战争需要,那为啥泰博对西诺斯山谷非要争到手?甚至不惜发动小规模局域冲突?说是没有国家观念,伊斯特拉凡为何不肯离开祖国?最后为理想献身?说是个疯子,国王为啥还能行使权力?还是保持国家运作?这一切,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是特使两年的成果还是冰河期的影响?(小声BB,虽说爱情是最偷懒的解释,但如果在人物之间加几条感情戏完全可以快速有效地把人物行为合理化。)

  2、对欧格瑞恩体系存在的不理解,同样是出于最开始的设定,既然没有战争的需要,这种制度为何形成为何能维持?难道不是全星球散落着各种松散的部落你不甩我我不理你比较合理吗?

  3、克慕期存在到底影响多大?前说到每个月的这个时期大家都做不了事了都嗨嗨皮皮去啪啪啪了,可后文当伊斯特拉凡两次遇上克慕期时,也就,忍忍就过去了……what??那其实克慕期的存在并不会引发不可抗拒的剧情冲突啊,就类似普通男性和普通女性出来见个面呢,讲道理,还不如ABO发情期或者瓦肯人发情期这样强制发展呢……

  4、逃脱志愿农场后剧情突然加速,但结合全文看起来的感想是:前半截是正文,一个虽然乏味但有模有样的异星故事,后半截是同人,啊写不下去了没辙了角色们还不搞基只能祭出“吊桥效应”大法了,喂,╮(╯_╰)╭。(继续小声BB,就,挺不满那段“吊桥效应”的。虽然我自己搞同人的时候老搞这手,那不是因为原著不基嘛得给两主角搞基的合理原因嘛!反正cp事前确定剩下就是按头让他们有理由搞基嘛!但原著里搞这手,就,作者太偷懒了吧……)

  5、再说回“爱情”,文章里存在的一段爱情,伊斯特拉凡俩兄弟搞基。就,身为地球人是看着觉得很狗血很带感,实际对冬星人却很正常。于是,为啥存在这条线索呢?作者曾很隐晦地暗示了哥哥对弟弟的影响,弟弟对哥哥的深爱,但这爱存在有啥子用呢?影响又是什么呢?引发了弟弟最终爱领地爱国爱冬星吗?都没说啊。作为功利主义的我来说,还不如让伊斯特拉凡对国王有感情,更能解释他不同于大众的观念的为何形成,泰博为啥非要进攻西诺斯山谷,国王为啥会发疯……好吧,我真的挺功利的……

  6、小声BB,作者对女性的认识还是偏老旧呢,地球都加入爱库曼了女性应该也在各种行业发挥作用了吧?那为啥还说什么她们很少会成为数学家音乐家发明家思想家。感觉就像ST电视剧的槽点,都星际联邦了大家都混血了肤色都综合了哪还来什么白人黑人黄种人啊。现实的三次元如何那是现实,那不是小说,故事是科幻是未来,故事要符合未来的畅想嘛。顺说,关于对女性平等的认识,真的很推荐雨果大大的《九三年》。

  我也不知道我为啥就这么BB了……估计是之前对此期望太大了吧……_(:з」∠)_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三):随便写写

  同为作者爱库盟系列的小说,《黑暗的左手》和《一无所有》都是以太空为背景,探讨人类社会的可能形式。《黑》所描绘的是拥有发情周期的双性人在严寒的冬星上建立的社会;而《一》中的社会则是一群理想的无政府主义者在其母星的伴星上建立的。初步读下来会觉得《一》中的社会看起来更加真实合理,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中的人类社会经历了和地球一样的发展过程,并且母星上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社会形式也与地球相当,两个主要国家几乎就是美苏争霸的翻版,不过这里的“美国”更像一个经过温和资本主义改革的、放大版的英国。唯一不同的是这个人类社会的母星拥有一颗宜居的伴星,于是在一次无政府主义者的革命后,革命者与掌权的资产阶级达成了妥协,前往伴星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起一个无政府的社会,成为太空版的、无政府主义者版的清教徒赴美。《黑》的情况要复杂得多。格森人奇特的性别特征和冬星严酷的环境共同决定了这个社会的发展模式,使得它的科技在几千年漫长的岁月里缓慢发展,在没有完成工业革命的情况下却开始了小规模的电力驱动以及无线电交流的运用。卡亥德和欧格瑞恩,冬星上的两个国家,也无法简单地找到和地球上某一政治实体直接的对应。对于欧格瑞恩,作为基本社会单元的“共生区”彼此组成更大的“共生区”,可视为欧格瑞恩的各级政府,而它的中央政府则是由三十三个总督组成的寡头政治;“萨尔伏”,类似秘密警察的一个机构,对欧格瑞恩的公民有着直接而强大的控制力,并且作为一个主要的政治派别对国家政策施加影响。相较之下,卡亥德看起来是一个正常的、尚未形成民族国家的中世纪王国,但考虑到这个国家已经进入电气时代,敌国已经形成中央集权,它的存在就尤为奇特。

  之所以觉得《黑》的社会形式设定较为不合理,倒不是因为它和地球不一样,而是我并不能将文中的社会形式和双性人、环境严酷的设定联系起来,无法解释为什么双性人的社会会发展出卡亥德和欧格瑞恩那样的国家。以卡亥德为例,除了双性人、电力的应用、宗教上的区别外,它看起来和资产阶级革命前的英国没什么两样,拥有议会,国王从议会中任命首相,通过领地的领主们对国家施行间接的统治。但根据作者的设定,格森人没有动员他人的能力,完全没有战争的概念,那么贵族、领主等书中出现的概念又是怎么来的?要知道,现实的历史中,欧洲贵族最初几乎都来源于军事活动。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四):《黑暗的左手》序言

  1969年《黑暗的左手》发表并获奖后,由于这个故事自带各种新元素和话题性,当时便引起了一场事关女权、幻想文学、各种主义的大论战,牵涉面非常广、参与名人非常多,最重要的是,厄休拉女神面对各种质疑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以少敌众毫不服软,结果就生生地辩论了好多年……其实吵到最后也没分出个对错高下。读书人的事,那能叫吵架吗,那叫坐而论道。然后,在1976年,她专门为《黑暗的左手》加了个序言,说是对这几年论战的总结,其实读起来更像是一种示威。

  你过来啊!

  这篇序言和小说关系不大,但对于理解厄休拉的科幻小说意义重大,毕竟76年的时候《失去一切的人》一战封神,包揽星云、雨果、轨迹三大奖,海恩宇宙系列完美收官,女神春风得意,颇有一种海阔天空的豁然。然后她才掉回头专门又给《黑暗的左手》写了这篇导言。

  在海恩宇宙系列里,根据小说内的时间线,第一本其实是《失去一切的人》,最后一本才是《黑暗的左手》。所以这个最后补完的所谓“序言”,其实是这个系列的最终总结。这篇文章明确了女神的很多基本创作理念和科幻态度。

  然后,这么重要的一部分,在国内两次出版居然都没收录……始作俑者真的是《科幻世界》啊!

  算了,我也不甩锅了,都是我的错,我自己把它翻译了(渣翻译,您凑活读吧,同时欢迎大拿出手,翻个精致版本的),贴在豆瓣上,嗯,对不起,这个真的非常非常遗憾,算是某种缺失。

  --------------------------------------------------------------------------------------------------------------------------------------

  科幻经常被描述为,甚至被定义为,某种预测。科幻作家就是根据时下的流行或现象,为其注入戏剧冲突,再将其导入未来。“如果这样下去,某事便会发生。”嗯,像是预言。条件和结果的因果关系,如同科学家将提纯后的食品添加剂大剂量的投喂给小白鼠,借此来判断人类长期小剂量服用食品添加剂有什么恶果。毫无疑问,肯定致癌。嗯,这也成功的印证了最初的推断。这种纯预测类的科幻作品的内容,就和罗马俱乐部①的预言一样:归根结底都是人类逐渐丧失自由,或者人类干脆灭绝。

  这大概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科幻小说,一开始他们觉得那是在逃避现实,然后经过深入思考,他们会将理由改为“太致郁了。”

  要么致郁,要么致癌,万事万物达到逻辑极限时肯定就这两个效用。

  幸运的是,预测只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元素,并不是这场想象游戏的全部意义。如果只是简单的推断,那对于想象力丰富的作者或读者来说,要么太理性主义,要么太简单粗暴。无限可能才是生活最好的调剂。

  这本书不是一个推断。如果你喜欢,你可以读读它,以及其他各种科幻作品,权当是某种思维试验。比如说(来自玛丽雪莱),假如那个年轻的医生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创造出人类;比如说(来自PKD),假如盟军输掉了二战;假如这样或那样的条件下,会发生些什么……在现代小说的结构下,并不需要因复杂的道德观而总要有所牺牲,也不需要设置某种僵局;理性和感性可以自由的游走,对其只需要试验性的设限,而这种限制实际上可以是非常宽泛的。

  这种想象力试验的目的,就像薛定谔跟其他物理学家所做的一样,并非要实现某种未来——众所周知,薛定谔最著名的推论就是展示出在量子能级的范畴下,未来无法被预测——仅仅是描述,当下的世界。

  科幻不是为了预言,而是为了描述。

  预言的是先知(不要钱的),神棍(一般会收钱,所以感觉比先知高大上一点),算命先生(明码标价)。预言是先知、神棍、算命先生的营生,但不是小说家的,小说家的营生是撒谎。

  气象局会告诉你下周二的天气,兰德公司会告诉你下世纪的天气。我不是建议你从幻想小说家那里去寻求这些信息。这不是他们的工作。他们试图告诉你的,是他们觉得怎样,你觉得怎样——现在正发生什么——现在的天气,今天,此时,下雨,晴天,看!擦亮双眼;听!用心聆听。这才是小说家想说的。但他们不会告诉你,你将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们也只能告诉你,他们见过什么听过什么,这些经历花费了他们一生的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一是睡觉和做梦,还有三分之一则在编织谎言。

  “真相和现实势不两立!”——是的,当然。幻想文学作家们,起码在他们鼓起勇气的片刻,是渴望真相的:了解真相,道出真相,服务于真相。他们将其藏于一种古怪而狡黠的方式下,虚构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物,地点、事件,为这个谎言不惜长篇大论添置各种细节,然后还要注入丰富的情感,当他们写完所有这一切后,他们会说,看那儿,那就是真相。

  他们会用大量事实去证明他们的谎言。他们会介绍马夏尔西监狱②,真实存在过的;或者博罗季诺战役③,真实发生过的;或者是克隆的过程,实验室里真实的操作;或者是人性的倒退,那是某本真实的心理学课本提及的;或者其他种种真实。这些存在的厚重感通过连贯的场所—事件—现象—行为使读者们忘记自己是在阅读纯粹的虚构,一段从未存在过的历史,任何不合逻辑的地方,无非是作者的臆断。事实上,当我们读小说的时候,我们在失去理智,直到发疯。我们能看到不存在的幻想人物,能听到他们的声音,能跟着他们一起观摩博尔金诺战役,我们甚至会觉得自己就是拿破仑。等到合上书本,我们才能恢复理智(在大多情况下)。

  没哪个真正体面的社会能信任艺术家,这有啥好奇怪的?

  但是我们的社会,一直困于混乱,寻求引导,有时甚至错信艺术家,把他们当成先知或预言家。

  我不是说艺术家不能感受神启,发布预言:诗兴降临在他们身上,神借他们的口舌发声。那些不相信这些的人也配被称作艺术家?如果不相信这个,那他怎能在神借他的手写作,借他的口发声时,与神同在?终其一生,哪怕只有一次。但一生一次足矣。

  我不是说只有艺术家才如此责任重大以及如此受神眷顾。那些科学家,时刻准备着,夜以继日的工作中,哪怕睡觉或休息,都在等待神启。如毕达哥拉斯所说,神开口时才不在乎你是在做几何题还是在做梦呢。思想的和谐与韵律的和谐一样重要,数字和文字一样关键。

  但是文字会引发误会和麻烦。当下我们被勒令去确信,文字仅在作为符号时才真正有用。我们的一些哲学家,试图让我们承认,一个字(句子、定义)只有在满足概念唯一,发音符合逻辑,理论上能清晰量化,能被理智的人完全理解这种种前提下,才有价值。

  阿波罗,掌管光明、理性、平衡、和谐、数学的神,盲从于他的信徒会被其光芒亮瞎眼。所以,不要直视太阳,时不时去黑暗的小酒馆跟狄奥尼索斯来杯啤酒。

  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在妄言神祇。但我也是个艺术家,所以我有权瞎掰。“不要相信我说的任何话。”这句是真话。这是我唯一能说的,可供考证的真话。这句唯一的真话,逻辑的角度讲是个悖论,心理学的角度讲是个象征,审美的角度讲是个隐喻。

  嗯,很高兴被邀请参加未来学研讨会,尤其是看到系统科学那边给出的大型展望。但被报纸问及2001年美国啥样?这绝对是个可怕的错误。我是写科幻小说的,但科幻小说不是讲未来会怎样的。我对未来的了解不比你们多,说不定比你们还少呢。

  这本书并不是关于未来的。是的,书的开头宣称,已经到了爱库曼纪年1490-1497,当然,随便你们爱信不信?

  是的,书里的人是雌雄同体的,但这不代表我预言人类一千多年后也会雌雄同体,或者说,我宣称人类迟早总会变成雌雄同体。我只是通过观察,用一种古怪而狡黠的,如同思维试验似的态度来对待科幻,就好像你在特定天气里那某种尴尬的特定时间段观察我们,大家不是已经这样做了吗。我不是在预测,或是在限定什么。我是在描述。作为小说家,我通过精心捏造大量的谎言来描述某种心理特征下的真实。

  阅读一本小说前,任意一本,我们必须先明确这整本书都是在胡说八道,然后在读的时候却要相信书里的每一个字。最终,当我们读完时,我们可能发现——前提,那是本好书——我们跟读前有一点不同了,我们被改变了一点,好像结交一个新朋友,穿过一条从未走过的街。但是很难讲出我们究竟学到了什么,就是那种感觉。

  艺术家处理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

  以虚构为媒介的艺术家将其藏在字句中,小说家声称字句并非只有字面意思。

  他们能将文字玩弄于股掌间,是因为文字既有符号学的用途,也有象征和隐喻的用途。(它们还有音韵的用途——语言学的实证主义对此不感兴趣。一个句子或短语能像音乐里的和弦或曲调:哪怕只是默读,灵敏的耳朵捕获到的含义可能要比聪慧的心智捕获到的更加清晰。)

  所有的小说都是隐喻。科幻小说也是如此。它不同于传统虚构文学的地方大概是使用了新式隐喻,取材于占据我们当代生活的重中之重——科学,科学、技术、相对论、历史突破,诸如此类。太空旅行就是这些新隐喻的一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物;未来史是另一种新隐喻。未来,在虚构的小说里,只是一种隐喻。

  在隐喻什么呢?

  如果我不承认其中藏着隐喻,那我也就不会写这些文字,这本小说;并且金利.艾④也不会坐在我的写字台前,用光了我的墨水和打字机墨带,相当庄严地告知你我,真实是想象的基石。

  ①罗马俱乐部: (Club of Rome)是关于未来学研究的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也是一个研讨全球问题的全球智囊组织。 由于它的观点和主张带有浓厚的消极和悲观色彩,被称为“未来学悲观派”的代表。

  ②马夏尔西监狱:(Marshalsea Prison) 亦称王室内务法庭监狱,伦敦著名监狱,狄更斯很多作品均有描述。

  ③博罗季诺战役:拿破仑入侵俄国后法俄双方的一次重要会战,双方均投入了巨大的兵力,此战后法军进入莫斯科。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里详细描述了该战役。

  ④金利.艾:《黑暗的左手》小说主人公,派驻冬星的星际特使。

  ----------------------------------------------------------------------------------------------------------------------------------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五):无题

  《黑暗的左手》这部出版于1969年的科幻小说先后为作者厄休拉·勒古恩赢得星云奖和雨果奖,早已被奉为科幻小说的经典。对于当时已经40岁的厄休拉·勒古恩而言,这部作品的顺利出版和获奖,不仅奠定了她在美国科幻小说界的地位,也成为她日后收割各大类型文学奖项的开始。而在此之前,她的作品不多,且影响泛泛,甚至还曾经遭出版社退回。虽然在科幻小说界不以获奖为尊,但是《黑暗的左手》一书被视为作者创作思维成熟的标志。有关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元素的完美融合,也有社会制度与性别的广泛讨论,其丰富的内涵让《黑暗的左手》一书成为厄休拉·勒古恩最具知名度的代表作之一。

  《黑暗的左手》故事并不复杂,在未来,人类通过科技发展不断地太空探索,试图联系所有人类星球,并将之组成为一个联盟,名为爱库曼。金利·艾以和平使者的身份来到了终年冰封的格森星球,先后联系了卡亥德王国和与之临近的欧格瑞恩,试图与这两个国家结盟。他发现这里的人们虽然看似人类,却拥有与众不同的双性体质,只有在情欲期才凸显性别。他还发现,相邻的两个国家彼此敌视,政治上各被利益集团把控。无可避免的,金利·艾卷入政治风波,被抓进监狱受尽折磨被迫逃亡。他是否能完成任务?黑暗的左手又代表着什么?他能否在不同社会与生理体系的试探与碰撞中获得和解?最后结局为何?

  虽然是40多年前的作品,但是在意识上却毫不落伍。作者厄休拉·勒古恩通过档案、报告、录音带、故事、实地考察笔记、语录以及创世神话等多元模式展开视野开阔的叙述,通过一系列并不完全连贯的情节递进-尤其是时间线-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异星历险。厄休拉·勒古恩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有研究,并将自己寻求均衡的思想所得输入作品之中,后续作品无不延续了这一特色。故事里雌雄同体的创造让人印象深刻,其实质接近中国传统道教文化的对立统一。事实上在故事中,不仅格森星球的人们整体与外界人类不尽相同。从环境到政局,从友谊到爱,小说几乎都是围绕着对立是所有矛盾的根本来源这个中心思想展开。究其根本,正是作者厄休拉·勒古恩所追求的建立事物的和谐平衡。因此当情节行进到最后的阶段,作者借唯一真正理解这一切的逃亡者吟诵出诗句:光明是黑暗的左手,黑暗是光明的右手。生死归一,如同相拥而卧的克慕恋人,如同紧握的双手,如同终点与旅程。这是对主题最为明确的阐述,同时也是书名的来历。

  小说中格森星球相邻的两个国家折射出昔日两大阵营针锋相对的事实。小说中卡亥德王国高层反复无常,对民众漠不关心,政治格局动荡。而另一个国家欧格瑞恩则拥有让人不寒而栗的组织“萨尔伏”,控制着国家所有的宣传机构,对任何有嫌疑的人都毫不容情,昔日座上客转眼就成为阶下囚,在劳动营里通过打针与审问等手段让人失去为人的尊严。一个政局不稳定,一个俨然老大哥,虽然彼此厌恶却不敢轻易开战,高呼和平又缺乏诚意,对外来科技的渴求、对竞争中的落后危机、发自内心的戒备和恐惧以及利用各种手段控制民众,各怀鬼胎的对峙背后,无疑是对民生的漠视。尽管如此,人民始终有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权利。作者给出的解决之道不是战争,而是通过使者与其支持者的渐进反应来表达自己的主张,即顺从到反抗,面对杀戮与绝境也绝不妥协。再严苛的冰封也挡不住觉醒的力量,抗争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至于小说中存在的第三股势力:爱库曼,只是等待时机,在最后受邀登场,通过谈判交流展开合作,无疑是作者对未来的期盼,只是一种自求心安的抚慰而已。

  人物的刻画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所谓“叛国者”,卡亥德王国前首相伊斯特拉凡。厄休拉·勒古恩几乎将之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这个所谓家族的逆子,国家的叛徒,却是小说中拥有真情实感并勇于付出的极少数人。面对生理差异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他从不动摇,并且想借机提升国力,堪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自身雌雄同体的特质,让他在背叛、友谊与爱之间饱受折磨,他的每一次挣扎都是人性的真正体现。可能过分完美的塑造让这个人物失去些许可信度,但是缺少他的存在,缺少他对信念的追求,故事将无法成立。

  经典始终是经典。通过这个故事我对厄休拉·勒古恩有了初步印象,并开始期待她下一部作品。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六):假如男人也能生孩子

黑暗是光明的左手,光明是黑暗的右手。 生死归一,如同相拥而握的克慕恋人,如同紧握的双手,如同终点与旅程。

  看到特使和伊斯特拉凡在冰原上奔走聊天,才明白“黑暗的左手”的含义,原本以为是某个大BOSS或是主角的特殊技能,原来是把人类放到另一个雌雄同体的星球上去讨论哲学——关乎性别、创世纪、生命、社会和友谊。

  年前kindle活动囤的书,在《沙丘》和这套之间犹豫了好久,还是选了这套,因为是个女作家写的。

  毕竟写科幻小说、还星云、雨果都得了的女作家太少了。另外,我也一直在思考社会背景下女性的能力和成就极限。说到底,也是身为女性的自己对性别和命运的探究。

  故事讲述了地球特使金瑞,只身一人来到冬星,先后到其中两个国家,试图游说他们同地球结盟的经历。

  冬星上的人类是一种奇特的存在,他们是雌雄同体的,只在一个月一次的克慕期才分化为男性和女性的角色,而这种分化是随机的,根据克慕期情动人来定。每个人都可能怀孕,怀孕的人在十月妊娠期后,生下的孩子会集中到家族领地抚养。

  永久男性身份的金瑞在冬星被视为“性变态”,他在这个社会里,以“旁观者清”的姿态更清醒地认知到性别差异对人的思维方式、生活形态、乃至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

  1.关于性别对人的影响

  因为冬星人无男女之别,所以指代一个人时用“他”或“她”都不合适。在地球上,人们希望男性强壮勇敢,希望女性美丽温柔。在冬星上则无任何先入为主的少见,提到一个人就是纯粹意义上的人。

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影响最为重大的一个因素,就是你的性别是男是女。在多数社会中,这一点决定了一个人对自己的期望、行为、世界观、道德观、生活方式——几乎所有的一切。你的语言、符号的使用,衣着,甚至饮食。女人……女人通常食量会小一些……将先天差异同后天习得的差异区分开来,是极其困难的。即便在一个社会中,女性同男性平等地参与各项事务,生育后代终归是女人的事情,相应地,养育后代的大部分责任也由她们承担……

  而在冬星,每个人都可能为生娩所累,(包括国王),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从事一样的工作。

  从上两个意义上讲,冬星人绝对是人人平等的。

  然而也许由于冬星人没有男女之分,没有持久的性欲冲动,从而导致他们欲求不强烈,对任何事物都缺乏热情,以致于人人的面容都很平静,整个星球都没有战争。

  2.关于政治

  文中特使金瑞先后游说两个国家,卡亥德和欧格瑞恩。卡亥德寒冷、不舒服,人们小心谨慎,对新事物总怀有很深的恐惧,物质匮乏,然而人们很热情,不会说谎。国王由于对星球之外的恐惧罢免并放逐了支持金瑞的首相伊斯特拉凡。

  欧格瑞恩看起来热情,平等,然而暗地里一切舆论受秘密警察的监控,是一个类似1984里的社会,或如今的朝鲜,人人如行尸走肉。金瑞本高兴的以为大事已定,最后却发现是个巨大的谎言,一切都显得虚浮,因为一切事物都没有影子。

  最终伊斯特拉凡从改造农场救出金瑞,穿越恶劣的冰原,回到卡亥德,向恒星侧的飞船发射了无线电波,逼迫国王同意结盟,欧格瑞恩最终也跟随同意。

  这两个国家是完全相反的:卡亥德看似是国王专制,实则统治松散;欧格瑞恩看似民主,有三十三位总督,但为秘密警察控制,一切舆论被监控,人人如行尸走肉。

  不太清楚作者设置这两个国家的含义,是要体现地球人始终的二元论,男人与女人,阴和阳,光明与黑暗,恐惧与勇气,等等。还只是给两位好基友提供跨越冰原的深度交流之旅穿针引线地做铺垫。

  他们在冰原上一度遭遇白化天——天空和雪原,一切都是茫茫一片,而底下又潜藏着深深裂缝。

  事后金瑞开悟:光有亮光还不够,要想行走,我们还需要阴影,想想真是怪异。

  3 世界观故事

  世界观是个哲学说法,讲人们对世界是什么的认识。地球上人们有各种世界观,最常见的是宗教神话。

  中国古代认为天地是一个混沌,盘古开天劈地,女娲造人补天,天上有各路神仙,大到玉皇大帝,小到土地公,地上有各种妖精,狐狸、鲤鱼,石头也能孕育出孙悟空。

  印度教认为世界是毗湿奴的循环往复的梦。

毗湿奴躺在大蛇阿南塔盘绕如床的身上沉睡,在宇宙之海上漂浮。每当宇宙循环的周期一“劫”之始,毗湿奴一觉醒来,从他的肚脐里长出的一朵莲花中诞生的梵天就开始创造世界,而一劫之末湿婆又毁灭世界。毗湿奴反复沉睡、苏醒,宇宙不断循环、更新。

  基督教则是神怜悯人,于是降临为耶稣传道,拯救众生的经历。

  那么在冬星这个雌雄同体的世界呢,作者虚构了一个他们的神话,读开头就很吸引人:

起初,天地之间唯有冰和太阳。多年之后,冰在阳光照射之下融出了一个大裂口。裂口深不见底,四周是巨大的冰块。冰块融出的水滴从四面流入裂口,不停地往下淌往下淌。有一块冰说:“我在流血。”另一块冰说:“我在流泪。”第三块冰则说:“我在流汗。”

  简单但很有张力,看到最后,很佩服作者的想象力。

  而关于世界,作者本身的观念还是倾向于二元论、正反辩证,如交织在一起阴阳图:

世间不存在源起,也不存在终结,因为万物皆在时间的中心。正如夜间降落出所有的星辰,所有的星辰也可以照射出这滴雨滴。没有黑暗,没有死亡,因为万物都被瞬间的光芒照射,终结与开端是一体的。

  最后说点小缺点,前面的背景铺排有点冗长,差点就放弃了。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七):预言师

  刚开始不是很明白。可认真看下去发现很多深邃的思想精华,厄休拉的书非常值得多读几遍,会有不同的收获。

  一、爱

  这个星球和地球不同。可是这里的生物他们也有爱,有人的七情六欲。以前看《与神对话》的时候,神说世界上若不是爱,那就是怕。怕就是非爱。极爱和极怕是一把尺的两个极端。人类所有的情绪都在爱和怕的尺度上。有时候向爱的一端倾斜,有时候则是向另一端。

  爱和怕就是有这么大的力量。因为他是在人类为模型的生物中不可或缺的人类得以生生不息繁衍下去就是这两种力量的功劳。

  伊斯特拉凡的克慕情人阿什,他在金利要去欧格瑞恩的时候请求他帮助伊斯特拉凡给他带一些钱,金利评价说“他是那种一生只爱一次的人”。这是爱的一种方式吧。

  我以前经常会想什么是正确的爱?我看爱的艺术,爱的教育,看亲密关系,看很多关于爱情的书。可是爱情真的有正确的姿势?谁能说短暂的爱就一定不是爱,谁又能说长期厮守的爱里面没有包含对别离的害怕对关系的麻木?

  二、生物特征

  格森星的人是很特别的雌雄同体。这样的结构反而让他们少了很多侵略性,他们没有战争。还有我很感兴趣的一句话是:在我们的社会里,一个男人想要别人认为自己阳刚有力,一个女人想要别人欣赏自己柔弱温婉的女性气质,不管这种认可同欣赏表现得多么间接、多么微妙。而在冬星,这两样都不会有。尊重一个人、评价一个人,都只是将他看作是一个纯粹的人。这种体验的确匪夷所思。

  尊重一个人,仅仅因为他是一个人。在我们的社会很多时候难以做到尊重,我们会批判,这个社会真的是势利,真的是现实。可是我们何曾想到,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分雌雄呢?笑。

  三、预言师

  预言师法科西说,知道我为什么要学预言师?为了知道哪些问题不该问。我为什么提升预言技能?是为了向世人展示,知道错误问题的答案是毫无用处的。

  这种说法真是有趣。这就是说预言师的一生就是为了向人们展示,别问一些没意思的问题了,知道答案也没用。书中有几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个是比罗斯蒂的问题“我会在那一天死去?”赫博的问题“比罗斯蒂还能活多久?”还有让预言师团队遭遇厄运的肖斯领主的问题“生命的意义何在?”

  我想像法科西这样深邃的预言师都还在学习的东西,我更应该注意一下。到底哪些问题确实不该问呢。不要轻易回答要思考奥。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八):厄休拉与阿西莫夫

  阅毕黑暗的左手心情复杂。

  1.厄休拉(192910.21-2018.1.22)和阿西莫夫(1920.1.2-1992.4.6)是同时代人。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在1905年;一战是1914-1918;二战是1939-1945。

  3.厄女士在书中只是作为一个背景点墨数笔没有深入详说的“爱库曼”,在某种程度上遥相呼应了阿西莫夫大人的“盖娅星系”,或者两者可以说也许是初版和升级版的关系?

  4.伊斯特拉凡简直就是被吉斯卡好友“点化”了的丹尼尔。

  5.最棒的是金瑞·艾和机·好友具有同样的技能。

  真是令人激动和深思啊…

  最不同之处在于,厄休拉惊人的浪漫。简直爱上了这位女作家,可惜仙人已逝,有一种错过的怅惘。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九):冷星---《黑暗的左手》

  很显然,开篇这么说并不好,但,这并不能掩盖我是一个糟糕的读者,简直,糟糕透了!

  《黑暗的左手》作者厄尼拉.勒古恩,美国科幻奇幻与女性主义与青少年儿童文学作家,她发挥了一个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的优势,用讲故事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幅“无性的世界”,这些外星人在每月一个特别的日子,可以自由选择成为男人或女人 ,他们有可能是同性恋、异性恋、有可能是无性恋,他们的孩子也不确定,谁是“妈妈”,谁是“爸爸”, 一名星际联盟的特使,背负完成一个秘密的使命。

  在一个异星,存在三方政权, 爱库曼,长玄德和欧格瑞恩,是想象力打开了人类的新世界,人们因为对于世界正式充满了好奇,有了航海,对于宇宙的幻想,让我们大胆猜想,在其他星球上也存在类似于地球生命体的外星生物,勒古恩笔下的人物复杂,性格复杂,由于我比较喜欢中国文学,她笔下的人物的名字,我都是靠画关系图理关系 ,假设他们叫上官风云~欧阳风云~端木风云,我肯定可以一次性理清所有的关系。

  这究竟是一个新世界还是一个扭曲的世界,在这个无性的双性世界里,人们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性别,和我们所在的世界,有很大的区别,在地球上,如果出现双性人,大家就会把他当成怪物,而不是一个弱势群体,对他百般爱护,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嘲讽,让男人体会做女人的不容易,让女人体会做男人的无奈,如果可以换位思考,那该有多好。

  《黑暗的左手》世界幻想文坛的传奇女王,6次雨果奖、6次星云奖、21次轨迹奖、世界奇幻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奇幻小说三巨头”之一!《黑暗的左手》:在宇宙尽头的陌生人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十):再见,科幻女王

  因为最近在写一篇关于女性主义的文章,昨晚还特地把厄休拉·勒古恩的《黑暗的左手》翻了出来。谁想到今天一起来,就收到了她去世的消息。

  勒古恩的家人也在她的推特上宣布,厄休拉·勒古恩在1月23日午间于家中去世,享年88岁。

  其实在中国,厄休拉·勒古恩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是陌生的。

  不过还有另一个名字或许人们会熟悉一些,那就是写出电影《银翼杀手》、剧集《高堡奇人》原作小说的菲利普·狄克。

  勒古恩和狄克,他们命运般地生于美国的二十年代,命运般地就读于同一所高中,多少年后,他们又命运般地同时开始了科幻小说的写作。人们管他们叫做:世界科幻小说的双子星。

  勒古恩一生创作了逾20部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跟生前地位不高的菲利普·狄克不同,单是那对于科幻小说家来说至高无上的“雨果奖”,勒古恩就拿了6次,与之齐名的“星云奖”同样是6次,更不用提19次获得“轨迹奖”、“卡夫卡奖”等各种文学奖项,并于1995年获得了世界幻想协会颁发的终生成就奖。

  在2014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颁奖礼上,勒古恩说:“文字是一种抵抗的艺术”。

  “抵抗”这个字眼贯穿了她的许多作品,因为不满她生活的社会,所以去创造新的星球、新的社会;又因为热爱她生活的社会,她将那个社会里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放置到新的社会当中进行考量。对她而言,这个过程就像是一次充满想象力的思想试验——将人类的暴政放进宇宙,将少年的成长赋予魔法,将男女关系放到无性的种族之间进行演绎……

  这将勒古恩跟一般的幻想文学家区分了开来,尽管她本人常常表达“不愿被收编为主流文学”的意向,评论界还是将她的作品列进了《西方正典》之中,还有评论家直接说她的成就远超《魔戒》的作者托尔金,简直意欲引发世界大战。

  最初接触勒古恩的作品是通过吉卜力。宫崎骏的儿子宫崎吾朗曾将她的奇幻小说《地海传说》拍成过同名动画,勒古恩看了之后说了一句话:“这不是我的小说”。

  因为这句话,当时我去看了原著七卷本里的第一部《地海巫师》,看完整个人都是懵的。作为一部面向青少年的奇幻小说,里面没有打怪升级,没有瑰丽的魔法巫术,也没有奇绝险峻的冒险故事,整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17岁的年轻巫师,因为一次意外召唤出了黑暗面的另一个自己。

  而他为了寻找并打败那个自己,独自一人走遍了所有的大洋与高山,到最后终于遇见了人类,还是他自己。犹记得小说里那种浓浓的孤独感和宿命感,少不经事的我足足郁郁寡欢了两小时!

  后来知道勒古恩竟受过很深的中国道家影响,还自己将《道德经》译成了英文。

  道家阴阳两生的哲学深深地影响了她的思想体系,《地海巫师》中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

惟静默,生言语; 惟黑暗,成光明; 惟死亡,得再生; 鹰扬虚空,灿兮明兮。

  同样关于阴阳两生,《一无所有》则描绘了两个互为卫星的星球,一个荒芜、贫瘠,为了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人们组建了一个集权社会来确保种族的延续;另一个富足、先进,竞争激烈,自由和民主的潮流让整个社会不断动荡……

  厄休拉·勒古恩在小说里建构了一场场思想的实验室,尝试把人类的生存状况丢到虚构出来的陌生环境下,去想象人除了像我们现在这么活着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勒古恩在她的《黑暗的左手》里对女性主义的问题也进行了相当激进的探索:

  在未来,人类探索外太空发现了一个新的星球,冬星。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无性的,或者说他们是双性的。平常的时候他们处在一种没有性别特征的状态下,但每个月会有5到6天的时间,他们会进入一个“克慕期”,发情并渴望进行交配。

  在这个时候,两个情投意合的冬星人会根据当时的氛围和双方的关系,突发性地长出男性或女性的性征。这就是说,他们之间并没有性别的差异,一个冬星人很可能上个月还是男性,下个月就变成了女性。

  一个地球人来到了这个奇特的星球上,一切都让他感到惊异,他发现冬星人之间的关系跟他所熟悉的大异其趣,“这里的人没有强势、弱势,给予保护、被保护,支配、顺从,占有者、被占有者,主动、被动之分”,因此这里没有强奸,也从来没有发生过战争。

  勒古恩作品里对社会形态的追问,一如菲利普·狄克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沉思一般深刻而充满诗意。36年前,菲利普·狄克先行了一步,如今勒古恩也离开了我们,可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的心里一点悲伤也没有,甚至觉得他们都变成了守护着人类命运的灵体,在遥远的未来等候我们的到来。

  ——————————————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APP,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引用、洗稿

  合作、约稿、勾搭请私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