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供给侧改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供给侧改革读后感10篇

2022-05-17 02:07: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供给侧改革读后感10篇

  《供给侧改革》是一本由滕泰 / 范必 等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供给侧改革》读后感(一):给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在去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马上成了一个热频词。何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跟“供给侧改革”可以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只不过前则更强调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看上去像是一个新词。在实际上相关的供给政策或供给管理在实践中早有实施。实际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发展乡镇企业,九十年代中期的中国的经济体制的总体改革,九十年代后期的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深化改革等,都是供给侧改革。只不过这次是更系统、更明确化。

  这本《供给侧改革》的问世,可以让大家对“供给侧改革”的前世今生,相关的理论基础、具体的应对措施和政策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本书中,滕泰先生提出的“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对我们深入推进和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定的助益。新供给主义主张一个基本原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只有引导资源向新供给、新业态转移,才能真正去产能,顺利完成经济结构调整。从理论角度来阐述的话,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为,技术和产业的演进、供给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及供给与需求循环往复的交互作用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力量。从供给端和供给结构变化出发,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新供给形成阶段;2、供给扩张阶段;3、供给成熟阶段;4、供给老化阶段。在新供给形成阶段和供给扩张阶段,新供给不但能够自动创造需求,而且所有产品销售收入最终都会变为要素报酬,而资本、劳动和资源等要素报酬要么转化为消费,要么形成储蓄并转化为投资,形成新的需求。然而,一旦一种产业的生产技术普及到一定程度,进入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形成产能和产量过剩,不但原投入的生产要素报酬不能及时回收,而且大量生产要素无法充分就业,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过程就会中断。通过“放开新产业供给约束、减少新经济供给抑制”的方式,为市场释放新供给创造条件,引导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最终通过经济供给和需求结构的调整,让经济回到“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理想运行轨道,恢复“供给与需求的自动平衡机制和最终均衡状态”。新供给主义主张放松三大供给约束,即放松高行政成本约束、高融资成本约束和高税收成本约束。新供给主义主张激发五大财富源泉活力,减少土地和资源,人口和劳动力,管理和制度,创新和技术,金融和资本的供给抑制,提高要素供给效率,全面降低企业成本。

  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对“供给侧改革”会更有信心,更有理论底气。

  《供给侧改革》读后感(二):改革需要持久的坚持与调整

  改革需要持久的坚持与调整

  评《供给侧改革》

  自从阶级斗争退出社会主要矛盾的位置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指出“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没有变,可以预测未来的主要矛盾依然如此。千方百计地推进社会生产,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成为党和国家政府一直在坚持的方针政策。

  2015 年11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改组会议上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1 月19 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新供给新动力”的有关文件,12 月18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供给侧改革”成为了2016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政府到企业,从学者到百姓都在探讨着“供给侧改革”,一致的愿望是中国能从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中走出来,让经济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态势,让人民群众也能从经济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

  滕泰先生的新供给主义观点,在他的《新供给主义宣言》、《民富论》等著作中已详细阐述,这本《供给侧改革》是他在新供给主义观点的又一次阐述,还有其他知名学者关于“供给侧改革”的一些经济观点。事实上,以前我们经常听到的很多关于“转变”的官方语言,都是在为“供给侧改革”做铺垫,例如“从注重追求发展的数量向注重发展的质量转变”、“从产业的规模化向集约化转变”、“从注重需求管理端向供应管理端转变”,当然最根本的是“从计划、行政管理向市场发挥作用、企业自主管理转变”。

  看看我们曾经赖以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如今投资和出口呈边际效益递减,已经达到了极限的状态;国内消费疲软,海外消费却悄然兴起。民众们用海淘和境外购买的方式,宣告了他们对国有产品的不信任,当真是“国外的月亮比中国圆”?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供给侧上的落后,已经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了当前主要社会矛盾的解决。从供给侧的要素来说,当前影响经济发展的五个方面是人口和劳动、土地和资源、资本和金融、技术和创新、制度和管理,五个方面及其组合产生了发展的“供给侧约束”,供给学派提出了“四减四促”,减税、减管制、减垄断、减货币发行,旨在调动积极性,促进生产供给;促进私有化、市场竞争、企业家精神的发挥、技术创新和智力资本投资,则是从制度上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一个国家的主旋律,改革就是通过不断地改善和革新,为发展提供保障。经济发展需要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很多经济学家都从自己研究的角度出发去对经济进行解析和预测,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经济学建议;学者的研究观点,代表的是他在学术上的研究成果,一旦上升为国家政策,不仅需要从上到下的思想统一,更需要的是有很多改革的操刀手执行操作,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处于健康和可持续的状态。包容才能更好地发展,学者应该保持一个相对客观的态度去看待经济政策的调整,剖析改革每一个阶段所存在的利与弊,这样才更能起到警醒和提示的作用。

  2016-3-9

  《供给侧改革》读后感(三):对供给侧改革的多维思考

  对供给侧改革的多维思考

  ——评滕泰范必等合著《供给侧改革》

  2010 年以来,以苹果产业链为代表的新供给引领美国经济反弹复苏,而中国经济却因太多产业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连续五年下行。尽管在各种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等新供给的引领下,中国经济即将触底回稳,但是供给结构老化依然是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2015年11月10日,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全新的表述,腾泰、范必、李佐军、方晋、邵宇、黄志凌、唐健、李国祥、杨燕绥等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在新著《供给侧改革》一书中,从经济学理论以及人口、土地、资源、资本、劳动力、创新、分配、行政改革、国企改革、技术管理等多个维度解读“供给侧”,并提出不少具体的政策建议。书中,既指明了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和着力点,也拓展了对供给侧改革的认知和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对于过去需求侧改革而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思路。需求侧主要是指“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决定着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主要指生产侧,包括生产要素投入(劳动力、资本、土地、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产出增长率中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两个方面,影响和决定着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从供给侧的两个方面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其目标是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机制,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使生产要素实现最优配置,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缓解供给约束和消除供给抑制。改革“红利”若能彻底地释放出来,不但会推动资源配置遵循市场规律,实现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还能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或“质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推动供给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仍是供给侧抑制。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褚福灵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结合,来自创新驱动与分配驱动的结合。结合新供给主义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是太多产业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这些阶段的要素供给自身不能创造等量的需求。腾泰认为,只要通过放松人口生育控制、放松户籍制度、减少资本与金融管制、优化土地与资源产权结构、推动国有企业等低效率领域的制度改革等措施,解除“供给抑制”,实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经济政策,就可以重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在《供给侧改革》一书中,腾泰、范必等经济社会专家和学者型官员提出了一系列放松供给约束的具体措施。比如,他们主张从“供给侧”出发,按照劳动、资源、技术、管理、资本等五大要素的贡献和边际价值,让市场完成资源配置,从而推动经济回归“供给自动创造自身需求”的均衡状态。在滕泰看来,新供给经济学和老供给经济学的共同点在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当中,起主导性作用的可能是供给,而不是需求。而二者最大区别在于,新供给经济学认为,供给不能自发创造需求,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在过剩的情况下很难实现。新供给经济学的任务就是创造这个条件,解除供给约束,放松供给抑制。他们还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要避免“仅停留在概念与理论层面”或“把供给和需求对立起来”以及把供给侧改革“搞成新计划经济的思路”等“三大误区”。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中长期经济社会问题的根本之道。“任何制度都是对实际生活中已经存在的需求的响应。”一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所言,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种大逻辑、大格局、大趋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上要着眼于打好持久战,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致力于打好歼灭战。一方面要加快资源从供给老化行业的退出速度,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新供给,形成新动力。其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创新,一是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新常态,从产权制度、国有企业制度、金融制度和财税制度改革入手,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二是要深化制度改革,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把制度性改革红利释放出来。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一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供给侧改革”最终还是要落到结构改革上。腾泰、范必等二十多位经济社会专家和学者型官员所著的《供给侧改革》,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做什么”四个角度深入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思路和路径,系统地梳理了“人口政策”、“土地制度”、“金融制度”、“创新驱动”、“简政放权”、“社会服务”等供给侧改革的“六大主战场”,以及“化产能”、“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去杠杆”等“五大重点”,通过一系列的解读不但使“供给侧改革”更具象、更明确,也使操作性路径更清晰、更准确。

  -------------------------------------------------------------------------------------------------------------------------

  《供给侧改革》读后感(四):供给侧改革的实质

  自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供给侧改革一词就迅速成为国民热词,不但在各级政府的文件里、会议上频频出现,而且在网络上也成为民众的热搜词之一。但这供给侧改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很多人,包括那些开口闭口谈它的官员也未必就懂。正是出于普及供给侧改革理论知识,解读供给侧改革相关政策,推进供给侧改革深入落实的目的,滕泰牵头组织多个领域专家撰写稿件,出版了这本《供给侧改革》这本书。

  事实上,供给侧改革最早的源起可能就在于滕泰,他自称是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首创者,近年来一直在为此鼓与呼,并在早前几年出版的《新供给主义宣言》、《民富论:新供给主义百年强国路》等书中对新供给主义经济学作了非常全面的阐述,认为中国应该迅速由目前从需求管理入手的经济政策转向供给管理,以解决目前困境,从而开启百年财富之路。而他在2015年11月9日应李克强总理之邀在国务院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所作的汇报则是供给侧改革能够写进中央文件的最直接原因。

  那么,供给侧改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从滕泰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遵循新供给创造新需求这一基本原则,从供给端、生产端入手,通过改革的手段来放松高行政成本、高融资成本、高税收成本这阻碍新供给新生的三大约束,来激活财富源泉活力,减少土地和资源、人口和劳动、管理和制度、创新和技术、金融和资本这五个方面的供给抑制,矫正经济要素的配置扭曲,从而提高全要素供给效率,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改革看起来很美,那为什么直到当下才提出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呢?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一直奉行凯恩斯经济学的宏观调控之手,从需求端进行经济治理,为了弥补此前短缺经济中的供给缺口,依靠大量的投资来推动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等产业大干快上,拉动了经济高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供需之间的不平衡问题,遗留下大批的过剩产能,很多产品市场饱和卖不出去。而另一方面,一些国外的产品受到追捧,日本的马桶盖、电饭煲,韩国的画妆品,进口食品等受到国内消费者热捧,这充分说明我们的经济运行中供给端出了问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更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老的经济治理手段已经难以为继。

  顾名思义,供给侧改革包含着目的与手段两个层面的问题:

  它的根本目的,是将未来发展的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新兴产业,通过科技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流程创新等,来提升产业层次,或者改善原有产品的质量,或者开发新用途,或者创造出原本没有的产品和服务,或者开辟出崭新的领域,以新的供给来创造新的需求,从而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瓦特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开辟人类利用能源的新纪元,直接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又比如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不但成就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而且极大的提升了交通效率。还有乔布斯的苹果,2007年推出的iPhone,一举颠覆人们对于手机的概念,仅凭此产品苹果公司不到三个月就成为世界第三大手机厂商。而在他们之前,市场对于蒸汽机、飞机和苹果手机几乎一无所知,新供给带来新需求,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经济增长,威力可见一斑。

  它的手段就是改革,改革那些已经不合时宜的,对供给端有所束缚的体制机制,提高供给对人们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新的平衡。从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放松“三大成本约束”,激活“五大财富源泉”,为经济松绑,为创新松绑,矫正经济要素的配置扭曲,从而提高全要素供给效率,重造供给体系,进而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而此书中除第一篇“理论篇”之外的其他五篇,正是围绕“五大财富源泉”展开讨论的,是在就如何通过改革来加快培育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形成新动能、提供新保障进行论述。

  其实不难理解,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两端,两者共同构成了市场,任何一端的变动都将引发另外一端的反应,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新的供给也可以创造新的需求。而经济管理者既可以从需求侧来入手,通过刺激或抵制需求来推动经济增长,也可以从供给侧来入手,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它们作为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两面,是必然交替成为制约经济稳定与增长的主要矛盾的。但从足够长的时段来看,需求侧管理是人们需要什么我来提供什么,因为需求的多变而为供给带来困难,一但需求得到满足则经济陷入停滞,更象是我们常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供给侧管理则是通过创新来创造新需求,倾向于用创新的产品或理念来引领需求的方向,创新不止,则需求不止,更多的是从源头上来解决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长久的、持续的动力。这一管理方向的转变,实际上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更注重数量到更注重质量的转变。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速度换档、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作者之一宋宁在序言中断言,中国发展经济的最大潜力在于供给侧的效率,最广阔的回旋余地在于供给体系转型升级的空间,最强动能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诚如斯言,这本书已经给出了清晰的路径图,也真诚地期待供给侧改革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不断地注入源头活水,激发新的活力,打造新的动能,早日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富民强国之梦!

  《供给侧改革》读后感(五):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重大经济战略后,第一本全面阐释这一决策的权威著作

  2015 年11 月10 日,总书记在深改组会议上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1 月19 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新供给新动力”的有关文件,12 月18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支持各地、各部门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而本书的出版就是一个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落到实处的尝试。我们希望告诉那些热心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改善供给结构的根本出路,一方面在于加快资源从供给老化行业的退出速度,另一方面在于加快培育新供给,形成新动力。去产能、去库存、老供给的转型,与新供给、新需求、新动力的形成,仿佛是向同一个方向并肩而行的两条河流——只有这两条河流汇合的那一天,才意味着中国经济转型的真正成功。

  购买链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